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周禮》成書年代問題新證——以《大戴禮記·朝事》為中心的考察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1-10-07 12:18:45
標簽:《周禮》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周禮》成書(shu) 年代問題新證——以《大戴禮記·朝事》為(wei) 中心的考察

作者:楊朝明

來源:《湖南社會(hui) 科學》2021年第1期


摘要:《周禮》的成書(shu) 年代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學術公案,它關(guan) 涉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水平的估價(jia) 。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我們(men) 發現《大戴禮記》之《朝事》篇的材料也可印證《周禮》成書(shu) 很早。《朝事》篇所涉與(yu) 《周禮》相同相通的朝禮,概以其事為(wei) 古時有之,稱“古者聖王明義(yi) ”“古之用財不能均”“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yi) ”等等,尤其不可忽視其所包含的時代信息。

 

關(guan) 鍵詞:《周禮》;《大戴禮記》;《朝事》;

 

作者簡介: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在《大戴禮記》中,《朝事》為(wei) 第七十七篇,今本列第十二卷第一篇。該篇主要記述朝事之儀(yi) 及其意義(yi) ,講述諸侯朝覲天子以及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禮節及意義(yi) ,所以鄭玄《周禮注》《儀(yi) 禮注》引述該篇又稱其為(wei) 《朝事儀(yi) 》,清代學者孫詒讓則以為(wei) “儀(yi) ”本為(wei) “義(yi) ”。重要的是,該篇所涉朝禮與(yu) 《周禮》相通相同,實際透露了《周禮》成書(shu) 年代的重要信息,尤其值得格外注意。

 

一、《大戴禮記·朝事》與(yu) 《周禮》的關(guan) 係

 

通觀《朝事》篇全文,無論其文本內(nei) 容還是思想精神,都與(yu) 《周禮》有直接的關(guan) 聯。清人王聘珍的《大戴禮記解詁·目錄》指出《朝事》篇“經文多同《周禮·典命》《大行人》《小行人》《司儀(yi) 》《掌客》諸職”[1],《朝事》篇中的敘述材料與(yu) 《周禮》相通或相同。《朝事》篇內(nei) 容豐(feng) 富,先論“古者聖王”設置典命、大行人掌管諸侯禮儀(yi) 的意義(yi) ,敘述他們(men) 所負責的具體(ti) 事務;然後敘述諸侯朝見天子、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禮儀(yi) 和細節;最後講述大行人掌管招待諸侯或者諸侯之代表或使者的禮儀(yi) 等。其中,除了諸侯朝見天子、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禮節的描述外,其他都與(yu) 《周禮》有文字上的因襲關(guan) 係。

 

首先,在典命、大行人的具體(ti) 執掌上,《朝事》篇直接引用了《周禮》之《春官·典命》和《秋官·大行人》的表述。

 


《周禮》

 

《大戴禮記·朝事》


典命掌諸侯之五儀(yi) ,諸臣之五等之命。……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yi) ,皆以五為(wei) 節。[2]
王之三公八命,……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2]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yi) ,各視其命之數。[2]

 

典命諸侯之五儀(yi) ,……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yi) ,皆以五為(wei) 節。
王之三公八命,……未省,則以皮帛繼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yi) ,各視其命之數。[1]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以九儀(yi) 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2]
上公之禮,……饗禮九獻,食禮九舉(ju) 。[2]
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食禮七舉(ju) ……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2]
諸子執穀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食禮五舉(ju) ……[2]
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2]
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2]
邦畿方千裏,其外方五百裏謂之侯服,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裏謂之甸服,二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裏謂之男服,三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裏謂之采服,四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裏謂之衛服,五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裏謂之要服,六歲一見,其貢貨物。[2]

 

禮,大行人以九儀(yi) 別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域國之禮,而待其賓客。
上公之禮,……饗禮九獻,食禮九舉(ju) 。
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食禮七舉(ju) 。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
諸子執穀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食禮五舉(ju) 。
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
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諸侯之卿,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義(yi) 者,以朝聘之禮。是故千裏之內(nei) ,歲一見;千裏之外,千五百裏之內(nei) ,二歲一見;千五百裏之外,二千裏之內(nei) ,三歲一見;二千裏之外,二千五百裏之內(nei) ,四歲一見;二千五百裏之外,三千裏之內(nei) ,五歲一見;三千裏之外,三千五百裏之內(nei) ,六歲一見。[1]


