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沛作者簡介:汪沛,女,清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yu) 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
走出倦怠:對於(yu) 《倦怠社會(hui) 》的另一種解讀
作者:汪沛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華讀書(shu) 報》(2021年09月22日)
作者: [德] 韓炳哲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 見識城邦
原作名: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譯者: 王一力
出版年: 2019-6-1
頁數: 120
定價(jia) : 35.00元
裝幀: 精裝
倦怠,是一種對存在的疲憊,不是疲憊於(yu) 某個(ge) 或者某些具體(ti) 的事,而是純粹地疲憊於(yu) 存在。在古代,哲學家討論“生活”,探討一個(ge) 人如何在政治共同體(ti) 中過得好;在現代,哲學家討論“生存”,討論一個(ge) 人何以在世間活著;而當代哲學家幾乎隻能討論人何以“苟延殘喘”。人經曆了從(cong) 自然之中被連根拔起之後,又經曆了主動或者不主動地從(cong) 倫(lun) 理和政治關(guan) 係中被抽離出來。人變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與(yu) 獨立,卻也前所未有地孤獨。當“我”失去了“我們(men) ”的時候,主體(ti) 自身以一種膨脹碎裂的方式成為(wei) “我們(men) ”,這是一種最為(wei) 自然的補償(chang) 機製。當我們(men) 抱怨“內(nei) 卷”,並不是一個(ge) 完整的主體(ti) 在參與(yu) 活動,而是碎裂在無數朋友圈、微信群、工作組這些網絡的小小圈子中的主體(ti) 的碎片在分離內(nei) 卷。同樣地,當我們(men) 自嘲“躺平”的時候,也並不是一個(ge) 完整的身體(ti) 獲得了休息,而是主體(ti) 爆裂出的零零散散的碎片決(jue) 定要停工了。韓炳哲寫(xie) 作《倦怠社會(hui) 》,診斷當今的主體(ti) 有著“過度的肯定”,行動太多,不懂得倦怠。不過,他大體(ti) 沒有想到當今的主體(ti) 會(hui) 以一種碎琉璃的狀態徹底不能給出任何行動,也沒有一個(ge) 完整的自我來接受他所描繪的“倦怠的治療”。走出倦怠,無論是真實的還是理論的,我們(men) 需要的是整合自我的勇氣與(yu) 智慧,重新找回生活在曆史與(yu) 自然之中的完整主體(ti) ,也隻有這樣的主體(ti) 才能真正給出英雄的行動。
倦怠的兩(liang) 重含義(yi)
韓裔德國思想家韓炳哲《倦怠社會(hui) 》一書(shu) 中譯本(王一力譯,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兩(liang) 年前已出版,但是2021年互聯網上“內(nei) 卷”“躺平”這兩(liang) 個(ge) 詞匯無處不在的濫用才讓這本書(shu) 真正獲得了中國讀者的關(guan) 注。在這本書(shu) 的前言“倦怠的普羅米修斯”中,韓炳哲描述了倦怠社會(hui) 的主體(ti) 原型(archetype)——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被束縛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禿鷹每日飛來啄食他的肝髒,韓炳哲將惡鷹詮釋為(wei) 是普羅米修斯的另一個(ge) 自我,這一原型是自我剝削的象征。他也提到卡夫卡對這一神話的改造:“諸神累了,老鷹累了,傷(shang) 口在倦怠中愈合了。”倦怠是一種治療,療愈自我攻擊所造成的創傷(shang) 。
