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le) 與(yu) 先進
——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論語·先進》通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九月廿四日庚戌
耶穌2021年10月29日
2021年10月24日下午,第十一期“洙泗書(shu) 院·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論語·先進》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shu) 會(hui) 由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書(shu) 院院長助理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擔任與(yu) 談人。五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書(shu) 院同道及儒學愛好者們(men) 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yu) 活動。活動由曲阜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嶽主持。
宋立林教授
通講伊始,宋老師先對下半部《論語》進行了概述。《先進》是“下論”(《論語》後十篇)的首篇,共二十六章,集中呈現了孔門重要弟子的形象,以及孔子對弟子的評價(jia) 。第十二篇《顏淵》、第十三篇《子路》以及第十四篇《憲問》,分別以顏淵、子路、原憲等三位各有特征的孔門弟子為(wei) 篇題。第十五篇《衛靈公》、第十六篇《季氏》、第十七篇《陽貨》,分別描寫(xie) 諸侯、大夫、家臣,講述的是孔子所感慨的世風日下、禮壞樂(le) 崩的社會(hui) 狀態。第十八篇《微子》講隱士,第十九篇《子張》全是孔子弟子的言論,是不是意味著薪火相傳(chuan) 的一種狀態呢?最後的《堯曰》篇揭示了孔門最高的理想化狀態。關(guan) 於(yu) “下論”十篇的邏輯關(guan) 係,盡管是鬆散的,但是從(cong) 篇目的編排意義(yi) 上,後十篇一定有其目的性。
關(guan) 於(yu) “先進”,曆代的解釋有所不同。宋老師說,也許就是先學習(xi) 禮樂(le) 而後出仕的人,即春秋賢大夫子產(chan) 所說“學而後入政”,這種春秋時期的風氣傳(chuan) 到孔子這裏時,孔子將之接續並定格,實際上改變了傳(chuan) 統世卿世祿製的選官方式。子夏所言“學而優(you) 則仕,仕而優(you) 則學”代表了孔門、儒家對中國曆史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它打破了宗法製度、世卿世祿製度的階層固化。禮樂(le)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他曾說:“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詩》是文學、情感的發抒。但是如果過了度,就會(hui) 流於(yu) 泛濫,所以需要外在的禮加以約束,禮的作用就是節。如果過度推崇禮,人就失去了靈性,所以用樂(le) 來調節心靈,使情感和理性得到平衡。宋老師強調,禮樂(le) 對成人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進於(yu) 禮樂(le) ”章,宋老師談到,區分君子和野人的標準就是禮樂(le) 。如何理解“先進”“後進”和禮樂(le) 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問題。曆史上“先進”“後進”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最重要的有兩(liang) 種:一是認為(wei) “先進”“後進”皆指孔子弟子。先進弟子是指孔子弟子中沒有爵祿的人,他們(men) 是需要先學習(xi) 禮樂(le) ,掌握一定的治國理政的方略而後做官的人;後進弟子指的是孔子弟子中皆已出仕,但需要“文之以禮樂(le) ”的人。二是從(cong) 時間上劃分。“先進”指五帝以前,“後進”指三王以後。五帝時期,質勝於(yu) 文,風氣淳樸,三王之後,文勝於(yu) 質,孔子欲恢複五帝時期的質樸以糾正當時風氣。但是從(cong) 整篇前後聯係起來,“先進”“後進”應當還是指孔子弟子,而不是兩(liang) 個(ge) 大的時代。這裏的“君子”,宋老師認為(wei) 應該指有位者,指擁有世襲爵位的卿大夫子弟,“野人”就是沒有做過官,沒有爵位的人,也就是平民,所以這裏的“先進”“後進”和出身有關(guan) 係。孔子最後說“如用之,則吾從(cong) 先進”,先進是野人,因為(wei) 這些人有真才實學,是通過先學習(xi) ,而後有了能力才從(cong) 政的人,這是孔子對於(yu) 世卿世祿製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思想的進步。
陳嶽博士
在“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章中,宋老師指出章中的“及門”和現在我們(men) 講的一般意思完全不是一回事。在今天的語境當中,“及門”是指真正入了門牆的正式弟子,但是當時的“及門”,一說是在孔子門下,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嚐厄陳、蔡之間,弟子多從(cong) 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cong) 於(yu) 患難之中也。”一說“仕於(yu) 卿大夫之門”,認為(wei) 孔子弟子中當時沒有仕於(yu) 陳、蔡的,所以導致了陳、蔡之厄。這是劉寶楠的看法。我們(men) 認為(wei) 第一種說法於(yu) 義(yi) 為(wei) 長。“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涉及到孔子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ge) 曆史事件。