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的文化傳(chuan) 承意義(yi)
作者:尹傳(chuan) 政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九月初三日己醜(chou)
耶穌2021年10月8日
《康熙字典》於(yu) 清朝康熙年間編纂而成,因此名叫《康熙字典》,該字典由張玉書(shu) 、陳廷敬兩(liang) 位負責,修纂官淩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該書(shu) 的編撰工作始於(yu)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書(shu) 於(yu)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後經曆了6年,對傳(chuan) 承我國漢字文化、推動字典事業(ye) 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繼承了古代字典編纂工作
我國曆朝曆代都非常注重字典編纂工作。從(cong) 東(dong) 漢年間,我國第一部係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shu) 《說文解字》問世以後,我國的字典編纂工作就沒有停止過,而且,每一時代字典的編纂都反映了那個(ge) 時代的社會(hui) 風貌。比如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明朝梅膺祚的《字匯》、張自烈的《正字通》等。而這些字典使得字典編纂工作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得到進步與(yu) 發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每一種供人們(men) 檢查使用的字典,將‘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漢字按照一定方式編排起來。”而《康熙字典》的編纂,也恰恰是為(wei) 了漢字的查閱與(yu) 應用,正如當時清朝官員所指出的那樣:“古小學存於(yu) 今者,惟《說文》《玉篇》為(wei) 最舊。《說文》體(ti) 皆篆籀,不便施行;《玉篇》字無次序,亦難檢閱。《類篇》以下諸書(shu) ,則惟好古者藏棄之,世弗通用;所通用者,率梅膺祚之《字匯》、張自烈之《正字通》。然《字匯》疏舛,《正字通》尤為(wei) 蕪雜,均不足據。”這段話從(cong) 根本上指出了《康熙字典》編纂的原因,正是在總結前人所編輯字典的一些經驗與(yu) 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通過對完善對漢字查閱的編輯工作,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字典事業(ye) 的發展。
《康熙字典》在《字匯》編纂體(ti) 例和部首係統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形、音、義(yi) 、書(shu) 證密切結合的釋字係統,標誌著中國字典編纂的真正成熟,為(wei) 後世字典的編纂樹立了典範,在中國字典編纂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地位。具體(ti) 而言,它繼承了明代《字匯》《正字通》的優(you) 點,並有所改進和發展。該字典在正集前麵列有“總目”“檢字”“辨似”“等韻”等項,以方便查閱。“總目”共有214個(ge) 部首名稱,根據筆畫順序進行排列。“檢字”主要對當時不好確定部首的疑難字進行編列,采用的是從(cong) 筆畫查部首的方法。“辨似”篇收集了二字、三字、四字、五字等相似的字進行分別排列,同時注音、正音、釋義(yi) 以示區別。“等韻”部分則列有“字母切韻要法”,數種具體(ti) 方法、圖表配合,讀者易於(yu) 掌握。顯然,這些漢字查閱方法體(ti) 例的設計,為(wei) 日後字典查閱的編排打了基礎。
對漢字的延續與(yu) 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康熙字典》對漢字有著全麵而係統的收錄,是一部漢字集成大典,采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shu) 分為(wei) 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wei) 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47035個(ge) ,為(wei) 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因此,《康熙字典》也入選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hui) 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康熙字典》對漢字的傳(chuan) 承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對漢字的較多收錄之中,還表現在對一些“俗字”的收集與(yu) 保存。