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奇】《今天與昨天:社會與曆史問題反思錄》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1-06-06 08:00:00
《今天與昨天:社會與曆史問題反思錄》自序
作者:魏光奇(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西曆2010年6月5日
自序
自1980年代中以來,我曾陸陸續續寫過一些讀書感想或與社會問題有關的文章,如今遇到機緣,結成了這樣一個集子,姑名之為《今天與昨天:社會與曆史問題反思錄》。專業地講,“反思”一詞的本義是“對思想的思想”、“對自己的思想”、“對自己思想的思想”,但這些年來,人們已經將這個詞語等同於“思考”來使用,我在這裏也就“入鄉隨俗”了。
我出生於北京,16歲時趕上“文革”,後來到晉東南農村插隊4年,在長治一個小工廠做工6年。至28歲時,我考取了山西大學曆史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到高校教書,算是有了自己的專業。不過,年青時的經曆和當時社會的動蕩,使我養成了看“雜書”和關注現實的習慣,有時也寫一點兒心得、感想拿出來發表,就是如今收在這個集子裏的這些東西。這些“雜文”,雖然前後撰寫於二十多年的時段之中,但我自己體會,其中還是蘊含有某種一貫的思想傾向。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社會、政治和文化思潮十分活躍,諸如威權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新左派”等等,都能得到一些人的認同。我感覺,對於這些“主義”的中國版,大概直至今天人們也還不能準確地搞清其內涵和彼此界限,起碼我自己還搞不清。所以,我的文化立場就是暫且不去認同任何一個。有時,我倒是願意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和別人的思想傾向。
先秦百家爭鳴,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源頭。諸子之中,儒、墨、道、法四家對社會政治有興趣。但老、莊的社會政治思想蘊藏於其哲學表述之中,且比較支離(漢代的黃老學與其說是道家,不如說是法家);墨學長期湮沒,對後世影響較小。唯有儒、法兩家,其社會政治思想充實,且能與時俱進,對後人影響很大。儒家與法家的社會政治主張有很多,而透過這些具體的主張,我們可以發見它們兩派各有一種基本的取向。大致說來,法家務實,其基本取向在於富國強兵,至於社會是否美好、理想,則非其所計。儒家陳義較高,其基本取向是要建立一個理想社會。《禮記•禮運》中關於“大道之行”的那段著名文字,就反映了儒家的社會理想。相對於富強來說,儒家更重視社會的公平、公正、幸福,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政治方麵有“民主”傾向,主張“民貴君輕”,“選賢與能”;主張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提倡利他、為公、和諧的社會道德風尚,“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如果用這副“眼鏡”來看待後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革命家,就可以認為他們的思想特征(而不是內容)或屬於儒家一脈,或屬於法家一脈。例如,中國近現代曆史上的李鴻章、袁世凱、蔣介石大概都可以歸為“法家”一脈,而康有為、孫中山,則可以歸為“儒家”一脈。
用上述這種“二分法”體察自己的思想傾向,我自認為自己屬於“儒家”一脈。從年青時開始直到現在,我寫這些“雜文”來表達對社會和曆史問題的關注,所采取的立場一般來說總是具有“儒家”式的理想主義特點。我1950年出生,比人民共和國小一歲,可以說與人民共和國同步生長。人民共和國在它的不同成長階段,都取得了偉大成績,但也有過失誤,執政黨曾對此做出過認真總結。以我“儒家”式的觀察,人民共和國的失誤前三十年在一個“鬥”字,後三十年則在一個“利”字。主張“鬥”而反對“和”,重視“利”而輕視“義”,都不符合中國的優良文化傳統。在我寫這些“雜文”的二三十年,以“鬥”為綱的錯誤已經基本得到矯正,而以“利”為綱的傾向則時有表現。這些表現包括:主張“效率優先於公正”,片麵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財富的公平分配,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政治建設,誤將腐朽的物質主義當作現代意識,等等。現在人們關注的官場腐敗問題、分配不公問題、特殊利益集團問題、群體性事件問題以及各種民生問題,都是在這種“重利輕義”傾向的背景下出現的。近幾年,執政黨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這些都是很好的口號,都能切中“重利輕義”的“時弊”,盡管落實這些口號還須克服許多阻力。
我自己深深知道,理想主義的各種社會政治主張,從來都是難以付諸實行的,起碼是難以完全付諸實行的。然而,這類主張的價值並不在於它能原原本本地得到實行,而在於它能為人們提供發現社會弊病的參照係。“金無足赤”,“白璧微瑕”,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絕對“美”、純粹“善”的事和人,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於“美”與“善”的追求。孟子說“士無恒產而有恒心”,就是說“士”有穩定的、執著的精神追求,並堅持通過各種途徑表達,“明其道不計其功”,“知其不可而為之”。這裏的邏輯是,恰恰由於理想主義的主張難以實現,才更加需要理想主義者堅持不懈地表達。《詩》雲:“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2011年2月15日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