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與(yu) 明代文風轉向
作者:馬玉琴(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月初四日庚申
耶穌2021年11月8日
陳獻章(字公甫,人稱白沙先生)是明代理學轉向心學的關(guan) 鍵人物,在哲學研究領域備受重視,但他在明代文學史上的貢獻卻甚少有人提及。陳獻章的文學主張與(yu) 寫(xie) 作,打破了明代前期台閣體(ti) 主導的“闒冗膚廓,幾於(yu) 萬(wan) 喙一音”的文壇格局,並對李贄、公安派的文學觀念及晚明重自我、重真情的文學思潮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明代前期,秉承程朱理學傳(chuan) 統的台閣體(ti) ,潤色宏業(ye) 、謳歌盛世,被視為(wei) “文章正宗”。宋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李東(dong) 陽等人先後主持政柄與(yu) 文柄,台閣體(ti) 廣泛流行。李東(dong) 陽在《倪文僖公文集序》中概括了台閣體(ti) 的總體(ti) 特征:“館閣之文,鋪典章,裨道化,其體(ti) 蓋典則正大,明而不晦,達而不滯,而惟適於(yu) 用。”明成化、弘治年間,身在山林的陳獻章倡導心學,突破了明初以來的理學傳(chuan) 統,學風為(wei) 之一變。他不僅(jin) 是儒學大師,更是文章之士,其古文寫(xie) 作打破了台閣體(ti) 稱霸文壇的局麵。郭預衡認為(wei) ,“明人理學之非正宗,自獻章始;文章之非正宗,也自獻章始”(《中國散文史》)。“非正宗”道出了陳獻章的改革意識。陳獻章之文在內(nei) 容、體(ti) 式、精神內(nei) 核及審美追求等方麵體(ti) 現了明代前、中期文風的轉變,並開啟了晚明文學發展的路向。
書(shu) 寫(xie) 日常生活 高揚主體(ti) 精神
明前期文壇的主流是“盛世之文”“治世之音”,正如李東(dong) 陽所說,為(wei) 文須“達事明理,以翼聖道,裨世治”(《曾文正公祠堂記》)。例如,宋濂的《閱江樓記》由“山川王氣”說起,以閱江樓的興(xing) 建寄寓皇上“致治之思”作結;楊士奇的《龍潭十景序》寫(xie) “太和之世”,歌“神功聖德”;李東(dong) 陽的《京都十景詩序》講“國家億(yi) 萬(wan) 載太平之業(ye) ”,“聖君賢相,盛德大業(ye) ”。與(yu) 台閣體(ti) 不同,陳獻章則在文章中書(shu) 寫(xie) 日常生活。這一轉向與(yu) 他的心學思想緊密相關(guan) 。陳獻章主張涵養(yang) 心性而達到“不離乎人倫(lun) 日用而見鳶飛魚躍”(《夕惕齋詩集後序》)的境界。對待日常生活,他主張“以道觀之”。在陳獻章看來,日常生活具有修行和審美雙重性質。因此,他在詩文中大量描寫(xie) 日常場景。
陳獻章說:“知廣大高明不離乎日用,求之在我,毋泥見聞,優(you) 遊厭飫,久之然後可及也。”(《與(yu) 汪提舉(ju) 》)讓心體(ti) 在自身的生存體(ti) 驗中自然呈現出來,正是他追求的“自得之樂(le) ”。因此,他的詩文更加關(guan) 注自身的生存體(ti) 驗,對日常生活的書(shu) 寫(xie) 廣泛而深入。例如,其《送李世卿還嘉魚序》呈現了他與(yu) 門人的日常:“朝夕與(yu) 論名理……時時呼酒與(yu) 世卿投壺共飲,必期於(yu) 醉,醉則賦詩。”《吳光宇行狀》一文追憶了自己與(yu) 吳光宇的日常活動:“南山之南有大江,君以意為(wei) 釣艇,置琴一張,諸供具其中,題曰‘光風艇’。遇良夜,皓魄當空,水天一色,君乘艇獨釣,或設茗招餘(yu) 共啜;君悠然在艇尾賦詩,傲睨八極。予亦扣舷而歌,仰天而嘯,飄飄乎任情去來,不知天壤之大也。”乘艇夜釣,賞月品茗,鼓瑟鳴琴,扣舷而歌,仰天而嘯,鮮活地展現出瀟灑高雅的生活情境。
明代前期為(wei) 文以程朱理學為(wei) 宗。《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強齋集》雲(yun) :“元、明之間,承先儒篤實之餘(yu) 風,乘開國渾樸之初運……以故發為(wei) 文章,雖不以華美為(wei) 工,而訓詞爾雅,亦頗有經籍之光。”當時文壇的主流台閣體(ti) 承襲的是程朱理學的傳(chuan) 統。楊士奇《跋曾鞏文》稱:“非獨文之工,言於(yu) 濂洛之學未著之先,而往往相合,亦由學之正也。”李東(dong) 陽“衍而為(wei) 經綸黼黻之文,稽古代言,以定國是,變士習(xi) ,裨政益化”(《懷麓舊稿序》)。程朱理學講求“格物窮理”,而陳獻章心學的進路則不同,由“格物”走向“格心”。
