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基因與(yu) 當代實踐
作者:白雲(yun) 真(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際政治係主任、歐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防經濟與(yu) 管理研究院研究員、財經研究院特聘高級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八月十七日甲戌
耶穌2021年9月23日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中華民族邁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時代,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與(yu) 生存方式在中華大地上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並為(wei) 人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全新的理念。中華民族有著和合共生的精神價(jia) 值和文明血脈。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有責任解答好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內(nei) 涵及其當代生動實踐,擔當起傳(chuan) 播中華文明的重任。
作為(wei) 世界唯一文明延續不斷的民族,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chan) 生活中形成和傳(chuan) 承著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理念,書(shu) 寫(xie) 著薪火相傳(chuan) 的曆史畫卷。萬(wan) 物負陰而抱陽,和合共生是既包含著個(ge) 體(ti) 性與(yu) 群體(ti) 性、獨立性與(yu) 共生性和合、動態平衡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雖曆經滄桑、飽經磨難,然而始終不渝地維護文化、政治、經濟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基因
為(wei) 了加深理解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文化基因,要堅持經史合參,以經統史。《易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易經》保合太和的思想奠定了中國曆史哲學重和而不重爭(zheng) 、重合而不重分的曆史文化特征;盡管分分合合屢現,但是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隻有保合太和,才能動態平衡、安定昌盛,否則必定暴亂(luan) 衰敗、動蕩失和。政事典籍《尚書(shu) 》曰:“德惟善政,政在養(yang) 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善政以此三和允執其中,以達天下大治。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時空背景中思考與(yu) 解決(jue) 所麵臨(lin) 的生存問題的價(jia) 值觀、生活方式,反映著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中華文明觀,已經內(nei) 化到中國數千年的政治經濟、內(nei) 政外交的曆史進程之中,融化到華夏文明的曆史血脈之中。
中國人崇尚君輕民貴、養(yang) 民為(wei) 公的天下道治。中國數千年自始至終強調中和的和合之道、群而不黨(dang) ,超越特定的利益集團,防止社會(hui) 兩(liang) 極化,超越左右之爭(zheng) 、非對抗性的和合才能歸於(yu) 一統,維係社會(hui) 平等與(yu) 公平正義(yi) 。
和合共生反映到中國經世濟民中就是輕重均平原則。物有輕重,權變合義(yi) ,均平公私,以虛得實,損有餘(yu) 用有節,以動態調節貧富懸殊,平衡資源與(yu) 人欲之間的矛盾。為(wei) 此,中國人注重以義(yi) 製利,政府幹預,節製資本,以常平倉(cang) 製度平抑價(jia) 格,以平準均輸調通民利。中國以和合共生之道平天下,強調協和共處、平等共生,以王道為(wei) 主,霸道為(wei) 輔,內(nei) 外兼修,先文後武,文武兼備,以德義(yi) 、智謀、兵戰實現和平共處。
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當代詮釋
中國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必定會(hui) 跳出“其興(xing) 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周期率以及“人亡政息”的政治宿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統一而非分裂的重要領導力量,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代表中國人民的整體(ti) 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超越西方政黨(dang) 或政治派別為(wei) 爭(zheng) 權奪利而相互排斥的競爭(zheng) 性選舉(ju) ,實行以平等為(wei) 基礎的協商民主,求同存異,擴大共識,以民主集中製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以確保民主與(yu) 集中和合共生的關(guan) 係,進而保障人民權利與(yu) 國家權力相得益彰,以德表法裏、德主法輔、法德和合的智慧治國理政,做到法治與(yu) 德治有機互補與(yu) 統一。
中國堅持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年來的追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本質要求。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與(yu) 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國有經濟與(yu) 民營經濟和合共生,是中國輕重思想、均平品質在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領域極為(wei) 重要的體(ti) 現形式。國家借助國有企業(ye) 積累與(yu) 運用公有資本,適度參與(yu) 市場的組織、管理、調節與(yu) 平衡,防止金融利益集團綁架經濟發展長遠目標、社會(hui) 共同需求,避免侵蝕國家和人民的整體(ti) 利益。
中國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yi) 、合作共贏的理念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不衝(chong) 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guan) 係,積極發展全球夥(huo) 伴關(guan) 係,堅持正確義(yi) 利觀,義(yi) 利兼顧,擴大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yu) 國交往新道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更加關(guan) 注人類前途命運,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與(yu) 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與(yu) 世界人民心心相通、相伴共生,擔負起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責任與(yu) 使命。
邁向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合共生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的曆史基因與(yu) 文化傳(chuan) 統,也是東(dong) 方文化的思想方式與(yu) 文明智慧,必將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促進人類進步提供切實可行的出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前途與(yu) 人類未來命運。盡管世界上諸多紛爭(zheng) 、衝(chong) 突時有發生,然而共榮共損、互鑒共存的社會(hui) 形態始終沒有根本性變化。宇宙隻有一個(ge) 地球,人類共有一個(ge) 家園。諸多危機、挑戰、風險與(yu) 陷阱需要人類結成齊心協力、協和萬(wan) 邦、命運與(yu) 共、四海一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人類是以分工協作的方式進行生產(chan) 活動,形成表現為(wei) 不同共同體(ti) 形式的社會(hui) 政治關(guan) 係。隨著人類生產(chan) 能力的不斷增強,特殊利益與(yu) 共同利益之間的分離日趨模糊,因而人與(yu) 人、國與(yu) 國之間和合共生的命運共同體(ti) 關(guan) 係日益成為(wei) 人類更為(wei) 基本的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倡導並踐行以和合之道化解利益衝(chong) 突與(yu) 觀念衝(chong) 突,形成義(yi) 利兼顧的利益共同體(ti) 、和衷共濟的責任共同體(ti) 、大道為(wei) 公的道德共同體(ti) 、化成天下的文化共同體(ti) ,具有國與(yu) 國之間結伴交心的和平建設路徑、對話協商的普遍安全路徑、普惠共贏的共同繁榮路徑、文明與(yu) 文明之間和合存異的文明交流路徑、人與(yu) 自然和合共生的環境友好路徑。
在多元共生的世界,和合共生的理念與(yu) 價(jia) 值是難能可貴的,更需要物質力量的支撐,因而人類的未來應該是精神文明與(yu) 物質文明的大和合、大統一。為(wei) 此,有識之士要勇擔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和合共生文化理念,肩負起拯救人類諸多危機的責任,以糾正因物質文明過度發展所致的社會(hui) 弊病,推動人類曆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大道前行,邁向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全球治理提供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與(yu) 中國行動。
綜上,和合共生根植於(yu) 中華民族的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與(yu) 文化政治結構之中,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曆史精神與(yu) 價(jia) 值,而且是中華民族經國濟民、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智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中華民族和合共生文明演化與(yu) 發展的產(chan) 物,必將有助於(yu) 從(cong) 理論與(yu) 實踐解答上中國去向何處、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當一體(ti) 多元的和合共生的共同意誌超越弱肉強食的叢(cong) 林法則成為(wei) 世界主導觀念時,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精神將會(hui) 得到傳(chuan) 承與(yu) 發揚。
【本文係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9ZDA135)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