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書院文獻叢刊》第一輯《吳汝綸全集》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1-08-12 16:16:39
標簽:《吳汝綸全集》、《蓮池書院文獻叢刊》

《蓮池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一輯《吳汝綸全集》出版

 

 

 

書(shu) 名:吳汝綸全集(全四十冊(ce) )

主編:周小豔 劉金柱

出版社: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內(nei) 容簡介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一字至父,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代表,著名學者、教育家。曾任保定蓮池書(shu) 院山長。一生躬讀不輟,著述閎富,點勘群書(shu) 數百種。本次影印《吳汝綸全集》主要以《群書(shu) 點勘》為(wei) 主,《桐城吳先生全書(shu) 》為(wei) 輔,收錄吳氏著作七十餘(yu) 種,為(wei) 學界全麵係統地研究其學術全貌提供文獻來源。

 

前言

 

直隸爲自古名區,瑰奇磊落之才不乏於(yu) 時,明清先後繼起者,名臣如楊繼盛、趙南星、鹿善繼、張之洞諸公卿,名儒如孫奇逢、顔元、李塨、紀昀、翁方綱諸先生,英才達士,史不絶書(shu) 。直隸作爲人文薈萃之地和燕趙文化的中心,以畿輔之鎮影響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建於(yu) 直隸之地的蓮池書(shu) 院,作爲北方書(shu) 院之首與(yu) 嶽麓書(shu) 院南北交相輝映,被譽爲北方學術文化的中心和南方桐城派學術思想的傳(chuan) 播重鎮。

 

劉春堂《蓮池書(shu) 院碑銘》即曰:“蓮池書(shu) 院者,北學盛衰一大關(guan) 會(hui) 也。……至國朝雍正十一年,始於(yu) 其西間壁別立書(shu) 院,後設聖殿三楹,河北名儒皆從(cong) 祀焉。其前講堂學舍俱備。自道光初年,蔣礪堂節相、屠可如方伯,陶鳧薌、李竹醉兩(liang) 觀察先後籌資修葺,然其時專(zhuan) 以製藝課士,於(yu) 經史經世之學猶未備也。同治初年,合肥相國節臨(lin) 是邦,置書(shu) 二萬(wan) 餘(yu) 卷於(yu) 萬(wan) 卷樓,以備諸生服習(xi) ,後漸增至三萬(wan) 餘(yu) 卷。聘貴築黃子壽先生主講。先生立學古堂,增課經古。光緒七年,推廣學舍,由是北方學者莫不擔簦負笈,輻輳名山,燕趙儒風爲之一變。”蓮池書(shu) 院作爲直隸的最高學府,成立之初即得到清廷的格外重視,乾隆帝曾三次幸臨(lin) ,歷屆直隸總督邀名師、訪名士、捐廉銀、資膏火、助藏書(shu) 、親(qin) 授課,使之成爲清代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和學術文化中心。汪師韓、章學誠、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學冠天下的宗師大儒長期親(qin) 臨(lin) 執教,革教育、興(xing) 古學、傳(chuan) 西學,囊經史百家、天算地輿、海國圖書(shu) 、當代掌故、器物科技,學者雲(yun) 集回應,皆知以空疏爲恥,學風賴以大進。蓮池書(shu) 院成爲北學盛衰、南學復變和南北學交融的大關(guan) 鍵,彰顯了燕趙之地的學術格局和人文風貌。

 

