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從“小眾”走向“大眾”:“禮樂文化”的現代價值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1-10-13 00:52:16
標簽:禮樂文化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禮樂(le) 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

作者: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教授,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

來源:中國網

 

原編者按: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特邀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中國大發展的背景下,紀念孔子、弘揚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意義(yi) ”展開有益探討。本文為(wei) 紀念孔子誕辰特別策劃:解讀當代中國弘揚儒家文化的現實意義(yi) 之一。

 

禮樂(le) 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脈,是學界的共識。如柳詒徵先生說:“禮者,吾國數千年全史之核心也。”禮樂(le) 文化是傳(chuan) 統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梁漱溟先生曾給文化下過這樣一個(ge) 定義(yi) :文化就是生活的樣法。不同的文明體(ti) 有不同的文化。如果說希伯來人和印度人的生活樣法是宗教型的,古希臘人的生活樣法是哲思型的,古羅馬人的生活是法律型的,那麽(me) 中國人的生活樣法是道德實踐型的,其表現就是強調“德治禮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禮”是對中華文化各層麵、各領域最具概括力的漢字之一。據西方漢學家分析,“禮”在英語世界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匯,中國“禮”的內(nei) 涵大約需要二十多個(ge) 英文單詞才能全部囊括無遺。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yi) 詞。它是整個(ge) 中國人世界裏一切風俗行為(wei) 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他指出:“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人的核心思想就是禮。”我在2017年出版的《禮德詮解》中,曾經概括禮樂(le) 文化的功能:文明與(yu) 野蠻的分際,個(ge) 體(ti) 行為(wei) 的準則,社會(hui) 倫(lun) 理的標準,治國安邦的柱石,同時又具有維係中國人精神世界、信仰世界的功能。正如《禮記·樂(le) 記》中說:“樂(le) 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將之概括為(wei) “禮序乾坤,樂(le) 和天地”,禮樂(le) 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由此可見。

 

 

 

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我們(men) 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那麽(me) ,中華文明的特色和精華何在?眾(zhong) 所周知,儒學是中華文明的主幹和主流,在過去幾千年發揮了主導作用。如何理解儒家文明,同樣是一個(ge) 見仁見智的問題。近代以來,“禮”漸漸被中國知識界所批判、否定,乃至妖魔化,現代中國人對於(yu) “禮”的認識漸漸變得模糊、負麵。

 

如果從(cong) 整體(ti) 上理解中華文明、儒家學說,禮比仁還更重要。李學勤先生指出,儒學的核心是經學。而禮學又是中國經學的大宗,丁鼎老師寫(xie) 過一篇《六經皆禮》的文章,對此做過很好的詮釋。不僅(jin) 在經學上,禮是大宗,而且它不僅(jin) 是一種思想觀念、倫(lun) 理道德,更體(ti) 現在典章製度、社會(hui) 規範之中,尤其是關(guan) 涉終極信仰,可以說是將中華文化的各個(ge) 層麵、各個(ge) 維度囊括無遺。也正因為(wei) 禮樂(le) 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故而曆代大儒對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疏解、闡釋、研究與(yu) 轉化,產(chan) 生了浩若煙海的禮學文獻,形成了具有東(dong) 方特色的學術體(ti) 係——禮學。當然,同樣因為(wei) 這一點,禮樂(le) 文化在近代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才首當其衝(chong) 地被批判。新文化諸位衝(chong) 鋒陷陣的大將,無不將矛頭對準禮樂(le) 與(yu) 禮教。如今,中國人擺脫了近代衰敗的厄運,正以昂揚自信的姿態站立在世界舞台。隨著文化自信的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與(yu) 自知也被提升日程。從(cong) 教育係統來看,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納入現行教育的課程體(ti) 係,已經成為(wei) 大勢所趨。禮樂(le) 文化也由此重新以正麵的形象走向社會(hui) 。學術界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學術的複蘇複興(xing) 潮流這一動向很早就敏銳地捕捉到了。近年來,一大批禮樂(le) 研究機構的誕生、禮樂(le) 重大課題與(yu) 重要著作的撰著出版、傳(chuan) 統禮樂(le) 文獻的整理問世,各種有關(guan) 禮樂(le) 的會(hui) 議的召開,以及遍及全國的各種禮樂(le) 活動的舉(ju) 辦,無不昭示著一個(ge) 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作為(wei) 中國文化主脈和基本特征的禮樂(le) 文化不僅(jin) 沒有被百年的批判而消亡,反而顯現出深深紮根文化土壤的生機活力。

