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戈】尋找現代中國的曆史文化血脈 ———讀蔡曉《中國道統論》一書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1-11-09 17:16:41
標簽:《中國道統論》、天道觀、學術思想

尋找現代中國的曆史文化血脈

———讀蔡曉《中國道統論》一書(shu)

作者:蘭(lan) 戈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中國圖書(shu) 評論》2021年第五期

 

【導讀】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國道統論》,以道統為(wei) 主線,梳理了自古至今中國三千年學術思想發展史。從(cong) 問題入手,采用大曆史和中西比較的視野,不僅(jin) 能更深刻理解不同曆史時期的中國學術思想,而且對理解現代中國社會(hui) 的曆史文化支撐,同樣有重要價(jia) 值。

 

【關(guan) 鍵詞】中國道統 學術思想 天道觀

 


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國道統論》,以傳(chuan) 承三千年的中國學術思想為(wei) 脈絡,講述了一個(ge) 貫穿於(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文化中的思維方法、價(jia) 值觀和社會(hui) 理想不斷傳(chuan) 承的故事。該書(shu) 借用自韓愈開始逐漸形成的“道統”一詞,擴充其內(nei) 涵,賦予其新義(yi) ,用“中國道統”來表示貫穿於(yu) 中國學術思想史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一脈相承的文化傳(chuan) 統。

 

該書(shu) 采用大曆史的敘事方式講述中國道統的傳(chuan) 承。

 

第一,從(cong) 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該書(shu) 認為(wei) 中國學術思想可以劃分為(wei) 三個(ge) 千年。第一個(ge) 千年是西周到魏晉時期,以莊解老的玄學,成為(wei) 最後一個(ge) 純粹本土思想形態。第二個(ge) 千年是佛學東(dong) 來到明末,其結果是產(chan) 生了融合儒釋道的宋明道學(朱子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三個(ge) 千年是從(cong) “隆慶開關(guan) ”為(wei) 標誌的西學東(dong) 漸直至目前。這個(ge) 千年的中國學術思想同樣精彩,既有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為(wei) 代表的社會(hui) 批判思想,也有清末以康有為(wei) 、孫中山為(wei) 代表的社會(hui) 改良和社會(hui) 革命思想。發生於(yu) 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使傳(chuan) 統中國道統開始崩塌。五四運動以來,馬列主義(yi) 進入中國,誕生了領導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事業(ye) 的核心——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形成了馬列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成果——毛澤東(dong) 思想。

 

第二,從(cong) 中國道路的選擇看,該書(shu) 認為(wei)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上,發生了兩(liang) 次劃時代的偉(wei) 大革命。一次是周代殷,自周公肇始的禮樂(le) 文化,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天地間人為(wei) 貴的人本思想,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的民本思想,深刻影響著以後幾千年的中國曆史。華夏文明從(cong) 此走向一條不同於(yu) 神權社會(hui) 的世俗化的發展道路。另一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它同樣不是一次單純的政權更迭,而是一次思想製度翻天覆地的大變革,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千秋偉(wei) 業(ye) 的中國道路的重新抉擇,必將徹底改變中國人民今後千年的命運。

 

第三,從(cong) 中國學術思想的不斷發展和不斷綜合看,該書(shu) 把它劃分為(wei) 七個(ge) 時期。第一期是遠古到春秋之際。周人留下了完整豐(feng) 富的“古代思想遺產(chan) ”,體(ti) 現中國文化特色的價(jia) 值觀,都可以從(cong) 中找到線索和根據。第二期是春秋到秦漢交替。孔子以仁為(wei) 本位、墨子以鬼神為(wei) 本位、老子以自然為(wei) 本位,構建起各具特色的思想體(ti) 係,諸子百家縱橫捭闔、各展其長。這是中國原創性學術思想大爆發的時期。第三期是兩(liang) 漢和魏晉時期。董仲舒借墨家鬼神天道觀,用陰陽五行思維框架,以天人感應為(wei) 表、儒家仁義(yi) 為(wei) 裏,形成支配兩(liang) 漢近四百年的官方思想。魏晉玄學以莊解老,為(wei) 佛學進入中土提供思想根基。第四期是從(cong) 魏晉到隋唐。在形成中國化佛學的同時,中國本土宗教——道教隨之崛起。第五期是宋明時期。以程朱、陸王為(wei) 代表,完成了儒釋道的學術思想大綜合,是古代中國最後一個(ge) 官方思想。第六期是從(cong) 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產(chan) 生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的社會(hui) 批判思想,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各種社會(hui) 改良和社會(hui) 革命思想。第七期是從(cong) 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馬列主義(yi) 進入中國後產(chan) 生支配現代中國的思想體(ti) 係———毛澤東(dong) 思想。該書(shu) 提出,隨著傳(chuan) 統中國道統崩塌,融合人類全部優(you) 秀文化的麵向未來的中國道統必將浴火重生。

