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勇
作者:車鳳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廿二日戊寅
耶穌2021年11月26日
君子之道早已成為(wei) 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行為(wei) 典範。而在君子的德行中,“勇”又受到相當的重視。《論語》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至《禮記·中庸》,又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許慎《說文解字》雲(yun) :“勇,氣也,從(cong) 力甬聲”,把勇看作是一種能夠激發行動力量的“氣”。中國古代文化中,一方麵,“勇”的觀念與(yu) 戰爭(zheng) 時代的背景緊密關(guan) 聯,如《曹劌論戰》中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另一方麵,“君子之勇”的內(nei) 涵隨著儒家聖賢的詮釋和踐行,也展開了十分多元和豐(feng) 富的維度。
君子勇而有仁
儒家思想體(ti) 係中,“仁”乃全德,統攝其他所有的君子之德。換言之,真正的君子之勇,是統攝於(yu) 仁的目標之下的,是為(wei) 實現和維護仁義(yi) 而產(chan) 生的頑強剛毅的意誌。
孔子提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劃分“勇”為(wei) “積極的勇”和“消極的勇”,強調“勇”對君子人格不可或缺,同時也表明了人們(men) 通常理解中的勇者,內(nei) 心不一定全都具備仁德。隻有勇且有仁的那些人,才稱得上是君子之勇。
孔子敢於(yu) 不畏艱難險阻,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麵對陳蔡絕糧和匡地被圍的絕境,依然弦歌不輟;孟子敢於(yu) 挑戰權威,保持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的士人風骨,“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司馬遷麵對李陵被俘、漢武帝盛怒,在別人噤若寒蟬時敢於(yu) 出麵舍身辯護;文天祥麵臨(lin) 多次勸降,寫(xie) 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毫不動搖慨然赴死……究其根本,皆是因為(wei) 他們(men) 內(nei) 心裏對於(yu) “仁”的信念的篤定不移,以“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為(wei) 人生信條。
在程頤程顥看來,勇是智、仁得以開展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智、仁修身功夫能否踐行的關(guan) 鍵。智與(yu) 仁的到來,需要“勇”的推動,勇的真正功能便是守護“智與(yu) 仁”。事實上,儒家“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的底色便是“勇敢”,不預設結果、不害怕失敗,果敢堅定隻為(wei) 守住心中的正道,甚至會(hui) 置生死於(yu) 度外而舍生取義(yi) 。
君子勇而有禮
隨著“勇”的觀念的普遍化,其內(nei) 涵也日益豐(feng) 富。人們(men) 逐漸將“勇”納入“禮”的範疇討論,指出缺乏禮的指導和規範,以血氣論勇、以武論勇,“勇”就會(hui) 生亂(luan) 。子貢問孔子“君子亦有惡乎”?孔子回答君子厭惡的幾種人裏,就包含了“勇而無禮者”。
眾(zhong) 所周知,孔門弟子中子路以勇敢著稱。“暴虎馮(feng) 河,死而無悔者”“由也好勇過我”說的都是子路之勇。在子路問到“君子崇尚勇敢嗎”時,孔子說:君子把義(yi) 看作是最尊貴的。君子有勇無義(yi) 就會(hui) 作亂(luan) ,小人有勇無義(yi) 就會(hui) 去做盜。
事實上,子路之勇是外發之勇、血氣之勇、勇武之氣,表麵上看是一種值得讚美的道德,事實上卻是君子需要戒懼、警省和超越的。君子崇尚“勇而有禮”,因為(wei) “禮”所表達的,是一種敬畏之心。勇而有禮,恰恰說明君子之勇並非自大狂妄,而是在敬畏的同時有所承擔。比如周禮中的軍(jun) 禮,規定諸侯國之間的征伐必須找到對方不義(yi) 的理由,同時不能在對方處於(yu) 國喪(sang) 、自然災害的時間段出兵,即便戰爭(zheng) 勝利了,也不能殺死傷(shang) 兵,不可把老年人當作俘虜等。孔子生逢亂(luan) 世,禮壞樂(le) 崩,社會(hui) 秩序不斷瓦解,他對於(yu) 勇而無禮者可謂深惡痛絕,因此重點強調尚勇的前提是禮的約束。
君子之勇乃大勇
勇有大勇和小勇之分。孟子就曾提出“小勇”“大勇”之辨。他認為(wei) “小勇”即匹夫之勇、一夫之勇、血氣之勇,“大勇”即文王之勇、武王之勇,目標在於(yu) 除暴安良、安天下民。“小勇”受情緒、忿懥驅使,是情欲動心而心失其正的血氣之怒。由此可知,君子之勇一定是大勇而非小勇。
一言不合,拳腳相加,就是匹夫之勇。因為(wei) 隻要有幾分血氣和力氣,不需要有任何誌向和修養(yang) ,這樣的勇很多人都做得到,所爭(zheng) 的不過是一時意氣,所求的不過是一己私利。而君子之勇,是使命擔當,是心懷天下蒼生,是蘇東(dong) 坡所說的“其所挾也大,其所致也遠”,是魯迅所言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men) ,都與(yu) 我有關(guan) ”。
另外,君子之大勇其實還包含了“每臨(lin) 大事有靜氣”的沉著和定力。《莊子·秋水》中曾這樣列舉(ju) 和比較:“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yu) 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lin) 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也正是君子之人格進階目標所在,無一不是內(nei) 心強大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他們(men) 之所以能夠做到“泰山崩於(yu) 前而色不變,麋鹿興(xing) 於(yu) 左而目不瞬”,正是基於(yu) 對天道的了悟和通達。
知恥而後勇
儒家的人格修養(yang) 追求,根本上而言是要人“向內(nei) 看”。君子慎獨,麵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敢於(yu) 時時克己省察,向自我“動刀子”,深知“仁者先難而後獲”,首先要麵對的是真實的、不完美的自我。
君子之勇當然也包含了在物質和利益的綁架中能夠脫身而出,典型者如孔子的愛徒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le) ”。從(cong) 內(nei) 在精神境界看,顏子能不以貧賤富貴累其心,就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勇。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將“顏子之勇”直接聯係起來討論了十幾次,認為(wei) 顏子是“大勇”人物。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顏子意誌深厚不淺露、默識心融,不似孟子鏗鏘好辯,“聖人體(ti) 段已具”。二是顏子自反常直、克己省察、慎於(yu) 持身,表明“顏子大勇”是對自己心靈的安頓,是內(nei) 在生命的體(ti) 知,關(guan) 乎自己的德性,帶有強烈的生命意誌突破色彩,是真正的勇。
同樣的,君子“知恥而後勇”,敢於(yu) 承認和麵對自己的缺點也是需要勇氣的。普通人常常礙於(yu) 顏麵而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有時則是壓根不敢麵對自己的缺陷,總是想方設法回避。相對而言,君子的道德功夫在於(yu) 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境界。“日新之謂盛德”,因此才能“日三省乎己”“聞過則喜”,坦坦蕩蕩。正如子貢所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之勇,是因為(wei) 他們(men) 著眼的是自己人格的突破與(yu) 提升,並不怕顏麵有失。
君子之勇,是君子仁愛、禮義(yi) 、自省自律、誠意正心的人格呈現,也是君子在漫長的成長和自我鍛造中鑄就的磅礴之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