吊詭的是在這本書(shu) 中,自我攻擊的結果也是倦怠,以一種倦怠來治療另一種倦怠,構成了一種奇異的替代。這兩(liang) 種倦怠源於(yu) 作家彼得·漢斯克在《試論倦怠》(Peter Handke,Versuchüber den Pilznarren:Eine Geschichte für sich,Frankfurt a M,1992.)的描述:有一種倦怠是沉默而暴力的,“功績社會(hui) 的倦怠感是一種孤獨的疲憊,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離。”另一種倦怠則是親(qin) 切而溫暖的,“引向對話、關(guan) 注以及和解”。這兩(liang) 種對於(yu) 倦怠的描述使得“倦怠社會(hui) ”具有了一種二義(yi) 性,一方麵是對現實的描述,另一方麵又是對一種未來的理想社會(hui) 的期待。
致命的肯定性
對於(yu) 作為(wei) 當下現實的倦怠社會(hui) ,韓炳哲也用“功績社會(hui) ”來指代,指的是一種積極的社會(hui) 。這種積極充實溢出而變成狂躁,所以他也稱之為(wei) “興(xing) 奮劑社會(hui) ”。從(cong) 積極到興(xing) 奮的過程在書(shu) 中呈現為(wei) 對阿倫(lun) 特積極行動的極端化。阿倫(lun) 特區分了“行動”與(yu) “勞動”:行動是英雄主義(yi) 的、近乎宗教的積極行為(wei) ;勞動的個(ge) 體(ti) 舍棄了自我與(yu) 個(ge) 性,以便更好地履行其功能。但韓炳哲不認為(wei) 現代晚期的勞作動物沒有自我和個(ge) 性,而是“自我一直擴張到近乎分裂瓦解的程度”。阿倫(lun) 特所描述的積極性具有古典的英雄主義(yi) 色彩,而韓炳哲認為(wei) 這種積極性在現代社會(hui) 中加劇為(wei) 過度活躍:“按照尼采的觀點,即將大量出現的不是主權獨立的超人,而是隻會(hui) 勞作的‘末人’。這種新型的人類,毫無防禦地陷入過度的積極性之中,沒有任何獨立自主性可言。”當這種活躍過量時就會(hui) 反轉成為(wei) 一種極度的消極,導致了深深的倦怠。這種倦怠並不是因為(wei) 有一個(ge) 外在他者對主體(ti) 有所否定與(yu) 壓製,而是主體(ti) 本身的過量的肯定性讓主體(ti) 無法行動。
韓炳哲反複試圖表達的重點是,否定性的規訓社會(hui) 結束了,我們(men) 現在處於(yu) 肯定性的功績社會(hui) 、積極社會(hui) 、興(xing) 奮社會(hui) 、倦怠社會(hui) ,而這種社會(hui) 的特點則是具有否定性的他者消失了。在規訓社會(hui) ,神經症的典型症狀是歇斯底裏,書(shu) 中對此有一簡要的概括:“以否定性的驅逐為(wei) 前提,無意識也由此產(chan) 生。欲望被驅趕進入無意識,並‘轉化’為(wei) 身體(ti) 症狀,顯著地體(ti) 現在患者身上。”韓炳哲認為(wei) 功績時代不存在壓抑和否定機製,過量的積極性早已閹割了主體(ti) 拒絕的能力:“不是‘不允許’,而是‘能做任何事情’。因此精神分析學不適用於(yu) 這些病症。”功績時代典型的病症——抑鬱症——發病原因在於(yu) “過度緊張的、過量的、自戀式自我指涉,這種自我關(guan) 注帶有自我毀滅的性質。”在韓炳哲的病理學描述裏,功績主體(ti) 是典型抑鬱症患者,他們(men) 沒有客體(ti) ,也沒有一種缺失感,因此和一切與(yu) 外在和他者都是斷聯的。抑鬱症患者沉淪於(yu) 瘋狂地同自我競爭(zheng) ,完全自願地自我剝削,恰恰因為(wei) 失去了他者,他自己同時是施虐者和受虐者,並自以為(wei) 享有自由。抑鬱的人沉湎於(yu) 勞作,當他不再能夠工作之時,抑鬱症就立刻爆發。
暴力的內(nei) 與(yu) 外
規訓社會(hui) 中個(ge) 體(ti) 的超我是具有壓抑性的,是某種內(nei) 化了的否定性。然而,在韓炳哲描繪的功績社會(hui) 中,個(ge) 體(ti) 將這種具有壓抑性的超我積極化為(wei) 理想自我,而這種理想自我完美而富有魅惑性。功績主體(ti) 也不再是主體(ti) ,因為(wei) 他再也不屈從(cong) (subject to),他實現了自我解放,不再有任何壓抑,他積極地追求理想自我,而理想自我猶如柏拉圖的理念,根本不可能實現,於(yu) 是自我攻擊就出現了。詭異的是,這種自我攻擊是以自由的麵貌出現的,一個(ge) 擺脫了一切約束而積極主動要求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主體(ti) 永遠達不到自己內(nei) 心自戀化的理想狀態,他沉淪在這種挫敗感中,還自以為(wei) 享受著自由。
