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林作者簡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蘇無錫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wei)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經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禮主體(ti) 思想與(yu) 成書(shu) 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yu) 文化中國》《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等。 |
儒家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
作者:彭林
來源:“屈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八月初九日丙寅
耶穌2021年9月15日
導言
中國禮儀(yi) 文化源遠流長。自從(cong) 周公製禮作樂(le) 之後,禮便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模式。所謂“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禮的內(nei) 涵是什麽(me) ?如何理解儒家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禮的現代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何在?
2019年9月8日,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彭林教授蒞臨(lin) 屈子書(shu) 院講壇,主講《儒家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剖析禮與(yu) 中國文化的關(guan) 係,探尋禮樂(le) 文明的現代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講座由鳳凰網湖南全球同步直播,在線參與(yu) 人數高達47.7萬(wan) 人;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湖南汨羅屈子書(shu) 院院長朱漢民擔任嘉賓主持。
【儒家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
彭林
尊敬的朱老師、各位來賓、各位朋友,今天我深感榮幸,有機會(hui) 來到魂牽夢縈的汨羅,因為(wei) 我從(cong) 小就敬仰屈原先生。在傳(chuan) 承中國文化道統的知識分子中,有一種精神,我們(men) 稱之為(wei) 士大夫精神,屈原是那個(ge) 時期士大夫精神的代表,他展現了中國士人高風亮節的品格,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資源。所以今天在這個(ge) 地方講課,對我而言有非常特別的意義(yi) 。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儒家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禮樂(le) 文化。為(wei) 什麽(me) 禮樂(le) 可以拿來治國,他背後所體(ti) 現的文化精神有哪些?今天我想就這樣一個(ge) 題目來跟大家交流,談一些我的看法。
01、中國文化之大旨在禮
這些年由於(yu) 一些古裝戲的影響,許多老百姓誤認為(wei) 傳(chuan) 統禮就是磕頭作揖、屈從(cong) 奉迎、奴才有罪等,由此影響了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認識,所以課程的開端我引用錢穆先生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所言的一段話:
“梁任公以中國重禮治與(yu) 西方重法治相對,此可謂深得文化分別之大旨所在。”
梁任公(梁啟超)看到西方文化入侵中國,得到諸多知識分子的吹捧,甚至主張全盤西化。梁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文明體(ti) 係,各有優(you) 長,要互相尊重和學習(xi) 。好比兩(liang) 棵樹,這兩(liang) 棵樹的樹葉、樹枝、樹皮等各有不同,但是根本上的不同在哪裏?梁先生認為(wei) 中國注重禮治,用禮來治國;西方人重法,用法律來治國。說得簡單點,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dong) 西是禮,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法。
