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漢學家萬百安:美國最高法院門楣為何有孔子像?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1-09-24 20:16:41
標簽:孔子像、美國最高法院

漢學家萬(wan) 百安:美國最高法院門楣為(wei) 何有孔子像?

受訪者:萬(wan) 百安

采訪者:陳孟統(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社

時間:2021年9月26日

 

美國最高法院大樓建成於(yu) 1935年,由美國建築師卡斯·吉爾伯特(Cass Gilbert)設計。這座位於(yu) 首都華盛頓第一街的建築正門朝西,與(yu) 國會(hui) 大廈隔街而望。然而這座大樓的一些建築設計細節與(yu) 構思,卻遠不如最高法院作為(wei) 美國司法權象征那般為(wei) 人所熟知。

 

就連美國最高法院官方網站的簡介中也這樣寫(xie) 道:“遊客往往注意不到最高法院大樓東(dong) 側(ce) 的尖頂和廊柱。這裏的雕像群由赫蒙·麥克尼爾(Hermon Atkins MacNeil)雕刻,主雕像是偉(wei) 大的立法先賢,摩西、孔子和梭倫(lun) ,兩(liang) 側(ce) 人像浮雕象征著執法、仁慈、解決(jue) 國家爭(zheng) 端、海事和其他最高法院的職能。”

 

 

 

來源:中新視頻

 

為(wei) 何孔子像會(hui) 雕刻在美最高法院的門楣之上?美國漢學家、美國瓦薩學院哲學教授萬(wan) 百安(Bryan W.Van Norden)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探尋中國哲學思想曾經對美國的影響,以及為(wei) 如今的中美關(guan) 係所帶來的啟發。

 

萬(wan) 百安研究中國哲學逾30年,曾翻譯《孟子》等多部中國哲學經典。他一直倡導哲學教育應打破以西方為(wei) 中心的視角,摒棄偏見與(yu) 誤解。他的近著《哲學上的撥亂(luan) 反正:多元文化哲學宣言》中文版也即將與(yu) 讀者見麵。

 


來源:中新視頻 《【東(dong) 西問】美國最高法院門楣為(wei) 何有孔子像?》


立法先賢的寓意與(yu) 文明借鑒

 

中新社記者:孔子像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門楣上?這個(ge) 細節好像許多美國民眾(zhong) 也不太了解。

 

萬(wan) 百安:最高法院大樓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門楣各有一組雕像群。西側(ce) 正門上方中心雕像是正義(yi) 女神,她周圍還有一些具有象征意義(yi) 的雕像。東(dong) 側(ce) 門楣人們(men) 不常看到,因為(wei) 這裏不是主入口。如果隻是來參觀最高法院大樓、出差或者旅遊,通常你隻會(hui) 看到西側(ce) 門楣。但東(dong) 側(ce) 門楣非常有意思,中心雕像群從(cong) 左至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古希臘立法先賢梭倫(lun) 。

 

中新社記者:這尊孔子雕像的設計寓意是什麽(me) ?在為(wei) 數不多的中文簡介中,有的說法認為(wei) 孔子是道德的象征,也有人認為(wei) 他在此是教育的化身。

 

萬(wan) 百安:這組雕像的設計者麥克尼爾曾說,他是用這三個(ge) 人物來代表美國文明的東(dong) 方起源。東(dong) 方起源的象征,出現在美國最高法院東(dong) 側(ce) 的門楣上,這其實非常有意味。

 

根據美最高法院提供的史料記載,麥克尼爾在寫(xie) 給當時最高法院建設委員會(hui) 的信中,是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初衷的:“法律是文明的一個(ge) 要素,美國的法律自然地繼承或派生於(yu) 以前的文明之中。因此,最高法院大樓的東(dong) 側(ce) 門楣雕像群寓意對源自東(dong) 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鑒。摩西、孔子和梭倫(lun) 被選為(wei) 代表三個(ge) 偉(wei) 大的文明,形成了這個(ge) 三角的中心雕像群。”

 

 

 

來源:中新視頻

 

中新社記者:孔子及其哲學思想對早期的美國有著怎樣的影響?

 

萬(wan) 百安:在美國建國之初,現代民主和現代科學正在奠基,人們(men) 把孔子奉為(wei) 西方啟蒙運動的世俗聖人。而美國的開國元勳都深受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托馬斯·傑斐遜、本傑明·富蘭(lan) 克林、詹姆斯·麥迪遜、托馬斯·潘恩和約翰·亞(ya) 當斯等人都對孔子及其思想有著濃厚興(xing) 趣和正麵評價(jia) 。

 

美國最高法院的辦公地點從(cong) 紐約、費城一路南遷至華盛頓,直至美國獨立150多年後,才擁有了現今的永久辦公地點。這座大樓20世紀早期才建成,但即便如此,我認為(wei) 這組雕像群的設計理念依然體(ti) 現了孔子對美國開國元勳的巨大影響。

 

東(dong) 方文化的象征與(yu) 複雜態度

 

中新社記者:在最高法院的建築簡介中,為(wei) 何孔子是作為(wei) 立法先賢(lawgiver),而不是中文語境中的聖賢或教育家的身份出現?