 

第二,在大行人招待諸侯的禮節、天子處理諸侯事務方麵,《朝事》篇直接引用了《周禮》之《秋官·大行人》和《秋官·小行人》的表述。

 


《周禮》

 

《大戴禮記·朝事》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致禬以補諸侯之災。[2]
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2]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致會(hui) 以補諸侯之災。
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1]


以和諸侯之好故。若國劄喪(sang) ,則令賻補之;若國凶荒,則令賙委之;若國師役,則令槁禬之;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若國有禍災,則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2]
及其萬(wan) 民之利害為(wei) 一書(shu) ,……以周知天下之故。[2]

 

是故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然後諸侯之國,劄喪(sang) 則令賻補之,凶荒則令賙委之,師役則令槁禬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有禍災則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及其萬(wan) 民之利害為(wei) 一書(shu) ,……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1]


認真比較上述文本,可以看出《朝事》篇的幾個(ge) 部分直接采用了《周禮》中的相關(guan) 部分。但不難看到,《朝事》篇的材料采用不是直接生硬地照搬;從(cong) 數量上看,雖然《朝事》篇采用了不少《周禮》的材料,但基本上隻是把《周禮》作為(wei) 論說的依據,最終落腳於(yu) 對諸侯朝天子、諸侯相互朝聘的禮儀(yi) 意義(yi) 之闡發。

 

第三,除了前述兩(liang) 項對《周禮》的引述,《朝事》篇還有與(yu) 《周禮》許多一致或者相通的表述,這些文字看起來並非完全一致,但很明顯是為(wei) 暗引,本就來自《周禮》,是對《周禮》的進一步詮釋。例如《朝事》篇的最後一節就是如此,其中所述完全可以看成是對《周禮》的解釋。

 


《周禮》

 

《大戴禮記·朝事》


《夏官·射人》:射人……,掌其治達。以射法治射儀(yi) 。王以六耦射三侯,三獲三容,樂(le) 以《騶虞》,九節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獲二容,樂(le) 以《狸首》,七節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獲一容,樂(le) 以《采蘋》,五節二正。[2]

 

古者天子,為(wei) 諸侯不行禮義(yi) ,不修法度,不附於(yu) 德,不服於(yu) 義(yi) ,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1]


《夏官·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yu) 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2]

 

職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諸侯之得失治亂(luan) 定,然後明九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1]


《秋官·掌交》:掌交掌以節與(yu) 幣巡邦國之諸侯及其萬(wan) 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誌慮,使鹹知王之好惡,辟行之。使和諸侯之好,達萬(wan) 民之說。[2]

 

尚猶有不附於(yu) 德不服於(yu) 義(yi) 者,則使掌交說之。[1]


從(cong) 對比中可以看出,《朝事》篇對《周禮》中射人、職方氏、掌交等職官之設的出發點、功能都有得其要領的把握,如果不是其編撰者對《周禮》職官體(ti) 係製作精神有通盤掌握與(yu) 融會(hui) 貫通,就不會(hui) 有如此有機一體(ti) 的理解。

 

二、《大戴禮記·朝事》或為(wei) 孔子議禮之文

 

對於(yu) 《朝事》篇的特點或性質,清代學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說該篇“是記者鈔錄舊聞,以為(wei) 《禮經》之記”[1],黃懷信等《大戴禮記匯校集注》則說該篇“皆為(wei) 古禮,而為(wei) 記者輯抄之,本不為(wei) 記”[3],以為(wei) 是“抄錄”或者“輯抄”而成。此說不夠準確,因為(wei) 通觀《朝事》全篇,可以看出它不是對既有文獻的簡單輯錄或抄寫(xie) ,而是一篇前後連貫、邏輯清晰的完整文章,在《禮記》《大戴禮記》中,它作為(wei) “禮”之“記”的色彩比之其他各篇並不遜色。

 

