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俊作者簡介:何俊,男,杭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複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教授,浙江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西學與(yu) 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yu) 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儒學之鏡》《從(cong) 經學到理學》等。 |
何俊 著《江南儒學的構成與(yu) 創化》出版
書(shu) 名:《江南儒學的構成與(yu) 創化》
作者:何俊
出版社: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7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上海市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江南文化研究”係列課題“江南儒學的構成與(yu) 創化”(2018XAC011)的結項成果。在首章,著重說明江南儒學的提出、指義(yi) 與(yu) 時段,希望對江南儒學建立起一個(ge) 整體(ti) 性的框架,並試圖呈現出一點江南性的思考。二至六章,分述江南儒學的孕生、唐宋變革與(yu) 江南儒學的崛起、明清江南儒學的演化,以及江南儒學的現代探索,其間就明末江南儒學與(yu) 西學專(zhuan) 辟一章。本書(shu) 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學界對於(yu) 江南儒學給予長久而深切的研究興(xing) 趣,使江南儒學的研究成為(wei) 江南研究、儒學研究、中國哲學與(yu) 思想史研究,乃至麵向未來的中國現代化研究的一個(ge) 重要領域。
【作者簡介】
何俊,複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cong) 事中國哲學與(yu) 思想史研究。著有《西學與(yu) 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yu) 心:浙學的精神維度》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江南儒學的提出、指義(yi) 與(yu) 時段
第一節 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江南儒學?
第二節 作為(wei) 儒學的江南
第三節 江南儒學的分析時段
第二章 江南儒學的孕生
第一節 子遊與(yu) 《論語》等所見子遊的重本之學
第二節 《性自命出》與(yu) 子遊的“性情-心術論”
第三節 子遊的道統地位
第三章 唐宋變革與(yu) 江南儒學的崛起
第一節 楊時與(yu) 北宋道學中心之遷變
一、楊時與(yu) 程門
二、毗陵與(yu) 道學中心的南遷
第二節 南宋功利學派的易學思想與(yu) 經製之學
一、易學思想
(一)陳亮:盡通變之道達時措之宜
(二)薛季宣:道常存乎形器之內(nei)
(三)葉適:易以通利
二、陳傅良的經製之學
(一)以經製言事功
(二)“結民心,寬民力”說
(三)事功價(jia) 值觀
第三節 元代江南的《春秋》學
一、元代江南《春秋》學區域分布特點
二、元代江南《春秋》學之思想特點:以金華《春秋》學為(wei) 例
第四章 環太湖流域的江南儒學演化
第一節 元明易代與(yu) 環太湖流域一體(ti) 化
一、元置江浙行省與(yu) 環太湖流域一體(ti) 化
二、元末明初江南儒士與(yu) 政治的深度結合
三、應天府與(yu) 江南的文化整合
(一)首都所代表的中央集權的強大磁化效應
(二)朱子學傳(chuan) 統的繼承性
(三)遺民與(yu) 南宋文化
四、永樂(le) 遷都與(yu) 江南儒學的轉折
第二節 陽明學與(yu) 江南儒學的變化
一、滁州:陽明講學首地
二、王陽明的南都講學
三、南中王門與(yu) 陽明學在江南的傳(chuan) 播
四、陽明去世後江南地區的講學活動
第三節 清初朱子學與(yu) 江南儒學的轉型
一、從(cong) 張履祥、呂留良到陸隴其江南朱子學的傳(chuan) 承譜係
二、呂留良《四書(shu) 》學所呈現的朱子學真精神
三、陸隴其《四書(shu) 》學的義(yi) 理與(yu) 考據兼顧特色
第四節 清代考證學中的江南儒學
一、王鳴盛“求於(yu) 虛不如求於(yu) 實”的治史理論以及“通儒”觀念
二、錢大昕“以訓詁而明義(yi) 理”的經史觀及其對宋學的反思
第五章 江南儒學與(yu) 西學
第一節 理學視域下劉宗周思想的多元文化交融
一、劉宗周思想在心性學中的定位與(yu) 特色
二、圍繞《人譜》地位的論爭(zheng)
三、由《人譜》看劉宗周思想的西學淵源
四、劉宗周思想中的“幽暗意識”及其後續發展
第二節 黃宗羲經世學的形成及與(yu) 西學的交匯
一、從(cong) 心性學到經世學
二、西學對經世學的影響
三、經世學吸收西學的模式
第六章 江南儒學的現代探索
第一節 龔自珍與(yu) 晚清江南儒學
第二節 唐文治與(yu) 《中庸大義(yi) 》
一、《中庸》與(yu) 人道之教育
二、《中庸大義(yi) 》對時代的回應
第三節 馬一浮的精神與(yu) “六藝論”
一、乘化而遊 歸全順正
二、六經該攝一切學術
後記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