西方人看重法製,原因是他們(men) 認為(wei) 人性是惡的,人一生下來就有犯罪作惡的欲望。亞(ya) 當跟夏娃在伊甸園偷吃了禁果,上帝非常生氣,將他們(men) 逐出伊甸園,上帝與(yu) 亞(ya) 當簽訂一份契約,他的子子孫孫生下來靈魂就是邪惡的,都有原罪。所以在西方人看來,原罪成了人性的本能,它依附在人的靈魂裏,蠱惑人們(men) 去犯罪。人們(men) 每天向神求助懺悔,如果不能改好就由法來把你管住,這是西方文化的一個(ge) 邏輯。中國文化與(yu) 之相反,傳(chuan) 統文化認為(wei) 人生下來就有善的本性。蒙學《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是萬(wan) 物的靈長,儒家認為(wei) 人的靈魂需要自己來管,而且要把他管好。拿什麽(me) 來管?拿禮來管。“禮著,理也。”“禮著,理之不可易者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禮是社會(hui) 共同遵守的法則,誰違背了禮的要求,就無法在社會(hui) 上安身立命。隻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一定是合理的。所以梁先生的這個(ge) 說法可謂提綱挈領。
錢穆非常讚成梁先生所言,他說梁先生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深得中國文化之大旨。梁先生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他懂文化學,才會(hui) 把東(dong) 西方文化精準的歸結為(wei) 這樣兩(liang) 個(ge) 層麵。
錢穆先生大家都熟悉,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先生1949年去了香港,創辦新亞(ya) 書(shu) 院。後來種種原因書(shu) 院無法辦成書(shu) 院,先生去了台灣。他到台灣後耶魯大學有一位教授去拜訪他,請他談談什麽(me) 是中國文化。錢先生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處來看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錢穆的七房橋世界》)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yi) 詞。“禮”這個(ge) 字在西方語言裏沒有對等的詞,現在很多人把英文裏麵的儀(yi) 式翻譯成我們(men) 的禮,那不對,中國的禮不是這個(ge) 意思。中國人講“禮”好比西方人講文化,西方人什麽(me) 都說成文化,中國人的文化裏麵什麽(me) 都是禮。我們(men) 的國家製度叫禮,製定一個(ge) 好的國家製度叫製禮作樂(le) ,這個(ge) 製度如果壞了,叫禮崩樂(le) 壞。大家讀讀《禮記》,此書(shu) 共四十九篇,第一篇《曲禮》,講的都是人跟人交往不可或缺的細小的禮節,比如吃飯不能亂(luan) 坐、怎麽(me) 稱呼、怎麽(me) 修身,所以錢先生說禮是中國人世界裏一切習(xi) 俗行為(wei) 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禮是全中國人民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準則。
中國重禮治與(yu) 西方重法治這個(ge) 說法,是不是梁啟超跟錢穆兩(liang) 個(ge) 人創造出來的呢?不是,這是中國讀書(shu) 人共同遵守的理念。曾國藩認為(wei) 中國文化可以歸結為(wei) 一個(ge) 字“禮”。禮拿什麽(me) 修呢?修身以禮,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懂得尊重、懂得謙虛、懂得怎麽(me) 樣跟人和諧相處。作為(wei) 領導者怎麽(me) 去治理下麵的人,作為(wei) 下屬如何把握自己的位置,都需要通過“禮”來權衡,所以曾國藩先生說離開了禮無所謂道德!什麽(me) 叫道德?我們(men) 現在滿大街貼著“講道德、樹新風”的標語,這弄不好就喊空了,道德一定是通過禮體(ti) 現出來的,如把座位讓給老人、踩到別人真誠道歉、公共場所保持環境衛生、不大聲講話等,生活中這些細微的禮反射出道德的魅力。我們(men) 現在有一個(ge) 詞叫抓手,抓手是什麽(me) ?就是禮。
02、走出“半人”時代
為(wei) 了把這個(ge) 話題說清楚,我稍微繞一下。清華大學有一位很有名的建築師——梁思成。梁思成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一個(ge) 說法叫“半人”時代,這個(ge) 說法主要是批評現在大學製度的不合理。我們(men) 人類的製度與(yu) 文明是一個(ge) 整體(ti) ,可是我們(men) 大學裏麵把它切得很碎,學文的不懂理,學理的不懂文,所以培養(yang) 出來的人都是“半人”。他當時就提倡通俗教育,要使人成為(wei) “全人”。我現在借用他這個(ge) 概念來表達一個(ge) 更大範圍的看法。人類的發展是相當漫長的,一般來說,到現在大概有200萬(wan) 年的曆史。考古學家跟古人類學家在東(dong) 非肯尼亞(ya) 發現了一件編號為(wei) 1470的古人類的頭骨,測出來距今200萬(wan) 年,從(cong) 那時起人類緩慢地開始了他進化的步伐。到距離現在一萬(wan) 年左右,人類完成了進化的一個(ge) 很重要的內(nei) 容,即從(cong) 類人猿到可以直立行走的人。
