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陵談儒家學中的博愛的思想與(yu) 情懷
來源:“屈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九月十三日己亥
耶穌2021年10月18日
10月16日,屈子書(shu) 院講壇第21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shu) 院沅湘堂舉(ju) 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向世陵先生應邀主講“博愛的理念與(yu) 愛人情懷”,長沙理工大學教授、湖南汨羅屈子書(shu) 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本次講壇嘉賓主持。
向世陵教授從(cong) “博愛”觀念的起源、博愛的命運與(yu) 中西異同、愛有差等與(yu) 博愛的推行、博愛在先賢的現身說法等四個(ge) 方麵,深入淺出地為(wei) 現場聽眾(zhong) 及線上46.2萬(wan) 網友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向世陵教授
向世陵教授認為(wei) “博愛”作為(wei) 一種跨越血緣而撫慰人心的崇高情懷,突出的是人與(yu) 人相愛的美好境界,從(cong) 它產(chan) 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與(yu) 中華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生發和綿延分不開。“博愛”體(ti) 現的是“仁”的普遍之愛蘊含,與(yu) 我們(men) 通常講的“仁愛”是上下位的關(guan) 係,孟子則直接稱之為(wei) “仁者愛人”,東(dong) 晉以後更有了“博愛之謂仁”之說。
博愛觀念在中國社會(hui) 的萌發,在現有文獻的層麵,大致以夏商周時期形成的保民愛民意識為(wei) 標誌。然而不論是“正德利用厚生”,還是“敬德保民”,其中承載的是對民眾(zhong) 民生的體(ti) 恤和愛民意識,這些都成為(wei) 了博愛觀念形成的母體(ti) 並促使其萌發生長,最終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的觀念體(ti) 係中塑造成型,並從(cong) 根本上呼應了普遍的人道關(guan) 愛與(yu) 和諧群體(ti) 的中國社會(hui) 發展需要。
近代以來,本來攜帶中華文化自身基因的博愛觀念,卻少有被人提及,人們(men) 言儒家之愛通常隻是講仁愛,亦曾有涉及兼愛,但往往是諱談博愛,從(cong) 而導致“博愛”成為(wei) 了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專(zhuan) 有名詞。之所以產(chan) 生這種現象是因為(wei) 近代中國的落伍被歸結到專(zhuan) 製等級製度,而占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家正好有維護等級尊卑的思想,結果將根源歸結到了作為(wei) 儒家文化核心的仁愛觀念上。仁愛因此被簡單地理解為(wei) 愛有差等,從(cong) 而與(yu) 博愛的普遍之愛對立起來,使得仁愛與(yu) 博愛各自成為(wei) 了封建專(zhuan) 製和資產(chan) 階級民主的代表,象征著落後與(yu) 先進,處於(yu) 直接衝(chong) 突的地位,儒家仁愛本有的普遍之愛這一比愛有差等更為(wei) 重要的內(nei) 涵,在無形中被注銷了。
現場氛圍
在中國文化係統,曆來講究的是愛憎分明,對惡的正常情感應當是憎惡而非關(guan) 愛,“惡惡臭”便是通行的原則。儒家的博愛雖講普遍之愛,但卻有自己的界限,博愛的情感和行為(wei) 必須受是非、善惡的價(jia) 值判斷的製約。相對於(yu) 此,西方基督教的博愛除了“愛上帝”、“愛人如己”之外,還有所謂“愛仇敵”的說教,這可謂中西博愛觀之最大的不同。
認真做筆記的聽眾(zhong)
接著向世陵教授指出儒家“愛有差等”的觀念並非來自《論語》,而是出自《中庸》的“親(qin) 親(qin) 為(wei) 大”、“親(qin) 親(qin) 之殺”等說法。由於(yu) 受到近代以來將專(zhuan) 製等級與(yu) 仁愛掛鉤而批判孔學的風氣的影響,導致此段經文在相當大程度上遭到誤讀,以為(wei) “親(qin) 親(qin) 為(wei) 大”是說親(qin) 親(qin) 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其實《中庸》仁愛的差等蘊含,隻是反映愛由近及遠實施的先後次序,或者喪(sang) 服、喪(sang) 期由親(qin) 及疏的依次遞減,並不關(guan) 涉親(qin) 親(qin) 是否最重要或愛本身的尊卑貴賤問題。
從(cong) 漢到唐,倡導普遍性的仁和博愛,已成為(wei) 包括統治者和思想家在內(nei) 君臣上下的共識,並形成為(wei) 一種比較流行的社會(hui) 情懷。這當然不是說漢唐時期沒有了等級觀念和階級衝(chong) 突的情勢,而是表明要成功維護大一統的中華國家,不可能隻從(cong) 差等的觀念來強化等級和職分。董仲舒之“聖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愛,教以仁也’”的觀點,便是對此做出的深刻闡發。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內(nei) 在的凝聚力,博愛觀念的灌輸和相應政策的施行是最有利於(yu) 國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疏通的。今天的人們(men) 喜言漢唐盛世,固然是就當時的強盛國家而言,但這中間也包含著對儒家仁愛-博愛觀念所發揮的作用的肯定。
認真做筆記的聽眾(zhong)
最後,向世陵教授通過具體(ti) 的名人事例指出博愛不止是觀念,更是實踐。如宋以後的理學家們(men) ,不論是二程、朱熹還是陸九淵、王陽明,他們(men) 在實際執政中都是身體(ti) 力行地踐行他們(men) 對民眾(zhong) 的關(guan) 愛,並在身後受到長期的讚譽。明代後期更有楊東(dong) 明等創立的同善會(hui) 的組織形式,由同心同理走向了共生同善,並真正落實到慈善救助的物質關(guan) 懷。
由於(yu) 仁愛的潤滑和調節作用,使剛性的製度和規範的秩序能夠得以維持,並能夠靈活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hui) 情勢和人際關(guan) 係,使國家不至於(yu) 因缺乏黏合劑而最終分裂。聯係到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的個(ge) 人境界和情懷,四海之內(nei) 合敬同愛則是統治者治國期望達致的理想目標,也就是所謂“太平盛世”。不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還是倡導“天下為(wei) 公”,或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都離不開對包括儒家博愛論在內(nei) 的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提問聽眾(zhong)
提問環節,來自湖南師範大學的老師、向世陵教授的博士生,向老師請教儒家的博愛與(yu) 墨子的兼愛有什麽(me) 本質區別。向教授認為(wei) 儒家的博愛與(yu) 墨家的兼愛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愛所有人。儒家講博愛,講仁者愛人,但同時也講愛有差等,其實際是要告訴我們(men) 如何由親(qin) 及疏、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地愛人,做到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愛有差等講的是一種愛人的先後秩序與(yu) 具體(ti) 推行的方法。儒家並不反對兼愛,反對的隻是墨家的兼愛而無別、兼愛而無義(yi) ,沒有原則與(yu) 底線地愛所有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