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關於儒家宗教化之我見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1-11-09 02:06:09
標簽:儒家宗教化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關(guan) 於(yu) 儒家宗教化之我見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初二日戊午

          耶穌2021年11月6日

 

儒家是有神論但不是神本論。儒家承認鬼神的存在,又以天道為(wei) 神,但不承認有一個(ge) 創世造人的人格神存在。或者說,儒家是以性與(yu) 天道為(wei) 神的神本論。我在《聖經中的神》中指出:

 

“這些上帝或昊天上帝(五經中的上帝),都是孔子編撰聖經時對古籍概念的沿用。經過孔子之手,上帝已非人格神,而是與(yu) 天道同義(yi) ,可視為(wei) 天道的形象化象征。這是聖經中昊天上帝的正義(yi) 。其餘(yu) 解釋皆非正義(yi) 。”

 

聖人以神道設教。這裏的教,是教育、教化、教養(yang) 、教導之教,不是宗教的教;這裏的神並非指人格神,而是是形容天道至誠無息、四時不忒的神妙。天道就是萬(wan) 物資始的是乾元,或與(yu) 坤元統稱太極。

 

太極堪稱創始宇宙生命一切現象的最高神。落實於(yu) 人為(wei) 人極,即十六字心傳(chuan) 之道心,王陽明先生生天生地、神天神地的良知。也可以說,良知就是最高神,就是創世造物的造化之主。他創始一切擁有一切潛在一切超越一切。

 

宇宙生命一切現象,包括所有意識和鬼神,無非良知的作用和現象。萬(wan) 物資始萬(wan) 物資生,言其創始性;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言其萬(wan) 有性;人人有太極物物有太極,言其潛在性;形而上者謂之道,言其超越性。

 

如果把良知喻為(wei) 大海,一切現象就是其湧起的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波濤。一切現象皆有限,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宇宙有限,有成住壞空。唯良知無限,無涯無際無始無終無數無量而又唯一。

 

良知心道心的心,即理,心學即理學;心即仁,心學即仁學;心即道,心學即道學;心即聖,心學即聖學;心即神,心學即中華神學;心具形上性,心學即形而上學。此心發作,有機會(hui) 落實到政治,即是王道;落實為(wei) 製度,即是禮製。

 

儒家宗天而教,就是宗道心而教,宗良知而教,可謂中華特色的宗教。論文化可稱為(wei) 儒教、仁教,論政治可稱為(wei) 禮教、國教。聖人和聖王則堪稱廣大教化主,那是文化教育、道德教化、禮樂(le) 教養(yang) 意義(yi) 上的教主,絕非宗教意義(yi) 上的教主。哪一個(ge) 宗教教主配與(yu) 中道聖人相提並論?

 

儒家宗教化,與(yu) 佛道耶伊並列,有違中道文化和王道政治的宗旨,是對孔孟之道的貶低,並且很可能變成儒家政治化的障礙,其不良影響有二。

 

其一、容易導致儒家狹隘化。蓋宗教必須有教主,教主思想不容異議,而儒家倡導言論自由和當仁不讓於(yu) 師。即使孔子之言,也沒有不容異議的道理。其二、逆乎政教分離的進步潮流。儒家不怕逆潮流,但不能逆進步潮流。道統高於(yu) 政統,儒家指導政治,本來理直氣壯,何必自縛手腳?

 

瀟湘廳友言:“《史記》‘魯人皆以儒教’,即以儒術教化人。《晉書(shu) •宣帝紀》‘博學洽聞,服膺儒教。’此儒教乃是儒家學說。至於(yu) 將儒視作宗教,可能是康有為(wei) 以後事。”作明廳友言:“宗教都是經過漫長漫變曆史形成的,絕不是今人立馬兒(er) 能造出來的,使儒家宗教化的企圖,對儒學的複興(xing) 將會(hui) 有惡劣的影響,其有違儒家的性質和宗旨,況且未來的仁義(yi) 中國根本不需要這東(dong) 西,有了它,反而成了仁義(yi) 中國對外施加影響的絆腳石和文化衝(chong) 突的催化劑”雲(yun) 。

 

或問:“麵對儒教式微之狀,從(cong) 下行路線安身立命處講,對於(yu) 廣土眾(zhong) 民,是否要尊一涵蓋一切仁本精義(yi) 的人格神的天帝以作為(wei) 萬(wan) 物主宰,供人祭祀禮拜。”答:人格神的天帝是原始蒙昧主義(yi) 的殘遺,儒經中的昊天上帝去人格化,成為(wei) 道體(ti) 的別名。重新將天道人格化,就是將儒家宗教化,是一種複古主義(yi) 的反動。

 

唯有太極才能徹上徹下,人格神就不行。蓋人格屬於(yu) 形而下的現象,道心所現之象。任何現象都是有局限的。故人格神既上不去,更不可能徹下。太極可以潛在於(yu) 萬(wan) 物,誰有本事讓人格潛入萬(wan) 物讓萬(wan) 物具備人格?把天道理解為(wei) 人格神,是對天道的一種虛構妄測,心外求法,道外拜神,儒門外道,此之謂也。

 

外道一詞有二義(yi) :一、凡中道、仁道之外的學說,皆為(wei) 外道;二、吾道一以貫之,即仁以貫之。以為(wei) 仁性之外別有王道和天道者,心外求法、仁外求道者,對於(yu) 孔孟之道即仁本主義(yi) 來說,亦外道也,

 

要舉(ju) 儒家宗教化的好處,肯定可以舉(ju) 出不少,如可以填補民眾(zhong) 信仰真空,可以更好地吸引下層民眾(zhong) ,可以有助於(yu) 平衡世俗政權等等。但是,首先必須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是否存在人格神,宗教化是否無違仁本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

 

這裏必須如理如實,實事求是。如果答案是否,那就絕不可行,好處最多也不行。儒家以誠為(wei) 天之道,以誠之為(wei) 人之道,豈有將天道假設為(wei) 人格神以罔民哉。

 

萬(wan) 物並無一個(ge) 有人格的上帝作為(wei) 主宰,人格神也無法涵蓋性與(yu) 天道,涵蓋仁本主義(yi) 精義(yi) 。認為(wei) 需要一個(ge) 人格神供廣土眾(zhong) 民祭祀禮拜,可能是無意中受了西方宗教模式的影響。重尊道統重建禮製,眾(zhong) 民自可安身,士人自能立命。儒家下行路線應是以正宗儒學啟蒙民眾(zhong) ,而不是為(wei) 他們(men) 造一個(ge) 有人格的天帝。

 

餘(yu) 東(dong) 海集於(yu) 邕城青秀山下獨樂(le) 齋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