非洲南方森林的矮種到距今一萬(wan) 年前的人,都叫“半人”,那麽(me) 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就可以稱之為(wei) “全人”嗎?不可以。這裏有一個(ge) 很複雜的問題。我們(men) 人有一顆心,或者說人有精神家園、有思想世界,這顆心與(yu) 精神家園的進化速度比體(ti) 質的進化要滯後,所以人能夠直立行走還麵臨(lin) 著一個(ge) 新的進化的任務,那就是這顆心要從(cong) 動物性中脫離出來。這就不難解釋,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穿得很體(ti) 麵,能夠在高檔餐廳就餐,可是一張嘴、一舉(ju) 手,就不像一個(ge) 人的樣子,那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心沒有完成進化。所以我們(men) 現在還是“半人”,我們(men) 外麵像人,裏麵那顆心離一個(ge) 真正的人還相差很遠。我這個(ge) 年齡的人都讀過毛主席的《紀念白求恩》,毛主席說我們(men) 要學習(xi) 白求恩同誌做一個(ge) 高尚的人、一個(ge) 純粹的人。這話說得多好。我們(men) 現在不純粹,是因為(wei) 這顆心不純粹。我們(men) 前麵這一步走了將近200萬(wan) 年,後麵這一步我們(men) 不知還要走多少年才能變成高尚的人、純粹的人,這個(ge) 任務很艱巨。我們(men) 現在談發展經濟,發展建築、發展農(nong) 業(ye) 、發展工業(ye) ,這些都很重要,但是忘了一個(ge) 最重要的發展——人自身的發展,這必然是人類社會(hui) 重中之重的核心任務之一。中國人有一個(ge) 很特殊的理念,就是要學習(xi) 做人。你跟西方人講,人活著要學習(xi) 做人,西方人聽了會(hui) 很奇怪。中國人認為(wei) 我們(men) 是從(cong) 野蠻發展到文明的,所以孔子在那個(ge) 時候看到天下大亂(luan) ,有的人為(wei) 了要做諸侯把自己的父親(qin) 殺了,把親(qin) 兄弟殺了,這是連畜生都做不出來的事,孔子很傷(shang) 感地說:“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論語·微子》)人不能跟禽獸(shou) 為(wei) 伍,要跟禽獸(shou) 有所區別。如何劃清界限?最核心的區別在哪裏?有人說:“人是一種有語言能力的動物,人會(hui) 說話。”但儒家不認同,《禮記•曲禮》說: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shou)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shou) 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wei) 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yu) 禽獸(shou) 。”這段文字指出:鸚鵡會(hui) 說話,不離飛禽;大猩猩也會(hui) 學人說話,還會(hui) 使用簡單的工具,它依然是禽獸(shou) 。這些不是人跟禽獸(shou) 區別的標誌,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yu) 有沒有“禮”。所以說:“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shou) 之心乎?”有智慧的聖人站出來,製定了禮,並以此教導民眾(zhong) ,使人自知別於(yu) 禽獸(shou) ,形成一種文化自覺。
中國人不是靠神仙、皇帝治國,是靠道德、理性治國。古代聖賢很清楚國家能夠長治久安有兩(liang) 個(ge) 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社會(hui) 需要穩定的經濟基礎;二是民眾(zhong) 要有健康的人文氣象。在《周易·賁·彖》中概括的很好:“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以“天文”與(yu) “人文”對舉(ju) ,指代物質與(yu) 精神。農(nong) 業(ye) 社會(hui) 靠天吃飯,不可不注意節氣的變化。敬授民時,年成豐(feng) 稔,這是百姓安居的基礎。現在光講GDP是不夠的,我前麵說過我們(men) 社會(hui) 發展的最核心的任務是人的發展。“人文”,指民眾(zhong) 的精神麵貌,“人文”同樣需要隨時觀察,並通過詩、書(shu) 、禮、樂(le) 的教化不斷提升。人類社會(hui) 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物質與(yu) 精神的均衡進步。中華物質文明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便已形成南北兩(liang) 大農(nong) 業(ye) 文明區域:北方的粟作農(nong) 業(ye) 和南方的稻作農(nong) 業(ye) 。南北兩(liang) 大農(nong) 業(ye) 文明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yu) 融匯,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青銅文明。物質文明的嚴(yan) 重匱乏會(hui) 引發社會(hui) 問題,而物質文明發達、精神文明缺失,同樣會(hui) 引發社會(hui) 問題。賁卦彖傳(chuan) 這段話,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guan) 係說得簡明透徹。可見儒家很早就認識到,要使社會(hui) 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就必須注意提升民眾(zhong) 的精神境界,並且用它來引領經濟的發展。
