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的政德觀
作者:楊永濤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八月廿五日壬午
耶穌2021年10月1日
作為(wei) 我國現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係統性介紹中國古代農(nong) 業(ye) 文明的曆史文化典籍,《齊民要術》的農(nong) 學思想具有多個(ge) 麵向和指向。《齊民要術》雖是一部農(nong) 書(shu) ,但作為(wei) 地方官的賈思勰,在魏晉南北朝動蕩的局勢下深感人間疾苦,也深刻地意識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作為(wei) 國之根基的重要性。題眼的“齊”字有兩(liang) 層含義(yi) :第一是平等,無貴賤之分。這個(ge) 角度立足於(yu) 《中庸》“天命之謂性”和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人性本善論,肯定每個(ge) 人的人性善端,具有道德層麵的普遍意義(yi) ;第二是平民,麵向老百姓的意思。這是立足於(yu) 《齊民要術》十卷的具體(ti) 內(nei) 容,從(cong) 糧食、果木種植到牲畜、水產(chan) 養(yang) 殖,再到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以及對當時農(nong) 作物品種來源等介紹,都為(wei)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勞動者提供了重要的知識與(yu) 經驗,具有富民教民的現實意義(yi) 。而基於(yu) 儒家仁愛思想的政德觀是上述兩(liang) 個(ge) 方麵的集中體(ti) 現,可進一步涵攝為(wei) 三個(ge) 方麵。
食為(wei) 政首,安民足用
我國自古以來十分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賈思勰論道,“蓋神農(nong) 為(wei) 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後稷,食為(wei) 政首;禹製土田,萬(wan) 國作乂”,意思是“神農(nong) 製作了耒耜,讓老百姓使用,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堯帝命令四位大臣,謹慎地將耕種時節宣告給群眾(zhong) 知道。舜帝給大臣後稷下達命令,將糧食生產(chan) 問題作為(wei) 治政的頭等大事。禹帝規劃了土地和田畝(mu) 製度,所有地方都有了可以依循的軌道”。賈思勰提到《尚書(shu) 》中也有“稼穡之艱難”的曆史寫(xie) 照,在《尚書(shu) ·洪範》篇中,箕子向周武王傳(chuan) 授治國理政的“九疇”大法,其中第三疇便是強調八項政務,也就是“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其中居第一位的就是食,也就是食為(wei) 政首。賈思勰進一步引用《淮南子》“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的論斷,重申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對於(yu) “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這一儒家政德理念的根基性意義(yi) 。
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目的,是為(wei) 了百姓安定,具體(ti) 方法就是民本足用、勿奪其時。正是賈思勰引用《淮南子》所論“為(wei) 治之本,務在安民;安民之本,在於(yu) 足用;足用之本,在於(yu) 勿奪時”。“勿奪時”可分成三個(ge) 層麵看:其一,尊重自然規律,不可盲目擴大生產(chan) 。賈思勰多次征引《孟子》中“寡人之於(yu) 國也”一段的論述:“不違農(nong) 時,穀不可勝食也”“五畝(mu) 之宅,樹之以桑”,認為(wei) 隻有尊重和認識自然規律,才能恰當地利用自然規律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進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其二,弘揚節儉(jian) 的修養(yang) 美德,開源更需節流。賈思勰征引《孝經》所論“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yang) 父母”,對待食物要敬重,因為(wei) 每一粒糧食都是上天的賦予、大地的恩賜、人類的誠敬。其三,充分給予老百姓正當合法的權益,是涵養(yang) 政德的必要條件。《論語》中,魯哀公問孔子弟子有若為(wei) 政之道,有若言道:“百姓足,君孰與(yu)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yu) 足?”隻有百姓富足、安居樂(le) 業(ye) ,為(wei) 政者才能獲以真正的長久。因為(wei) 傳(chuan) 統儒家強調的是家國同構,是“居家理,故治可移於(yu) 官”的為(wei) 政理念,賈思勰指出這與(yu) 《史記》所言“家貧則思良妻,國亂(luan) 則思良相”的政德理念是一致的。
富而教之,詩書(shu) 耕讀
賈思勰認為(wei) ,“殷周之盛,《詩》《書(shu) 》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尚書(shu) 》和《詩經》所描繪的是“殷禮吾能言之”、“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的善治圖景。而這背後關(guan) 鍵是能否做到“富而教之”。孔子到衛國,冉有隨侍,孔子看到衛國人口很多,甚喜。冉有問孔子,怎樣讓這些人口得以善治,孔子言“富之”,冉有再次追問,孔子回複“教之”。可見重視教化是孔子政治哲學的核心途徑之一。重視教化以涵養(yang) 政德,在當時的效驗是《孟子》所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yi) ,頒白者不負戴於(yu) 道路矣”,從(cong) 而也可以達到《管子》所論“倉(cang) 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的社會(hui) 風尚。
