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為何“結合”?如何“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遠意義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21-11-17 10:04:39
標簽:兩個結合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為(wei) 何“結合”?如何“結合”?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深遠意義(yi)

作者:宋立林

來源:《博覽群書(shu) 》2021年第10期,題目有變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的講話,是一篇馬克思主義(yi) 的光輝文獻,是指引我們(men) 奮進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科學綱領和行動指南。其中關(guan) 於(yu) “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兩(liang) 結合”尤其稱得上是創造性的重大論斷,不僅(jin) 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程至關(guan) 重要,而且對於(yu) 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做好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曆史任務,要落實和貫徹好這一曆史任務,首先要把握好為(wei) 何“結合”與(yu) 如何“結合”這兩(liang) 個(ge) 問題。

 

一、為(wei) 何“結合”: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必然選擇

 

1840年以降,中華民族因為(wei)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國勢衰微,在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麵前喪(sang) 失招架之力,致使“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成立提供了理路準備。一百年前的上海市興(xing) 業(ye) 路76號和嘉興(xing) 紅船的那次會(hui) 議,誕生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革命迎來了真正的轉機。

 

1.守常行權:從(cong) 實踐品格上看,馬克思主義(yi) 必須中國化

 

中國哲學強調“經權之辨”,一方麵承認“道”具有恒常性和真理性,因此要“守常”;一方麵又強調在將“道”落實到現實中必須注意“變通”,此謂“行權”。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普遍真理,同時是一種實踐哲學,一旦進入實踐,發揮真理作用,就必須同當時當地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內(nei) 在要求,同時也為(wei) 實踐所證明。那種僵化的教條的“本本主義(yi) ”,隻能將馬克思主義(yi) 抽象化、空洞化,最終扼殺馬克思主義(yi) 真精神,導致革命失敗。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問題,自覺運用自身的中國文化智慧對馬克思主義(yi) 活學活用,創造性地開啟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程,使中國革命不斷從(cong) 勝利走向新勝利。1938年10月,毛澤東(dong) 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hui) 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命題:“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yi) ,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yi) 。因此,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wei) 全黨(dang)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2.密不可分:從(cong) 初心使命看,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必須與(yu) 中華文化相結合

 

作為(wei) 原則性的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從(cong) 邏輯上講,也包含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意涵,因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是中國實際的一部分。之所以要特別提出“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把“一個(ge) 結合”變為(wei) “兩(liang) 個(ge) 結合”,無非是強調“文化”在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對於(yu) 一個(ge) 國家和民族至關(guan) 重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與(yu) 神韻,這是我們(men) 中國人引以為(wei) 豪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的重要論斷,強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傳(chuan) 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diu) 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誕生,就把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確立為(wei) 自己的初心使命。這一“初心使命”的確立,使得來自歐洲的馬克思主義(yi) 就必然與(yu) 中華文化產(chan) 生不可分割的緊密聯係。因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一定是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wei) 支撐的。

 

既然文化對於(yu) 民族、國家而言至關(guan) 重要,那麽(me) 為(wei) 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初心使命,如何對待傳(chuan) 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yi) 必須認真對待、妥善解決(jue) 的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上特別指出:

 

我們(men) 從(cong) 來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chuan) 統文化。

 

科學的態度即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來研究、分析、評判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優(you) 劣得失,不能陷入曆史文化的虛無主義(yi) ,也不能無限誇大民族文化的價(jia) 值。

 

3.和實生物:從(cong) 發展的需求看,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必將帶來巨大的創造活力

 

“結合”是中國文化“和合”思想的必然要求。眾(zhong) 所周知,和合代表了中國人對宇宙和世界的理解,體(ti) 現了中國文化的最高智慧境界,它內(nei) 涵體(ti) 用,貫天人,通內(nei) 外,係人我,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早於(yu)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幾百年,在西周末年就有史伯提出“和實生物”的偉(wei) 大思想。史官是上古時期最早的知識分子,較之普通貴族,他們(men) 因為(wei) 熟諳曆史,具有非常深邃的眼光,不僅(jin) 對曆史變遷,而且對宇宙自然都有深刻的洞察。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feng) 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史伯的這一論斷,乃是基於(yu) 他對自然與(yu) 曆史的長期觀察和深刻思考,可以說具有真理的意義(yi) 。