與(yu) 我們(men) 常見的否定性的暴力不同,否定性的暴力總是通過剝離、褫奪來體(ti) 現。肯定性的暴力更為(wei) 隱秘,因為(wei) 它來自同類,來自看似寬容、和平的社會(hui) ,來自自我內(nei) 部。肯定性的泛濫模糊了敵我、內(nei) 外、自我與(yu) 他者的兩(liang) 極對立,它通過過量的飽和使得主體(ti) 無法拒絕,也無法識別其中的危害,除了不停加速自我剝削別無選擇。失去了否定性的、外在的他人的主體(ti) 並沒獲得自由,“自由和束縛幾乎在同一時刻降臨(lin) 。功績主體(ti) 投身於(yu) 一種強製的自由,或者說自由的強製之中,以達到最終目的——效績的最大化。工作和效績的過度化日益嚴(yan) 重,直到發展成一種自我剝削。這比外在的剝削更有效率,因為(wei) 它伴隨一種自由的感覺。”
正是因為(wei) 功績主體(ti) 把自己當做一個(ge) 項目來管理,摒棄了所有超越性的部分。“健康”成為(wei) 一個(ge) 嚴(yan) 肅的問題,這個(ge) 是聯係於(yu) 人類生命界限的價(jia) 值。韓炳哲在書(shu) 中引用尼采:“在上帝死後,健康便將成為(wei) 一個(ge) 新的上帝。如果人類的視域能夠超越純粹的生命界限,那麽(me) 健康的價(jia) 值也就不會(hui) 如此絕對化。”因為(wei) 失去了超越維度,此世的、有限的生命成為(wei) 了主體(ti) 努力經營的對象,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絕對惡,健康的價(jia) 值替代了超越性,獲得了神聖化。有關(guan) 健康的討論是至關(guan) 重要的,因為(wei) 這涉及到韓炳哲給積極倦怠開出的藥方,也就是消極的倦怠,而消極的倦怠就是一種具有神聖維度的超越性,例如節日與(yu) 藝術。
誰的倦怠?何以療愈?
韓炳哲的“倦怠社會(hui) ”在中國意外地和互聯網上的高頻詞匯“內(nei) 卷”與(yu) “躺平”碰撞到了一起,雖然也不完全貼切,但是卷著卷著就躺平了的心態非常近似於(yu) 過量積極行動之後的枯竭與(yu) 厭倦。然而,“倦怠社會(hui) ”的病理學描述與(yu) 治療方案是有待商榷的。以下我們(men) 簡要提出三點。
首先,倦怠社會(hui) 的主體(ti) 被韓炳哲描繪成保有個(ge) 性與(yu) 自我的、帶有濃鬱個(ge) 人主義(yi) 色彩的成年人,這顯然不是社會(hui) 中倫(lun) 理主體(ti) 的全貌。當韓炳哲批評現代晚期社會(hui) 失去了神聖性的超越維度的時候,他恰恰將個(ge) 體(ti) 神聖化了,似乎一個(ge) 人可以超脫於(yu) 具體(ti)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來進行自我剝削。倦怠社會(hui) 所默認的功績主體(ti) 是與(yu) 他者毫無聯係的孤島似的成人,這個(ge) 抽象的原型主體(ti) 沒有個(ge) 人曆史,似乎一出生就已經成年,已經開始自我攻擊和自我剝削。對於(yu) 功績主體(ti) 的假設是徹底去曆史化的想象,是一種意誌哲學的自戀產(chan) 物。
韓炳哲將過量的積極態度描述成“沒有能力抵擋刺激的作用”,他大量引用了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對於(yu) 阻止和拒絕刺激反應的內(nei) 容。如果一個(ge) 人對於(yu) 任何一點小小的刺激都要立刻回應,這其實是一種應激狀態,高警覺反應已經是一種極度衰竭的病態症狀。沒有人會(hui) 無緣無故處在這種應激狀態之中,無法抵擋對刺激做出及時反應並不是現代人的原罪。根據精神病學的研究,當人遭遇到極端的創傷(shang) 事件時,大腦會(hui) 對未來的壓力變得異常敏感,以至於(yu) 一丁點壓力就能引爆整個(ge) 係統,全麵刺激整個(ge) 壓力反應,在兒(er) 童心理谘詢中有很多相關(guan) 的沉痛案例。功績主體(ti) 之所以呈現出這種創傷(shang) 後壓力綜合征自有其個(ge) 人史,而這種個(ge) 人史總是與(yu) 他者、與(yu) 否定性息息相關(guan) 。