茲(zi) 思所成,意欲編纂《蓮池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以顯其質,然工程浩瀚難以一蹴而就,姑按其輕重先後繼之。蓮池衆人無疑以吳汝綸最爲珍重,其以古文經濟、西學器物提倡後學,使北地士風蒸然日上,三輔英傑雲(yun) 湧而出。其雖沉淪下寮,卻因佐曾國藩和李鴻章兩(liang) 位權傾(qing) 朝野之士,主講北方書(shu) 院之首的蓮池書(shu) 院,以及繼任桐城派北方文學圈領袖之行,留跡晚清政壇,影響晚清文學格局的走向。故慮之再三,以吳汝綸之集開叢(cong) 刊之首。然學界已有施培毅、徐壽凱校點的《吳汝綸全集》和朱秀梅校點的《吳汝綸文集》兩(liang) 個(ge) 珠玉在前,此書(shu) 之版慎之又慎,斟酌再三,以《群書(shu) 點勘》爲主,以《桐城吳先生全書(shu) 》爲輔,掇撿遺珠,全吳氏學術全貌。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一字至父,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以內(nei) 閣中書(shu) 用,因文見知於(yu) 曾國藩,以漢禰衡相比擬,留佐幕府,從(cong) 之授學與(yu) 術,並隨之自江南移至直隸。曾國藩薨逝,李鴻章繼督直隸,續留李氏幕府,執章奏之屬,尤爲倚重。留佐曾、李幕府期間因曾氏舉(ju) 薦以直隸州牧用(1870)、直隸州深州知州(1871),任一年丁父憂去官返鄉(xiang) ,繼丁母憂(1875)。服除,署天津府知府(1879),次年復補冀州直隸州知州(1880)。因性剛不諧世俗,吳汝綸入仕二十年無所增秩,居冀州八年之後引疾乞退,李鴻章堅決(jue) 不受,處爲賓師,留主蓮池書(shu) 院。期間機要奏疏,外事交際,竭誠贊畫,如在幕府。變作當亂(luan) 之時,避地深州。李鴻章北上主持和議,尤爲疑謗所叢(cong) ,吳汝綸不避艱險,至京師相佐,與(yu) 爲始終。和議既成,李鴻章薨逝,吳汝綸決(jue) 意南歸,士人魏鍾瀚等千二百人上書(shu) 請留,時吏部尚書(shu) 兼學部大臣張百熙爲學堂之立,數過客邸請出師相助,吳汝綸屢辭不受,張百熙私自請旨加五品京卿銜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xi) 。因慮大學初立,體(ti) 製未善,用西法恐不得要領,而日本變法已久,舉(ju) 國皆設學堂兼用中西教法,故自請去日本訪詢學製以答百熙之意,總教習(xi) 之職懸而未允。吳汝綸於(yu)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踔海東(dong) 渡,“自長崎、神戶、大阪與(yu) 東(dong) 、西京所有之學校,無不往也;自文部大臣,以及教師學徒,與(yu) 凡以教育名家者,無不晤語也,自大學下至村町之學,其學地、學舍、與(yu) 於(yu) 學事之人、學所應具之器物,無不博稽而詳察也;教授之法、論學之旨,則必深求其所以然之故,求而不得,思之至困,日行數十裏,日接數十人,而文部聽講,尤必日至不少間。舉(ju) 見聞之涉乎學製者,編以爲《東(dong) 遊叢(cong) 録》,既備既精”。逾百日乃返,攜日籍教師早川新次,便道過故裏,召父老謀立學堂,甫未就,勞疾病卒,春秋六十有四。

 

吳汝綸師事曾國藩,而所詣尤爲精邃。馬其昶作《吳先生墓誌銘》以“始爲吏繼爲師,一以文術誘進之”概括吳汝綸一生,吾以爲知言。其爲吏,勤懇勉力,清廉自持,身繫百姓,心繫天下。居幕府,籌謀獻策,執筆章奏;署州府,一心利民,治理水患,整治吏治,開啓民智,聲著顯赫。其爲師,廢時文、黜科舉(ju) 、興(xing) 學堂、通古學、引西學、改學製、育人才、啓民智、利國富,名望素孚。

 

其爲學“以潔身不爲利爲本,無古今,無中外,唯是之求;淵涵渟泓,渾無涯涘,上與(yu) 元氣者侔,而下與(yu) 萬(wan) 匯相昭列;自六經諸子百家傳(chuan) 記,以逮國朝著述,與(yu) 夫儒先遺聞緒論、斷簡零章,無不博求而慎取也;自譯行海外之奇書(shu) ,新出之政聞,與(yu) 其人士之居於(yu) 是或過而與(yu) 相接者,無不廣覽而周諮也”。吳汝綸博極古今中外之學,於(yu) 事物無所嗜,獨喜蓄書(shu) 、讀書(shu) ,故身無長物唯有書(shu) 卷。“居恒手一卷不釋,購書(shu) 數萬(wan) 卷,皆手自厘定,自群經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曾、張諸文集,無不窮其源而竟其委。於(yu) 經則《毛詩》《三禮》《左氏》《穀梁》、四子書(shu) ,旁及小學音韻,各有詮釋點勘,而《易》《書(shu) 》二經,皆勒有成書(shu) 。其説《書(shu) 》用近世漢學家體(ti) 製,考求訓詁,一以《史記》爲主,《史記》所無,亦不蹈襲段、孫一言半義(yi) ……《易》用宋元人説經體(ti) ,亦以訓詁文字爲主,自漢至今,無所不采,亦無所不掃……於(yu) 史則《史記》《漢書(shu) 》《三國誌》《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國語》《國策》皆有點勘,《晉書(shu) 》以下至《陳書(shu) 》,皆嘗選集傳(chuan) 目。而尤邃於(yu) 《史記》,盡發太史公立言微旨……於(yu) 子則《老》《莊》《荀》《韓》《管》《墨》《楚辭》《呂覽》《淮南》《法言》《太玄》,各有點勘,而最取其精者。於(yu) 集則《文選》《漢魏百三家》《唐宋八大家》及李白、杜甫、李觀、李賀、李商隱、杜牧、李翱、皇甫湜、孫樵、許渾、韓偓、黃庭堅、晁沖之、陸遊、金元好問、明歸有光、國朝方、姚、梅、曾、張諸集,《全唐文》《唐文粹》《宋文鑑》《唐詩鼓吹》、王士禛《古詩選》、姚曾所選詩文,皆有點勘之本。”吳汝綸之學由訓詁以通文辭,於(yu) 經史子集,於(yu) 古今中外,無所不采,亦無所不掃。藏書(shu) 數萬(wan) 卷,皆手自考定校勘,評騭醇疵高下,丹黃甲乙燦然識別。

