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麗菊 崔英辰】儒學如何在韓國傳播?

欄目:海外儒學
發布時間:2021-09-28 16:43:19
標簽:傳統儒學、韓國傳播

儒學如何在韓國傳(chuan) 播?

作者:邢麗(li) 菊 崔英辰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

 

縱觀朝鮮半島曆史,儒學思想統治了朝鮮王朝500餘(yu) 年之久。直到21世紀的今天,韓國依然是世界上儒學傳(chuan) 統保存最好的國家之一。中韓互為(wei) 友好鄰邦,同屬漢字文化圈,兩(liang) 國人民在長期曆史發展和文化交流中共同譜寫(xie) 了東(dong) 亞(ya) 文明的光輝篇章。

 

儒學如何傳(chuan) 入朝鮮半島?

 

儒學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jin) 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chan) 生深刻影響,也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韓國儒學在吸收中國儒學的基礎上形成,但它並不是單純的移花接木,而是在適應朝鮮半島風土人情的基礎上,對中國儒學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發展,從(cong) 而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精神(Ethos)。

 

韓國儒學思想意識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檀君朝鮮。檀君朝鮮是關(guan) 於(yu) 韓國民族祖先起源的神話,在《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中都有記載,其中出現了世界的三個(ge) 軸心——天地人。在天地人和諧相處的世界裏,人所要做的就是弘益人間,這與(yu) 中國儒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相一致。

 

關(guan) 於(yu) 中國儒學何時傳(chuan) 入朝鮮半島,學界眾(zhong) 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朝鮮三國時代(約公元前57年至公元668年)已開始普遍使用漢字。與(yu) 此相對,儒釋道三教也陸續傳(chuan) 入朝鮮半島。公元372年高句麗(li) 正式設立太學,儒學在國家層麵被正式吸收。公元918年高麗(li) 建國後,太祖王建的《訓要十條》以儒為(wei) 表,強調儒學治國理念,統治者積極踐行儒家為(wei) 民思想,為(wei) 後世君主立下治國之本,並以佛道為(wei) 裏,將佛教和道教信仰作為(wei) 鎮守國家的重要手段。

 

麗(li) 末鮮初,朱子學傳(chuan) 入朝鮮半島並受新興(xing) 士人推崇。1392年建立的朝鮮王朝是名副其實的儒教(韓國一般稱儒學為(wei) 儒教)國家,儒教成為(wei) 其統治指導思想。與(yu) 朱子理學相比,朝鮮儒者從(cong) “性即理”概念出發,一般稱理學為(wei) “性理學”,更突出人的道德心性的主體(ti) 地位。

 

為(wei) 加強朝鮮建國的正當性和當為(wei) 性,朝鮮初期的性理學者展開大規模的排佛論。之所以排斥佛教,根本原因在於(yu) 性理學具有重視道統的特征。當時代表性排佛論者有鄭道傳(chuan) 、徐敬德、李彥迪等。他們(men) 一方麵排斥佛教,另一方麵樹立性理學的權威地位。朝鮮前期的儒學大家有退溪李滉和栗穀李珥。退溪以人的心性為(wei) 中心解釋理氣,並以此為(wei) 理論依據推理自然;而栗穀則首先洞察自然的理氣,並以此原理來貫通人。換言之,退溪是道德的理想主義(yi) 者,栗穀是道德的現實主義(yi) 者。

 

17世紀壬辰倭亂(luan) 後,朝鮮王朝實現由主導政局的勳舊派向充實發展性理學的士林派之政權交替。隨著土地生產(chan) 能力提高,經濟私有觀念得以推廣,各種因素促成“國家再造論”產(chan) 生,引發社會(hui) 改革。經由退溪和栗穀發展,性理學在朝鮮後期繼續興(xing) 盛,思潮大致有:性理學、禮學、陽明學、實學等。

 

1876年《江華條約》簽訂後,朝鮮王朝被迫打開國門。麵對西方列強侵略及異質文明入侵,儒學發展日漸衰微,朝鮮王朝最終於(yu) 1910年被日本吞並。在日本對朝鮮傳(chuan) 統文化的抹殺下,儒學一蹶不振。直到1945年光複獨立,儒學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才重新迎來發展轉機。

 


資料圖:圖為(wei) 韓國成均館大學的學生們(men) 身著儒家傳(chuan) 統服飾參加畢業(ye) 典禮。

 

朝鮮王朝時期,為(wei) 何朱子理學一尊天下?