 

萬(wan) 百安:從(cong) 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把孔子列為(wei) 立法先賢有點奇怪。但問題是,大多數美國人,即使是崇拜孔子的美國人,也不知道法家與(yu) 儒家的區別。所以當他們(men) 想要致敬中國文明時,唯一熟悉的就是孔子。他們(men) 不清楚“禮”和“法”之間的區別,但將孔子視為(wei) 道德的楷模,因此選擇他來代表世界傳(chuan) 統的一部分。

 

中新社記者:在當代美國社會(hui) ,人們(men) 對於(yu) 孔子或者中國文化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

 

萬(wan) 百安: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態度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麵,像本傑明·富蘭(lan) 克林、托馬斯·傑斐遜這些開國元勳那樣,很多知識分子非常尊重中國傳(chuan) 統,熱愛中國人民。但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國傳(chuan) 統,不尊重中國人民。

 

在我看來,大多數美國民眾(zhong) 或者說美國社會(hui) 的主流觀點,對於(yu) 中國哲學思想是存在誤解的。美國人更多的是借用孔子或其他中國哲學家的某句話,為(wei) 自己的觀點服務。比如,已故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dong) 寧·斯卡利亞(ya) (Antonin Scalia)就表達了美國人對中國哲學的一種普遍誤解,即將其視為(wei) “簽語餅裏的神秘格言”。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哲學是富有說服力的論證和細致的分析。

 

 

 

資料圖:某小學校園裏的孔子雕塑。王東(dong) 明攝

 

中新社記者:目前,美國大學對於(yu) 中國哲學的教育現狀是怎樣的?

 

萬(wan) 百安:在美國100所培養(yang) 哲學博士的大學中,大約隻有13%開設了有關(guan) 中國哲學的課程。我希望這種情況會(hui) 有所改變。盡管老一輩美國哲學家對中國哲學的看法往往非常狹隘,但年輕一代的哲學家,無論是博士生還是助理教授,我發現他們(men) 的思想要開放得多。我對未來很樂(le) 觀,人們(men) 將會(hui) 有更多的機會(hui) 接觸中國哲學。

 

中美關(guan) 係的啟發與(yu) 文化溝通

 

中新社記者:你認為(wei) ,目前中美兩(liang) 國在交往中有何要素是缺乏的?

 

萬(wan) 百安:在西方政治哲學中,個(ge) 人主義(yi) 思潮影響深遠,他們(men) 會(hui) 強調“自私”這樣的人類動機。相比之下,經典的西方哲學家,比如柏拉圖和亞(ya) 裏士多德,他們(men) 的觀念與(yu) 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他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社群主義(yi) ,強調人是社會(hui) 的一部分。盡管柏拉圖和亞(ya) 裏士多德等人最早的政治哲學強調人的背後是社會(hui) ,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忽略了這一事實。我認為(wei) ,在西方存在一種對中國的誤解,即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人如何通過合作解決(jue) 共同麵臨(lin) 的問題。

 

中新社記者:你曾多次專(zhuan) 門撰文指出美國必須了解和學習(xi) 中國哲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麽(me) ?

 

萬(wan) 百安:正如中國領導人所說,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國來說,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至關(guan) 重要,因為(wei) 美國和中國是兩(liang) 個(ge) 超級大國,需要彼此了解,才能在未來取得長遠而富有成效的發展。

 

文化上的相互了解,對於(yu) 美中兩(liang) 國來說都非常重要。在中國,很多人至少知道一點美國文化,但仍然有很多美國人對中國文化非常無知。特別是過去4年美國領導人對中國的負麵態度,也讓學習(xi) 中文的美國人變得越來越少。

 

 

 

資料圖:孔子研究院內(nei) 的展覽。中新社記者韓海丹攝

 

中新社記者:你認為(wei) 哪些孔子的智慧可以給予中美關(guan) 係以啟發?

 

萬(wan) 百安: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

 

受訪者簡介:

 

 

 

萬(wan) 百安。Karl Rabe攝

 

萬(wan) 百安是美國瓦薩學院哲學教授,同時是中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客座教授。他曾出版10本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的書(shu) 籍,包括《中國古典哲學導論》《中國哲學解讀:從(cong) 漢朝至20世紀》《中國古典哲學解讀》等。他的多部著作和文章已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漢語、丹麥語、愛沙尼亞(ya) 語、波斯語、德語、韓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土耳其語。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