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懷念李澤厚先生——一位同時開啟兩道閘門的思想巨匠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21-11-07 14:42:22
標簽:李澤厚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懷念李澤厚先生——一位同時開啟兩(liang) 道閘門的思想巨匠

作者:郭齊勇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2021年11月7日


2021113日,李澤厚先生在美國科羅拉多駕鶴西遊。驚悉噩耗,不勝哀悼!李先生享年91歲,己屬高壽,然而對於(yu) 我們(men) 這些後學來說,還是希望前輩活得更長些。李先生是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是我們(men) 十分敬重的哲學家。毫不誇張地說,20世紀80年代,李先生是中國思想界執牛耳的精神領袖。他的著作是80--90年代的青年學生和學者的案頭必備書(shu) 。


我喜歡讀他的《批判哲學的批判》《美的曆程》,最喜歡的是他的關(guan) 於(yu) 中國思想史論的三書(shu) 。他的這三書(shu) ,特別是古代、現代思想史論中的若幹篇章的初次發表,獨到的見解,新穎的提法,都曾引起思想界的關(guan) 注、震動,激起辯論。其實,老一輩人也很關(guan) 注,我的老師蕭萐父、李德永、唐明邦先生等也常提醒我們(men) 關(guan) 注、學習(xi) 、討論李先生的新論如《孔子再評價(jia) 》《主體(ti) 性提綱》等。


李澤厚先生聰明、敏銳,以新的眼光和睿智,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命題、話語等,振聾發聵、極富啟發性,如“儒道互補”、“文化—心理結構”、“思想積澱”、“雙重變奏”、“救亡壓倒啟蒙”、“樂(le) 感文化”、“實用理性”、“思想淡出,學術凸顯”等,一下子就成為(wei) 學界共識,普遍使用。在我們(men) 這代人的成長中,似還沒有其他學者有他這樣大的影響。


我與(yu) 李先生交往不多,有幾件小事記憶猶新。


1985年末,我的第一本小書(shu) 《熊十力及其哲學》出版,1986年初寄李先生賜正,他收到後立即給我回信(見下圖):


郭齊勇同誌:


正謀購君大著,不意書(shu) 從(cong) 天降,快何如之。容後細讀,先致謝意。


此問近好李澤厚

二.二.

 

 

不久就看到他的論著中引用了拙著並加了注釋。


80年代我有幸參加湯一介先生的中國文化書(shu) 院主辦的第一屆中國文化講習(xi) 班,以及紀念五四的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等活動,聆聽過李澤厚先生的演講和即興(xing) 發言。


1990年,時在美國的江天驥先生來信說,他很關(guan) 心國內(nei) 中國文化的討論,囑咐我選擇一些名家名篇,擬與(yu) 陳真博士英譯,結集在美出版。我立即與(yu) 參與(yu) 文化熱的大家們(men) 聯係,當然包括李澤厚先生。關(guan) 於(yu) 他的大著選文,我提出了意見,並征求他本人的意見,他在回信(見下圖)中說:


齊勇兄:


來信收到,謝謝。


我也不知選哪篇為(wei) 好。也許,《試論中國的智慧》和《孫老韓合說》(均見《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如何。


此複,順頌 


時綏李澤厚六月廿日


又:英譯稿望能複印一份,寄下一讀。

 

 

 

我當時打擾了不少專(zhuan) 家,把文章都搜集、影印並寄到俄亥俄。可惜因客觀原因,江先生的這一構想並未實現。


我曾去北京皂君東(dong) 裏12棟拜訪過李澤厚先生與(yu) 龐樸先生。李先生家裏掛著馮(feng) 友蘭(lan) 先生題寫(xie) 的堂聯:“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他在家裏穿著睡衣。他家的客廳裏有一躺椅。李先生尚簡脫,頗有魏晉風度。


我以為(wei) ,李澤厚先生是同時開啟兩(liang) 道閘門的思想巨匠。兩(liang) 道閘門,一是思想啟蒙,一是文化守成。中國現代文化,20世紀80年代的主軸是啟蒙理性,90年代的主軸是反思啟蒙,回到本根,返本開新,創造轉化。一方麵,李先生是啟蒙的精神領袖,他“走自己的路”,崇尚個(ge) 體(ti) 和理性,批判傳(chuan) 統。另一方麵,他要研究傳(chuan) 統文化和哲學,又不能不擺脫過去大批判的遺風,對包括先秦、宋明儒學等在內(nei) 的中國哲學有一定、深層的理解,這一方麵他雖未自覺,其實也算是開風氣之先。所以,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在李澤厚對孔夫子“再評價(jia) ”後,希望他繼續對宋明理學“再評價(jia) ”。當然,李先生絕不是淺層次地否定者,他善於(yu) 提出問題,善於(yu) 反思。我特別看重他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範式更新中的貢獻。


總之,他的批判性對我們(men) 這些愛護文化傳(chuan) 統、從(cong) 事創造轉化的學者來說具有刺激意義(yi) ,即今天講傳(chuan) 統,不是抱殘守缺的講,而是要回應現代社會(hui) 、現代生活。繼承李先生的思想遺產(chan) ,我們(men) 在李先生那一輩人的基礎上,理應更加重視經典,杜絕浮泛,紮實下功夫,力爭(zheng) 在對古代哲學思想的創造轉化方麵,更上層樓,以此告慰李澤厚先生的在天之靈!李先生一路走好!



2021年11月6日於(yu) 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