其中整個(ge) 字典對符合正規俗字表述的數量就達1300多個(ge) 。所謂俗字,就是舊時通俗流行而字形沒有納入規範體(ti) 係的漢字。對此,《康熙字典》將俗字大量的輯錄,廣泛納入並分布在字典214個(ge) 部首下各個(ge) 字頭裏麵,對俗字起到了重要的傳(chuan) 承作用,此舉(ju) 對發展漢字具有重要意義(yi) 。同時,《康熙字典》還收錄了很多偏難、怪癖之字,對於(yu) 今天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古代中醫學的傳(chuan) 承方麵,由於(yu) 收錄了很多偏難之字,這樣在保存漢字的同時,還有利於(yu) 閱讀古代的醫學等書(shu) 籍裏麵的記錄內(nei) 容,讓中醫研究有據可循,大大有利於(yu) 中醫文化能夠得以保留和傳(chuan) 播。有中醫學者反映說:在古代的醫學著作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記敘,但按照現代的語意很難理解通。但是借助《康熙字典》,就可憑借其廣泛的注解,理解古代醫學典籍。比如,在《傷(shang) 寒論》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傷(shang) 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其中的“嘿嘿不欲飲食”很難讀得通,但《康熙字典》中對“嘿”有著較為(wei) 明確的注解:“嘿”同“默”,文中“嘿嘿”即“默默”的意思。因此,就不難理解,“嘿嘿”指病人表情沉默,不欲言語。古代書(shu) 籍中另一種難字為(wei) 詞義(yi) 轉移,造成讀者較難理解,在閱讀古籍時容易造成混亂(luan) ,《康熙字典》注意了辨別。如“娘”字的闡釋為(wei) 少女之號,“孃”則為(wei) 稱母之詞,並指出該字首見於(yu) 《說文》。相近的注解為(wei) 閱讀古書(shu) 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對傳(chuan) 統文化細致的梳理與(yu) 傳(chuan) 承
文字的收集對於(yu) 保證文化體(ti) 係的一脈傳(chuan) 承具有重要意義(yi) 。首先,《康熙字典》所標準的引用種類較多。主要是以前的字書(shu) 、詞書(shu) 和金石學著作等,都為(wei) 曆代的經典之作。而其中所標準的引用範圍十分廣泛,比如,《康熙字典》所引用的俗字就跨越了1500多年,所引用的第一本書(shu) 為(wei) 東(dong) 漢許慎所撰的《說文解字》,所引用的最後一本字書(shu) 是清初吳任臣所作的《字匯補》。《康熙字典》中俗字中所引用的韻書(shu) 跨越了600多年,所引用的第一本韻書(shu) 為(wei) 唐朝孫愐著的《唐韻》,所引的最後一本韻書(shu) 為(wei) 明太祖洪武八年宋濂等人編撰的《洪武正韻》。其次,《康熙字典》的注解極為(wei) 豐(feng) 富,對漢字有著詳實而豐(feng) 富的解釋,幾乎把每個(ge) 所收錄的單字各自不同的意義(yi) 都完整地闡釋出來,並且在所列舉(ju) 的意義(yi) 之後都引用某古籍中的例句,其體(ti) 例之嚴(yan) 謹、引用之豐(feng) 富,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起到的廣泛梳理與(yu) 傳(chuan) 承作用,堪稱古代漢字辭書(shu) 之翹楚。如《康熙字典》通過對注解詞義(yi) 理清了詞義(yi) 曆史的變化。因為(wei) 《康熙字典》對詞義(yi) 的解釋一般按照時間先後順序進行理清漢字詞義(yi) ,其中以《易》《書(shu) 》《詩》《禮》《春秋》,《論語》《孟子》《楚辭》《史記》《漢書(shu) 》等順序,這既為(wei) 後代編纂字詞書(shu) 開了個(ge) 傳(chuan) 承有序的參考書(shu) 目,也輯錄了各個(ge) 時期的語言文化,並充分體(ti) 現了其發展變化。《康熙字典》的文化傳(chuan) 承還表現為(wei) 對地域名稱的輯錄與(yu) 演變。如在字典注釋中對傳(chuan) 統地名用字,通過不同時期的材料,反映出它的曆史沿革。對於(yu) “邢”字的注釋:一為(wei) 古國名。引《說文》中的“周公子所封國,地近河內(nei) 懷縣”,又引《左傳(chuan) ·隱公五年》中的“鄭人、邢人伐翼”注“邢國在廣平襄國縣”。二為(wei) 古代州名。引《韻會(hui) 》“春秋邢國,隋置邢州,宋改邢台,今因之”。三是姓。“邢侯為(wei) 衛所滅,因為(wei) 氏。”四是地名。《史記·殷本紀》就記載:“祖乙遷於(yu) 邢。”顯然,這種詞義(yi) 豐(feng) 富的地名釋義(yi) 對於(yu) 了解中國民族古代地域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顧春】科舉(ju) 製與(yu) 中國獨特的士大夫階層
【下一篇】【楊永濤】《齊民要術》的政德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