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論語·憲問》——“修己而安人”的“為己之學”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1-11-29 15:54:15
標簽:《論語·憲問》、為己之學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論語·憲問》——“修己而安人”的“為(wei) 己之學”

作者:楊朝明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作者簡介

 

 

 

楊朝明,原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

 

《憲問》篇是《論語》第十四篇。在《先進》篇之後,《論語》下半部在篇名上有三位孔子弟子先後出場。首先是顏淵,然後是子路,本篇是原憲。原憲是孔子的家宰,政事科弟子。孔子去世以後,原憲便退隱了。顏淵、子路、原憲似乎分別代表了孔子弟子的不同層次。

 

《憲問》這一篇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部分:

 

一、士人如何立身處世

 

儒學是君子之學,通過培養(yang) 社會(hui) 精英,引領社會(hui) 向上、向善,為(wei) 政君子的素養(yang) 十分關(guan) 鍵,因此,本篇開始即談士人如何立身成事,談應該具有怎樣的處世方式與(yu) 原則。

 

第一章,“憲問恥”章。是談明是非、知榮辱的問題。“恥”就是有恥之事,這是談是非問題。如果一個(ge) 人不先解決(jue) 是非問題,那麽(me) 他人生道路可能就會(hui) 方向錯亂(luan) ,無法成才。“行己有恥”就是指一個(ge) 人。所以本篇首章提出的就是一個(ge) 根本問題。顧炎武《與(yu) 友人論學書(shu) 》說:“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yu) 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yu) 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博學於(yu) 文”“行己有恥”分別出自《論語》的《顏淵》和《子路》,都是孔子回答問題時提出的。我在孔子研究院初任院長時,也提議把“博學於(yu) 文”“行己有恥”確定為(wei) 孔子研究院的院訓。“博學於(yu) 文”是講廣泛學習(xi) 文化知識,“行己有恥”是講用羞惡廉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wei) ,明是非,知榮辱。本章所說不仕於(yu) 無道之邦,努力做到不克、伐、怨、欲之類,都是知是非、明榮辱的表現。

 

第二章,“士而懷居”章。如果心中有是非,便會(hui) 知道應該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這就是誌向問題。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這就是一種追求。本章談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wei) 士矣”。什麽(me) 是“懷”?就是心中的念想。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少者懷之”實際上就是使年少者心中有誌向,有追求,有方向感。孔子說“君子懷德”“君子懷刑”,“懷德”便是說君子應該懷抱德行;“刑”就是“型”,“懷刑”就是說君子心中有做人的標準、型範。孔子認為(wei) ,做人要有追求、有理想。作為(wei) 士,要積極參與(yu) 政治,關(guan) 心社會(hui) ,追求個(ge) 人價(jia) 值的實現,進入大人君子的境界。作為(wei) 士,要更好地發展、成長,心中就要懷抱理想。

 

第三章,“邦有道”章。第一章講知是非,第二章講追求理想,進入大人君子的境界。第三章則是講在追求理想時,“邦有道”怎麽(me) 辦?“邦無道”怎麽(me) 辦?這是說要謹慎處理好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也要明哲保身,保護好自己。“危言危行”實際上說得就是“慎行”,包括語言的分寸感等。尤其在“邦無道”的時候,則要“危行言孫”。

 

第四章,“有德者必有言”章,也是在講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hui) 關(guan) 係。與(yu) 他人交流時,我們(men) 會(hui) 麵臨(lin) “德”和“言”的關(guan) 係問題。“德”和“言”,二者哪個(ge) 更重要?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和“勇”的關(guan) 係也是這樣。“勇”可以有很多種,有“狗彘之勇”“商賈之勇”“匹夫之勇”“仁者之勇”。“仁者之勇”是大勇,如見義(yi) 勇為(wei) ,這種勇,我們(men) 要提倡。真正的仁者一定有勇。儒家提倡仁德,有仁德才會(hui) 有社會(hui) 標準,但並不是說仁者就缺乏勇武。恰恰相反,真正有仁德的人會(hui) 有大智大勇,心中有大義(yi) 的人才能大義(yi) 凜然。“知恥近乎勇”,一個(ge) 人有了仁德,就是有了自己的社會(hui) 行為(wei) 標準。“士可殺不可辱”,當士受到辱沒時,勇敢就會(hui) 顯現出來。《論語》為(wei) 什麽(me) 描寫(xie) 君子“聽其言也厲”,因為(wei) 君子內(nei) 含著“勇”的氣質;孔子為(wei) 什麽(me) 強調“無欲則剛”,一個(ge) 人境界高了,格局大了,就不會(hui) 畏畏縮縮。