 

第四,從(cong) 變與(yu) 不變的關(guan) 係中理解中國學術思想。該書(shu) 在闡述不同時期中國學術思想特點的同時,注意發掘其中的不變性。有幾個(ge) 方麵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從(cong) 周公《康誥》中首次提出“作新民”開始,標誌著“化育萬(wan) 民”思想的形成。這種思想在中國不同曆史時期不斷被注入新的含義(yi) ,但新時代需要新人的“新民”思想始終不變。從(cong) 陰陽變易中抽象出的萬(wan) 事萬(wan) 物皆“無獨有對”的對立統一思想,成為(wei) 貫穿全部中國曆史的思維方式。西周之後發展起來的“天地間人為(wei) 貴”“人者天地之心”的人本思想,也始終貫穿於(yu) 中國曆史傳(chuan) 統,成為(wei) 中國人尊重生命的曆史文化源頭。周代殷以後周人形成的使命意識和憂患意識,“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的奮鬥精神,關(guan) 心鰥寡孤獨的救助弱勢群體(ti) 意識和民本情懷等,更是在中國曆史上反複出現,始終不墜,頑強地生活在民族共同體(ti) 的血脈之中。

 

該書(shu) 通過中西比較的視角,分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社會(hui) 理想和思維方式。比如,自古至今,中國人一直秉持生生不息的有機宇宙觀,與(yu) 西方的需要依靠外力才能推動的機械宇宙觀,形成鮮明對照。西周以來形成的禮製,體(ti) 現著“對己自謙”和“對人尊重”的精神,依然是現代中國處理人際關(guan) 係、社會(hui) 關(guan) 係和國際關(guan) 係的準則。

 

該書(shu) 對孔學所描繪的理想社會(hui) 與(yu) 西方曆史中具有源頭價(jia) 值的柏拉圖《理想國》做了比較分析,認為(wei) :“孔學的‘理想國’不是一個(ge) 超越世俗,在絕對理念或彼岸世界或遙遠的未來構築的‘烏(wu) 托邦’,而是建立在你我他生活的現實世界裏,是如此溫馨、絢麗(li) 、豐(feng) 滿,看似遙不可及,卻是那麽(me) 貼近實際。這個(ge) 理想國顯現出人性的光輝、人類的溫情使人感動而追思。與(yu) 建立在曆史傳(chuan) 統和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孔學‘理想國’相比較,柏拉圖《理想國》是脫離於(yu) 希臘曆史傳(chuan) 統的個(ge) 人構想,而從(cong) 柏拉圖‘理想國’開啟的西方‘烏(wu) 托邦’傳(chuan) 統,從(cong) 來就遊離於(yu) 世俗社會(hui) 之外,遭到當權者的鎮壓。”

 

該書(shu) 還對霍布斯、洛克、盧梭以“社會(hui) 契約”為(wei) 基礎的政治思想,與(yu)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闡述的政治思想,進行了對比分析。這兩(liang) 種政治思想都試圖解決(jue) 統治的合法性和法律的正當性這一政治學核心問題,但解決(jue) 的思路大異其趣。從(cong) “天下為(wei) 公”這一貫通古今的命題出發,通過對現實君主製的批判,可以從(cong) 黃宗羲等人思想中推導出“共有、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政治主張。

 