現在有一個(ge) 詞叫觀光,我在課堂上問學生們(men) “什麽(me) 是觀光”,學生說觀光就是遊山玩水,看名勝古跡。這樣的理解太過表麵化了。觀光這個(ge) 詞出自《周易》的觀卦爻辭,原文是:“觀國之光。”我們(men) 到了一個(ge) 地方要觀光,不僅(jin) 僅(jin) 要觀山水,更主要是看人,看這一方水土如何滋養(yang) 人們(men) 的文德之教,能讓外賓感受到怎樣的人文光彩。下次來到汨羅,一下車步入眼簾的人文氣象不一樣,感覺到了一個(ge) 君子國,屈原的精神影響了2000年,人人都把屈原的高風亮節都裝在心裏,展現的氣象不一樣,這就是人文之光。觀光的主旨在此。
中國走上禮樂(le) 興(xing) 邦之路是曆史的選擇。它肇端於(yu) 周公製禮作樂(le) 。人是萬(wan) 物之靈,要按照禮節要求去生活。禮是什麽(me) ?“禮也者,理也。”(《禮記·仲尼燕居》)禮的規定都符合道德理性,換言之,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製定出來的典章製度、行為(wei) 規範就是禮。《禮記·樂(le) 記》更是強調:“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是不能替代的法則。《管子·牧民》篇講道:“倉(cang) 廩實而知禮儀(yi) ,衣食足而知榮辱。”糧倉(cang) 裏麵的穀物已經滿足,要學習(xi) 禮儀(yi) 規則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時候,要操守榮辱觀,要清楚地知道什麽(me) 能做什麽(me) 不能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發展,現在我們(men) 過的富裕,但生活未必有品質,100多平米的家收拾得幹幹淨淨,亂(luan) 扔東(dong) 西的現象卻隨處可見。禮的規定,把自家收拾得幹淨整潔是好的,走出家門依然要守禮,體(ti) 現了人的社會(hui) 公德和家教。
03、中華禮儀(yi) 的四大特征
下麵說說中華禮儀(yi) 的幾個(ge) 特征。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來臨(lin) 之際,我曾經到一些社區宣講禮,為(wei) 了便於(yu) 大家記憶,我提取了四個(ge) 字來傳(chuan) 播傳(chuan) 統禮儀(yi) :“敬、淨、靜、雅。”大家把這四個(ge) 字記在心裏,與(yu) 人交往以此修身踐行,整體(ti) 的文明程度將會(hui) 不斷提高。
首先講“淨”,幹淨。整潔的個(ge) 人形象和潔淨的環境,是文明社會(hui) 中人對自身的必然要求,自古以來約定俗成。家中有客人要來,灑掃以待賓客。古代請人喝酒,酒杯在客人來之前已經洗得幹幹淨淨,等客人到了一定要當客人的麵再把它洗一遍,用幹淨整潔表達自己的敬意與(yu) 情感,這是“禮”的一種形式。走出家門依然遵守規則,保持幹淨整潔的公共環境,有此公心,就具備了高尚的社會(hui) 公德。這方麵香港做得很好。有一年我在香港做客座教授,一位朋友在香港科技大學工作,請我吃飯,我住的地方與(yu) 他們(men) 學校很遠,一路上看不到一片廢紙,大學校園裏麵的垃圾箱外麵都擦得幹幹淨淨,用手摸不到灰塵,我在外麵走了一天,穿著的皮鞋進房間基本上沒有腳印。整潔、幹淨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更能彰顯人的文明程度。今天到汨羅來要呼籲一下,屈原是很愛幹淨的,他洗了頭帶好冠一定要撣一撣;洗幹淨身體(ti) ,穿好衣服要抖一抖。他不僅(jin) 身體(ti) 幹淨,政治上也幹淨。他舉(ju) 賢任能,修明法度,滿腔忠誠的愛國情懷,他雖葬身魚腹,但至始至終保持著幹淨、純淨的心靈。所以我今天在汨羅這個(ge) 地方講幹淨,不僅(jin) 生活中保持幹淨,經濟上、政治上也要幹淨,因為(wei) 有榜樣在。
再來說說“靜”,安靜的“靜”。一個(ge) 有教養(yang) 的人在公眾(zhong) 場合會(hui) 保持安靜,他不會(hui) 大聲講話,這是一種在公共場合尊重他人的重要方式。我有幾次坐飛機真是受罪,周邊的人很能講話,三個(ge) 多小時沒有停過嘴巴,讓人沒法休息,我真是倍感疲累。如果大家能意識到這個(ge) 空間是公共的,對自己的行為(wei) 有所節製,必然大家旅途愉快。當然也有不同的,乘客們(men) 要麽(me) 看報紙,要麽(me) 閉目養(yang) 神,要麽(me) 看窗戶外麵的風景,安安靜靜,大家都如此有教養(yang) ,真是一件幸事。
“自謙而敬人”是中國人修養(yang) 自身和與(yu) 人交往時遵守的根本準則。人是具有群居性特點的動物,人與(yu) 人能否和諧相處,關(guan) 係到社會(hui) 能否健康發展。中華之禮旨在“和”,在具體(ti) 做法上則是強調尊重他人,多看對方的優(you) 點,凡事多為(wei) 對方著想,將“自謙而敬人”作為(wei) 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以此引導社會(hui) 走向和諧。“敬人”不是用嘴去說你懂得尊重,而是要通過行為(wei) 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敬意。《禮記》裏麵講到一個(ge) 有教養(yang) 的人,要如何修煉自己的舉(ju) 止而擁有莊敬、典雅的禮容: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禮記·玉藻》)