 

第五章,“南宮適問於(yu) 孔子”章,談的是尚武、尚力不如尚德。“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為(wei) 老百姓解憂是最重要的,孔子評價(jia) 說:“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君子尚德才合乎孔子之意,南宮括正是這樣的人。

 

第六章,“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這句話實際包含了很普遍的道理。孔子讚賞顏回“三月不違仁”,即便是“複聖”,他也許不能時刻以仁加身。在生活中,一位君子有時也會(hui) 急躁,在是非麵前不顧一切,辦事會(hui) 缺少仁德,但終究會(hui) 內(nei) 省反思,回歸德性。小人無所畏懼,棄準則於(yu) 不顧,無論怎樣都不會(hui) 有仁德。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有仁德之人有是非之心,見惡言惡行會(hui) 發脾氣,會(hui) 做事魯莽。但“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一定是具有自覺、自省精神的人,君子不憚改過,改過之後,人反而仰之。

 

第七章,“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章。要把這一章與(yu) 前後章聯係起來看,把“愛之”的“之”理解為(wei) 國家,聯係前後文也無大錯,但也不能拘泥,即使指國家,也可以推而廣之。如果你真的愛這個(ge) 國家、這個(ge) 單位、這個(ge) 集體(ti) ,那你怎會(hui) 不為(wei) 此而勞碌呢?看到自己熱愛的東(dong) 西有不對的地方,怎麽(me) 能沉默呢?真正對他好的話,就一定會(hui) 直言相告,善言規勸。

 

第八章,孔子說:“為(wei) 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dong) 裏子產(chan) 潤色之。”命,就是政令,為(wei) 命就是發布命令。在發布政令之前,應由大夫起草、修改,外交官修飾,最後再加以潤色,這樣還能出什麽(me) 錯呢?孔子借鄭國的政令發布,探討了一個(ge) 程序設計問題。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周全,不能隨性而為(wei) 。群體(ti) 合作時,各盡所長,善於(yu) 配合,以善始善終。

 

第九章,“或問子產(chan) ”章。需要注意,本章孔子談子產(chan) 用得是“惠人”,而談管仲則用的是“仁人”。孔子這是從(cong) 大處著眼,從(cong) 大事上來談的。孔子曾經評價(jia) 子產(chan) “猶眾(zhong) 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你對孩子好,不一定是愛,可能是溺愛,就是隻喂養(yang) 其身體(ti) ,而忽略精神教化。與(yu) 子產(chan) 被稱作“惠人”不同,孔子將管仲評為(wei) “仁人”,對管仲評價(jia) 很高,也是從(cong) 大的曆史發展來看的。管仲相齊,尊周王而攘夷狄,保存了中華文化。從(cong) 小事上看,管仲剝奪了別人的財產(chan) ,別人對他也沒有怨言,所以,稱管仲為(wei) “仁人”是恰當的。《論語》的編者是提示人們(men) ,做好事不違背大節,未必全然合乎中道;有的時候小上做得不合適,但從(cong) 大處著眼,卻又有它的好處。

 

第十章,“貧而無怨難”章,講安貧樂(le) 道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真正有修養(yang) 的人,一定會(hui) “貧而無怨”。真正的君子,不管貧窮還是富貴,都不會(hui) 像小人一樣胡作非為(wei) 。

 

第十一章,“孟公綽為(wei) 趙魏老則優(you) ”章以孟公綽為(wei) 例,探討大夫和家臣之間的差別。能做趙、魏這樣大家族家臣的人,未必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為(wei) 何?格局有差。做家族家臣,隻用管理錢財、田畝(mu) 這樣具體(ti) 的事務,而大夫柄一國之政,需要把國政外交相勾連,這就需要較高的格局和境界了。

 

