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檣作者簡介:常檣,本名常強,男,西元1983年12月生,山東(dong) 臨(lin) 清人,現任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儒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普及應用。著有《問道三人行》《孔子學堂微訪談》《孔子百問》《儒此便好》《走近孔子,發現自己》等。 |
武訓:八大“對立統一”集一身
作者:常檣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書(shu) 屋》2021年第9期
山東(dong) 冠縣柳林鎮武訓詞
著名哲學家唐君毅先生在《孔子與(yu) 人格世界》(載《人文精神之重建》一書(shu) )一文中,把“人格”分成了六種,其中有兩(liang) 種為(wei) “聖賢”:一種為(wei) “超越的聖賢”,一種為(wei) “圓滿的聖賢”。他把三大宗教領袖耶穌、釋迦摩尼、默罕默德和印度“聖雄”甘地,以及中國晚清的乞丐武訓並稱為(wei) “超越的聖賢”,而把孔子及受到孔子教化的諸聖賢稱為(wei) “圓滿的聖賢”。
如果單純從(cong) 文明史的標準看,以上幾位曆史人物中,大多為(wei) 具有全球性影響的思想文化巨擘,耶穌代表著基督教文明,釋迦摩尼代表著佛教文明,默罕默德代表著伊斯蘭(lan) 教文明,甘地代表著印度教文明,孔子代表著儒家文明。那麽(me) ,我們(men) 不禁要發問,誕生於(yu) 今山東(dong) 冠縣柳林鎮、一生主要以乞討為(wei) “主業(ye) ”的武訓又代表著什麽(me) 呢?唐先生緣何把武訓抬高到和宗教領袖並列的位置呢?依照唐先生的觀點,武訓與(yu) 其他幾位“超越的聖賢”一樣,都具有“宗教性之人格”,他特別指出武訓“隻有一絕對犧牲自我忘掉自我之宗教精神”。可以說,與(yu) 孔子一樣,武訓同樣為(wei) 儒家文明的典型代表,隻不過,孔子因其高明性和中庸性而顯圓滿,武訓因其高明性和絕對性而顯超越。
在中國諸省份中,山東(dong) 最“盛產(chan) ”聖人,“文聖”“兵聖”“科聖”“工聖”“智聖”“算聖”“農(nong) 聖”等不勝枚舉(ju) 且聲名遠播,但還應加上武訓這個(ge) 知名度有待提升的“丐聖”。我們(men) 稱武訓為(wei) “丐聖”,倒不是出於(yu) 他為(wei) 乞討者樹立起什麽(me) “行業(ye) ”標準,或對乞討本身有什麽(me) 係統思考和高深見解,而在於(yu) 他於(yu) 乞討者群體(ti) 中,靈魂最為(wei) 高潔,胸懷最為(wei) 博大,自找的苦難最為(wei) 深重,最重要的是,其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最為(wei) 突出!武訓乞討興(xing) 學,以最卑微的姿態和最艱辛的生計來經營最高尚的事業(ye) ,展現出了“窮亦兼善天下”之偉(wei) 大的儒家風範。
回望“超越的聖賢”武訓之一生可見,在其身上,共有八種彼此“對立”的現象和品質,竟然能夠完美地“統一”在一起。通過審視此八大“對立統一”,武訓之“超越”境界及精神便完全地凸顯在了我們(men) 的麵前。
一是目不識丁與(yu) 尊師重教的對立統一。武訓是唯一在“二十四史”中擁有傳(chuan) 記的乞討者。據《清史稿·武訓傳(chuan) 》所載,他7歲喪(sang) 父,後與(yu) 母親(qin) 以乞討為(wei) 生,對母親(qin) 特別孝敬。母親(qin) 去世後,他“且傭(yong) 且乞”。據說,他兒(er) 時曾到學堂旁聽,被教書(shu) 先生趕了出來;做雇工時,他因不識字又遭人算計。性本善良的武訓並未因遭人薄待而怨恨他人,卻恨起了自己,“自恨不識字,誓積資設義(yi) 學。”這正體(ti) 現出儒家的反躬自省之精神。倘論知識與(yu) 學問,武訓無疑屬文盲;倘論覺悟與(yu) 境界,他不愧為(wei) 聖賢。叩首行禮是他表達尊師重教的直接體(ti) 現。在開學典禮上,他先叩拜先生,再叩拜學生,宴請先生時,他卻以“我乞者,不敢與(yu) 師抗禮也”為(wei) 由站立門外,待食殘羹冷炙。如此舉(ju) 動,為(wei) 儒家所推崇的“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曲禮》)之說作下最佳注腳。
