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之驥】襄平書院 :樹蕙澤鄉梓 吟風譽九州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1-08-27 19:02:47
標簽:襄平書院

襄平書(shu) 院 :樹蕙澤鄉(xiang) 梓 吟風譽九州

作者:遼之驥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七月二十日丁未

          耶穌2021年8月27日

 

 

 

襄平書(shu) 院位於(yu) 風光旖旎的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古稱衍水,燕太子丹逃亡於(yu) 此故名太子河)左岸、白塔區剛家胡同28號遼陽市第四高中院內(nei) ,是一座建於(yu) 清朝晚期古香古色的建築。襄平書(shu) 院與(yu) 鐵嶺銀岡(gang) 書(shu) 院、沈陽萃升書(shu) 院並稱為(wei) 清代“盛京三大書(shu) 院”。作為(wei) 東(dong) 北地區現今在校園內(nei) 保存完好的古代書(shu) 院,襄平書(shu) 院既承載著遼陽曆史,也是遼寧乃至東(dong) 北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要見證。

 

艱難籌建 曆經坎坷

 

遼陽,古稱襄平、遼東(dong) 城,曾被譽為(wei) “東(dong) 北第一城”。但遼陽地處東(dong) 北邊陲,開化較晚。清朝建立後,文教之於(yu) 民,從(cong) 滿族的八旗官學,逐漸發展到全國的社學、義(yi) 學等,直至建立書(shu) 院。襄平書(shu) 院就是由義(yi) 學改建而來。

 

清雍正元年(1723年),遼陽城內(nei) 始建義(yi) 學。道光十五年(1835年),遼陽知州章朝敕深感遼陽臨(lin) 近陪都(沈陽)地位重要,見義(yi) 學破舊,於(yu) 道光十七年(1837年)進行修葺。於(yu) 是,遼陽文風大盛,百姓人家紛紛崇尚詩書(shu) 、禮樂(le) 。道光二十年(1840年),章朝敕擬將遼陽義(yi) 學改為(wei) “襄平書(shu) 院”,這是建立襄平書(shu) 院的首次動議。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zheng) 後,地方經費闕如,遼陽無力建立書(shu) 院。光緒十年(1884年),熱衷學務的遼陽知州章樾,見義(yi) 學地勢低窪,庭院窄小,乃捐薪讚助,並積極倡議募捐,準備另辟新址,擴充校園。這一造福遼陽的盛舉(ju) ,頗合民意,士紳樂(le) 為(wei) 。於(yu) 是襄平書(shu) 院開始籌建。

 

光緒十一年(1885年),張錫蕃任遼陽知州,見書(shu) 院興(xing) 建在即,深怕善事中止,除自己拿出薪俸資助外,又向士紳及富戶勸募。並當眾(zhong) 決(jue) 議,動用從(cong) 前所募錢款,在城內(nei) 大東(dong) 門裏剛家胡同,購置園地,新建一座規模宏偉(wei) 、院庭寬敞、屋宇明亮的襄平書(shu) 院。光緒十二年(1886年),徐芙卿任遼陽知州,繼續推進書(shu) 院建設工程。光緒十六年(1890年),工程告竣,啟館授課。從(cong) 此,襄平書(shu) 院成為(wei) 遼陽體(ti) 製完備、教化亨通的正式學府。

 

從(cong) 1840年擬議改建義(yi) 學到1890年啟館授課,襄平書(shu) 院經曆了整整50年籌建過程。襄平書(shu) 院在東(dong) 北地區文化傳(chuan) 承中影響深遠,頗有厚重的曆史價(jia) 值。

 

規製嚴(yan) 整 獎掖學子

 

襄平書(shu) 院製度完備、管理嚴(yan) 格,並且實行獎勵學子措施。

 

書(shu) 院設山長(主講),實行月課。書(shu) 院開課的10年中,共有陸鳳逵、李廷斡、葛人龍、朱集成等4名山長。除山長外,還有知州、士紳到書(shu) 院講課。遼陽知州黃毓琛到任後,在“襄平書(shu) 院每月課試,循循焉為(wei) 諸生講解,士林奉之為(wei) 師焉”。士紳趙祖昌也曾到書(shu) 院授課,他獎勵和提拔士子(學生),全以敦品為(wei) 先,決(jue) 無偏愛,德高望重。

 

書(shu) 院章程十分詳細,內(nei) 容主要有:山長由地方官民中德學兼優(you) 者充任;山長終日居住院中,專(zhuan) 門主持教育工作;書(shu) 院實行寄宿製,設幹事數人,從(cong) 中選一人為(wei) 齋長,掌理學生的舍務和夥(huo) 食等工作;齋長任期一年,平時征收學田地租和整理會(hui) 計、物品,年終向縣知事報告。

