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嶽作者簡介:潘嶽,男,西元1960年生,江蘇南京人。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qiao) 務辦公室主任,中央社會(hui) 主義(yi) 學院(中華文化學院)黨(dang) 組書(shu) 記、第一副院長。 |
原標題:傳(chuan) 播中華文明,促進中西互鑒
作者:潘嶽
來源:中國僑(qiao) 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八月廿一日戊寅
耶穌2021年9月27日
9月27日,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qiao) 務辦公室主任潘嶽在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傳(chuan) 播中華文明促進中西互鑒
——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主旨演講
(2021年9月27日)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qiao) 務辦公室主任 潘嶽
首先,我代表首次參與(yu) 主辦方的國務院僑(qiao) 辦,衷心預祝2021年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圓滿成功。在三個(ge) 月前的建黨(dang) 百年慶祝大會(hui) 上,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先生莊嚴(yan) 宣告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一個(ge) 非常重大的論斷,第一次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上升到了文明層次。這是因為(wei)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塑造了這一文明新形態的根性與(yu) 底色。主要體(ti) 現在五個(ge) 方麵。
一是中華文明蘊含著統一安定之道。中華文明從(cong) 未中斷,根子在大一統。大一統是中國人的第一政治關(guan) 切,是經無數次血的教訓凝成的集體(ti) 共識,任何外來理論都無法動搖。大一統有一整套製度體(ti) 係來支撐,如郡縣製、科舉(ju) 製、文官製、鄉(xiang) 紳製、監察製、史官製等等。隻要是中國人,就得認中華文明;隻要認中華文明,就得認大一統;隻要認大一統,就必然會(hui) 捍衛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政治底線。這顯然不是西方攻擊我們(men) 的隻能有“一種聲音”的專(zhuan) 製獨裁,而是由各種聲音匯成的一曲交響樂(le) ,既離不開各聲部的八音齊奏,更離不開總指揮的居中協調。如今一些西方國家已陷入政治撕裂的困境,正應在吵鬧聲中多聽聽我們(men) 中國的交響樂(le) 。
二是中華文明蘊含著多元一體(ti) 之道。習(xi) 近平主席最近在民族工作會(hui) 上說,中華民族與(yu) 中華文明處處體(ti) 現著“多元一體(ti) ”內(nei) 涵。曆史上,中國不乏多元族群與(yu) 多元宗教。但無論族群如何多元,總能因命運與(yu) 共而融為(wei) 一體(ti) ;無論宗教如何多元,總能因互鑒交流而和諧共存。因為(wei) 多元一體(ti) 格局的維係不是靠種族,不是靠血緣,不是靠宗教,而是靠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任何一個(ge) 少數民族政權定鼎中原,都主動傳(chuan) 承中國製度體(ti) 係與(yu) 倫(lun) 理體(ti) 係;任何一種宗教進入中國,都去除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融入中華文明思想體(ti) 係。大家可以在曲阜數數有多少位少數民族皇帝為(wei) 孔子立的碑。這些都為(wei) 今天國際社會(hui) 處理族群、宗教、意識形態衝(chong) 突提供了借鑒。
三是中華文明蘊含著包容開放之道。中華文明有廣采各家之長的學習(xi) 精神,有包容外來文明的宏大氣度。從(cong) 佛教東(dong) 傳(chuan) 到“伊儒會(hui) 通”,再從(cong) “西學東(dong) 漸”到改革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不斷創新。其中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正是幾百年前在南京和山東(dong) 兗(yan) 州完成的。而這一百年來最偉(wei) 大的融合正是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馬克思主義(yi) 是中華民族重煥生機的真理種子,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yi) 紮根結果的文化土壤。二者深度結合,彰顯了社會(hui) 主義(yi) 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事有力證明,曆史不可能終結,該被終結的應是西方中心主義(yi) 的傲慢與(yu) 偏見。中國不斷學習(xi) 西方並不意味著變成西方,不變成西方也不意味著會(hui) 威脅西方。中西方文明應當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互鑒,而不應陷入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敵對衝(chong) 突。麵對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始終敞開著對話交流的大門。