“足容重”是講人走路時要穩重、不輕佻。有一年,我在漢城的一位朋友家裏觀看祭祀,本來氣氛莊嚴(yan) 肅穆,但是他們(men) 家小孫子幫著端東(dong) 西,蹦蹦跳跳的,走到裏麵把東(dong) 西全部灑掉了,爺爺氣得想揍他。有些重要場合,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要以謹慎、穩重表達恭敬。《弟子規》中講“執虛器,如執盈。”就是要求孩子做事謹慎、穩重,手持物要謹慎,走路要穩重,不能蹦蹦跳跳的,一副散漫、輕佻的樣子。“手容恭”是說手的舉(ju) 動要合乎儀(yi) 節,以此表達內(nei) 心的恭敬。給人家東(dong) 西要兩(liang) 隻手遞過去,比如一張名片,很輕,可以說用兩(liang) 個(ge) 手指就可以把名片遞出去,為(wei) 什麽(me) 還要用兩(liang) 隻手,那是為(wei) 了表示內(nei) 心的恭敬。“目容端”就是目光要端正。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你心裏想什麽(me) ,看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了。我在清華大學多次擔任“自主招生”的考官,修養(yang) 好的考生,一進考場就端端正正地坐下,椅子隻坐一半,身體(ti) 前傾(qing) ,眼睛專(zhuan) 注地看著提問的老師。也有極少數缺乏禮儀(yi) 修養(yang) 的考生,坐下來之後,眼神不定地的打量每一位老師,目光遊移。還有的考生一坐下來就看腳,不看你,他不抬頭,看起來非常不安。所以孟子講:
“存乎人者,莫良於(yu) 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上》)
大凡一個(ge) 人的內(nei) 心是正的,他的眼睛一定是清澈的;如果內(nei) 心不正,他的眼睛一定是渾濁的。所以目容一定要端正。“口容止”,止就是靜止。用古人的話說,就是口“不妄動”。周公攝政之時,天下未定,那時他求賢若渴,一次他正在洗發,傳(chuan) 話的人說某某求見,他馬上把頭發抓住,聽人家的高見,等人走了後繼續洗頭發。如此者三,稱為(wei) 一沐三握發。古人吃的肉幹叫肉脯,很硬不好嚼,有一次周公正嚼著肉幹,有人進來通稟說某某求見,周公趕快把肉脯吐出,否則說話含糊不清,而且不恭敬。周公吐哺,表達了周公對賢德之人的尊重。通過上述例子,我們(men) 可以領略到周公嚴(yan) 謹的生活態度和低調謙虛的人格魅力。“頭容直”就是頭部要正直,不能東(dong) 倒西歪。“立容德”,“德者,得也。”站立時,要像從(cong) 別人手裏接受物品那樣,有謙虛的心態,所以要身體(ti) 前傾(qing) 表達謙恭。“色容莊”是說神色要莊重,嚴(yan) 肅的場合不嬉鬧。
我們(men) 對他人要懷有敬意,這種敬意要通過自己的肢體(ti) 動作和語言表達出來,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禮記》裏有一句話“自卑而尊人”,意思是說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要謙虛低調,對他人要尊重。自古中國人就認識人要謙虛、低調。曾國藩非常低調,當年他把太平天國鎮壓下去,慈禧太後賜給他一棟豪宅,他馬上給家裏寫(xie) 信,說這個(ge) 時候家中子弟千萬(wan) 不要大喜過望,要像平常一樣過日子,對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要客氣。他囑咐家中子弟要懂得“天不概之人概之”的道理,“概”是什麽(me) ?以前,賣糧食的人用“鬥”做量器,鬥裏裝滿糧食,高出來的部分,要用一條木片把它刮平,這個(ge) 木片就是“概”。人得意的時候,都會(hui) 自滿,太滿了要被“概”,如果被人“概”,不如自己謙虛做人,不遭嫉妒,避開禍患。《尚書(shu) 》告誡我們(men) :“滿招損,謙受益。”道理在此。《周易》有六十四個(ge) 卦,隻有一個(ge) 卦的六爻都是好的,這個(ge) 卦是謙卦。一個(ge) 卦六個(ge) 爻,謙卦下三爻都是吉,上三爻皆利。生活中我們(men) 想要大吉大利就要秉持謙虛、謹慎、低調的態度。我們(men) 怎麽(me) 樣表達敬人和自謙呢,下麵我們(men) 從(cong) 言辭的運用說起。傳(chuan) 統禮儀(yi) 中這方麵的內(nei) 容稱為(wei) “雅言”。
我在江西生活過很多年,江西人說話的時候提到對方的家,會(hui) 講:“明天到你屋裏去玩。”這話說的親(qin) 切通俗,但不夠恭敬,傳(chuan) 統的雅言這樣表達:“改日到府上拜訪。”人家贈送給你一些東(dong) 西,你要發微信表示感謝說:“承蒙厚賜。”別人用豐(feng) 盛的酒席宴請你,你要跟對方說:“承蒙賜宴。”中國人互相見麵會(hui) 說:“久仰;幸會(hui) 。”“久仰”的“仰”是仰望,意思是對方像一座高山,你久久地望著對方,你對對方有崇敬之情。“幸會(hui) ”,意思是“慶幸有此會(hui) 麵”。這些言辭非常雅,生活中要多運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閣下”這個(ge) 詞使用的範圍是越來越廣,這是高稱,但普通人之間也可以這麽(me) 稱呼,幾乎可以與(yu) “你”替換使用。比如當我們(men) 想邀請一位朋友參加活動,可以這樣問:“不知閣下能否光臨(lin) ?”想就一件事情征求某人的意見,可以這樣說:“不知閣下有何高見?”問對方老家是哪裏,可以這樣說:“府上在哪裏?”別人問你“貴姓”,你如果回答說“貴姓王”,那也會(hui) 鬧笑話。“貴姓”含有恭維、抬愛的意思,你不能當真不能認為(wei) 自己的姓很高貴。大多數朋友都知道,這種場合要說:“免貴、姓王。”意思是說,那個(ge) “貴”字不敢當,這叫作“自謙”。
