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登榮】解讀儒家經典的文化密碼——劉強著《四書通講》讀後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1-09-02 15:06:54
標簽:儒家經典、文化密碼

原標題:解讀儒家經典的文化密碼

作者:賈登榮

來源:《聯合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七月二十日丁未

          耶穌2021年8月27日

 

 

 

所謂《四書(shu) 》,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四部儒家經典。一般認為(wei) ,它們(men) 出自於(yu) 先秦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即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故又被稱作“四子書(shu) ”“四聖書(shu)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強,“堅信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之道對於(yu) 今日世界和人類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因此數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跋涉於(yu) 中國儒家經典的瀚海之中,逐漸“勘探出一條隱而未顯的道脈”,繼而捧出這部沉甸甸的《四書(shu) 通講》。全書(shu) 撥開雲(yun) 天,對“四書(shu) ”所涵蓋內(nei) 容進行了一一梳理,提煉出《四書(shu) 》涵蓋的“十三道”,並緊緊圍繞著“道”,引經據典,絲(si) 絲(si) 入扣地解讀《四書(shu) 》中所蘊藏的文化密碼,為(wei) 人們(men) 洞開了一扇了解儒家經典的窗戶。

 

 

 

《四書(shu) 通講》一書(shu) 高度評價(jia) 《四書(shu) 》,認為(wei) 它對於(yu) 中華文明的賡續與(yu) 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作者首先說,《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被命名為(wei) 《四書(shu) 》,其功勞應屬南宋大儒朱熹。他在編撰《四書(shu) 章句集注》時,首次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liang) 篇單獨擇出,與(yu) 《論語》《孟子》合為(wei) 一體(ti) ,從(cong) 此就有了“四書(shu) ”之說。朱熹的這一做法,不僅(jin) 激活了蘊涵於(yu) “四書(shu) ”中的儒家道統的新生命,而且開啟了科舉(ju) 製度和經典教育的一個(ge) 新時代。元明兩(liang) 朝以至清末,在長達近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四書(shu) 》一直是科舉(ju) 考試的必讀書(shu) 。作者還指出,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先賢所開創的“道統”與(yu) “學統”思想,從(cong) 出現那天起,就與(yu) 君王代表的“勢統”與(yu) “政統”分庭抗禮,鼎足而三。盡管儒家所鼓吹弘揚的“道”,很多時間在現實中無法得“行”,被束之高閣,但絲(si) 毫沒有減損“道”的思想光芒,最終還是在中國人的血液中,形成了“道尊於(yu) 勢”的價(jia) 值觀念,也使得儒家經典薪火相傳(chuan) ,經久不衰。

 

 

 

作者通過對《四書(shu) 》反反複複的研讀,根據《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所涵蓋的內(nei) 容,提煉出了“為(wei) 學之道、修身之道、孝悌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義(yi) 權之道、誠敬之道、正直之道、中庸之道、治平之道、齊家之道、教育之道、交友之道”十三道,然後又將它們(men) 細分為(wei) “學道、修道、孝道、悌道、忠道、恕道、仁道、義(yi) 道、權道、誠道、敬道、正道、直道、中道、治道、家道、師道、友道”十八個(ge) 子目,為(wei) 人們(men) 了解《四書(shu) 》提供了方向與(yu) 路徑。接著,作者又一一剖析這些“道”所表達的觀念,闡釋的思想,蘊含的理想,讓我們(men) 看到,《四書(shu) 》中的這些道,是可知、可傳(chuan) 、可行的。

 

就以“為(wei) 學之道”來佐證吧!作者說,打開《論語》,開篇便是《學而》篇;《學而》篇第一章,劈頭便是一個(ge) “學”字。從(cong) 這一點可以看到,“學”這個(ge) 漢字代表和指涉的,是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大廈的基礎,是任何一個(ge) 中國人開辟鴻蒙、靈根自植、成長壯大、安身立命的必由之路;在我們(men) 有限的一生中,如果將這個(ge) “學”字輕易放過、錯過,則損失大矣!接著,作者又根據《四書(shu) 》的內(nei) 容,逐一發掘出其間包含的“學習(xi) 目的、學習(xi) 態度、學習(xi) 方法、學習(xi) 境界”等觀念。應該說,《四書(shu) 》中關(guan) 於(yu) “誠實嚴(yan) 謹、好學樂(le) 學、敏而不倦”的學習(xi) 態度,“學思並進、博文約禮、溫故知新、一以貫之”的學習(xi) 方法,“自信不惑、樂(le) 以忘憂、變化氣質、超凡入聖”的學習(xi) 境界,對於(yu) 今人來說,也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yi) 的。

 

正是基於(yu) 《四書(shu) 》的價(jia) 值,作者才說,“對於(yu) 今天的讀者來說,通讀四書(shu) ,了解其所涵蓋和傳(chuan) 遞的中國人的‘日用常行之道’,就絕非僅(jin) 有‘知識考古學’的價(jia) 值,而更有個(ge) 體(ti) 生命激潤與(yu) 成長的意義(yi) ”。當然,這樣的現實關(guan) 照價(jia) 值,在“教育之道”中,也體(ti) 現得生動淋漓。作者指出,雖然在儒家設定的“五倫(lun) ”(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關(guan) 係中,並無“師”之名目,但細心研讀會(hui) 發現,“五倫(lun) ”中卻隱含著“師”的角色與(yu) 內(nei) 涵,“師弟子”的關(guan) 係是兼容於(yu) 父子、君臣和朋友三倫(lun) 關(guan) 係之中的。中國文化的“教”,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而實施“人文教”的,就是“師”也。所以,教育之道也就是為(wei) 師之道。為(wei) 師必先為(wei) 學,師者必從(cong) 學者中來。一個(ge) 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一個(ge) 好學生,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而在具體(ti) 的教育方法上,作者從(cong) 《四書(shu) 》中提煉出了“溫故知新、教學相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君子不器,憤起悱發、教亦多術,學緣與(yu) 師道”等思想體(ti) 係。應該說,這些觀念,對於(yu) 今天的教育實踐,仍然是適用的,有參考價(jia) 值的。對《四書(shu) 》中“道”的闡釋,其觀照現實的作用十分顯著。所以,作者才會(hui) 提醒人們(men) ,“當整個(ge) 世界恰逢動蕩裂變、險象環生、危急存亡之秋,當人類社會(hui) 幾乎陷入迷茫、焦躁、恐懼而變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之時,我們(men) 的確應該靜下心來,收視反聽,默誦古人的告誡,參悟聖賢的智慧,重建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守住古老的信仰,反思當下的悖謬和乖戾——唯有立身於(yu) ‘道’中,方能以不變應萬(wan) 變。”聆聽這樣的教誨之後,我們(men) 是不是也應該拿起《四書(shu) 》來通讀通讀,切身感悟一下儒家經典中所蘊藏的那些文化密碼呢?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