二是簞食瓢飲與(yu) 樂(le) 善好施的對立統一。在物質水平上,武訓與(yu) 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相差無幾;在精神境界上,武訓與(yu) 顏回簡直一脈相承。孔子誇讚顏回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le) 。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與(yu) 顏回一樣,武訓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是極其差的,但他卻能因求道而樂(le) ,因奉獻而樂(le) ,可謂“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與(yu) 顏回不同的是,顏回家境貧寒,本身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極少,而武訓則因乞討而積累下在當時看來也算不菲的財富,並且他非常善於(yu) 理財。但難得的是,武訓卻絲(si) 毫未將個(ge) 人財富用於(yu) 個(ge) 人生活享受,而是將其全部用在了興(xing) 辦義(yi) 學上。武訓的質樸善良,表現在諸多方麵,除興(xing) 辦義(yi) 學外,他還樂(le) 於(yu) 扶危濟困。據《清史稿·武訓傳(chuan) 》記載,與(yu) 他同縣(時為(wei) 堂邑縣)的婦女張陳氏因家貧而割肉奉養(yang) 婆婆,後武訓將十畝(mu) 地送給了這位孝婦;他遇到其他孤寒之人,也會(hui) 慷慨地接濟他們(men) 。正因如此,當時任山東(dong) 巡撫張曜向清廷奏請給與(yu) 武訓“樂(le) 善好施”評價(jia) 時,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批準。
三是卑躬屈膝與(yu) 賢身貴體(ti) 的對立統一。據傳(chuan) 說,為(wei) 了能夠討得錢財,武訓拋棄掉個(ge) 人尊嚴(yan) ,常年打扮成一副小醜(chou) 模樣,逢人便卑躬屈膝,甚至做滑稽表演,他頭上隻留著一撮頭發,以醜(chou) 角形象來換取他人的親(qin) 近與(yu) 支持。這與(yu) 說出“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的孔子,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契的。武訓其實是個(ge) 聰明人,不僅(jin) 懂得戲彩娛人,還會(hui) 自編順口溜。幽默形象加之真誠感人、易於(yu) 傳(chuan) 播的順口溜,為(wei) 他贏得了大批良善之士的同情和支持。“我積錢,我置田,修個(ge) 義(yi) 學為(wei) 貧寒。”“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ge) 義(yi) 學院。”這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無不是武訓勸人向善和用以自勉的金玉良言。武訓隻活了59歲,短壽應與(yu) 其幾十年如一日的不衛生之生活有關(guan) 。雖然武訓整日汙手垢麵,身體(ti) 是肮髒的,但他卻擔得起“真君子”“偉(wei) 丈夫”之盛名,受得起“賢身貴體(ti) ”之美譽。這世上,外表光鮮而內(nei) 心肮髒的人,還少嗎?