 

而誕生於(yu) 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yi) ,在本質上是不斷發展的,在回應時代的課題、民族性的使命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yi) 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都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20世紀和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yi) 。這種“自我發展”,就要用本民族的曆史文化來充實、補充馬克思主義(yi) 的精神內(nei) 涵。這恰恰印證著中國古人“和實生物”的偉(wei) 大智慧。

 

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結合、融合的過程。其實,早在1938年,毛澤東(dong) 就明確提出:

 

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ge) 發展;我們(men)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主義(yi) 者,我們(men) 不應當割斷曆史。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毛澤東(dong) 選集》第2卷,第534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澤東(dong) 所撰著的《矛盾論》《實踐論》就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晶。此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斷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創造性地運用到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創造之中,從(cong) 而產(chan) 生了從(cong) 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一直到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等一係列理論成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兩(liang) 結合”,是在總結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曆史經驗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一種文化自覺與(yu) 整體(ti) 深化。相較於(yu) 之前的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成果,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有非常鮮明的文化自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更是特別自覺地意識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巨大魅力,他在2021年3月22日視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園時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來的什麽(me) 中國特色?”在2021年5月9日給《文史哲》雜誌全體(ti) 編輯回信時,他特別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認識和了解中國,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由此可見,他非常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起來,無論從(cong) 廣度還是深度上,他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吸取都是空前的,不僅(jin) 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新繁榮,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新發展。這一點我們(men) 通過三卷《習(xi) 近平治國理政》就可以特別感受到。


 

二、如何“結合”:儒學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將發揮關(guan) 鍵作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包括漢族在內(nei) 的各民族都為(wei) 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融入到整個(ge) 中華文化之中。所以中華文化呈現出多元性、豐(feng) 富性,曆史上儒墨道法等學派及外來的佛教等都深刻塑造了中華文化的品格、特點。儒學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曆程中居於(yu) 主導地位,這可以說是學界的共識。因此,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自然不能忽視儒學的價(jia) 值。甚至可以說,儒學將在“兩(liang) 結合”進程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

 

1.可以融通:相通證明“結合”的可能性

 

近代以降,國門大開,西學東(dong) 來,上百種西方思潮在中國大地傳(chuan) 播,風起雲(yun) 湧,各領風騷,但是唯獨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不能忽略的一個(ge) 因素就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以儒學為(wei) 主流的中華文化存在很多相通之處,這才被中國人民所接納和認可。盡管近代恰是儒學遭到否定的衰弱時刻,但是作為(wei) 中國文化的主脈,其思維方式、價(jia) 值理念等早已滲入民族基因之中,成為(wei) 生命的底色,發揮著支援意識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品格與(yu) 儒學有較強的一致性。馬克思說:“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確實,馬克思主義(yi) 從(cong) 一開始就不是書(shu) 齋裏的革命,而是一種直麵現實世界的實踐哲學。同樣,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也是實踐哲學。從(cong) 一開始,儒家就將注意力放到了對現實世界的改造上。“修齊治平”是儒家的一貫追求,“力行”“篤行”反映了儒家的實踐訴求。所以,一代代的儒者,都是“弘道”者,“立德、立功、立言”從(cong) 來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所以,以改造世界為(wei) 鵠的的馬克思主義(yi) 很容易為(wei) 中國知識分子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yi) 的理想目標與(yu) 儒學有明顯的相通性。馬克思主義(yi) 所追求的共產(chan) 主義(yi) ,很容易讓中國知識分子想到儒家的大同理想。而馬克思主義(y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理想,也與(yu) 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hui) 公平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hui) 思想有相融之處。這也讓富有社會(hui) 理想的中國知識分子非常坦然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yi) 。

 

馬克思主義(yi) 對人的理解也與(yu) 儒學有相近似之處。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人的理解,“原子個(ge) 體(ti) ”成為(wei) 主流看法。但馬克思主義(yi) 卻與(yu) 此不同,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ge)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總和”。儒家向來強調“人”的社會(hui) 屬性,一貫強調“倫(lun) 理”對人的根本意義(yi) ,形成了所謂“倫(lun) 理本位”的文化。盡管馬克思主義(yi) 強調“階級論”,儒家突出“倫(lun) 理觀”,但在強調“關(guan) 係”這一點上,無疑有其近似之處。這使得中國人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解有了親(qin) 近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yi) 的落地生根。