中國人見麵問話,涉及對方之處都會(hui) 使用敬稱和敬語。與(yu) 他人提及自己的父母時要用謙稱,通常是在稱謂之前加一“家”字,如稱自己的父親(qin) 為(wei) “家父”、“家君”或“家嚴(yan) ”;稱自己的母親(qin) 為(wei) “家母”或“家慈”。稱呼對方的父親(qin) 為(wei) “令尊”或者“令尊大人”;稱呼對方的母親(qin) 為(wei) “令堂”或者“令堂大人”。問人家孩子要稱“令郎”“令愛”。夫妻二人為(wei) “賢伉儷(li) ”。比如說梁啟超先生的兒(er) 子參加本次大會(hui) ,我們(men) 說“梁思成先生光臨(lin) 大會(hui) ”,如果是他的女兒(er) ,我們(men) 可以說“梁啟超先生的女公子”,這就是雅言。
現代人分不清敬稱和謙稱,這集中體(ti) 現在對自己配偶的稱呼上。人們(men) 向別人介紹夫妻關(guan) 係時,使用的稱謂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老公”“老婆”“愛人”“夫人”等等,下麵我們(men) 來分析一下。“老公”“老婆”這個(ge) 叫法,在家裏或者鄰裏之間這麽(me) 稱呼,自然沒有關(guan) 係,但在正式場合,最好能換一種說法。大家一定沒有在報紙上看到“某某攜老婆訪問某某國家”,這個(ge) 稱呼登不上大雅之堂。“愛人”這個(ge) 稱謂,過去中國是沒有的。你們(men) 去看看古典四大名著,哪本書(shu) 裏有這個(ge) 叫法?在中國的香港、澳門、台灣,人們(men) 都把“愛人”稱之為(wei) “情人”。改革開放之初,有人請香港的朋友來內(nei) 地做客,主任向客人介紹自己的配偶說:“這是我愛人。”客人聽了愕然相向,心想:“你們(men) 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太快了,居然敢把情人帶出來公開向大家介紹。”
“夫人”是中國人對配偶中女方最古老的的稱謂之一。但是,這個(ge) 稱謂不是在任何場合都能用。文化修養(yang) 很高的中國人,介紹自己配偶的時候,一定不會(hui) 用“夫人”。為(wei) 什麽(me) 不用“夫人”?我們(men) 讀《禮記》當中的一句話就會(hui) 明白:“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有各自不同的稱謂,天子的配偶叫“後”,諸侯的配偶叫“夫人”,大夫的配偶叫“孺人”,士的配偶叫“婦人”,庶人的配偶叫“妻”。如果在向別人介紹自己配偶的時候說“這是我夫人”,就無意間就把自己當成了諸侯,自抬身份顯得妄自尊大。“夫人”這個(ge) 詞隻能用於(yu) 對方,稱對方的配偶為(wei) “夫人”或“尊夫人”或“嫂夫人”,以表恭敬之心。這個(ge) 稱謂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不能亂(luan) 叫的。當然,在家裏關(guan) 上房門,隻有夫妻二人,妻子可以高稱丈夫,丈夫可以高稱妻子。
根據中國傳(chuan) 統,夫婦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配偶時,丈夫稱妻子為(wei) “內(nei) 人”或“內(nei) 子”,妻子稱丈夫為(wei) “外子”。這一方麵是古代男主外、女主內(nei) 的傳(chuan) 統遺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謙虛、低調的說法。男方在書(shu) 信中還會(hui) 稱自己的妻子為(wei) “賤內(nei) ”或“拙荊”等,都是表達謙虛。
我在清華大學開了一門課程——中國古代禮儀(yi) 文明,其中有一堂課專(zhuan) 門講“書(shu) 信”。上課時我說今天講“書(shu) 信禮儀(yi) ”,有的同學就笑了,意思是寫(xie) 信誰不會(hui) ,還用教嗎?殊不知,書(shu) 信是一門獨特的文化,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先輩留下太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下麵我們(men) 先來看毛主席寫(xie) 給他老師的一封信: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既接光儀(yi) ,又獲手示,誨諭勤勤,感且不盡。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納。世局多故,至希為(wei) 國自珍。肅此。敬頌教安。不具。受業(ye) 毛澤東(dong)
“澄宇”是老師的“字”,不稱名而稱字,是自古以來對他人表示尊重的方式。“澄宇先生夫子道席”,提稱語疊加更加表示特別的敬意。將“剛與(yu) 你見過麵”這句話寫(xie) 成“既接光儀(yi) ”,“得到你的信”,叫“手示”,“誨諭勤勤,感且不盡。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納。世局多故,至希為(wei) 國自珍。”短短兩(liang) 行字,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多一個(ge) 字少一個(ge) 字都不行,非常的典雅。這樣的信,現在還有多少人會(hui) 寫(xie) 。