四是中華文明蘊含著責任倫(lun) 理之道。與(yu) 西方市民社會(hui) 更重契約權利不同,中華文明更加重視責任倫(lun) 理,體(ti) 現為(wei) 忠孝節義(yi) 與(yu) 修齊治平的奉獻擔當。中華文明不僅(jin) 主張“我該擁有什麽(me) ”,更強調“我該承擔什麽(me) ”;不僅(jin) 強調個(ge) 人依靠集體(ti) 、責任先於(yu) 權利,更強調有多大權就要擔多大責。正是出於(yu) 責任倫(lun) 理,中國人總想著把綠水青山留給子孫後代,把“先富幫後富”視為(wei) 理所當然,把對人民承擔無限責任作為(wei) 黨(dang) 的使命。所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是少部分人的利益代表,而是全民族的利益代表;不是選舉(ju) 機器,而是執政為(wei) 民的使命型政黨(dang) ;不是脫離人民的權貴集團,而是不輸出革命但又不斷自我革命的先進性政黨(dang) 。
五是中華文明蘊含著中正和平之道。傳(chuan) 統中國處理對外關(guan) 係,一直守中道致中和,追求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以和為(wei) 貴、協和萬(wan) 邦。幾千年來,我們(men) 即便在國力最鼎盛的時候,也從(cong) 沒有向外征服擴張,而是靠商貿懷柔遠人;從(cong) 沒有殖民統治周邊鄰國,而是靠朝貢體(ti) 係禮尚往來;從(cong) 沒有對外傳(chuan) 教搞文化霸權,在曲阜,曆朝政府就從(cong) 沒組織過一個(ge) 儒生去國外傳(chuan) 過教。一句話,一部中華文明史上沒有對外擴張、沒有殖民掠奪、沒有炮艦政策、沒有強迫的文化輸出。這與(yu) 奉行叢(cong) 林法則的新老帝國主義(yi) 有著本質區別。
理解了中華文明之道,就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作為(wei) 新的文明形態,必然是和平的、而非西方帝國崛起的重演;必然是自主的、而非西方的現代化翻版;必然是與(yu) 時俱進的、而非古老文明的孤芳自賞。盡管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從(cong) 未中斷的偉(wei) 大文明,但許多西方政客和哲學大師們(men) 幾百年來從(cong) 不讀中國曆史,當然就不懂中國文明之道,更不可能走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輕則形成自以為(wei) 是的文明偏見,重則引發損人害己的戰略誤判。他們(men) 會(hui) 把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誤判為(wei) 新帝國崛起,會(hui) 把太平洋足夠大能容下兩(liang) 個(ge) 大國的東(dong) 方智慧誤判為(wei) 與(yu) 美爭(zheng) 霸,會(hui) 把中西方文明互融互鑒誤判為(wei) 取代西方文明。誤讀他人文明事小,危及人類和平事大。現在是中西方文明坐下來深入了解彼此的關(guan) 鍵時刻。
如今,許多古老文明國家都在努力探索一條根植於(yu) 自身文明傳(chuan) 統的非西方現代化道路。這些國家在古代史上都曾燦爛輝煌,在近代史上都曾被西方侵略,以後都開始學習(xi) 西方,再以後又都在學習(xi) 西方完成現代化之後逐步回歸自己的古老文明傳(chuan) 統。這其中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既要現代化,又要民族化;既要學習(xi) 西方,又不會(hui) 變成西方。因為(wei) 古老文明在曆史長河中蘊藏著化解現實困境的寶貴經驗,更能懂得如何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多元與(yu) 一體(ti) 、秩序與(yu) 自由中找到平衡。
人類社會(hui) 再度走到了十字路口。根植於(yu) 不同文明的發展道路競爭(zheng) ,正在滑向霸權思維的“新冷戰”陷阱;新興(xing) 技術與(yu)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改變現代社會(hui) 的運行邏輯;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疫情流行、生態危機、貧富分化等問題,正在考驗著不同文明的生存韌性。我們(men) 需要對話而不是對抗。西方宣揚的所謂普世價(jia) 值,如果不與(yu) 中華文明交流互鑒,注定也隻能是西方價(jia) 值。中華文明如果不與(yu) 世界文明對話交流,同樣不能實現創新發展。凡基於(yu) “文明優(you) 越”而產(chan) 生的零和博弈戰略,從(cong) 來都不會(hui) 是一個(ge) 可持續發展壯大的文明,反倒是這個(ge) 文明日漸封閉而走向衰落的標誌。唯有合作共贏才是人類文明的最終出路,唯有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才能淬煉出人類共同價(jia) 值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讓我們(men) 繼續努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