【向敬之】千年書院 弦歌不絕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1-11-30 00:57:04
標簽:書院、弦歌

千年書(shu) 院 弦歌不絕

作者:向敬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穌2021年11月26日

 

如果把兩(liang) 位僧人的付出也納入書(shu) 院草創之列,那麽(me) 經世致用的思想從(cong) 這裏便已露出端倪。二位僧人並不期望載入光耀的史冊(ce) ,以善念,致世行,足矣。

 

趙宋立國,潭州知州朱洞興(xing) 學嶽麓,擴充規模,添置圖書(shu) ,擴建為(wei) 書(shu) 院。後任知州李允則著眼未來,製定嶽麓講學、藏書(shu) 、祭祀和學田四大規製,完善書(shu) 院運行製度……他們(men) 一代代堅持下來,終於(yu) 有了嶽麓書(shu) 院的初創成功。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接見嶽麓書(shu) 院山長周式,並送嶽麓書(shu) 院題寫(xie) 匾額,“於(yu) 是書(shu) 院之稱始聞天下”。

 

既是書(shu) 院,求學講學自為(wei) 主要。在嶽麓書(shu) 院曆史上,朱張會(hui) 講是繞不過的光輝一筆。

 

張栻出身南宋官宦家庭,其父張浚為(wei) 當朝丞相、抗金名將。張栻少年時便“留心經濟之學”。他出任地方官,用孔聖人的名言來教化百姓。在任上,他疾惡如仇,嚴(yan) 懲貪腐。在當時江陵貪汙公行、官場盤根錯節的情況下,一日之內(nei) 罷免並懲處了十四個(ge) 貪官汙吏,官場風氣為(wei) 之一清。

 

在張栻看來,北宋之所以滅亡,很大原因在於(yu) 官員求學做官,大多是為(wei) 了功名利祿,失去了責任、擔當和血性。在《嶽麓書(shu) 院記》中,他寫(xie) 道:“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wei) 決(jue) 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xi) 為(wei) 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chuan) 道而濟斯民也。”書(shu) 院不是為(wei) 了科舉(ju) 利祿,也不是為(wei) 了雕琢文辭,張栻確定了嶽麓書(shu) 院的建院宗旨,是以人才培養(yang) 為(wei) 目標,強調應該“傳(chuan) 道”,即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濟民”,即能夠愛民利民。

 

當時理學家講求門派師承,張栻屬於(yu) 湖湘學統,而朱熹師承閩學學統。張栻打破門戶派別之見,邀約千裏之外的朱熹相聚嶽麓,交流思想。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九月至十一月,就在嶽麓書(shu) 院一方勝境之中,朱張二人論道中庸之義(yi) ,三個(ge) 晝夜不歇,聞者鹹來,“一時輿馬之眾(zhong) ,飲池水立涸”,前來聽者眾(zhong) 多,所騎的馬把山門前飲水池中的水都喝幹了。

 

朱熹曾寫(xie) 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思想的活水,隻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朱張會(hui) 講,開不同學術派別會(hui) 講之先河。二人的思想,也在交流中越辯越明。

 

逆而不墜 點亮一代代湖湘人才集群

 

曆經千年的嶽麓書(shu) 院,曾經曆過七毀七建的血色宿命。但其猶如周遭的楓林一樣,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書(shu) 院的實體(ti) 雖屢有興(xing) 廢,但其產(chan) 生的一連串珍珠般的思想精神,卻照亮了一代代燦若繁星的湖湘人才集群,綿延不絕。

 

嶽麓山下,琅琅書(shu) 聲。經過了元明兩(liang) 代的屢屢興(xing) 廢,鏡頭來到明末一位英俊青年身上。

 

王夫之少年有才,考進規製不少但又開放式培育人才的嶽麓書(shu) 院,成為(wei) 了山長吳道行的得意弟子。

 