孔子周遊列國,遇到的最嚴(yan) 重的一次挑戰,就是“厄於(yu) 陳蔡”。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這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四科十哲。宋老師指出這章之所以和“從(cong) 我於(yu) 陳、蔡者”章不放在一起,是因為(wei) 這章開頭沒有“子曰”。有人說這章孔子對弟子的定位就像鑒定報告一樣,宋老師並不這樣認為(wei) ,因為(wei) 這裏如果是孔子說的話,會(hui) 直接稱弟子的名,而不是稱字,本章中十個(ge) 弟子都是稱字,所以應該不是出自孔子之口,而是孔門後學,或者是當時人的評價(jia)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裏出現了四科,四教和四科到底有什麽(me) 關(guan) 係?宋老師認為(wei) 四科更能作為(wei) 一個(ge) 區分的標準,是孔門弟子的一個(ge) 能力、擅長與(yu) 特長。學生的成就是由於(yu) 因材施教,孔子對弟子們(men) 的長處和短處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在這一篇中處處可以看到,孔子既認識到弟子們(men) 的優(you) 點,也認識他們(men) 到缺點,能夠揚長避短。十哲對理解孔門重要弟子的名單非常重要,這章雖然不是孔子的評價(jia) ,但代表了孔門的共識。
隨後,宋老師對“德行”和“德性”二詞進行辨析,德行是內(nei) 外兼稱,有時候側(ce) 重外在的行為(wei) 表現,德性是指內(nei) 在的人性,《周禮•師氏》:“德行,內(nei) 外之稱,在心為(wei) 德,施之為(wei) 行”。中國儒學是實踐的智慧學,內(nei) 在的心性、良知和德性是最根本的,但是它必須化為(wei) 行動,呈現為(wei) 德行,內(nei) 心的光明與(yu) 否,必須用行為(wei) 判斷。從(cong) 道義(yi) 上講,內(nei) 在的德性很重要;從(cong) 實踐上講,外在的德行很重要,它是判斷一個(ge) 人有德無德最基礎的東(dong) 西。顏淵、閔子騫、冉伯牛與(yu) 仲弓是德行科,並不是說他們(men) 隻是內(nei) 聖做得比較好,德行應該統領著言語、政事、文學,是綜合性的。“言語”其實相當於(yu) 外交辭令。“政事”就是治國理政。“文學”和今天的文學顯然不是一回事,這裏是先王典籍文獻。
“回也,非助我者也”章是有爭(zheng) 議的一章,到底孔子對顏回是批評還是表彰呢?。宋老師認為(wei) ,實際上這裏或許有孔子對弟子委婉地批評,因為(wei) 孔子不喜歡弟子完全順服自己,學問就需要不同的立場表達自己的觀點,“君子和而不同”。但同事,孔子更多的是對其能充分理解自己學說的肯定。其實顏子也是有自己思考的,“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他隻是和子路直率的性格不一樣。宋老師將子路、子貢與(yu) 顏子並稱為(wei) “孔門三傑”,在很多文獻中,子路、子貢與(yu) 顏子三人往往同時出現,通過他們(men) 的回答,境界高下立判。在陳、蔡絕糧之際,子路、子貢的回答都不能讓孔子滿意,而顏回的回答是對孔子最大的安慰。本章看似是對弟子的批評,但實際上是對顏淵默識心通的一種肯定。
“孝哉閔子騫”章是孔子稱讚閔子騫之“孝”,宋老師說,關(guan) 於(yu) 閔子騫的孝行,在曆史上記載非常多,當今在民間流行的也很多,所以大家談到孝的時候,往往談到兩(liang) 個(ge) 人物:曾、閔之孝。《韓詩外傳(chuan) 》記載鞭打蘆花的故事,“子騫早喪(sang) 母,父娶後妻,生二子。疾惡子騫,以蘆花衣之。父察之,欲逐後母。子騫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遂成慈母。”到了漢代這個(ge) 故事已經定型,體(ti) 現了教化的作用。宋老師指出,人都會(hui) 犯錯誤,要給他改過的機會(hui) 。關(guan) 於(yu) “人不間於(yu) 其父母昆弟之言”,有兩(liang) 種理解:一說人們(men) 對於(yu) 閔子騫的父母兄弟對他的讚美沒有異議;另一說因閔子騫的孝行使其後母、兄弟、父親(qin) 免於(yu) 他人的非議。根據史書(shu) 記載閔子騫的事跡,後一種說法應更確切。閔子騫的孝行能夠讓家庭由不和諧變成和諧,這就是最高的孝行。
“季路問事鬼神”章涉及到對孔子思想中天命觀、鬼神觀、生死觀的理解。宋老師認為(wei) ,這一章表達了孔子在鬼神生死問題上的態度。除了這一章之外,《論語》還有其他幾章也涉及到同樣的問題。比如說《雍也》篇“敬鬼神而遠之”,《述而》篇“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孔子相不相信鬼神?孔子到底是一位原始宗教的繼承者,還是一位理性主義(yi) 者?在《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當中記載,哀公向孔子詢問鬼神,當時處於(yu) 一個(ge) 變革期,人們(men) 對鬼神還是會(hui) 心存疑惑,孔子說:“人生有氣有魂。氣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yu) 神而享之,教之至也。”也就是“神道設教”。所以這裏孔子有無神論的傾(qing) 向,孔子對鬼神並不是真信其有,但他並不戳穿。在墨子看來,你既然不認為(wei) 有鬼神,為(wei) 什麽(me) 還要搞祭祀?所以這一點墨子與(yu) 墨家理解不了儒家的良苦用心。在今天這個(ge) 時代,科技昌明,儒家完全可以不講鬼神觀,不用談鬼神的問題,但是孔子時代是處於(yu) 一個(ge) 過渡時期,原始宗教鬼神的觀念還在流行,但是理性主義(yi) 已經形成。荀子曾說:“君子以為(wei) 文,而百姓以為(wei) 神。”這就是《周易》上講的“神道設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的太理性了反而有問題。普通百姓沒有多少知識,鬼神觀念也許是迷信,但是對於(yu) 維護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秩序,提升社會(hui) 的道德水平是有幫助的,隻不過對於(yu) 知識分子就要用禮樂(le) 來提升,這是兩(liang) 個(ge) 方麵。
