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祭孔大典祭文撰寫者王鈞林:字斟句酌,520字祭文足足寫了半個月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1-09-28 18:55:56
標簽:王鈞林、祭孔大典祭文

祭孔大典祭文撰寫(xie) 者王鈞林:字斟句酌,520字祭文足足寫(xie) 了半個(ge) 月

受訪者:王鈞林

來源:《濟南時報》

 

 

 

圖為(wei) 庚子年(2020)祭孔大典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9月28日上午,作為(wei) “2021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重要活動的辛醜(chou) 年祭孔大典將在孔廟如期舉(ju) 辦。每年的祭孔大典上,誦讀祭文都是壓軸項目,自從(cong) 2008年“一代武俠(xia) 宗師”金庸撰寫(xie) 祭文後,曆年的祭文撰寫(xie) 作者也成為(wei) 新聞追逐的焦點。今年受邀撰寫(xie) 祭文的是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山東(dong) 省大舜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王鈞林。雖然是第一次撰寫(xie) 祭文,但王鈞林已經連續十多年參與(yu) 祭文創作研討,寫(xie) 起祭文來可謂駕輕就熟。

 

9月26日,王鈞林接受新黃河記者專(zhuan) 訪,接到邀請後他前後用了半個(ge) 月時間來完成創作,出於(yu) 對孔子的尊重、敬畏,他的這次寫(xie) 作還開創了自198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來的“兩(liang) 個(ge) 回歸”。

 


連續十餘(yu) 年參與(yu) 祭文研討

 

對於(yu) 王鈞林而言,接到撰寫(xie) 祭文的邀請並不意外,因為(wei) 每年祭文會(hui) 邀請一位作者撰寫(xie) ,幕後還會(hui) 邀請四至六位專(zhuan) 家組成研討小組,對祭文進行討論和修改,“我每年都參加,大概有十幾年了,可能他們(men) (組委會(hui) )已經對我比較了解,就找我來寫(xie) 今年的祭文”。

 

王鈞林回憶,大概在一個(ge) 月前收到邀請來創作,他隻用了一天多時間就起草完了初稿。“因為(wei) 我對祭文是比較熟悉的,基本格式、基本內(nei) 容都大同小異,寫(xie) 的時候就不需要在內(nei) 容方麵過多考慮。”他的寫(xie) 作習(xi) 慣是先起草完然後放一放,等專(zhuan) 家討論給出意見後,再回過頭去進行修改,這次的祭文寫(xie) 作從(cong) 起草到定稿加起來花了半個(ge) 月時間。

 

王鈞林對曲阜有著很深的感情,他從(cong) 膠東(dong) 的萊陽來到曲阜師範大學求學,1982年畢業(ye) 後正式開始研究孔子文化,曲阜也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ang) 。從(cong) 事孔子文化研究近四十年,又連續十多年參與(yu) 祭文研討小組,帶著對先賢的敬畏,王鈞林還是想做出一些“與(yu) 眾(zhong) 不同”。

 


尊重傳(chuan) 統、回歸傳(chuan) 統

 

王鈞林介紹,這篇祭文大約520字,新黃河記者通過他的描述總結出了曆年以來的“兩(liang) 個(ge) 回歸”。

 

第一個(ge) 是增加了“四配”的內(nei) 容,讓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ya) 聖孟子陪同孔子享受今人的祭祀。據他介紹,20世紀80年代中期祭孔之後,祭孔一直是隻提孔子不提四配,但是今年王鈞林把四配重新納入祭孔大典。

 

第二個(ge) 和以往不同的是,王鈞林明確把祭孔分成兩(liang) 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祭孔的情景,比如禮儀(yi) 、配樂(le) 、來客等;第二部分是祝文。他特意強調四字一句的文章,不叫“祭文”,而是叫“祝文”,“這個(ge) 祝文是讀給孔子聽的,講給孔子在天之靈聽的,祭文不能讀給孔子聽,這個(ge) 我作了一個(ge) 明確的區分。”

 

除此之外,以往的祭文中多次出現現代詞匯,而尊重傳(chuan) 統的王鈞林在全文創作中用的都是比較典雅、優(you) 美的古漢語,以此來表達對孔子的敬仰之情。“這也是我尊重傳(chuan) 統,回歸傳(chuan) 統的一個(ge) 表現”。

 


五個(ge) 自然段層次分明

 

起草初稿之前,王鈞林腦海中就建立了一個(ge) 層次分明的框架,用五個(ge) 自然段來讚頌當今社會(hui) 對孔子思想的傳(chuan) 承、弘揚以及繼往開來。

 

第一個(ge) 自然段,讚頌孔子誕生在中華大地,並且提到了泰山、黃河,暗含了山東(dong) “一山一水一聖人”這樣的意思。

 

第二個(ge) 自然段具體(ti) 是歌頌孔子倡導的中華美德,有意地把仁義(yi) 禮智信這“五常”包含在其中。

 

第三個(ge) 自然段讚頌孔子的思想學說,“我特別提到了孔子的‘中正’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孔子創造了‘大同’‘小康’的社會(hui) 理想。”

 

第四個(ge) 自然段讚頌孔子的為(wei) 政思想和為(wei) 政成就,“因為(wei) 這方麵內(nei) 容對我們(men) 當今的治國理政具有啟示意義(yi) ”。

 

最後一自然段著重表達了“啟後”和“開來”,也就是當代社會(hui) 對孔子思想的傳(chuan) 承和弘揚。

 

今天的我們(men) 更需要孔子的智慧

 

世界正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一個(ge) 曆史轉折點,學習(xi) 孔子文化將帶給我們(men) 什麽(me) ?談到這個(ge) 問題,王鈞林稍作思考回答說,“我想到1988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hui) 達成一個(ge) 共識: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2500年前去尋找孔子的智慧。這句話當然也是有爭(zheng) 議的,但是這句話本身我是非常認可的,人類社會(hui) 包括我們(men) 中國社會(hui) 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都需要孔子的智慧。”

 

他進一步表示,“我最近幾年寫(xie) 文章都不大提孔子的思想,因為(wei) 孔子思想是2500年前形成的,我更重視孔子思想所包含的一種智慧。孔子本身處在一個(ge) 大變革的時代,叫‘禮崩樂(le) 壞’,舊秩序崩潰了,新秩序急待重建。在這種大變局的時代,孔子卻看到了不變的東(dong) 西。”他舉(ju) 例說,孔子講治國理政的“文武之道”“聖人之道”,人的本性沒變,在人性基礎上所建立的這種聖人之道、仁義(yi) 之道也不會(hui) 發生變化。“那麽(me) 同樣的道理,我們(men) 今天無論發生多大的變化,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也沒有發生變化,就是人們(men) 追求幸福生活的這種願望,那麽(me) 我們(men) 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人心,抓住了民心、民意。贏得人民的尊重和擁護,這一點恰恰就是孔子的智慧對我們(men) 的啟示。”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經典文化的學習(xi) ,對此王鈞林深感認同,但他也建議家長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不能進入靠死記硬背這一傳(chuan) 統方式的誤區,“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是非常好的,但我不提倡大量死記硬背這種方法,我認為(wei) 應該根據兒(er) 童每個(ge) 年齡段的心智發育情況,有針對性地來學習(x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可一概而論。”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