此外,功績主體(ti) 致力於(yu) 追求的理想主體(ti) 何以與(yu) 他人沒有關(guan) 聯?一個(ge) 成年人何以脫離自己的身體(ti) 、家庭、教育、工作、宗教、民族、國家以及其他共同體(ti) ,無中生有地自己為(wei) 自己確立一個(ge) 理想自我的形態並且心甘情願地為(wei) 此努力拚搏直至燃燒殆盡呢?如果社會(hui) 已經同質並且寬容,那麽(me) 是不是所有功績主體(ti) 的理想自我都是相同的呢?直覺和經驗都能夠告訴我們(men) ,很顯然不是。
其次,韓炳哲在書(shu) 中試圖扭轉經典精神分析中關(guan) 於(yu) 否定和壓抑的部分,在他看來現代人通過一種積極的方式把自己從(cong) 他人的目光中解放了出來。殊不知倫(lun) 理主體(ti) 審視自己的目光已經承載了過多內(nei) 化的他異性(altérité),理性自我之所以無法達到正因為(wei) 其不是主體(ti) 本身的欲求所塑造的。理想自我混合了多量的他異性,猶如癌症腫瘤一樣,存在於(yu) 身體(ti) 之中,卻又無法整合成為(wei) 身體(ti) 的自然部分。就像在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裏,韓炳哲將老鷹視為(wei) 普羅米修斯的另一個(ge) 自我,卻忽略了老鷹是宙斯派遣來的,就連他所引用的卡夫卡也沒有忽略這個(ge) 角度:“諸神累了,老鷹累了,傷(shang) 口在倦怠中愈合了。”在這倦怠的序列中,諸神的倦怠位列最先。如果要討論普羅米修斯的“另一個(ge) 自我”——更準確的說法毋寧是“另一部分自我”——尤其作為(wei) 功績主義(yi) 原型的普羅米修斯自我剝削、自我攻擊的實體(ti) 化存在也應該是宙斯。
韓炳哲在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中使用卻並沒有直接提及的是榮格的“陰影”概念,榮格的學生馮(feng) ·法蘭(lan) 茲(zi) 將其大致定義(yi) 為(wei) :“無意識人格中特定內(nei) 涵物的擬人化,它可以被納入自我情結中,卻因著許多原因而沒有被納入……陰影是自我情結中黑暗的、被抹除及被壓抑的麵向。”(瑪麗(li) -路薏斯·馮(feng) ·法蘭(lan) 茲(zi) :《陰影與(yu) 惡》,徐碧貞譯,台海出版社,2019年,第4頁)宙斯與(yu) 普羅米修斯互為(wei) 陰影,正是宙斯禁止人類用火,而普羅米修斯偏偏要去盜火,因此宙斯每天派一隻鷹啄食他的肝髒。普羅米修斯不是在和禿鷹作戰,而是宙斯與(yu) 普羅米修斯每日相互戰鬥。所以倦怠治愈的豈止是普羅米修斯肝髒部位的傷(shang) 口?卡夫卡說得非常明確了,倦怠治愈的是諸神、老鷹、普羅米修斯。倦怠之中宙斯與(yu) 普羅米修斯才有和解的可能,宙斯停止了虐待,而普羅米修斯停止了抗爭(zheng) ,這種外化的隱喻式的自我剝削暫時停了下來。這種消極倦怠如果有任何的療愈作用,指的恰恰是嚐試對陰影麵進行整合。
陰影麵整合不當就會(hui) 出現解離症,而這種症狀常常被誤診為(wei) 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驚恐發作、注意力缺失、強迫症,甚至精神分裂症。專(zhuan) 門研究解離症的瑪琳·史坦柏格在書(shu) 中提到:“在弗洛伊德時代,主要的精神疾病是歇斯底裏;二十世紀末抑鬱症盛行;若說解離症是今天的時代病,一點也不誇張。”(參見瑪琳·史坦柏格,瑪辛·史諾:《鏡子裏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蔽的流行病》,張美惠譯,張老師文化事業(ye) 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9頁)解離症經驗的常見表現包括:不認得鏡子裏的自己;感覺與(yu) 自己有疏離;看著自己的生活像在看電影;記憶缺失;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yu) 者;感覺他人或者外部世界不真實……這些症狀可以是輕度的也可以是重度的,可以是短期的也有可能是長期的,但是總體(ti) 呈現出自我感斷裂的症狀。正是自我感的斷裂導致了無論是“內(nei) 卷”還是“躺平”都是恍惚而不真實的,因為(wei) 並不是一個(ge) 整合的自我在“內(nei) 卷”、在“躺平”,自我已經破碎成工作群、家庭群、遊戲群、追星群這些群體(ti) 中的無數個(ge) 小小ID。韓炳哲說功績社會(hui) 的自我“一直擴張到近乎分裂瓦解的程度”,其實現代社會(hui) 中的自我早就已經分裂瓦解了。社交網絡平台提供了無數自我擴張的機會(hui) ,但擴張的不是完整的、整合的自我,而是自我的碎片。這些碎片聚集在一起,組成了社交網絡中的各式各樣的群組,又在這種虛擬的共同體(ti) 裏強化對這種特定主題的認同。這些認同往往主題非常狹窄,而且群組也有狹窄化的傾(qing) 向,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當一個(ge) 互聯網