活動現場
透過以上的分析,孔子對鬼神、生死的態度便十分明了。他其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也不把希望寄托於(yu) 來世,他考慮的是社會(hui) 的現實治理。對於(yu) 祭祀,雖然孔子講“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一種自我的升華。祭祀更多的是出於(yu) “報”,是感恩之心的一種表達,並不是出於(yu) 祈福,人作為(wei) 高級動物高級之處就在此。最早的祭祀追求祈福,但是在儒家的祭祀中,祈福不占主要的地位。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yu) ?”章,表現了孔子的為(wei) 臣事君之道。“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yu) 求也,可謂具臣矣”,這是大臣與(yu) 具臣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大臣要有堅定而獨立的政治品格,能夠按照禮樂(le) 的準則去輔佐君主,若君不從(cong) ,則去,以道事君。而具臣則是政令的實施者,子路和冉有臣於(yu) 季氏,季氏無道卻不能匡救,又不能“不可則止”,所以隻能算作備位充數的臣僚罷了。宋老師進一步說,對於(yu) 政治家和政客,我們(men) 現在要有所區分。政治家是心中有原則、理想與(yu) 政治準則的人,政客隻有利益,沒有原則可言,孔子認為(wei) 子路和冉求還沒有真正的把握孔子的為(wei) 政、事君之道。
在“四子侍坐”章中,孔子詢問四個(ge) 弟子的誌向,前三者談的好像都是和治國有關(guan) ,子路強調要強兵,冉有強調要富民,而公西華強調要使民知禮。孔子對三個(ge) 弟子的誌向,一開始不置可否,唯獨在對曾點的描述。將前麵三位弟子的回答連起來,正是孔子的為(wei) 政之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在此基礎上社會(hui) 秩序的恢複和發展才有可能。其實更重要的還是在孔子對弟子的評論,這也符合該篇的篇旨,體(ti) 現了編者的思想。曾點所描述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的一個(ge) 場景,和治國理政毫不沾邊,為(wei) 什麽(me) 會(hui) 得到孔子的讚美?其實,曾點所描述的場景,恰恰是在太平盛世才能呈現出來的生活氣象,也就是我們(men) 今天講的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戰亂(luan) 、瘟疫,人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是最普通的,但在亂(luan) 世卻是奢侈品。如何從(cong) 無道的亂(luan) 世走向有道的太平之世,這是孔子追求的,所以孔子非常讚同曾點。宋老師進一步強調,“吾與(yu) 點也”並不是對前三子的否定,而是進一步引申,僅(jin) 僅(jin) 做到足兵、足食、足禮還不夠,還要更進一步,最終達到儒家的“理想國”。
隨後,在主持人陳嶽博士的組織下,現場的聽眾(zhong) 根據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討論與(yu) 發言,交流互動。宋老師對聽眾(zhong) 的感想、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現場交流
講讀結束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ei) 容作了點評和補充。首先,要深入理解《先進》篇是如何引領“下論”其他9篇的,這其中有其內(nei) 在的邏輯。第二,這一篇的主旨就是禮樂(le) ,在體(ti) 現禮樂(le) 規定的基礎上,由禮到仁。第2至6章是孔子對孔門核心弟子的評價(jia) ;第7至12章,這是相對集中地討論生死;第13章至23章,這是孔子對於(yu) 弟子“善人之道”的評價(jia) ,這種評價(jia) 看似與(yu) 政治無關(guan) ,實際上將仁禮思想貫穿到政治當中。這一篇與(yu) “為(wei) 政”有關(guan) ,孔子將自己的為(wei) 政理念貫穿其中。“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貫徹了孔子的為(wei) 人之學,為(wei) 政之道,是孔子的理想之道。
魏衍華副研究員
“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是洙泗書(shu) 院新推出的公益經典閱讀活動,書(shu) 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xi) ”的讀書(shu) 理念,圍繞儒家經典為(wei) 中心“以文會(hui) 友”,力爭(zheng) 將學習(xi) 繼承儒家文化與(yu) 發展創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典的當代價(jia) 值。接下來,書(shu) 院也會(hui) 繼續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邀請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共讀《論語》。
歡迎有誌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典。今後,我們(men) 將陸續推出“悅·讀”經典書(shu) 會(hui) 、“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chuan) 承等方麵搭建平台,為(wei) 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you) 質文化資源和服務。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