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孔子的心性理論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21-08-18 17:42:39
標簽:心性理論

孔子的心性理論

作者:孫偉(wei)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耶穌2018年05月22日

 

心性論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發展的核心內(nei) 容和中心線索。從(cong) 《孟子》《荀子》到新近出土的文獻都顯示,“心”與(yu) “性”是他們(men) 各自文本話語體(ti) 係和思想體(ti) 係的核心概念。從(cong) 這一核心概念出發,他們(men) 才建立了規模宏大的思想體(ti) 係。那麽(me) ,作為(wei) 儒家思想開創者的孔子,他的心性理論是怎樣的?這一心性理論與(yu) 後代儒家的心性論思想有著怎樣的關(guan) 聯呢?

 

我們(men) 都知道,《論語》中並沒有明確討論心性的文字,關(guan) 於(yu) “性”則隻有一句“性相近也,習(xi) 相遠也”(《論語·陽貨》)。對於(yu) 這句話,通常有兩(liang) 種理解:一種理解認為(wei)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都為(wei) 惡,但是後天的學習(xi) 和努力可以改變這一本性,因而人和人之間會(hui) 由於(yu) 後天的學習(xi) 而逐漸分化,有逐漸為(wei) 善者,亦有逐漸為(wei) 惡者;另外一種理解則認為(wei) 人的本性都為(wei) 善,但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xi) 來嗬護這一內(nei) 在的善性,使之逐漸茁壯成長。我們(men) 可以發現,第一種理解基本上是荀子對性的看法,而後一種理解基本上是孟子關(guan) 於(yu) 性的觀點。究竟哪種理解才最符合孔子的原意?這就需要我們(men) 參照《論語》的其他篇章作出判斷。

 

作為(wei) 儒家思想開創者的孔子,其核心思想往往被概括為(wei) “仁”。何為(wei) “仁”?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我們(men) 可以看到,孔子的“仁”並不是一個(ge) 抽象的概念或理念,而是對一種體(ti) 現在日常倫(lun) 理行為(wei) 之中、極其鮮活親(qin) 切的境界的描述。“仁”既體(ti) 現在對家庭成員的“孝”“悌”中,也呈現於(yu) 社會(hui) 中——對待朋友要“謹而信”,對待普通民眾(zhong) 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孔子認為(wei) ,在實踐行為(wei) 做好之後,才可以去學習(xi) 理論知識。也就是說,一個(ge) 人首先應該去進行具體(ti) 的倫(lun) 理實踐,也就是先“行”,然後才可以去“學”。如果隻是學而不行,那學就沒有任何意義(yi) 了。這其實反映出儒家思想“知行合一”的特點。然而,如果更進一步思考這段話,其中又有一層深意。孔子所說的“入則孝”“出則悌”等固然是實踐行為(wei) ,但在此行為(wei) 之先難道沒有“學”或“知”的存在嗎?如果沒有相關(guan) 知識存在,那麽(me) 以何為(wei) 依據來進行道德實踐呢?因此,這段話實際上蘊含著一個(ge) 前提條件,即人生而具有倫(lun) 理知識。對人來說,重要的是將這種本來具有的倫(lun) 理知識付諸實踐,完成知行的合一。我們(men) 可以發現,孟子關(guan) 於(yu) 先天善端的說法與(yu) 此一脈相承。

 

在仁與(yu) 禮的關(guan) 係上,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論語·八佾》)這句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仁與(yu) 禮之間的關(guan) 係以及輕重分別。乍看上去,孔子似乎主張仁的培養(yang) 是最重要的,而禮樂(le) 隻是外在的形式,即便有這些外在的禮樂(le) 形式,但如果一個(ge) 人的內(nei) 心並沒有仁,那麽(me) 這些禮樂(le) 也隻不過是一些空洞的外殼罷了。這固然是孔子這句話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但其中似乎還隱含著這樣一層意思,即仁和禮樂(le) 之間存在著某種內(nei) 在的聯係。禮樂(le) 當然是一個(ge) 人內(nei) 心仁的外在表達和呈現,但一個(ge) 人也隻可能通過禮樂(le) 的實踐而最終實現仁。因此,禮樂(le) 雖然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但它具有培養(yang) 和塑造一個(ge) 人內(nei) 在之仁的作用。如果缺乏了這個(ge) 功能,禮樂(le) 便不能被稱為(wei) 禮樂(le) 。孔子後來所說的“克己複禮為(wei) 仁”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一個(ge) 生活在塵世中的世俗之人,很難完全依靠自身的道德力量來完成自身仁德的塑造和培養(yang) 。這樣,人就必須依靠一些外在的力量和手段來培養(yang) 道德。