 

2021年5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山東(dong) 大學《文史哲》雜誌全體(ti) 編輯回信時強調:“要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認識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顯然離不開對禮樂(le) 文明的研究。同時,也應該關(guan) 心留意禮樂(le) 文化的普及與(yu) 傳(chuan) 播工作。說到底,禮樂(le) 不僅(jin) 是一種“學”,更是一種“道”,不僅(jin) 有“體(ti) ”,而且要有“用”,道學並重,體(ti) 用兼備。相較於(yu) 儒家的仁義(yi) 等“觀念”,禮樂(le) 顯然更具有實操性、實踐性。

 

 

 

在現代社會(hui) ,傳(chuan) 統的禮樂(le) 文化是不是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種“遺產(chan) ”存在,隻能存在於(yu) 學者的書(shu) 齋、論文或者博物館之中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主脈及特征,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未來的中國,也無法拋棄禮樂(le) 文化。禮樂(le) 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我們(men) 所要做的,就是根據“禮時為(wei) 大”的精神、“因革損益”的原則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做好時代轉化工作,以現代文明為(wei) 基礎,以現代價(jia) 值為(wei) 取向,讓現代價(jia) 值轉換傳(chuan) 統禮樂(le) ,讓傳(chuan) 統禮樂(le) 滋養(yang) 現代文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往往以為(wei) 儒家文化中,仁義(yi) 觀念具有現代轉換的可能,是積極的,要賡續發揚;而禮則是反動的,消極的,必須予以否定。其實,這樣的看法未免偏執。禮樂(le) 精神與(yu) 現代精神,當然有扞格不通之處,需要加以揚棄。但是,禮樂(le) 作為(wei) 中國文明的基因和特色,其中所彰顯的“中國性”,仍需加以嗬護。尤其是,禮樂(le) 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所體(ti) 現的中華文明的理念、智慧、氣度與(yu) 神韻,足以糾正現代精神之偏,補救現代文明之弊。

 

我們(men) 通過“兩(liang) 創”的工夫,綜合古今中西,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未必不是一種可期的文明之路。在這一點上,我們(men) 確實需要一點骨氣和底氣,需要一點文化自信。當然,文化自信不能演變成文化自負,那樣隻能導致封閉。基於(yu) 這一認識,我們(men) 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社會(hui) 宣傳(chuan) 普及禮樂(le) 文化常識和基本精神,讓國人改變自從(cong) 近代以來一直流毒不斷的負麵的禮樂(le) 文化觀,去積極發現禮樂(le) 文化與(yu) 當代中國人生活生命的內(nei) 在關(guan) 聯,在接受現代價(jia) 值洗禮的同時,也能沐浴傳(chuan) 統禮樂(le) 的輝光,讓古今的文明精華塑造氣質、養(yang) 成人格,切實提升國民素養(yang) ,促進社會(hui) 和諧,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之“文明”所在。

 

21世紀的中國正在由富強走向文明。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實現,不僅(jin) 需要經濟的騰飛,更需要國民文明素養(yang) 的整體(ti) 提升。“文明中國”需要禮樂(le) 的滋養(yang)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ge) 人、社會(hui) 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國人對於(yu) 禮樂(le) 文化有迫切需求,但是學界卻沒有提供高水平的供給,屬於(yu) “供給不平衡”,於(yu) 是各種謬種流傳(chuan) 、各種沉渣泛起,這是我們(men) 學術界的失職,亟需一次“供給側(ce) 改革”。所以,在某種意義(yi) 上說,禮樂(le) 文化的普及和傳(chuan) 播比研究更迫切。“學術研究”是“小眾(zhong) ”的,“文化普及”是“大眾(zhong) ”的。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文化才有生命力。儒家本有悠久的教化傳(chuan) 統,而教化的陣地就是教育,武器就是禮樂(le) 。今天我們(men) 也不應該放棄這一傳(chuan) 統和職責,應該賡續轉化這一傳(chuan) 統,肩負起這一使命。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