該書(shu) 還對基於(yu) 不同曆史文化的中西方不同的法治思想進行對比分析。一個(ge) 是從(cong) 梭倫(lun) 改革開啟的西方法治主義(yi) ,其目的是平衡貴族和平民、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利益關(guan) 係,使社會(hui) 不至於(yu) 解體(ti) ,“製衡”是梭倫(lun) 立法的首要特征。一個(ge) 是從(cong) 商君變法開啟的法治主義(yi) ,其目的是富國強兵,以結束“諸侯卑秦”“醜(chou) 莫大焉”的局麵,因此“發展”是商君立法的重要特點。中西方兩(liang) 種不同的法治實踐,產(chan) 生於(yu) 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和曆史環境。在談到中西文化傳(chuan) 統差異時,該書(shu) 寫(xie) 道:自周公確立“同姓不婚”政策以後,“中國道統幾千年來一直鼓勵的是融合,所有生活在同一片藍天和土地上的人們(men) 血肉相連。而西方社會(hui) 從(cong) 古至今強調的是分割,貴族與(yu) 平民,自由人與(yu) 奴隸,本國公民與(yu) 外國人,國王、貴族、僧侶(lv) 和第三等級,基督教與(yu) 非基督教,新教與(yu) 天主教,白人與(yu) 有色人,分得清清楚楚,當相互之間利益發生衝(chong) 突之後,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壓製對方,壓製不了就彼此妥協,但是從(cong) 來沒想過彼此融合的問題”。“人性善”是貫穿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主流思想,而“人性惡”是貫穿西方曆史傳(chuan) 統的主流思想。該書(shu) 認為(wei) ,這是因為(wei) 神權社會(hui) 一般傾(qing) 向於(yu) 性惡論,而非神權社會(hui) 一般傾(qing) 向於(yu) 性善論。同樣講人性解放,宋明道學希望成就至善的聖賢品格,綻放出被形氣之私習(xi) 染的人性光輝,而從(cong) 性惡論的視角,這恰恰是壓抑人性、桎梏人性的表現。性惡論基礎上的人性解放,要解放的恰恰是自利的惡性。基於(yu) 不同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基於(yu) 不同的人性假設,就會(hui) 有兩(liang) 種相反的個(ge) 性解放和個(ge) 性自由的看法。

 

該書(shu) 綜合一些學者的觀點,提出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承中存有兩(liang) 種不同路徑的自由傳(chuan) 統:“一條是由莊子而來的自由傳(chuan) 統。一條是由孟子開始到宋明儒的自由傳(chuan) 統。”從(cong) 自然天道觀引申出的自由放任,到魏晉士人達到一個(ge) 高峰,其純任自然而產(chan) 生的蔑視權貴的生活態度,成為(wei) 曆代中國士人的精神歸依,其末流則是放浪形骸和自由散漫。從(cong) 道德天道觀引申出的精神自由,從(cong) 孟子開始、為(wei) 宋明儒所堅守,開創了不同於(yu) 莊子的另一派自由主義(yi) 傳(chuan) 統,同樣為(wei) 曆代士人高山仰止。這種人格獨立的精神自由,來自使命意識,來自對自身行為(wei) 正確性的信心,來自站在人類道德製高點所產(chan) 生的道義(yi) 力量。如孟子的浩然之氣,陽明的“良知”,賦予了個(ge) 體(ti) 對抗世俗偏見的力量,塑造出特立獨行的品格。這種自由傳(chuan) 統成為(wei)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獨立解放的重要文化源頭。該書(shu) 分析了嚴(yan) 複將穆勒的《論自由》翻譯成《群己權界論》所闡述的帶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思想,也比較分析了馬克思主義(yi) 自由觀與(yu) 源於(yu) 英美的自由思想和德意誌的自由思想之間的關(guan) 係,以及對現代中國帶來的影響。這些論述同樣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yi) 。

 

《中國道統論》作為(wei) 一部有思想性的學術著作,拋棄西方中心主義(yi) 的敘事方式,為(wei) 如何梳理和講述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哲學史提供了有意義(yi) 的視角和方法。既有深度思考,客觀敘述,又充溢激情,是滿滿正能量的中國故事。正如該書(shu) 結尾處引詩人艾青的一句詩:“為(wei) 什麽(me) 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wei) 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