 

其爲文“合司馬子長、揚子雲(yun) 、韓退之而糅化之,慄魄讋魂,雲(yun) 蒸熛怒,雷奮蟄起,僵僕昭蘇,原、況、軻、非,遐方新語,奔赴駱驛,隸我指麾,驅使惟心,前無往古;晚更奄光閟響,遏博禦奇,強抑而發,精怪彌騁,觀者眩駴戰惑,莫測其淵涯”。因其深具閎博精偉(wei) 之識,故文氣逸發不可控銜,或辭高、或雅潔、或奇崛、或醇厚、或老確,海納百川而燦然可觀。“而當同治初元,海內(nei) 方爭(zheng) 以守舊屏絶新知相高異,已怵然於(yu) 變法圖強之不可緩,大聲疾呼,鮮與(yu) 爲應,而爲之益力,雖重被謗譏不恤,其後徐乃大白;其創開風化之功,乃綜集中國數千年固有之學術,糅而化之,以與(yu) 未來之新學相應和,於(yu) 晚近數十年間,崒然卓立而無與(yu) 並”。吳汝綸博覽群書(shu) ,學貫中西,周諮海內(nei) 外學者,故爲文能糅化古今中外,因文以求意、因文以傳(chuan) 道、因文以傳(chuan) 西學、因文以救國運,規模之遠大,文風之醇厚,遠超同輩諸人,即如姚鼐、梅曾亮、曾國藩亦多有不逮。

 

吳汝綸一生躬讀不輟,著述閎富。茲(zi) 據郭立誌《桐城吳先生年譜·著述表》統計吳汝綸著述有《桐城吳先生全書(shu) 》三十六卷(家刻本),包括《易説》二卷、《尚書(shu) 故》三卷、《夏小正私箋》一卷、《文集》四卷、《詩集》一卷、《尺牘》五卷、《補遺》一卷、《諭兒(er) 書(shu) 》一卷、《尺牘續編》四卷、《日記》十二卷、《傳(chuan) 狀》一卷、《清史本傳(chuan) 》一卷;《深州風土記》二十二卷;《東(dong) 遊叢(cong) 録》四卷;《寫(xie) 定尚書(shu) 》一卷;《姚氏漢書(shu) 平點》一卷;《姚氏老子章義(yi) 》一卷;《曾文公古文四象》五卷。《群書(shu) 點勘》百種,其中經部有《周易》《尚書(shu) 》《詩經》《四書(shu) 》《左傳(chuan) 》《穀梁傳(chuan) 》《三禮》《國語》《國策》九種;史部有《史記》《漢書(shu) 》《後漢書(shu) 》《晉書(shu) 》《宋書(shu) 》《齊書(shu) 》《梁書(shu) 》《陳書(shu) 》《魏書(shu) 》《隋書(shu) 》《新唐書(shu) 》《新五代史》《通鑑》《明史稿》《一統輿圖》十五種;子部有《老子》《莊子》《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説苑》《新序》《法言》《太玄》《晏子春秋》《孔叢(cong) 子》《文子》《靈樞》《素問》《抱樸子》十八種;集部有總集,如《楚辭》《文選》《古文苑》《漢魏百三家集》《全唐文》《宋文鑑》《古文約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駢體(ti) 文鈔》《瀛奎律髓》《唐詩鼓吹》《王姚古今詩選》《劉氏歷朝詩約選》《十八家詩鈔》十五種,另有蔡中郎、陶淵明、徐孝穆、庾子山、李太白、杜子美、李元賓、韓退之、柳子厚、李習(xi) 之、皇甫持正、孫可之、李長吉、李義(yi) 山、杜牧之、韓致堯、歐陽永叔、蘇明允、蘇子瞻、王介甫、曾子固、黃魯直、晁叔用、元裕子、歸熙甫、方靈皋、姚姬傳(chuan) 、張皋文、梅伯言、曾滌生、張廉卿、黎蓴齋、薛庸庵等別集三十三種;金石小學類有《説文》《隸釋》《金石録》《漢隸字原》四種。編有《古文讀本》《古文四家》《古詩鈔》《韻學》《李文忠公全集》《冀州公事章程》等。除以上刊行本尚有《歷代都邑表》《禹貢疆域表》《導山表》《導水表》《虞十二州表》《爾雅九州表》《職方九州表》《尚書(shu) 地理表》《詩十五國表》《春秋列國地理表》等十種未及刊行之稿本,計百六十餘(yu) 種,數百卷。