群組擴張到一定人數,自然會(hui) 出現更小的、認同更窄的群組,而本來就碎片化的自我也在這個(ge) 過程中愈加分崩離析。
然而,也有醫師對此提出異議,例如精神科醫師陳嘉新在為(wei) 《鏡子裏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秘的流行病》所做的附錄中就提出了一種批評觀點:“記憶是個(ge) 動態重構的過程……人格可以被拆組成多重模態,而不必是整合統一的……史坦柏格宣稱‘解離症’是一種‘隱藏的流行病’時,或許容我一樣大膽地說:這其實是現代主義(yi) 對於(yu) 後現代現象的診斷。”(陳嘉新:“回應與(yu) 挑戰:另一種解離觀點”,收於(yu) 瑪琳·史坦柏格,瑪辛·史諾:《鏡子裏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蔽的流行病》,張美惠譯,張老師文化事業(ye) 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392頁)這種理解方式無異於(yu) 合理化自我的碎片化發展趨勢。但是韓炳哲並不滿足於(yu) 此,他仍舊試圖回歸到一種更古典的自我概念,而這是通過消極倦怠實現的。
這與(yu) 我們(men) 要討論的第三點有關(guan) ,消極倦怠所要修複的甚至不隻是一個(ge) 完整的自我,韓炳哲所認可的健康自我毋寧是一種古希臘貴族式的自我,健康不僅(jin) 僅(jin) 是身體(ti) 意義(yi) 上的健康,首先是自我的整合與(yu) 收斂:“倦怠賦予人們(men) 一種特殊的閑適、一種放鬆的無為(wei) 。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官沒有變得疲憊虛弱,而是喚醒了一種特殊的視覺能力……一種悠長、緩慢地關(guan) 注,取代了那種短暫、倉(cang) 促、過量的注意力。”這是非常古希臘式的描述。
消極倦怠帶來的“特殊的閑適”“放鬆的無為(wei) ”相應於(yu) 古希臘的閑暇(σχολή;leisure)。在亞(ya) 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有關(guan) 於(yu) “閑暇”(σχολή;leisure)的著名論斷:“隻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備的時候,在那些人們(men) 有了閑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樂(le) ,也不以滿足必需為(wei) 目的的科學才首先被發現。由此,在埃及地區,數學技術首先形成,在那裏,僧侶(lv) 等級被允許有閑暇。”(聶敏裏:“什麽(me) 是philosophia?”,《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06),第42-47頁)“閑暇”(σχολή;leisure)一詞拉丁化之後成了“學術”(schola)一詞的詞源,而韓炳哲所描繪的“一種特殊的視覺能力……一種悠長、緩慢地關(guan) 注”實在就是古希臘哲學中“θεωρέω”,這個(ge) 詞英文中常被翻譯為(wei) “contemplate”,中文裏有很多不同的翻譯:“凝思”“凝視”“沉思”“靜觀”“神思”等等,而核心含義(yi) 不外乎是沉靜的思考、對神聖的凝視,是思辨和視覺的結合。亞(ya) 裏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中將這種沉浸在哲學思考之中的生活奉為(wei) 至善,人在這種哲學凝思之中活出了自己靈魂中屬神的部分。