無論諸侯朝見天子,還是諸侯之間相互聘問,都有顯著的調節與(yu) 調和政治秩序的功能與(yu) 意義(yi) ,這就是所謂“昭義(yi) ”或“明義(yi) ”,這是全篇的中心,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朝事》篇開宗明義(yi) 指出:“古者聖王明義(yi) ,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ti) 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1]而《朝事》篇的最後又與(yu) 開篇呼應,說:“古者天子,為(wei) 諸侯不行禮義(yi) ,不修法度,不附於(yu) 德,不服於(yu) 義(yi) ,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尚猶有不附於(yu) 德不服於(yu) 義(yi) 者,則使掌交說之,故諸侯莫不附於(yu) 德服於(yu) 義(yi) 者。”[1]前後呼應如此緊密,顯然不是簡單地輯抄而已。

 

如何“昭義(yi) ”或“明義(yi) ”?無非就是開頭所說的“別貴賤”“序尊卑”“體(ti) 上下”。那麽(me) ,如何使民“忠順”,怎樣才能使民眾(zhong) 知“尊君敬上”,這就是朝聘之禮的意義(yi) 與(yu) 功能了。文章最後一句說:“此天子之所以養(yang) 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wei) 政之法也。”[1]文章對於(yu) “古禮”的理解與(yu) 認識,就是在這樣的意義(yi) 上一層層鋪展開來的。《朝事》文本主要對古禮意義(yi) 進行闡發,其中“……所以……也”“……也”“所以……者……”此類句式至少出現二十餘(yu) 處,可見本篇是典型的“禮記”類文本。例如:

 

所以明別義(yi) 也。……所以教尊尊也。……所以別親(qin) 疏外內(nei) 也。……所以別貴賤、序尊卑也。……明臣禮也。……明臣職也。……以聽事也。……所以教臣也。……所以教民報德不忘本也。……所以教孝也。[1]

 

每個(ge) 句子“也”字之前,都是說禮之義(yi) 。又如:

 

及將幣,拜迎於(yu) 大門外而廟受,北麵拜貺,所以致敬也。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養(yang) 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wei) 正之具也。[1]

 

由此我們(men) 不禁想到該篇的篇名。孫詒讓認為(wei) ,《儀(yi) 禮·覲禮》《周禮·大行人》鄭注並引作“朝事儀(yi) ”,是古本目有“儀(yi) ”字。竊疑“儀(yi) ”又當作“義(yi) ”,與(yu) 聘義(yi) 、鄉(xiang) 飲酒義(yi) 之“義(yi) ”同,作“儀(yi) ”者,是古字相通。[3]此說很有道理。我們(men) 可以推測,《朝事》篇雖然是戴德編撰《大戴禮記》時最終寫(xie) 定,但其主體(ti) 內(nei) 容寫(xie) 成時間更早。這些對古禮的討論,屬於(yu) 孔子本人議禮之文的可能性很大。我們(men) 這樣推測,是基於(yu) 那時文獻傳(chuan) 流的實際。隻要把《朝事》篇與(yu) 相關(guan) 文獻進行比較,該篇的許多謎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朝事》篇是通過《周禮》談治國之道,顯示出了對《周禮》(或稱《周官》)精神實質的深入理解。可以說,對周代禮樂(le) 精神有如此造詣,並且繼續受到漢代學者們(men) 推尊者,除孔子之外,恐怕沒有其他人。關(guan) 於(yu) 這一點,《孔子家語·執轡》可以作為(wei) 很好的佐證。

 

《孔子家語·執轡》有一段孔子關(guan) 於(yu) 古代“以六官總治”[4]的論述。這段論述,孔子將治國與(yu) 駕車作比,談西周的“以六官總治”,其論述與(yu) 《周禮》完全相應。孔子所說六官的管理,正是以《周禮》“六官”係統為(wei) 依據的。1

 

在該篇中,孔子用“駕車之道”類比“治國之道”,所謂“道不遠人”“能近取譬”,孔子把《周禮》的國家政治架構看作一駕馬車,可謂形象生動。在相關(guan) 典籍記載中,孔子以駕車馬的道理作為(wei) 比喻,從(cong) 而談論如何為(wei) 政,如何管理社會(hui) 國家,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孔子家語》各篇中就有很多,而在《執轡》篇中,孔子對《周禮》體(ti) 現的禦政之術及其進退緩急深入剖析。在孔子看來,古之“為(wei) 政”而“禦天下”,最根本的框架就是《周禮》的“以六官總治”,這樣的方法切實可行。2大量早期出土文獻證明了《孔子家語》成書(shu) 與(yu) 價(jia) 值的可靠性,《孔子家語·執轡》給我們(men) 的最大啟示就是:孔子之所以那樣崇尚周禮,甚至常常“夢見周公”,源於(yu) 他對包括《周禮》(即《周官》)在內(nei) 的周公創製的深刻理解與(yu) 傾(qing) 心服膺。3