四是精於(yu) 算計與(yu) 慷慨大方的對立統一。不可否認,武訓是個(ge) 理財高手,他精於(yu) 算計,懂得利用民間金融工具和地權市場來整合社會(hui) 資源,他曾通過與(yu) 同鄉(xiang) 的開明士紳楊樹坊、武進士婁峻嶺合作,實現了自身財富的保值增值。武訓靠乞討等方式,共獲得田產(chan) 230畝(mu) ,對於(yu) 這些財產(chan) ,他當然不是用於(yu) 自身享受,而是將其作為(wei) 校產(chan) 進行出租,以租金來維持義(yi) 學的正常運轉。對於(yu) 義(yi) 學,他會(hui) 根據具體(ti) 花費來出資。傾(qing) 其一生,共成功興(xing) 辦了三所“希望學校”——堂邑柳林莊義(yi) 塾(堂邑時為(wei) 縣,柳林現屬冠縣)、館陶楊二莊義(yi) 塾(楊二莊時屬館陶,現屬臨(lin) 清)、臨(lin) 清禦史巷義(yi) 塾。興(xing) 建堂邑柳林莊義(yi) 塾,“費錢四千餘(yu) 緡,盡出所積田以資塾”;對於(yu) 館陶楊二莊義(yi) 塾,他是在其主要創辦人僧了證資金不足時,才“出錢數百緡助其成”;而對於(yu) 臨(lin) 清禦史巷義(yi) 塾,則靠他“積金千餘(yu) ”而成。(《清史稿·武訓傳(chuan) 》)可以說,在財產(chan) 運作及個(ge) 人生計上,武訓精於(yu) 算計;但在資助義(yi) 學上,他卻慷慨大方,毫不吝嗇。
五是誌存高遠與(yu) 腳踏實地的對立統一。對於(yu) 出身貧寒的武訓來說,能夠填飽肚皮便非易事一樁,但他卻把人生目標確定為(wei) 最難看到立竿見影之效果,卻又不失為(wei) 最偉(wei) 大最神聖之事業(ye) 的捐資助學上。武訓之誌向是遠大的,而他的腳步卻是堅定務實的。他認準了興(xing) 辦義(yi) 學這個(ge) 目標,持之以恒奮鬥達三十年,期間,他打工、討錢、節衣縮食、發起募捐、存錢生息,足跡遍布山東(dong) 、河北、河南、江蘇等省份。武訓的辦學資金,用流傳(chuan) 在魯西北的一句俗語講,是靠汗珠子砸腳麵換來的。難怪張學良把他評價(jia) 為(wei) “行兼孔墨”。在當時,有人說他犯了“義(yi) 學症”,張口閉口都是“義(yi) 學”,想的做的都是“義(yi) 學”,他用一生的堅實腳步,書(shu) 寫(xie) 出了一個(ge) 大大的“義(yi) ”字!當他在臨(lin) 清禦史巷義(yi) 塾病危時,聽到孩子們(men) 的朗朗誦讀聲,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六是孜然一身與(yu) 景從(cong) 雲(yun) 集的對立統一。武訓一生未曾娶妻,是個(ge) 十足的光棍漢;不僅(jin) 如此,他也不曾用錢財來幫助本不富裕的兄弟姊妹。他舍了小家,顧了大家。據傳(chuan) ,武訓年過半百後,曾唱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五十三歲不娶妻。親(qin) 戚朋友斷個(ge) 淨,臨(lin) 死落個(ge) 義(yi) 學症。”盡管武訓在家庭生活上是孤獨的,但他在事業(ye) 上卻並不孤獨,他生前身後擁有大量的擁護者和支持者——義(yi) 學的錢財,多是無數善男善女捐贈的,這些以綿薄之力默默支持武訓的人,雖然沒有在曆史上留下名姓,但同樣值得我們(men) 敬佩!武訓去世後,社會(hui) 各界賢達紛紛高調讚譽他、宣傳(chuan) 他、效法他,可見,他並不孤單寂寞。武訓的成功,可謂是一群人、幾代人的成功,更是受孔孟之道影響甚深之中華民族的成功!我們(men) 甚至還可以說,一切武訓精神宣揚者,都是他的同道中人和精神意義(yi) 上的“子孫後代”。