有同學寫(xie) 信給我,信封這樣寫(xie) “彭老師敬啟”。他寫(xie) 的對嗎?不對。他的錯誤不在於(yu) 稱呼我老師還是教授,而是後麵的“敬啟”二字。有同學說:“敬啟是尊敬您,怎麽(me) 就錯了呢?”我們(men) 分析一下這句話的語法,主語是彭老師,謂語動詞是“啟”。彭老師怎麽(me) 啟,恭恭敬敬的啟。其實這位同學的本意不是這樣的,他確實想表達對我的尊重,但由於(yu) 缺乏常識,適得其反。講到這裏,一個(ge) 男同學站起來都快哭了,他說高中一個(ge) 女同學給他寫(xie) 信,信中說“某某跪啟”,他當時接到信很是得意,今天才恍然大悟。
給同學們(men) 看韓國朋友給我寫(xie) 的信,有時候會(hui) 頂格,有時會(hui) 空一個(ge) 格,寫(xie) 完以後用紅筆點句號、逗號,中間有缺有抬,非常標準的一封書(shu) 信。我問同學們(men) 為(wei) 什麽(me) 空格?為(wei) 什麽(me) 要頂格寫(xie) ?大家直搖頭。去年我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個(ge) 有關(guan) 王國維先生跟詩友之間的書(shu) 信的研討,文辭之典雅、優(you) 美,言簡意賅,盡顯作者的文學功底。這些不光是文物,是我們(men) 學習(xi) 書(shu) 信的典範,是中國人書(shu) 信文化的魅力所在。
04、歐洲人生活中的禮貌
禮是文明的體(ti) 現,任何一個(ge) 文明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yi) 規範,以及約定俗成的禮儀(yi) 準則。“一直以來,法國禮貌就是優(you) 雅、客氣、殷勤的典範。”從(cong) 17世紀下半葉起,法國人的禮貌就已舉(ju) 世聞名,被譽為(wei) 歐洲最有禮貌的民族。17世紀法國古典作家拉羅什富科曾宣布“禮貌是一切律法的最低標準,必須被最廣泛地遵守”。致敬是打招呼時用的基本禮儀(yi) 。
法國與(yu) 英國的表達方式都是鞠躬,可以是點頭或者是彎腰,傾(qing) 斜的角度也各不相同。20世紀初,尚邦曾把致敬方式分成法國式和英國式,法國人的致敬方式是“柔和的,友好的,優(you) 雅的”,是“古時候紳士的致敬方式”;英國式致敬則在當時的沙龍裏很流行,尚邦認為(wei) 這種方式缺少優(you) 雅風度。
法國和英國人與(yu) 他人示意時有不同的方式,這個(ge) 段文字中的“優(you) 雅”和“缺少優(you) 雅”是通過行禮角度的深淺來評定的,他們(men) 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了敬意。有教養(yang) 的人是懂得尊重的,缺乏教養(yang) 的會(hui) 有些自命不凡。
在致敬時,所有社會(hui) 階層的人都可以找到一個(ge) 適合自己的彎腰弧度。從(cong) 將軍(jun) 到乞丐,從(cong) 自命不凡的人到恭敬順從(cong) 的人,存在著無盡的變化,即使是再精準的數學論文也無法說清楚。看一個(ge) 人的致敬方式就能知道他的性格特征:高傲的,單純的,好好先生,無禮的,和藹的,冷淡的,侮辱性的,地位低下的,天真的,嚴(yan) 肅的,驕傲的,憂愁的,不安的,悲慘的,大膽的。有些人能在打招呼的時候激怒對方,而另一些人則可以觸動並感動對方。在這一瞬間,雙方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和微小的地位差別都會(hui) 被明確地表現出來。
在交往之初,你的行為(wei) 直接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印象,西方人認為(wei) ,通過“致敬”這樣一個(ge) 小小的細節,已經完全能夠領略你的性格、品格和教養(yang) 。我們(men) 讀《孟子梁惠王上》裏說:“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孟子謁見梁相王,出來後對人說“遠遠的看他,不像個(ge) 國君的樣子;就近看他,也沒有威嚴(yan) 可言。”這是孟子見到梁襄王,兩(liang) 人在沒有語言交流之前的一個(ge) 感受。梁襄王缺乏一個(ge) 君王應有的氣度。人要擁有教養(yang) ,歐洲的貴族看不起窮人,他們(men) 說“窮人互相之間不致敬的,他們(men) 連鞠躬都不懂。”這些認為(wei) 自己有教養(yang) 的人不屑於(yu) 跟那些不懂禮的人去交往,因為(wei) 他們(men) 缺乏教育,這個(ge) 教育除了知識還有人的行為(wei) 。
特雷莎夢見到皇家要行禮的,奧巴馬見到日本天皇通過鞠躬禮表達敬意。人類社會(hui) 離不開禮。當禮形成一種文化自覺,和諧氛圍才會(hui) 有所體(ti) 現。當人們(men) 認識到禮儀(yi) 、道德的重要性,每人都去踐行的時候,整個(ge) 社會(hui) 才會(hui) 改變麵貌。法國1960年時約30%的法國成年人駕駛汽車;到21世紀初,這個(ge) 數字增長到80%,達三千萬(wan) 人,他們(men) “同時行駛在公路上,互相容忍,互相妨礙,互相侮辱,互相擦碰,互相撞擊,互相造成傷(shang) 害,互相奪去生命。這是一部恐怖電影嗎?不,這是一個(ge) 人口六千萬(wan) ,而且很多人都沒有教養(yang) 的國家”。這段文字記錄了早年法國交通安全方麵失禮的現象。以及“法國青少年眼睛裏麵最無法忍受違反禮貌規範的行為(wei) ,他們(men) 認為(wei) 侮辱老師和不尊重父母,比那些違法亂(luan) 紀、吸毒、打黑、作弊的還要嚴(yan) 重。”他們(men) 認識到這些不足,所以“2003年就明確表示要向不禮貌的言行宣戰,強調必須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的文化”。法國政府各部門的態度出乎意料的一致:教育部長覺得將禮貌定為(wei) 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交通部長則設立了一年一度的“文明禮貌駕駛日”。2003年10月,據《費加羅夫人》雜誌的民調,持該觀點的民眾(zhong) 超過70%。在法國人希望他們(men) 的子孫繼承的各項傳(chuan) 統美德中,文明禮貌已躍居第二。”法國人表示要向不禮貌的行為(wei) 宣戰,要建立一種互相尊重的文化,現在把禮貌定為(wei) 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05、重建當代禮儀(yi) 的迫切性