詩書(shu) 禮樂(le) 是古典時代儒家仁愛思想的直接來源,也是涵養(yang) 政德的重要途徑。《齊民要術》除了記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之外,也特別重視教化百姓。它引述《四民月令》的記載,稱每年正月初一的時候,家裏的幼童、青少年要給家裏的長輩敬上“椒酒”,並“稱觴舉(ju) 壽”,一派和諧氣象。初春,在每年農(nong) 事未起的時候,家長命十五歲以上的“成童”到太學學習(xi) 《詩經》《尚書(shu) 》《禮記》《周易》《春秋》經傳(chuan) 。等到硯台上不結冰了,就命“幼童”入小學,學《六甲》《九九》《急就》《三倉(cang) 》等篇章。而且每年“十月農(nong) 事畢,命成童入太學,如正月焉”,可見賈思勰對於(yu) 兒(er) 童和青少年的教育相當重視,以此繼承儒家仁愛傳(chuan) 統。每年十一月,硯台上凍冰,不能寫(xie) 字,就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等。到了十二月,便召集宗族朋友,舉(ju) 行各種禮儀(yi) 活動,如婚禮、賓禮等,以此“講好和禮,以篤恩紀。休農(nong) 息役,惠必下浹”,為(wei) 來年的農(nong) 事生產(chan) 奠定基礎。此外,賈思勰還十分重視書(shu) 籍的保存與(yu) 維護,這也體(ti) 現了其作為(wei) 一個(ge) 讀書(shu) 人應有的品格。
顯發仁心,希慕賢哲
上文所言“申之以孝悌之義(yi) ”,《論語》中開篇第二章,有若也說“孝悌也者,其為(wei) 人之本與(yu) ”。重視孝悌之道是涵養(yang) 一個(ge) 人仁愛之心的基礎途徑,是邁開人生第一步的關(guan) 鍵啟蒙之法。以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愛心顯發出人之本然善性,這是牟宗三先生說的“性由心顯”。仁心的顯發擴展是一個(ge) 過程,這個(ge) 過程首先要符合人性人情之特質,“不愛其親(qin) 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的本義(yi) 就是強調仁心的落實是一個(ge) 由親(qin) 到疏的現實踐履過程,否則就是“鄉(xiang) 原”。“仁心”進而擴展到家族治理中,賈思勰引述《四民月令》的記載:每年的三月,貧苦人家裏儲(chu) 存的糧食或許不足,新麥還未成熟,這時候富足者應當隨順天道善性,多積陰德,為(wei) 窮苦人提供贍養(yang) ,“務施九族,自親(qin) 者始。無或蘊財,忍人之窮”;若秋收農(nong) 事收成尚可,各家各戶皆有積蓄,當家族中出現因家貧無以安葬喪(sang) 者時,家境尚可的士子就應該“糾合宗人,共興(xing) 舉(ju) 之;以親(qin) 疏貧富為(wei) 差,正心平斂,無相逾越;先自竭,以率不隨”。賈思勰認可這樣的宗族大事應當根據親(qin) 疏遠近出錢出力。富足者更應當作表率,以彰顯仁愛之心,從(cong) 而感化不願出錢出力的宗族,從(cong) 而得以善治其事。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鮮明指出:“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何為(wei) “本”?以平民得以富足、社會(hui) 得以安定為(wei) 本。商賈之風的渲染帶來的貧富差距在當時顯而易見,賈思勰對此深感憂慮,進而在寫(xie) 作《齊民要術》時不對此做介紹,他更希望農(nong) 業(ye) 作為(wei) “實業(ye) ”得到社會(hui) 的普遍重視,進而實現其成為(wei) 賢哲的政德理想。而“賢哲”應當是怎樣的呢?他認為(wei) ,“神農(nong) 、倉(cang) 頡,聖人者也;其於(yu) 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wei) 牛耕,實勝耒耜之利;蔡倫(lun) 立意造紙,豈方縑、牘之煩?且耿壽昌之常平倉(cang) ,桑弘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意思是“像神農(nong) 、倉(cang) 頡這樣的聖人,仍有某些事是做不到的。所以趙過開始用牛來耕田,就比神農(nong) 創製的耒耜效率快多了;蔡倫(lun) 發明了造紙術,這比使用麻布、簡牘方便多了。像耿壽昌所倡設的常平倉(cang) ,桑弘羊所創立的均輸法,都是有益於(yu) 國家和人民的經濟調控方法”。這裏麵體(ti) 現了賈思勰政德思想在經濟社會(hui) 上的兩(liang) 個(ge) 特點:第一,實業(ye) 思想與(yu) 實事求是的精神。賈思勰是一個(ge) 能夠體(ti) 察儒家仁愛精神同時又能理性看待社會(hui) 進步的士人,他具有高度的儒家責任意識,並且為(wei) 之實踐,從(cong) 現實出發,考量如何在經濟社會(hui) 中凸顯其個(ge) 人價(jia) 值並為(wei) 其內(nei) 聖外王的人生訴求開辟出屬於(yu) 自己風格的踐履之路。第二,創新是社會(hui) 前進的動力。“法先王”是為(wei) 了彰顯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時代和曆史必然,而賈思勰不拘泥於(yu) 此,以進步發展的曆史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倡導創新經濟管理方法的思路,是其政德觀的理論操練。
綜上,賈思勰的政德觀集中體(ti) 現在《齊民要術》一書(shu) 中,尤其是其引用前人典籍以論證表明自己的為(wei) 政觀。以“食為(wei) 政首,安民足用”作為(wei) 其政德思想的理論出發點和現實目的,以“富而教之,詩書(shu) 耕讀”來教育後人,和睦宗親(qin) ,以“顯發仁心,希慕賢哲”來處理基層治理和經濟社會(hui) 調控。三者共同構成了賈思勰以儒家仁愛為(wei) 核心的政德觀。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