 

2.和而不同:差異互補昭示“結合”的必要性

 

毫無疑問,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來自兩(liang) 種不同的文明,是古今兩(liang) 種不同的學說體(ti) 係,其間的差異顯而易見。但是,我們(men) 應該正視這種差異的意義(yi) ,那就是二者互為(wei) 鏡子,可以相互觀照、借鑒,從(cong) 而做到互補。

 

馬克思主義(yi) 強調人的“階級性”,這一點是儒家所缺乏的。而儒家所重視的“倫(lun) 理觀念”也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所忽視。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必須正視儒家所一貫重視的倫(lun) 理問題。重視“道德”的儒家文化可以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個(ge) 體(ti) 的修身與(yu) 治國理政方麵提供有益補充。儒家的“道德”論述,在儒家經典中俯拾皆是。“重德性”是儒家的重要特色,其在個(ge) 體(ti) 修養(yang) 論方麵,誠意、正心、慎獨等工夫論,其意義(yi) 千古不磨;在治國理政方麵,儒家的“德治禮序”觀念,也是源遠流長,影響久遠。劉少奇同誌在《論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修養(yang) 》一文中,非常自覺地汲取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道德思想、修身觀念,極大地豐(feng) 富了馬克思主義(yi) 的修養(yang) 論。

 

近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道德”的作用,將教育的根本任務歸結為(wei) “立德樹人”,這完全符合中華文化的教育觀;強調“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將德治與(yu) 法治並舉(ju) ,突出道德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這都極大豐(feng) 富了馬克思主義(yi) 的內(nei) 涵。

 

儒家文化強調的“和合”觀念,也將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提供某種智慧啟示。既然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與(yu) 宇宙、自然、社會(hui) 、國家等存在聯係和關(guan) 係,那麽(me) 如何看待和處理這種關(guan) 係就非常重要。西方文化強調主客二元的對立,而中國文化則崇尚“一多不分”。儒家哲學強調“和合”“融通”,“天人合一”“天下一家”“協和萬(wan) 邦”等都成為(wei)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處理“關(guan) 係”的新視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地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理念,都是借鑒和吸收儒家“和合”理念的結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總結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總結了“生命至上、舉(ju) 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yu) 共”的偉(wei) 大抗疫精神,這種精神傳(chuan) 承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這是“以人為(wei) 本、民胞物與(yu) ”“克己複禮、公義(yi) 至上”“天下一家、和衷共濟”“萬(wan) 物一體(ti) 、和諧共生”思想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體(ti) 現了以儒家為(wei) 主幹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偉(wei) 大的抗疫精神,也必將匯入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之中,成為(wei)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的精神內(nei) 涵。

 

3.知行合一:理論闡發與(yu) 實踐運用共同落實“結合”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路徑,既給理論工作者、學術專(zhuan) 家提出了時代課題,同時又為(wei) 治國理政的實踐提出了方向。“結合”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思想理論層麵,也不能僅(jin) 僅(jin) 著眼於(yu) 社會(hui) 實踐的維度。

 

理論闡釋需要馬克思主義(y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科學等各方麵的專(zhuan) 家學者共同努力。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地位,以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深入、全麵地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深入闡釋以儒家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的核心思想理念、超越時空的智慧,進而將之邏輯地、科學地納入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理論體(ti) 係之中,豐(feng) 富馬克思主義(yi) ,發展馬克思主義(yi) 。

 

實踐是理論之母。如果僅(jin) 僅(jin) 停留在書(shu) 齋裏進行思想的創造,馬克思主義(yi) 就無法真正地發展。我們(men) 必須麵向時代、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投身於(yu) 熱火朝天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偉(wei) 大實踐之中,從(cong) 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智慧、運用中華文化理念,在實踐中反複檢驗,從(cong) 中汲取真正的優(you) 秀成分,轉化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的精神內(nei) 涵。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我們(men) 在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曆史使命時,應該虛心學習(xi) ,提出問題,思考解決(jue) 途徑,多方辨析論證,最後落實於(yu) 堅定的行動之中,“兩(liang) 結合”才會(hui) 展示出氣勢磅礴的思想偉(wei) 力,推動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這一曆史偉(wei) 業(ye) 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