 

書(shu) 院對學生管理非常嚴(yan) 格:學生不得幹預公務,如有參與(yu) 訴訟者即勒令退學;必須遵守院規,不得飲酒喧嘩;即使是親(qin) 友知交也不得留宿院內(nei) ;外出限二更前歸院,晚歸者罰;等等。

 

書(shu) 院每年除十二月和一月外,以“獎掖學子”為(wei) 目的,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舉(ju) 行考試。月課諸生,依成績高下,分等給予獎勵。不少貧寒子弟,由於(yu) 學業(ye) 優(you) 異,得到書(shu) 院資助。

 

書(shu) 院建成後,遼陽城鄉(xiang) 的士子,可來書(shu) 院聽講、研習(xi) 。書(shu) 院每月遇三日、八日必定開課,為(wei) 士子提高學識、修養(yang) 提供了便利場所。

 

由於(yu) 辦學資金來源於(yu) 開明士紳捐資、學田養(yang) 護及官府資助,食、宿、文具費用全部由公家供給;按照學習(xi) 成績等級,公家給予不同標準補貼等,使得襄平書(shu) 院這一科舉(ju) 時代遼陽最高學府名噪一時,影響深遠。

 

傳(chuan) 承文化 書(shu) 香永久

 

邁過襄平書(shu) 院第二道門檻,正房內(nei) 高懸寫(xie) 有“公勤毅”3個(ge) 燙金大字的校訓牌匾。100多年來,襄平書(shu) 院雖更名多次,但一直秉持“公勤毅”理念,在傳(chuan) 承東(dong) 北文化的同時有力賡續了燕文化。

 

燕文化涵蓋地域以河北省為(wei) 主,也包括遼寧省。太子丹和荊軻刺秦王書(shu) 寫(xie) 了燕文化的經典篇章。坐落於(yu) 太子河畔的襄平書(shu) 院深受燕文化影響。

 

襄平書(shu) 院校訓“公勤毅”的“公”即“秉正無私”,深刻體(ti) 現了燕文化“正道直行”的內(nei) 容。正道直行是指堅持真理、主持正義(yi) 、崇尚氣節、講求情操、正直坦蕩,以及敢於(yu) 反抗強暴、抵禦外侮的無私無畏氣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寧可棄利甚至殺身也決(jue) 不喪(sang) 誌辱身,是燕文化中被曆代知識分子推崇的品德典範,也深深植入襄平書(shu) 院的辦學理念。

 

“勤”即“自強不息”,全麵反映了燕文化“剛健有為(wei) 、自強不息”的內(nei) 容。“剛健有為(wei) 、自強不息”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神,也是燕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剛健有為(wei) 、自強不息”講求奮發有為(wei) 、奮發圖強,是以高度自信自尊而表現出的奮鬥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襄平書(shu) 院以自強不息理念教育學子,傳(chuan) 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毅”即“百折不撓”,有力詮釋了燕文化“慷慨悲歌”的內(nei) 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千古絕唱,把燕文化慷慨悲歌精神推到極致。慷慨悲歌是矢誌不渝為(wei) 國家、為(wei) 民族而獻身的犧牲精神,是不屈不撓為(wei) 正義(yi) 、為(wei) 真理而鬥爭(zheng) 的崇高氣節,是義(yi) 無反顧、勇往直前的俠(xia) 肝義(yi) 膽。襄平書(shu) 院以百折不撓理念教育學子,使其鐫刻下堅毅果敢的曆史印記。

 

襄平書(shu) 院及其接續學堂(學校)培養(yang) 了諸多學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曾任張學良老師、大半生為(wei) 教育嘔心瀝血的白永貞;組建“平東(dong) 洋抗日義(yi) 勇軍(jun) ”、曾任八路軍(jun) 晉察冀軍(jun) 區第10團團長的白乙化等。他們(men) 把“公勤毅”精神外化為(wei) 對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勇敢擔當與(yu) 積極奉獻。

 

襄平書(shu) 院大門上“百年書(shu) 院植蘭(lan) 樹蕙澤鄉(xiang) 梓;千裏遼燕倡雅吟風譽九州”的對聯,是其曆經滄桑但一直承載教育功能的真實寫(xie) 照。目前,書(shu) 院不僅(jin) 是遼陽市第四高中的一道靚麗(li) 風景,也是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的主要場所。百年書(shu) 院作為(wei) 學校一部分仍在發揮教育作用的,在遼寧省內(nei) 較為(wei) 少見。

 

今天,透過曆史的天空,我們(men) 可以真切感受到襄平書(shu) 院飄溢著的永久書(shu) 香,以及在傳(chuan) 承東(dong) 北曆史、賡續中華文化中顯現出的重要價(jia) 值。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