陳獻章為(wei) 學重“自得”,其文章的精神內(nei) 核更關(guan) 注個(ge) 體(ti) 的自我精神。“自得”一方麵要求切實提高道德修養(yang) ,而不專(zhuan) 事出仕、講學和著述,另一方麵反對為(wei) 學向外求於(yu) “物”,而應反求於(yu) “心”。“道”無法認知,亦無法用言語描繪,隻能回歸本心令其自然“呈露”。因此,陳獻章的詩文寫(xie) 作注重“我”的精神力量,關(guan) 注個(ge) 體(ti) 生命價(jia) 值,高揚個(ge) 體(ti) 的主觀能動精神。陳獻章還主張詩文主“性情”。首先,性情要真,詩文應“本性情之真”(《送李世卿還嘉魚序》)。標舉(ju) 真性情,體(ti) 現了他對個(ge) 性與(yu) 真情的重視,“須將道理就自己性情上發出,不可作議論說去”(《次王半山韻詩跋》)。其次,“性之所發而為(wei) 情”,性情不僅(jin) 包含感情,還包含個(ge) 性、心性、氣質和人格等。他在《批答張廷實詩箋》中講:“欲學古人詩,先理會(hui) 古人性情是如何,有此性情,方有此聲口,隻看程明道、邵康節詩,真天生溫厚和樂(le) ,一種好性情也。”他推崇溫厚和樂(le) 的儒者氣象,在《與(yu) 汪提舉(ju) 》中強調:“情性好,風韻自好;性情不真,亦難強說。”李贄“童心說”、公安派主張“師心”的取向與(yu) 陳獻章重自我、重真情的傾(qing) 向一脈相承,並在晚明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學思潮。
追求自然率意 呈現恬淡風貌
程朱理學主“敬”,故多敬畏;陳獻章心學主“靜”,故多灑脫。以程朱理學為(wei) 宗的台閣體(ti) 講求莊重典正,章法嚴(yan) 整,條理清晰。《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評陶安之文“平正典實”,徐一夔之文“謹嚴(yan) 有法度”,胡翰之文“得二吳(吳師道、吳萊)遺法”,皆稱其整飭。錢謙益評價(jia) 李東(dong) 陽之文時說,“西涯之文,有倫(lun) 有脊,不失台閣之體(ti) ”(《書(shu) 李文正公手書(shu) 東(dong) 祀略卷後》),稱其說理透徹,邏輯縝密。與(yu) 一般儒者以解經為(wei) 務不同,陳獻章不事著述,不迷信經典,甚至稱“六經糟粕”“文辭粃糠”。他一改功利、守舊的學風,主張“真機活潑”,文章亦有灑脫氣質,與(yu) 台閣派、複古派異趣。
王世貞《書(shu) 白沙集後》雲(yun) :“陳公甫先生詩不入法,文不入體(ti) ,又皆不入題。而其妙處,有超乎法與(yu) 體(ti) 與(yu) 題之外者。”陳獻章不拘泥於(yu) 文法、文體(ti) 與(yu) 文題,卻自有超妙處。如《味月亭序》體(ti) 如小品,《跋沈氏新藏考亭真跡卷後》實為(wei) 詩論。劉禺生指出,陳獻章“為(wei) 文主理而輔之以氣,不拘拘古人之繩尺,自有以大過人者”(《陳獻章傳(chuan) 》)。陳獻章反對“安排”、聲律、對偶等束縛:“古文字好者,都不見安排之跡,一似信口說出,自然妙也”(《與(yu) 張廷實主事》),“作者莫盛於(yu) 唐,然已恨其拘聲律、工對偶”(《夕惕齋詩集後序》)。他追求的是行文“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書(shu) 法》),自然而率意。例如,他的《處素記》通篇問答,看似隨意卻切合“處素”之題眼。陳獻章的散文篇幅短小,不受體(ti) 製文法拘束,章法靈活,行文自然,真情流露,具有明顯的小品文特征,對晚明小品文的興(xing) 盛有先導之功。
明代前期的文章總體(ti) 上雍容醇厚,文辭典雅。例如,四庫館臣評吳伯宗之文“雍容典雅”,宋濂之文“雍容渾穆”,宋訥之文“渾厚醇雅”,貝瓊之文“衝(chong) 融和雅,有一唱三歎之音”。陳獻章之文與(yu) 台閣之文不同,追求清新自然的文風。在文章語言上,陳獻章推崇簡易之風。他在《批答張廷實詩箋》中言:“大抵詩貴平易,洞達自然,含蓄不露,不以用意裝綴,藏形伏影,如世間一種商度隱語,使人不可模索為(wei) 工。”他的《雜詩序》和《無後論》等文及大量書(shu) 信都寫(xie) 得明白曉暢,《禽獸(shou) 說》和《大頭蝦說》等文更是不避俗語,看似隨便,卻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自然。陳獻章批評門人的詩文說,“秉常亦每有新得,大抵辭氣終欠自然。廷實乘快時有觕硬處”(《與(yu) 張廷實主事》),主張辭氣自然而不粗硬。梁啟超在《儒家哲學》中談陳獻章的學術與(yu) 文章:“他的學問……那種肅然自得的景象,與(yu) 其謂之學者,毋寧謂為(wei) 文學家。古代的陶淵明與(yu) 之類似,文章相仿佛。”袁中道則稱陳獻章可“與(yu) 造物者為(wei) 友,而遊於(yu) 溫和恬適之鄉(xiang) ”(《贈東(dong) 粵李封公序》)。其恬淡的精神發於(yu) 詩文,語言平易通達,含而不露,辭氣自然順暢,呈現出清新平淡的風貌。
陳獻章之後,明代文風屢變,而他正是改變明代文風的先驅。他倡導的重自我、重真情的文學觀,對明代中後期文壇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其在明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也需重新評價(jia) 。
(本文係《廣州大典》與(yu) 廣州曆史文化研究項目“嶺南三大文派研究”(2018GZB0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