 

第二,今傳(chuan) 《朝事》篇文本沒有顯示出與(yu) 孔子的直接關(guan) 聯,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與(yu) 孔子沒有關(guan) 係。而且我們(men) 亦須考慮,同時存在著在《大戴禮記》寫(xie) 定時曾進行了改寫(xie) 或去除部分文辭的可能。《大戴禮記》中的各篇此前大都已經存在,有的篇章屬於(yu) 孔子遺說的範疇,有著清晰詳盡的背景交代,而《大戴禮記》卻不取這些內(nei) 容,《朝事》篇很可能與(yu) 之類似。

 

例如,《孔子家語·本命解》記載了孔子與(yu) 魯哀公的一次重要對話。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命”“性”等問題,由此引發了孔子對性命生死的議論,孔子強調了禮與(yu) 男女婚育的關(guan) 係,並談及了關(guan) 於(yu) 喪(sang) 禮的問題。《孔子家語》這裏的記載,其可靠性應該沒有問題。而此篇亦見於(yu) 《大戴禮記·本命》,最後一段還見於(yu) 《禮記·喪(sang) 服四製》。《孔子家語·本命解》開頭曰:

 

魯哀公問於(yu) 孔子曰:“人之命與(yu) 性何謂也?”孔子對曰:“分於(yu) 道,謂之命;形於(yu) 一,謂之性;化於(yu) 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4]

 

《大戴禮記》收入該篇也稱《本命》,其開篇則是:

 

分於(yu) 道謂之命,形於(yu) 一謂之性,化於(yu) 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終也,則必有終矣。[1]

 

從(cong) 兩(liang) 篇文本開頭,就可看出《大戴禮記》進行了改寫(xie) 。我們(men) 曾對二者進行比較,《大戴禮記》的改寫(xie) 其實還出現了問題4,此不贅述。

 

再如,《大戴禮記》有《盛德》篇,該篇與(yu) 《朝事》篇相近,也有政論的性質,其中記述了古聖王之德與(yu) 治國禦民之道。該篇開頭就說:

 

聖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luan) 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luan) 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1]

 

開篇之後便是一些具體(ti) 的論述。然而,這些論述有的就見於(yu) 《孔子家語》,而這些話原本出於(yu) 孔子。如《盛德》中有“凡民之為(wei) 奸邪、竊盜、曆法、妄行者……喪(sang) 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1],而這一段內(nei) 容則見於(yu) 《孔子家語·五刑解》。《盛德》篇中又有大段的話,即從(cong) “是故古者天子孟春論吏德行”至“是以民德美之”[1],都見於(yu) 《孔子家語·執轡》,也都出於(yu) 孔子。

 

孔子去世以後,直至漢代二戴《禮記》成書(shu) 的年代,仍有很多孔子遺說在傳(chuan) 抄、在研習(xi) 、在流傳(chuan) ,人們(men) 借以論述自己的主張,輾轉引述、使用,也有字句的變化更革。除了上述情況,《盛德》篇中有關(guan) 聘禮的部分內(nei) 容又見於(yu) 《禮記·聘義(yi) 》,而《禮記·聘義(yi) 》中有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貴玉”的內(nei) 容,《孔子家語》又有《問玉》一篇與(yu) 此一節相同,很生動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第三,《朝事》篇的思想有孔子學說的神韻,與(yu) 孔子思想深度契合。

 

孔子思想在漢代受到重視,是由孔子思想本身的特點決(jue) 定的。《朝事》篇無論是約取《周禮》材料還是直接引用,其主旨都是論述朝聘禮儀(yi) 的內(nei) 涵,這當然與(yu) 《大戴禮記》的編撰目的一致,都是為(wei) 適應漢代社會(hui) 政治的需要。《周禮》文本以職官及其執掌的記述為(wei) 重點,而《朝事》篇的重點在於(yu) 闡發意義(yi) ,這就是所謂《大戴禮記》之為(wei) “記”的特點。