 

僅(jin) 就“克己複禮為(wei) 仁”而言,孔子似乎並不認為(wei) 人性善,或者至少說,他對人主動控製內(nei) 心物質或生理欲望的能力並沒有太多信心。孔子相信,通過外在禮樂(le) 的力量,人更容易實現仁的理想。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孔子就否認了人內(nei) 心中本來就存有仁,隻是因為(wei) 世俗間的欲望紛爭(zheng) 往往讓人迷失了這樣一種善的萌芽,因此需要通過外在禮樂(le) 的力量來對這一萌芽加以細心嗬護。我們(men) 發現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某些方麵為(wei) 孟子所繼承,但也有一些方麵為(wei) 荀子所繼承。孟子繼承的是人內(nei) 心存在道德萌芽的觀點,但對這一萌芽的培育並不完全訴諸於(yu) 禮樂(le) ,而是更強調人內(nei) 心的自省。荀子繼承的則是主張用外在禮樂(le) 力量來培養(yang) 塑造人心的觀點,但認為(wei) 人的內(nei) 心中並沒有道德萌芽的存在,試圖將質料之性轉化為(wei) 道德之性。總之,孟子和荀子都隻取了孔子思想的一個(ge) 方麵進行發展,很難說哪一方更能代表孔子。

 

在仁和心的關(guan) 係上,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從(cong) 這句話,我們(men) 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所說的“仁”是一種內(nei) 在的境界。這種境界的實現並不依靠外在的物質條件,也就是說,一個(ge) 人隻要想成仁,他自己就有這種成仁的能力。外在的物質財富和地位不是一個(ge) 人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但隻要他想要得到仁,就一定能夠得到,因為(wei) 仁本來就是每個(ge) 人心中固有的根底。基於(yu) 此,孔子說:“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論語·述而》)孔子的這段話是說,一個(ge) 人應當首先立誌於(yu) “道”,即立下從(cong) 道的大誌,這個(ge) “道”並非具體(ti) 的道德或德性,而是指超越一般具體(ti) 事物的形而上之道。之後,應當在具體(ti) 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中依據具體(ti) 的德性規定來行動。這個(ge) “德”是具體(ti) 而微的德性規定,並非抽象的形而上之道。而在現實的社會(hui) 生活中,有時候可能由於(yu) 自身的知識局限性,並不能非常清楚地了解所有的德性規定應該是怎樣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能依據什麽(me) 來做出判斷和行動呢?孔子認為(wei) ,這就是“仁”。也就是說,這時候我們(men) 就隻需要依從(cong) 我們(men) 內(nei) 心的“仁”來做出判斷和選擇。

 

在與(yu) 子貢的一段對話中,孔子認為(wei) 子貢所說的“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不僅(jin) 達到了仁的要求,而且還達到了聖的境界。“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是一種完全為(wei) 民眾(zhong) 謀福利、擔當民眾(zhong) 苦難的精神,其中蘊含著一種無私、無我的精神內(nei) 涵。也就是說,人隻有擺脫了自我私欲的糾纏,才能達到人我合一、無我無他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為(wei) 他人的付出就等於(yu) 對自己的付出,因為(wei) 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差別取消了。

 

當然,正如孔子所說,這樣一種境界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聖”的境界。對於(yu) 大多數人來說,實現仁更為(wei) 可行的途徑是這樣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般人並不能完全達到消除自己私欲、實現無我無他的聖人境界,因此,對於(yu) 實現仁來說,更為(wei) 實際的途徑是從(cong) 自我的欲求做起:如果自己能吃上肉,就要讓別人也吃上;如果自己能夠過上好的生活,也要讓別人能夠過上。這樣一種“能近取譬”的途徑也能使人慢慢達到仁乃至於(yu) 聖的境界。

 

我們(men) 可以看出,“仁”對孔子來說是一種根植於(yu) 內(nei) 心之中的對於(yu) 民眾(zhong) 、社會(hui) 和國家的無私之愛,這既是在道德上對於(yu) 一個(ge) 人的最高要求,同時也為(wei) 提升自我修養(yang) 境界、達至形而上之道提供了一條必由之路。“仁”對於(yu) 孔子心性學的意義(yi) 在於(yu) :一方麵,我們(men) 可以將仁視作人的“心”或“性”固有的道德根基;另一方麵,必須考慮如何在現實中通過禮樂(le) 等“能近取譬”的現實方式來實現“心”或“性”中固有的“仁”的理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