 

朝鮮王朝是朱子學的天下。當時新興(xing) 士人之所以選擇朱子學,是因其“重道統、辟異端”的特點。

 

從(cong) 理論來看,朱子理學強調堯舜文武周公到孔子的傳(chuan) 承,排斥佛教,這種“辟異端”的特點正好為(wei) 高麗(li) 末期學者反對佛教提供理論基礎。

 

從(cong) 現實來看,朱子強調理的尊嚴(yan) 性,他認為(wei) 雖然南宋王朝暫時無法收回被外族搶占的國土,但這隻是可變因素“氣”的作用所致,而中華的本質“理”不會(hui) 變。這一點正契合了朝鮮太祖李成桂主張通過易姓革命建國的正當性和當為(wei) 性。

 

如果說朱子學在朝鮮時期的發展如同大江大河,陽明學的發展則如潺潺小溪。據《辨王陽明守仁傳(chuan) 習(xi) 錄》中的時間推斷,朝鮮時期對陽明學的認知應早在中宗十六年(1521年)。但在以朱子性理學為(wei) 宗的朝鮮學界,道統顯得尤為(wei) 重要。自1392年朝鮮王朝建國起的一百多年創業(ye) 期,均以“辟異端”為(wei) 由大力排斥老莊和佛教,確保儒教的正統性,例如朝鮮大儒退溪堅決(jue) 捍衛朱子學,排斥陽明學,以著述《傳(chuan) 習(xi) 錄論辨》批判“知行合一”。

 

17世紀以後,中國明清交替,日本江戶幕府政權成立,整個(ge) 東(dong) 亞(ya) 處於(yu) 動蕩。此時朝鮮學界空理空談之風甚上,學術氣氛僵硬。為(wei) 批判並反思“挾朱子而作之威濟其私”風氣,朝鮮陽明學的代表學說霞穀學應運而生,以格物致知論、良知體(ti) 用論和生理說為(wei) 主要特點。但在當時的社會(hui) 氛圍下,少有人能與(yu) 霞穀學產(chan) 生共鳴。不過,陽明學為(wei) 朝鮮後期具有創造性的文學創作、開化派思想等作出一定貢獻。

 

 

 

資料圖:圖為(wei) 王陽明先生塑像。楊雲(yun) 攝

 

近代史上韓國儒學如何麵對西方文明?

 

韓國近代思想在儒家道德文明與(yu) 西方近代文明的衝(chong) 突中形成,可謂“自我”與(yu) “他者”的合體(ti) ,即“西勢東(dong) 漸”的過程。

 

19世紀前半期之前,東(dong) 亞(ya) 一直處於(yu) 以中國為(wei) 中心的地區秩序之下。鴉片戰爭(zheng) 後,西方列強侵入東(dong) 亞(ya) ,朝鮮王朝被迫卷入由西方列強和日本主導的“被動的近代”。由於(yu) 國政不力,19世紀朝鮮農(nong) 民運動此起彼伏。國家所麵臨(lin) 的問題是對內(nei) 迫切需要改革自強,對外應對西方列強侵略,特別是與(yu) 西方國家建立關(guan) 係。當時,朝鮮社會(hui) 出現斥邪衛正思想、開化思想和東(dong) 學思想三種方案。

 

斥邪衛正指的是堅決(jue) 排斥“邪學”天主教,捍衛“正學”性理學。西學雖然主要指天主教,但廣義(yi) 上也代表了整個(ge) 西方文明。斥邪派認為(wei) 西方文明具有野蠻的侵略性,縱容之不僅(jin) 會(hui) 令社會(hui) 體(ti) 製崩潰,而且國家也會(hui) 滅亡。

 

開化思想則與(yu) 之相反,主張通過吸收西方近代文明來建立近代國家體(ti) 係。西方文明雖然具有文化上的先進性,但同時也具有帝國主義(yi) 侵略的野蠻性。對朝鮮而言,西方是具有雙重性質的“他者”。開化思想雖然爭(zheng) 取獨立,但不能實現完全獨立。

 

主導斥邪衛正和開化思想的主要是知識分子,而東(dong) 學思想以深受帝國主義(yi) 侵略的下層民眾(zhong) 為(wei) 主體(ti) 。他們(men) 一方麵批判政府和官僚的腐敗,一方麵批判西方列強侵略的不正當性。

 

 

 

資料圖:孔子研究院內(nei) 的展覽。中新社記者韓海丹攝

 

儒學的現代化發展麵臨(lin) 何種挑戰?