 

《大戴禮記》作者戴德取相關(guan) 材料寫(xie) 定《朝事》篇,正如前麵提到的,十分看重朝聘禮儀(yi) 的“明義(yi) ”功能。例如,《孔子家語·五刑解》記孔子說:

 

殺上者,生於(yu) 不義(yi) 。義(yi) ,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yi) 也。義(yi) 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4]

 

孔子強調“明義(yi) ”,其所“明”之“義(yi) ”,就是別貴賤、明尊卑。《朝事》開篇交代十分清晰:

 

古者聖王明義(yi) ,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ti) 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yi) ,大行人掌諸侯之儀(yi) ,以等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典命諸侯之五儀(yi) ,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1]

 

《朝事》篇的宗旨,與(yu) 《孔子家語·五刑解》所言完全一致。《五刑解》篇中的“明義(yi) ”,與(yu) 《朝事》篇所“明”之“義(yi) ”,同樣也是別貴賤、明尊卑,以使貴賤有別、尊卑有序。

 

三、從(cong) 《大戴禮記·朝事》看《周禮》的成書(shu)

 

既然《大戴禮記》的《朝事》篇與(yu) 《周禮》有如此密切的聯係,而且它有可能就是孔子議禮之文,那麽(me) 透過《朝事》篇與(yu) 《周禮》的聯係,能否看到《周禮》成書(shu) 的年代信息?我們(men) 認為(wei) 這樣的信息是比較明確的。

 

首先,《朝事》篇明確說《周禮》所記述的內(nei) 容屬於(yu) “古”之“天子”,這是《周禮》成書(shu) 年代問題最直接的材料。

 

《朝事》篇說《周禮》是古代聖王治理天下的創製,也就是說,漢代人稱《周禮》出於(yu) “古者天子”,今人研究古代文明,不能不引起足夠的注意。《朝事》篇中一再有這樣的表述,其中言曰:

 

古者聖王明義(yi) ,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ti) 上下。[1]

 

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yi) 。[1]

 

古之用財不能均如此,然時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yu) 禮也。盡之於(yu) 禮,則內(nei) 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製之而諸侯務焉。[1]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yi) ,以親(qin) 諸侯。[1]

 

古者天子,為(wei) 諸侯不行禮義(yi) ,不修法度,不附於(yu) 德,不服於(yu) 義(yi) 。[1]

 

《朝事》篇言《周禮》的時代為(wei) “古”,那麽(me) 《周禮》當成書(shu) 於(yu) 何時呢?作為(wei) 《大戴禮記》中的一篇,戴德整理寫(xie) 定《朝事》,不論其所據文本屬於(yu) 何時,即使他已去掉文本原來的背景交代,也不致影響其時代的大致方位。也就是說,至少在戴德所處的西漢,是將《周禮》的寫(xie) 定時代視為(wei) “古”的。

 

戴德言其“古”,與(yu) 孔子言其“古”,二者並不矛盾。《孔子家語·執轡》敘述《周禮》“以六官總治”,孔子也稱其時為(wei) “古”。《執轡》篇記曰:

 

子騫曰:“敢問古之為(wei) 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nei) 史為(wei) 左右手,以德法為(wei) 銜勒,以百官為(wei) 轡,以刑罰為(wei) 策,以萬(wan) 民為(wei) 馬,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失。[4]

 

古之禦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塚(zhong) 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yi) ,司空之官以成禮。[4]

 

在《執轡》篇中,孔子所論述的“以六官總治”,據孔子稱乃是“古之禦天下”的情形,孔子言其“古”,則此聖王之距離孔子時代可想而知。在孔子的表述中,“古者天子”因為(wei) 以《周禮》製度而為(wei) 政,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失”,這個(ge) “數百年”很值得特別注意。《執轡》篇還有這樣一句:“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其民而眾(zhong) 稱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4]似乎古代聖王應該為(wei) “五帝三王”,如此,我們(men) 就自然聯想到文武周公,想到作為(wei) 周公封國的魯國的禮樂(le) 傳(chuan) 統5,想到幾乎成為(wei) 魯人口頭禪的“先君周公製周禮”(《左傳(chuan) ·文公十八年》)的說法。