第十二章,“子路問成人”章可與(yu) 《孔子家語·顏回》顏回問孔子“成人之行”那一章對讀。在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語境中,“成人”是一個(ge) 重要概念,它不僅(jin) 是一個(ge) 年齡上的概念,更是指人內(nei) 涵的飽滿。“成人”這個(ge) 概念實際強調的是德行方麵,一個(ge) 人有靈性固然重要,但有德行更重要。一個(ge) 人具有完備人格,不僅(jin) 需要高級的靈性,更需要高尚的德行,這就是需要“文之以禮樂(le) ”。這也正是孔子在教育中“觀之以禮樂(le) ”的原因。一個(ge) 人如果“見利思義(yi) ,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那麽(me) 一定是一個(ge) 內(nei) 涵飽滿、立場堅定、明辨是非、經過禮樂(le) 教化、有內(nei) 省工夫的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說是“成人”。

 

第十三章,“子問公叔文子於(yu) 公明賈”章。此章實際上是接續上一章來談的。以公叔文子為(wei) 例,此人不一定符合君子的標準,但也大致符合成人的要求了。“時然後言”“樂(le) 然後笑”“義(yi) 然後取”,這樣的標準啟示很高,他盡管達不到這樣的標準,但向著這個(ge) 方向去努力,也是可以的。

 

第十四章,“臧武仲以防求為(wei) 後於(yu) 魯”章。“以防求為(wei) 後於(yu) 魯”實際上表示了一種要挾,用自己的“實力地位”對別人進行要挾,肯定不是君子所為(wei) ,因為(wei) 君子講求的是“憑德不憑力”。

 

二、邦國如何經營

 

從(cong) 第十五章開始,孔子由對人的評價(jia) 轉為(wei) 對君主、大臣的評價(jia) ,這實際上是在談論如何為(wei) 邦、如何經營邦國的問題。

 

第十五章,孔子說:“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譎,就是欺詐、玩弄手段。孔子對齊桓公的評價(jia) 更高,認為(wei) 晉文公行事多詭而不行正道,齊桓公為(wei) 政行正道而不施詭道。但二人也未行王政,屬於(yu) 霸政。剛剛立林討論的時候,說到孟、荀都有孔子不言桓文之事的說法。孟子講:“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chuan) 焉”;荀子講:“仲尼之門人,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五伯”就是五霸,也包括齊桓、晉文在內(nei) 。本章談到齊桓公與(yu) 晉文公,他們(men) 二人各有特點,但都屬於(yu) 霸政。孔子評價(jia) 國君治邦時,頌正貶詭,能行王道固然最佳,未達王政,也要施行正道,不可墮於(yu) 詭詐。

 

第十六章“桓公殺公子糾”章,第十七章“管仲非仁者”章,這二章都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jia) 。第十六章談“不以兵車”,講得是管仲為(wei) 政以“仁”,推行一種王道外交策略,講的是王道問題。就像我國今天的外交策略,實際上就是一種“王道式”外交,我們(men) 不輕言戰,但也不畏戰。“不以兵車”是一種主張、是一種路線,所以有“如其仁,如其仁”的評價(jia) 。動不動就去殺伐,絕不是什麽(me) 好事。“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yu) 今受其賜”,管仲此番作為(wei) 對於(yu) 保存中華文化的作用非常非常大。所以,評價(jia) 管仲時,不能根據一些小事就去否定他,要從(cong) 大處著眼,看到他的曆史作用,判斷其價(jia) 值意義(yi) 。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對保持中原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不能在小信小德的層麵去看待他。“豈若匹夫匹婦之為(wei) 諒也,自經於(yu) 溝瀆而莫之知也”,大家可以仔細體(ti) 會(hui) 一下孔子這句話的語氣。

 

第十八章,“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章。公叔文子和自己的家臣僎一同被列為(wei) 衛國大夫,孔子因此說公叔文子之“文”受之無愧,這是強調公叔文子有選賢舉(ju) 能的美德。孔子曾說:“文不在茲(zi) ”,他每以斯文自任,那麽(me) ,什麽(me) 是“文”?這一章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給我們(men) 以啟示。文,這個(ge) 字很值得一說。文,文化、文明、斯文。《易傳(chuan) 》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這個(ge) “文”。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說“斯文在茲(zi) ”,文就是斯文,就是文化。文,也可以理解為(wei) 文王的功業(ye) 、文王的事業(ye) ,傳(chuan) 到這個(ge) 時候,孔子要以斯文自任,他要繼承文王的事業(ye) 。所以,孔子憲章文武,實際上就是繼承文王、武王和周公。孔子的思想,到了漢代的董仲舒得以發揚光大。漢代的王充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論語》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詩書(shu) 禮樂(le) 的知識。學文也可以理解為(wei) 求道,學習(xi) 經天緯地。