 

光複獨立三四十年後,韓國一躍成為(wei) “亞(ya) 洲四小龍”之一,並在今年正式被聯合國認定為(wei) 發達國家。20世紀末,韓國各界都在思考一個(ge) 問題,即“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成功”。最後他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帝國主義(yi) 論、從(cong) 屬利益論等無法解釋的東(dong) 亞(ya) 經濟發展的文化要因——儒家思想中找到了答案,這就是“儒教資本主義(yi) 論”。

 

目前韓國儒教資本主義(yi) 論的主要觀點如下:第一,儒教文化傳(chuan) 統對經濟發展必需的人力資源培養(yang) 產(chan) 生重要作用,教育熱潮和嚴(yan) 格的勞動倫(lun) 理是引導東(dong) 亞(ya) 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第二,儒教式的政治秩序和社會(hui) 傳(chuan) 統使國家政策有效貫徹,並在資源調動方麵起了強有力的積極作用;第三,儒教式的家族共同體(ti) 主義(yi) 、重視誠信道德等傳(chuan) 統倫(lun) 理也對經濟發展起到極大作用。

 

今天,韓國社會(hui) 的儒學認識是兩(liang) 麵的。積極認識主要有:儒學創造了朝鮮時期輝煌的性理學和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儒學傳(chuan) 統促成今天韓國社會(hui) 的“教育熱”。消極認識主要有:男尊女卑的男權思想長期壓抑女性自由,長幼有序的位階秩序讓年輕人備受桎梏,家族式經營理念帶來家族特權等腐敗現象。

 

盡管儒學在曆史上聲名顯赫,但在現代韓國社會(hui) ,儒學發展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主要表現為(wei) 信奉儒教的人口比例減少、家族主義(yi) 思想弱化、成均館財力和人力不足等。此外,現有儒林組織習(xi) 慣於(yu) 墨守成規,缺少應對大數據時代的高科技手段,在教育教學、信息傳(chuan) 播等領域存在短板。

 

預計到2025年,韓國儒教人口數量將停留在5萬(wan) 左右,老齡化問題更令這一情況雪上加霜。韓國政府已意識到問題的緊迫性,不僅(jin) 出台政策鼓勵生育,而且多部門聯手積極支持書(shu) 院與(yu) 鄉(xiang) 校振興(xing) 事業(ye) 發展、資助卓越的儒教書(shu) 院,一係列舉(ju) 措體(ti) 現韓國振興(xing) 儒學的決(jue) 心。傳(chuan) 統儒學如何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hui) ,在年輕一代中重塑正麵積極形象並生機勃勃發展,是現代韓國儒學發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簡介:

 

 

 

邢麗(li) 菊,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複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韓關(guan) 係未來發展委員會(hui) ”中方委員,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韓文學與(yu) 文化比較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朝鮮史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等職。2008年於(yu) 韓國成均館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東(dong) 亞(ya) 哲學與(yu) 思想史、中國文化與(yu) 外交、中外人文交流等。在《哲學研究》《國際問題研究》以及國際SSCI等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要著作有《中外人文交流概論》《韓國儒學思想史》等。

 

 

 

崔英辰,哲學博士,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教授,現任韓國成均館翰林院院長、韓國哲學思想研究所理事長。曾任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大學院院長、韓國思想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韓國朱子學會(hui) 會(hui) 長、韓國栗穀學會(hui) 會(hui) 長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韓國儒學思想史、韓國性理學、東(dong) 亞(ya) 儒學思想比較研究等。出版著作數十部,代表作有《儒教思想的本質與(yu) 現在性》《朝鮮時期儒學思想史的發展》《韓國儒學思想研究》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