七是凡夫俗子與(yu) 民族楷模的對立統一。武訓出身窮苦人家,最初連名字都沒有,因排行老七,故名武七,因興(xing) 辦義(yi) 學而稍有名氣後,才被政府賜名曰武訓。在當時,盡管他晚年曾受到各級政府褒獎,但仍不失為(wei) 一凡夫俗子,如其他與(yu) 之同時代的賢良人士一樣,他們(men) 都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形式和方法,默默貢獻著有益於(yu) 他人和社會(hui) 的力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把武訓精神總結為(wei) “三個(ge) 無、四個(ge) 有”:無錢、無靠山、無學校教育,有合於(yu) 大眾(zhong) 的宏願、有合於(yu) 自己能力的辦法、有公私分明的廉潔、有盡其在我堅持到底的決(jue) 心。“三個(ge) 無”表明武訓是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卑微低賤的,而“四個(ge) 有”則又把他推上了民族精神代言者的尊貴之位。1949年以前,武訓之譽,超越社會(hui) 階層和職業(ye) ,為(wei) 眾(zhong) 人所共同尊崇,他本人被冠以“丐王”“千古義(yi) 丐”“丐聖”等稱號。著名哲學家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在《新世訓:生活方法新論》一書(shu) 中曾言:“在道德方麵,及理智方麵均完全底人,即是聖人。”照此標準來看,凡人武訓是擔得起聖人及民族楷模之稱的。
八是佛道生計與(yu) 儒家事業(ye) 的對立統一。就個(ge) 人生活而言,武訓節衣縮食、顛沛流離、終生不娶,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其一生可概括為(wei) 佛道生計。但作為(wei) 扛起義(yi) 學大旗的義(yi) 丐來說,他的一生又是主動踐行儒家價(jia) 值觀念的光彩一生。一個(ge) “義(yi) ”字,承載了太多太重的道德蘊涵和人文素養(yang) 。依照儒家的解釋,“義(yi) ”含兩(liang) 大原則——正當性、適宜性。觀舍生取義(yi) 之武訓的言行可見,他完全符合這兩(liang) 點。那麽(me) ,武訓捐資助學的精神到底從(cong) 何而來呢?如唐君毅先生所言,“是從(cong) 孔子之聖賢教化、對人類教育文化之絕對尊重之教而來。”作為(wei) 中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學價(jia) 值觀,不一定靠刻意教育而得來,往往因人之耳濡目染而深入人心。換言之,儒學的生命力,不僅(jin) 在書(shu) 本裏、口頭上,更在行動中、人倫(lun) 日用間。盡管武訓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儒家教育,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奉行的崇文重道、舍生取義(yi) 之儒家精神價(jia) 值,早已根植到一代又一代華夏兒(er) 女心靈家園之中,故而武訓之崇高精神覺悟,不教而自成,無師而自通,恰如馮(feng) 友蘭(lan) 先生在《新事論:中國到自由之路》一書(shu) 中所言:“一個(ge) 人的‘做人’,不靠‘教’而靠‘化’,至少可以說,不大靠‘教’而大靠‘化’。”
人隻有按照儒家所規定的價(jia) 值原則全力踐行,才能為(wei) 生命塗上一抹精彩的亮色,才能締造出一個(ge) 有意義(yi) 的美好生命。武訓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八大“對立統一”,其靈魂正是唐君毅先生所說的“絕對忘我之無限精神”,而這種精神的思想源泉,就是儒家核心價(jia) 值理念。所以我們(men) 認為(wei) ,武訓由行動的儒化,而最終帶來了其生命的美化。作為(wei) “超越的聖賢”,其在本質上與(yu) “圓滿的聖賢”並無差別,他們(men) 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他們(men) 的事業(ye) 是一脈相繼的。
筆者祖籍在冠縣柳林,生長在臨(lin) 清,與(yu) 武訓是十足的同鄉(xiang) ,自認為(wei) 與(yu) 武訓有“緣”。除特殊的地緣外,筆者亦是在以儒者之底色,揚善者之風範。隻不過,“武訓”這座高山,實在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值得吾輩小生終生追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