 

第十九章,“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章。談此章,要先知道孔子對衛靈公的整體(ti) 評價(jia) 還是不錯的,不然孔子也不會(hui) 多次去衛國。李啟謙老師有一篇《孔子居衛之謎——兼談魯、衛文化之異同》,談“孔子居衛”的問題。實際上“魯衛之政,兄弟也”,魯國和衛國的政道很相似。雖然衛靈公無道,然而衛國有道,衛國管理外交、軍(jun) 旅、宗廟的三個(ge) 大夫還都很稱職。春秋時期,外交很非常關(guan) 鍵,“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宗廟與(yu) 祭祀同樣是國之大事。外交、軍(jun) 旅和宗廟的大臣都很得力,就說明衛國還有希望,這樣的衛國怎麽(me) 會(hui) 敗亡呢?雖然衛靈公作為(wei) 君主,在私德方麵有所欠缺,但在關(guan) 鍵位置上用了正確的人,國政就不會(hui) 亂(luan) 。這給我們(men) 如何評人論世、如何為(wei) 邦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啟示。

 

第二十章,“其言之不怍”章。大言不慚的人,往往很難身體(ti) 力行。執政者要注意這一點,不要說大話,為(wei) 政不能隻誇誇其談,要落在實處。

 

第二十一章,“陳成子弒簡公”章。孔子難道不知道齊魯兩(liang) 國國力的差距嗎?顯然不是,孔子是“盡其力,盡其道”。作為(wei) 魯國大夫,孔子有義(yi) 務向國君和執政大夫“告”。實際上這也是在告訴魯國君臣,陳成子這種“以臣弑君”的行為(wei) 是無道的,是不合適的。孔子“告”後,會(hui) 引起大家的思考。孔子說:“吾從(cong) 大夫之後”,這是謙辭。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怎麽(me) 能認可這種“臣弑君、子弑父”的行為(wei) 呢?

 

第二十二章,“子路問事君”章。對於(yu) 子路問侍奉國君的問題,孔子說,進諫可以直言不諱,但不要欺騙國君。剛剛立林說的好,侍奉國君就是“有犯而無違”,不能欺騙國君,但可以犯顏直諫。直諫,這是忠的表現。一般都是有錯才會(hui) 諫諍,這就叫做“犯顏直諫”。真正的忠臣,往往說話不那麽(me) 圓滑,但他的心是忠的。到此是本篇的第二部分。

 

三、君子修身成德之道

 

從(cong) 第二十三章開始,大致都是說君子修養(yang) 的方法,即成己成德之道。

 

第二十三章,“君子上達”章。“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這是君子和小人的實質性差異。有的人學習(xi) 是為(wei) 了提升自己,通往更高的道德修養(yang) 境界,而有的人隻是為(wei) 了學謀生手段而已。君子學習(xi) 通往仁德的路徑,小人則隻是專(zhuan) 注於(yu) 謀生的技藝。“君子謀道不謀食”,其意義(yi) 就在這裏。我們(men) 要努力做“中人以上”的人,從(cong) 修身學習(xi) 中“上達”,達成君子人格。

 

第二十四章,“古之學者為(wei) 己”章。這一章大家討論得比較充分。“為(wei) ”是動詞,“為(wei) 己”就是“修己”、修為(wei) 自己,而不是動不動就教化別人。學,是做什麽(me) 的呢?“學而後為(wei) 政”,為(wei) 政就是為(wei) 正,而正人須先正己。善為(wei) 政者,必先正其身。古之學者為(wei) 己,就是先修養(yang) 自己,而不是專(zhuan) 注於(yu) 如何治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這是一種教育的方法。“為(wei) 己”還是“為(wei) 人”,或者就是“謀道”還是“謀生”問題。一個(ge) 母親(qin) 帶著孩子路過一個(ge) 乞丐,說“孩子你要努力,不努力將來就隻能像他一樣做乞丐”,這是“謀生”層麵的教育方式;如果說“孩子你要努力,隻有努力,將來才有能力去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謀道”層麵的教育方式了。長此以往,在不同教育層麵下的孩子,他們(men) 的境界肯定是不一樣的。

 