 

然傳(chuan) 至今日,多有缺失,輾轉搜集,彙輯衆版終成此書(shu) ,目之如下:《易説》二卷、《尚書(shu) 故》三卷附《夏小正私箋》、《桐城吳先生文集》四卷(以上爲清光緒三十年王恩紱刻《桐城吳先生全書(shu) 》本),《桐城吳先生詩集》一卷《附録》一卷、《桐城吳先生尺牘》五卷《補遺》一卷《續編》四卷《諭兒(er) 書(shu) 》一卷、《桐城吳先生傳(chuan) 狀》一卷(以上爲清光緒三十年賀濤、宋朝楨刻《桐城吳先生全書(shu) 》本),《桐城吳先生日記》十六卷(民國十七年蓮池書(shu) 社刻本),《尚書(shu) 讀本》二卷(清光緒三十四年保陽書(shu) 局鉛印本),《詩經點勘》《論語點勘》《孟子點勘》《大學點勘》《中庸點勘》、《左傳(chuan) 點勘》十二卷、《國語點勘》二十一卷、《戰國策點勘》三十三卷(以上爲民國七年都門書(shu) 局鉛印本),《老子點勘》、《莊子點勘》十卷、《管子點勘》二十四卷、《墨子點勘》十五卷、《荀子點勘》二十卷、《韓非子點勘》二十卷、《呂氏春秋點勘》二十六卷、《太玄點勘》十卷(以上爲清宣統二年衍星社排印《桐城吳先生點勘七子》本),《淮南子點勘》二十一卷(民國蓮池書(shu) 社鉛印本),《史記點勘》一百三十卷(民國四年都門書(shu) 局鉛印本),《漢書(shu) 點勘》二卷附《姚姬傳(chuan) 張廉卿二家圈識》一卷(民國八年深澤王勤生都門鉛印本),《諸史點勘》(民國九年深澤王勤生都門鉛印本),《楚辭點勘》、《文選點勘》五卷、《古文苑點勘》(以上爲民國萃升書(shu) 院校刻朱印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點勘》(民國六年都門鉛印本),《古文讀本》二卷(清光緒二十九年直隸學校司排印局鉛印本),《經史百家雜鈔點勘》、《十八家詩鈔點勘》三卷(民國三年京師國群鑄一社鉛印《曾選詩文評點》本),《瀛奎律髓點勘》四十五卷(民國十七年南宮邢之襄校刻藍印本),《唐詩鼓吹點勘》十六卷(民國十四年南宮邢之襄校刻朱印本),《古詩鈔點勘》二十卷(民國十七年北平武強賀葆真刻本),《韓集點勘》《柳集點勘》《李習(xi) 之集點勘》《皇甫持正集點勘》《孫可之集點勘》《唐諸家集點勘》《歐集點勘》《蘇集點勘》《曾集點勘》《王集點勘》《黃詩點勘附晁具茨、宋諸家、元遺山》《歸集點勘》《方姚集點勘附張皋文、齊蓉川》《梅曾張集點勘》(以上爲民國蓮池書(shu) 社鉛印本),《吳摯甫先生文稿》不分卷《隨筆》不分卷《詩稿》不分卷《朋遊來牘》不分卷(以上爲稿本),《矮栝居文存》(鈔本),《東(dong) 遊叢(cong) 録》四卷(清光緒石印本),《吳京卿節本天演論》一卷(清光緒鉛印本),《李鴻章神道碑》(拓本),《清贈道員直隸知府陳公墓碑》(民國石印本)。吳先生著述所見存者,幾近網羅殆盡。其遺珠之憾,則有待來日續編!

 

編者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注釋:
 
【1】(清)劉春堂:《蓮池書院碑銘》,吳闓生編《吳門弟子集》卷五,河北保定蓮池書院1930年刊本,第47—49頁。
 
【2】(清)賀濤:《吳先生行狀》,(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附録》,黃山書社,2014年,第1142頁。
 
【3】馬其昶:《吳先生墓誌銘》,(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附録》,第1153頁。
 
【4】李景濂:《吳摯甫先生傳》,(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附録》,第1130頁。
 
【5】李景濂:《吳摯甫先生傳》,(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附録》,第1131—1134頁。
 
【6】張宗瑛:《吳先生墓誌銘》,(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附録》,第1150頁。
 
【7】李景濂:《吳摯甫先生傳》,(清)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附録》,第1130—1131頁。
 
【8】郭立誌:《桐城吳先生年譜》,(清)吳汝綸著,朱秀梅校點:《吳汝綸文集·附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18—720頁。

 

目録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