 

從(cong) 《執轡》篇到《朝事》篇,其中都論述《周禮》的意義(yi) ,都以《周禮》之時代為(wei) “古”。我們(men) 曾專(zhuan) 門探討《孔子家語·執轡》與(yu) 《周禮》的關(guan) 係,認為(wei) 《執轡》編可以確鑿證明《周禮》出於(yu) 周公。6通過以上的研究,《朝事》篇實際又為(wei) 《周禮》成書(shu) 於(yu) 周公之時添一新證。

 

第二,與(yu) 《朝事》篇關(guan) 涉《周禮》成書(shu) 時代的認識密切相關(guan) 的,是《周禮》在漢代的流傳(chuan) 問題。

 

《周禮》作為(wei) 職官製度的記載,它是一部性質特殊的典籍。它不像《儀(yi) 禮》那樣的儀(yi) 節需要很多人關(guan) 注與(yu) 演習(xi) ,也不似《禮記》一類的思想典籍需要人們(men) 研讀思考。《周禮》作為(wei) 國家製度設計,並不需要一般人研習(xi) 閱讀,它隻為(wei) 天子以及王公大臣所明所知即可,因此流傳(chuan) 範圍極為(wei) 有限。不過,它可能通過孔子的論述與(yu) 傳(chuan) 播流傳(chuan) 下來,進而影響至漢代。

 

孔子博學,又曾“適周問禮”。孔子所在的魯國本來就文化積澱豐(feng) 厚,有豐(feng) 富的典籍守藏,時人甚至有“周禮盡在魯矣”(《左傳(chuan) ·昭公二年》)的說法。盡管如此,孔子仍曾專(zhuan) 程至周都洛邑考察學習(xi) 。《孔子家語》記載了孔子此行的收獲:“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xing) 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麵以朝諸侯之圖焉。”[4]孔子思考最多的是“周之所以盛”的問題,十分關(guan) 注和重視研究周公德業(ye) ,《孔子家語》又說孔子:“問禮於(yu) 老聃,訪樂(le) 於(yu) 萇弘,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yu) 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yu) 周之所以王也。’”[4]孔子向當時作為(wei) “周守藏室之史”的老聃請教。司馬貞《史記索隱》曰:“藏室史,周藏書(shu) 室之史也。”[5]孔子觀周,“觀先王之遺製,考禮樂(le) 之所極”[4],其中說不定就有對《周禮》的學習(xi) 。

 

《周禮》是一部古籍,該書(shu) 在漢代或者也一直在流行,未必像傳(chuan) 統所說的出現很晚。漢代官方有不少圖書(shu) 收藏,雖經秦朝焚書(shu) ,但民間的收藏依然存在。例如,孔安國敘述《孔子家語》源流時提到一個(ge) 細節:“當秦昭王時,荀卿入秦,昭王從(cong) 之問儒術,荀卿以孔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餘(yu) 篇與(yu) 之,由此秦悉有焉。……高祖克秦,悉斂得之,皆載於(yu) 二尺竹簡,多有古文字。及呂氏專(zhuan) 漢,取歸藏之,其後被誅亡,而《孔子家語》乃散在人間。”[6]荀子所攜“百餘(yu) 篇”傳(chuan) 至漢代呂後時而散於(yu) 民間,其中遠不僅(jin) 隻有《孔子家語》。由此亦略可見古代典籍流傳(chuan) 之複雜,不可簡單視之!

 

關(guan) 於(yu) 《周禮》在漢代的流傳(chuan) ,賈公彥在《序〈周禮〉廢興(xing) 》中引馬融《周官傳(chuan) 》說該書(shu) 一直收藏於(yu) 秘府,因而“五家之儒莫得見焉”,但實際也未必如此,不僅(jin) 司馬遷《史記》有所引述,而且《周禮》立博士之前也應該有古文先師舊傳(chuan) 。其實,如果《周禮》沒有在民間流傳(chuan) ,則《朝事》篇出於(yu) 孔子議禮舊文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這樣,《朝事》篇等(包括《禮記》)在漢代整理寫(xie) 定時,就使用漢代的通行語言,是容易理解的。

 