當年,曾國藩先生的老師送給他一個(ge) 條幅:“不為(wei) 聖賢,便為(wei) 禽獸(shou)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在這裏,“為(wei) ”作動詞用。“為(wei) 聖賢”就是努力做聖賢。我們(men) 常聽到人們(men) 說“人不為(wei) 己,天誅地滅”,實際上,它與(yu) “古之學者為(wei) 己”一樣,講得是修為(wei) 自己。人如果不修為(wei) 自己,結局就是天誅地滅。現在,不少人都理解錯了,理解反了,認為(wei) 人不自私一點的話,就是天誅地滅。

 

第二十五章,“蘧伯玉使人於(yu) 孔子”章。此章實際上談的還是省身克己的問題。“欲寡其過而未能”,很多人都是“欲寡其過”,而常常“未能”,方向是對的,但是能否做到很優(you) 秀?那就太難了。作為(wei) 一個(ge) 使者,說話非常嚴(yan) 謹,滴水不漏。所以孔子說“使乎!使乎!”這一章可以與(yu) 上一章結合,聯係起來讀,或者可以視為(wei) 是對上一章的闡發。

 

第二十六章,“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章。這一章,我個(ge) 人理解是“不在其位,不謀其位之政”,並不是“不為(wei) 政”。例如《為(wei) 政》篇就記載,有的人問孔子:你怎麽(me) 不為(wei) 政啊?孔子認為(wei) ,把孝悌之道推至天下,影響及於(yu) 為(wei) 政者,不也是為(wei) 政嗎?這裏的“謀其政”之“政”可以進行狹義(yi) 上的理解。真正的大人君子要成就自己,必須考慮天下國家。但在具體(ti) 為(wei) 政時,各司其職而已。

 

第二十七章,“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章。這章很容易理解,君子不能言過其實,要言行一致。這裏還是講要踏實做事。

 

第二十八章,“君子道者三”章。“不憂”“不惑”“不懼”這是“夫子自道”,這也是孔子的事跡。《論語》編者是以孔子給大家樹立一個(ge) 榜樣,因為(wei) 孔子就是這樣仁、知、勇的人。仁、知、勇這三者,為(wei) 早期儒家所稱道,在《中庸》裏也有這方麵的論述,大家可以參考。

 

第二十九章,“子貢方人”章。這一章,我們(men) 之前的翻譯有些保守了,“子貢你真得比別人賢明嗎?我可沒有時間評論別人”。這個(ge) 重點是說要把重心放在評價(jia) 自己上,不能心馳於(yu) 外,要知曉自身,修養(yang) 自己。

 

第三十章,“不患人之不己知”章。此章很貼近我們(men) 生活,就像我們(men) 找工作的時候,總喜歡問“給多少錢”?而很少有問“我值不值這個(ge) 錢”。不要總埋怨別人不了解別人,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了解自己。

 

第三十一章,“不逆詐,不億(yi) 不信”章。此章可以解釋前麵第十九章,衛靈公雖然個(ge) 人德行不彰,但能知人善任,不隨意疑心他人,所以衛國尚無破滅之患。本章與(yu) 《大戴禮記》“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可以對讀。

 

第三十二章,“微生畝(mu) 謂孔子”章。此章通過微生畝(mu) 和孔子之間的對話,表現了孔子對世人頑固不化、不能推行仁道的痛恨。

 

第三十三章,“驥不稱其力”章。《孔叢(cong) 子》中有“易其須眉”的故事,可以與(yu) 此章對讀。子思到齊國去,齊國國君的身旁有個(ge) 嬖臣,齊國國君指著嬖臣笑著說:如果容貌可以交換的話,我願意把他的容貌送給你。子思的回答:“非所願也。所願者唯君修禮義(yi) ,富百姓”,他說“人之聖在德,豈在貌乎”。人的賢聖在德,而不在於(yu) 外貌如何。可以作為(wei) 這一章的詮釋。

 

第三十四章,“以德報怨”章。這章大家討論很多,受到很多的關(guan) 注。“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裏的“直”是正直,可以是直刺。比如當一個(ge) 人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men) 應該直截了當說:你做的就是不好。或者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就是通常我們(men) 說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個(ge) 人對別人不尊重,別人也不必要對他尊重。“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直”和“正”相聯係、相一致,我們(men) 要從(cong) 這樣的角度理解“以直報怨。

 