如今的中國物質生活早已達到倉(cang) 廩實的時候,對於(yu) 禮的規範迫切到急點。禮樂(le) 文化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幸的是,他一直在經曆著被邊緣化和妖魔化。尤其是近一百年來文化的流失,失德、失禮的現象觸目皆是,中華禮儀(yi) 文明應該得到關(guan) 注和重建。
首先,中華禮儀(yi) 應當取得其應有的地位。大家知道,禮儀(yi) 是任何一個(ge) 文明民族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men) 與(yu) 其他民族打交道,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服飾和禮儀(yi) 。服飾和禮儀(yi)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我們(men) 一提到阿拉伯人、非洲人、東(dong) 南亞(ya) 人、歐洲人,除了膚色之外,第一反應就是他們(men) 的服飾和待人接物的禮節。禮節是民族成員互相認同的標誌,什麽(me) 樣的民族行什麽(me) 的禮儀(yi) ,這是不能錯亂(luan) 的,因為(wei) 禮儀(yi) 有鮮明的民族性。
但是西方禮儀(yi) 大張旗鼓的浸入中華禮儀(yi) 。我們(men)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關(guan) 注西方禮儀(yi) 比如西餐的餐具怎麽(me) 用?喝湯的禮儀(yi) 是什麽(me) ?民族與(yu) 民族、國家與(yu) 國家,彼此的風俗、禮儀(yi) 大相徑庭,彼此交往時用誰的禮節呢?這裏有一條原則,那就是客人一方必須尊重主人一方的禮儀(yi) 。古人說:“入境問俗,入國問禁。”就是這個(ge) 意思。周總理當時宴請尼克鬆,在北京飯店舉(ju) 行,準備的是中國菜,食器是筷子。尼克鬆夫婦為(wei) 了這次宴會(hui) ,練了三個(ge) 多月的筷子,說是表達對中國的尊重。“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給人以難以磨滅的印象。我們(men) 是舉(ju) 世聞名的禮儀(yi) 之邦,中華禮儀(yi) 是全世界最為(wei) 係統、最為(wei) 成熟的,我們(men) 理應正本清源,重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禮儀(yi) 。
其次,禮儀(yi) 教育的興(xing) 奮點不應隻集中在操作層麵。中華禮儀(yi) 最顯著的特點是講究內(nei) 外兼修,不僅(jin) 要求言談舉(ju) 止上溫文爾雅,而且內(nei) 心要有與(yu) 儀(yi) 節相得益彰的品格。時下的禮儀(yi) 教育有時太過注重形式,忽視了行為(wei) 主體(ti) 的內(nei) 在道德問題,把禮表麵化、工具化了。比如教握手,要求大臂與(yu) 小臂成一定的角度;兩(liang) 手相握,隻能停留3分鍾,否則就是失禮。又如,微笑必須漏出8顆牙齒,微笑需要露出八顆牙齒嗎?大家過法國的盧浮宮,盧浮宮的鎮館之寶,是達芬奇畫的蒙娜麗(li) 莎的微笑,她露牙齒嗎?一顆粒也許沒有露。微笑就是嘴角有一點翹起來,露八顆牙齒已經不是微笑了。這種禮儀(yi) 教育,不問內(nei) 心如何,但求形式合適,是十足的虛禮,沒有意義(yi) 。
我國傳(chuan) 統的禮學把禮分成禮法和禮儀(yi) 。禮法,指的是怎麽(me) 做,即禮的形式。禮義(yi) ,指的是為(wei) 什麽(me) 要這樣做,即禮的內(nei) 涵,兩(liang) 者缺一不可。隻有禮義(yi) 而沒有禮法,就是隻有內(nei) 容而沒有形式,再好的禮義(yi) 也無從(cong) 體(ti) 現;隻有禮法而沒有禮義(yi) ,禮法就成了沒有靈魂的空殼。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推動禮儀(yi) 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質,讓禮成為(wei) 千百萬(wan) 人的自覺行為(wei) ,千萬(wan) 不能舍本逐末。
重建中華禮儀(yi)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men) 正處在一個(ge) 偉(wei) 大的變革時代,中華禮儀(yi) 應對引領社會(hui) 走向進步及民族振興(xing) 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今天報告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王琦整理並經主講嘉賓最終審定)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