作為(wei) 直接為(wei) 漢代社會(hui) 政治服務的《大戴禮記》(或《禮記》),不僅(jin) 在文字上改為(wei) 采用當時通行的用法,在內(nei) 容表述、思想傳(chuan) 遞中,也特別注意與(yu) 當時的現實政治環境保持一致與(yu) 協調,例如社會(hui) 上的綱紀觀念、威權思想等等,更不用說尤其需要注重的時諱了。從(cong) 以下兩(liang) 組文本的對比中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周禮》: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2]

 

《朝事》: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1]

 

《周禮》: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於(yu) 王,以周知天下之故。[2]

 

《朝事》:凡此五物者,每國別異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1]

 

兩(liang) 組文字,都把“王”改為(wei) “天子”,這當然與(yu) 漢代的時勢是一致的。在《大戴禮記》編撰的時期以及此前,中央與(yu) 藩王關(guan) 係緊張,西漢皇權不得不打擊地方割據勢力,致力於(yu) 解決(jue) 諸侯王坐大的問題。戴德改“王”為(wei) “天子”,很可能與(yu) 之有關(guan) 。其實,《大戴禮記》其他篇章也是如此,如《孔子家語》的《王言》篇,收入《大戴禮記》時篇名改為(wei) 《主言》,正文亦隨之更動。

 

在第一組中,不僅(jin) “王”改為(wei) “天子”,而且還有意地把“撫邦國諸侯”改為(wei) “撫諸侯”,去掉“邦國”。《朝事》篇還有“以同域國之禮”,顯然來自《周禮·秋官·大行人》“以同邦國之禮”。此處改“邦”為(wei) “域”,與(yu) 去掉“邦國”二字相同,皆為(wei) 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漢代人所作書(shu) 籍,都會(hui) 於(yu) 此特別留意。一般情況下諱“邦”為(wei) “國”,這裏改為(wei) “域”,不過是因原句“邦”“國”二字連言,此處隻是技術上的靈活處理而已。

 

晚清孫詒讓作《周禮正義(yi) 》之前,很少有人反對“周公作《周禮》”的傳(chuan) 統觀點。《周禮》記述的政權架構與(yu) 職官製度,表現了經國濟世的大思維、大手筆、大創製。而今隨著學術研究的進展,人們(men) 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樣一個(ge) 事實:在孔子時代以前,中國文化已經有數千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但近代以來疑古思潮的盛行,卻幾乎把中華文明“攔腰斬斷”,於(yu) 是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與(yu) 中國古代文明息息相關(guan) 的很多典籍變得可疑難信。《周禮》的成書(shu) 年代問題也成了糾葛百年的學術公案。幸有地下文獻材料問世,激活了許多相關(guan) 的學術材料,不然《周禮》的可靠性問題可能永遠沒有得到正確認識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
[1]王聘珍,王文錦.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目錄8,225-226,226-228,236-237,238,238-239,239,239,目錄8,225,238-239,239,228-231,233,250-251,142,143,144-145,225,225,225,236,236,238-239,237,238.
[2]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1605-1606,1608-1612,1615,2945-2951,2952,2952,2952-2953,2953,2970-2974,2974-2975,2945-2949,2982,3001-3005,3007,2420-2426,2636-2640,3095,2982,3007.
[3]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前言28,1264.
[4]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297,308,346,294,297,294,128,125,125.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2140.
[6]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582.

注釋
 
1 參見楊朝明撰寫的《齊魯曆史文化叢書·周公》(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05頁。
 
2 詳參楊朝明撰寫的《〈孔子家語·執轡〉篇與孔子的治國思想》(收於其所著的《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齊魯書社,2002年)第274至294頁。
 
3 詳參楊朝明、崔海鷹撰寫的《〈孔子家語·執轡〉篇與〈周禮〉的可靠性問題》(《濟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4 詳參楊朝明撰寫的《讀〈孔子家語〉劄記》(《文史哲》2006年第4期)。
 
5 詳參楊朝明撰寫的《魯國禮樂傳統研究》(《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 詳參楊朝明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齊魯書社,2013年)第291至292頁,楊朝明、崔海鷹撰寫的《〈孔子家語·執轡〉篇與〈周禮〉的可靠性問題》(《濟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