吳山長給王夫之等弟子上的入學第一課是在祠堂內(nei) 進行的,這是供奉學術大師、建院功臣和忠臣良將的地方。吳道行滿懷深情地說,嶽麓書(shu) 院不是為(wei) 了培養(yang) 隻為(wei) 科考,或鼓舌邀名的功利酸儒,也不培養(yang) 那津津樂(le) 道,卻毫無擔當的附庸雅士,而是要像先賢一樣,成為(wei) 真正能經世濟民、匡正時弊的有用之才。這些話,在王夫之心裏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專(zhuan) 研學問,弘揚理學,王夫之最初選擇以科考去報效國家。然而,彼時的明王朝已日漸衰敗,離合治亂(luan) ,已不是他一介士子所能改變的。有心報國的他無力回天,隻能心懷故國,帶著父兄妻兒(er) 逃難。他也曾屢敗屢戰地加入南明反清的武裝隊伍,但南明陣營的內(nei) 部纏鬥、明槍暗箭,使得他最終隻能落寞地逃離。

 

抗清失敗後,王夫之堅守瑤峒四十載不出。有人勸他出家避難專(zhuan) 心修學,他卻堅持不逃禪、不避禍,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王夫之從(cong) 哲學、政治、曆史諸方麵縱深研究,推出數百萬(wan) 字的皇皇大書(shu) ,成了承前啟後的湖湘文化集大成者。

 

經國濟民的抱負情懷、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不尚空談的務實作風、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忠孝節義(yi) 的道德觀念……直接影響了後輩們(men) 逆襲而起,從(cong) 江湖走進廟堂。

 

“無論麵臨(lin) 怎樣的挫折和榮耀,始終堅持逆而不墜、悲而不頹,始終昂揚著向死而生、舍我其誰的氣勢。”這是《嶽麓書(shu) 院》對中國精神的最高禮讚。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弦歌不絕的密碼,也就在於(yu) 此。

 

楚材蔚起 文明賡續煥新顏

 

“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是懸掛在嶽麓書(shu) 院的一副楹聯,既凸顯湖南楚材蔚起、燦若星河的景象,也為(wei) 後來的湖湘子弟注入了一份舍我其誰、敢為(wei) 人先的豪氣。清嘉慶年間山長袁名曜掛上這副對聯時,或許沒有想到它就像一個(ge) 預言的號角。

 

曾國藩、魏源、郭嵩燾、左宗棠、胡林翼等為(wei) 代表的湖南第一代人才集群在晚清大變局中井噴,繼而影響以譚嗣同、黃興(xing) 、蔡鍔等為(wei) 首的第二代人才集群以推動舊民主主義(yi) 革命進程。

 

“中興(xing) 將相,什九湖湘。”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從(cong) 嶽麓書(shu) 院小小院落裏持續而密集地噴湧而出,化為(wei) 漫天星辰。

 

中流擊水,崢嶸歲月。“湖南大學藍圖設計第一人”楊昌濟,堅定地鑽研經世之學,以“欲栽大木柱長天”為(wei) 己任,培養(yang) 出毛澤東(dong) 、蔡和森等時代湖湘俊彥,形成湖南第三代人才集群井噴,實現了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奮誌安攘、振我民族、揚我國光的革命偉(wei) 業(ye) 。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dong) 曾兩(liang) 次寓居嶽麓書(shu) 院半學齋,參詳古語,聯係當今,書(shu) 院牌匾上的“實事求是”深深地印在他的心裏,影響了他一生主張理論聯係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思想路線。

 

蒼茫大地,正迎來偉(wei) 大轉折。

 

這座延綿千年的古老書(shu) 院,向著現代曆程邁出堅實的腳步。

 

2005年,湖南大學正式恢複嶽麓書(shu) 院作為(wei) 旗下一個(ge) 相對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而存在。目前,嶽麓書(shu) 院作為(wei) 湖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基地,承擔著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ang) 、文化傳(chuan) 播的任務。講學讀書(shu) 之聲,再次回蕩在千年庭院之中。

 

延續千年的嶽麓書(shu) 院,並不是僅(jin) 僅(jin) 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曆史。

 

雖然紀錄片講述的是上千年曆史敘事,但這些名震史冊(ce) 的曆史人物與(yu) 嶽麓書(shu) 院的故事,往往發生在他們(men) 求學的青春時期,故而許多場景畫麵充滿青春氣息,既體(ti) 現出嶽麓書(shu) 院至今延續辦學、綿延潤澤的生命力,又展現出古老而長新的中華文明仍然鮮活,充滿朝氣,光照未來。

 

今天,我們(men) 通過影像化的《嶽麓書(shu) 院》,重溫波瀾壯闊的曆史,聚焦曆久彌堅的今時,又展望未來可期的願景。

 

千年學府,青春依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