然而,須知在公元前4世紀,雅典城邦的公民人數大約隻占總體(ti) 人口的八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同時亞(ya) 裏士多德也不認為(wei) 所有公民都能過上這種凝思的生活。在現代社會(hui) ,馬克思尚且還要討論私有製的消滅才能使人擺脫奴隸般的分工(馬克思:《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人民出版社,1961年),另一些學者會(hui) 期待新的高科技人工智能能夠將絕大多數勞動者從(cong) 枯燥繁重的以工資收入為(wei) 目的的勞動(wage labor)中解放出來(馮(feng) 象:“人工智能的崛起將敲響資本主義(yi) 的喪(sang) 鍾”,《華盛頓郵報》,2018年5月3日),當韓炳哲提出這種消極倦怠的時候,似乎默認隻要一個(ge) 人願意,他/她就能自然地獲得這種靜觀,但顯然這種解放來得過於(yu) 想當然。
走出倦怠
韓炳哲用普羅米修斯作為(wei) 倦怠社會(hui) 的原型,而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何止是日複一日的倦怠片刻就能概括的?但這個(ge) 原型本身非常值得探索。普羅米修斯在高加索的懸崖上飽受惡鷹啄食肝髒的痛苦,曆經幾千年也不屈服於(yu) 宙斯。這個(ge) 故事要等到宙斯的兒(er) 子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射死惡鷹,受重傷(shang) 的半人馬喀戎自願放棄永生,讓普羅米修斯恢複自由才算結束。普羅米修斯的苦難源於(yu) 他堅定地要為(wei) 人類盜火,因此觸怒了宙斯。如果按照我們(men) 前文所分析的,把宙斯看作普羅米修斯的陰影麵,那麽(me) 整合陰影的恰當方式或許不是在倦怠中停止鬥爭(zheng) ,而是等待並且喚醒陰影轉化出來的新力量,也就是心中的赫拉克勒斯,讓大力士一箭射死陰影麵的實體(ti) 化象征——惡鷹。
喀戎在故事中也非常具有象征意義(yi) ,他是赫拉克勒斯的老師,卻因為(wei) 赫拉克勒斯的無心之失中了毒箭。普羅米修斯經受著漫長的折磨,而喀戎剛開始經曆漫長的痛楚,這疼痛的折磨已經超越了死亡,他自願替代普羅米修斯用自己的永生換來對方的自由。宙斯聽聞此事非常傷(shang) 心,將喀戎升上天空,成為(wei) 半人馬座。這裏有兩(liang) 對平行的關(guan) 係,普羅米修斯與(yu) 宙斯,喀戎和赫拉克勒斯,他們(men) 互為(wei) 陰影,普羅米修斯的痛苦需要同樣受苦的喀戎來真正終結,而射死宙斯的鷹的勇士隻能是宙斯的兒(er) 子赫拉克勒斯。痛苦需要治愈,治愈則需要與(yu) 陰影之惡做鬥爭(zheng) ,鬥爭(zheng) 的過程中也會(hui) 出現新的痛苦。被宙斯升上天空成為(wei) 永恒星座的喀戎才象征著痛苦的真正終結,因為(wei) 痛苦得到了陰影麵的承認,在與(yu) 痛苦鬥爭(zheng) 中的英雄人格真正受到了尊崇,在此時陰影也得到了轉化與(yu) 整合。
普羅米修斯的傳(chuan) 說是英雄鬥爭(zheng) 的神話,而不是疲倦的受害者在倦怠的幻想中得到治愈的故事。神話從(cong) 來不可能隻有一個(ge) 英雄,英雄也在與(yu) 自己的惡搏鬥,而神話的煥彩在於(yu) 惡的淨化,在於(yu) 痛苦的轉化,在於(yu) 這鬥爭(zheng) 之中迸發出來的力量。韓炳哲逆寫(xie) 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或許就旨在消解阿倫(lun) 特的行動概念,但古老的神話從(cong) 維吉爾時期流傳(chuan) 至今從(cong) 來不是為(wei) 了取消行動,當然是要喚起每一個(ge) 新時代真正的英雄精神。曆史中每個(ge) 時代都有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赫拉克勒斯與(yu) 喀戎,大力士的剛強勇猛與(yu) 醫師的柔韌奉獻皆是轉化和整合陰影的英雄力量,也唯有憑借這種力量,我們(men) 才能擺脫“內(nei) 卷”與(yu) “躺平”的內(nei) 耗循環,踏上屬於(yu) 自己的獨特的英雄之旅。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