第三十五章,“莫我知也夫”、第三十六章“公伯寮愬子路於(yu) 季孫”。這兩(liang) 章都是談“命”“天”的章節。孔子不得於(yu) 天而不怨天,不合於(yu) 人而不尤人。這也是對孔子心境的一種描述,在這樣的心境下,就要反求諸己,信仰天道,修持自身。“公伯寮其如命何”,這是對天命的信仰,就像“天生德於(yu) 予”一句,表現出孔子在時運不濟的時候,能夠保持內(nei) 心的強大。

 

第三十七章,“賢者辟世”章。此章是孔子對於(yu) “逸民”的評價(jia) ,這與(yu) 《微子》篇“我則異於(yu) 世,無可無不可”相近,都是講亂(luan) 世中的適從(cong) 之道。

 

第三十八章,“子路宿於(yu) 石門”章。有人評價(jia) 孔子,說他是“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者”,這是一種境界。明明知道時局無力改變,也要盡力而為(wei) ,這是心底的一種追求,並且在追求的路上還“人不知而不慍”。孔子在臨(lin) 終前感歎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孔子以斯文自任,所以才有顏子去世時孔子子哭之慟,而且連聲說“天喪(sang) 予!天喪(sang) 予!”孔子何以如此?因為(wei) 他對顏回寄予厚望。這是孔子希望的失落,是對孔子斯文傳(chuan) 道信心的巨大打擊。

 

第三十九章,“子擊磬於(yu) 衛”章。此章言孔子心事,講孔子麵對世人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心裏到底怎麽(me) 想,我們(men) 也可以存而不論。

 

第四十章,“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章。這裏談的是禮製問題。天子之喪(sang) ,眾(zhong) 人為(wei) 天子服喪(sang) 三年。喪(sang) 禮是禮製中最重要的。1995年,我曾在《史學月刊》發表《“三年之喪(sang) ”應為(wei) 殷代遺製說》一文,曾對這一章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參考。根據《今本竹書(shu) 紀年》,武王去世後,周公以塚(zhong) 宰總百官。這裏所說,意思應該是君子修身成德過程中對於(yu) 禮製的遵循。

 

第四十一章,“上好禮,則民易使也”章。本章應該接續上章,講尊禮很重要,更是講在上位者尊禮的重要性。這就像《大學》裏麵“上老老而民興(xing) 孝,上長長而民興(xing) 弟”是一個(ge) 意思,上行下效。

 

第四十二章,“子路問君子”章。此章點出了孔子思想與(yu) 儒家學說最重要的一個(ge) 概念,這就是“修己安人”。修己最為(wei) 關(guan) 鍵,由內(nei) 聖而外王。能達到內(nei) 聖外王的境界非常難,但治國要得其要領,治國的要把握“修己”這個(ge) 要領。

 

第四十三章,“原壤夷俟”章。這一章可與(yu) 《孔子家語·屈節解》中孔子幫原壤沐槨一節對看。孔子幫原壤為(wei) 原壤母親(qin) 做棺材,沒想到原壤居然騎在棺材上唱歌,非常不像話。子路問為(wei) 何如此遷就他,孔子回答到:“吾聞之,親(qin) 者不失其為(wei) 親(qin) 也,故者不失其為(wei) 故也。”我們(men) 在這裏要學到,自己的進步不能以對親(qin) 友的不容忍為(wei) 代價(jia) 。這裏有一個(ge) 處理間關(guan) 係的準則,就是既然是親(qin) 人,就不能失去親(qin) 緣關(guan) 係;既然是老朋友,就不能失去朋友關(guan) 係。《論語》的編者將這一章放在這裏是很有深意的,是讓我們(men) 提高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和境界。

 

第四十四章,“闕黨(dang) 童子將命”章。這一章講小孩子的事,現在有的人指望小小的孩子能夠“成大器”,這違背了小孩成長的規律。那是不是讓小孩自由生長,不加約束呢?也不是,孔子在《為(wei) 政》篇中點明了,就是在小的時候要確立孩子成長的方向,那才能在不同的年齡達到不同的高度和境界。而今,社會(hui) 上不乏不積極追求進步而隻是急於(yu) 求成的人

 

最後兩(liang) 章,談如何對待原壤那樣“不成人”的人、如何對待像闕黨(dang) 童子這樣的孩子,最後這一老一幼,可以說是兩(liang) 個(ge) 反麵例子。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