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者,理也”
——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論語·八佾》篇通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七月初三日庚寅
耶穌2021年8月10日
2021年8月7日下午,第三期“洙泗書(shu) 院·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論語·八佾》通講如期進行。為(wei) 配合疫情防控,本次讀書(shu) 會(hui) 采取線上模式。讀書(shu) 會(hui) 由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書(shu) 院院長助理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朝明先生應邀出席,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老師等四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書(shu) 院同道、儒學愛好者們(men) 參與(yu) 了活動。活動由曲阜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昭主持。
主講人宋立林教授
在講讀環節,宋立林教授首先對本篇做了概述,他認為(wei) 本篇緊承第二篇《為(wei) 政》而來。不同於(yu) 西方所講的政治,儒家的政治突出“德治”,是一種教化的政治。而教化所依靠的是禮與(yu) 仁,禮是外在的規範,仁是內(nei) 在的自覺。因此,第三篇《八佾》談禮,第四篇《裏仁》言仁。本篇共26章,皆言禮,這裏的禮包涵著樂(le) 在內(nei) 。
宋老師說,盡管在一些曆史時期內(nei) ,禮曾遭到了非理性的批判,但是禮恰恰是中華文化的一個(ge) 重要切入點。禮是通天人的,天人之際,人不是孤立的一個(ge) 存在,一個(ge) 物種,他立於(yu) 天地之間,人和天之間的關(guan) 係,靠禮來聯結起來的。中國人的信仰世界,終極關(guan) 懷,是通過禮來表達的。賅內(nei) 外就是我們(men) 人的內(nei) 在生活,精神生活,心靈生活,外在生活就是我們(men) 的社會(hui) 生活,政治生活,禮是都可以統轄的,所以禮又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第三個(ge) 存體(ti) 用,禮有體(ti) 有用,它本身有一個(ge) 製度的建構,同時能夠在這個(ge) 實際的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功用。它最後的目的,禮之用,和為(wei) 貴,禮以製中,禮以達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這是禮的一個(ge) 最重要的追求,或者實現的一個(ge) 效果。禮關(guan) 乎著天理、國法、人情,是中國人的一種風俗習(xi) 慣與(yu) 生活方式,表達著中國人對天地萬(wan) 物、人情世故的一種看法。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禮是中國文化區別於(yu) 其他文化的基本標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如果不了解禮,就很難對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有真切的把握。禮的內(nei) 涵非常豐(feng) 富,包含禮義(yi) 、禮製、禮儀(yi) 、禮器、禮俗等。這些內(nei) 涵不少是超越時空的,而要理解中國的禮,離不開周公與(yu) 孔子。
線上分享
在“八佾舞於(yu) 庭”章,宋老師這樣講道,禮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區別了秩序差別。在現代社會(hui) ,等級製已不複存在,但是現代社會(hui) 仍有層級。周代禮樂(le) 製度包含著四個(ge) 支柱:分封製、井田製、宗法製、禮樂(le) 製,如果不理解它們(men) ,理解《論語》就很困難。宋老師對古代的八佾舞作了詳細的介紹,並提出了“後人以八佾祭孔算不算僭越”的思考。本章作為(wei) 《八佾》開篇,批判的就是春秋時代禮壞樂(le) 崩的現實。值得一提的是,宋老師糾正了“禮崩樂(le) 壞”習(xi) 慣用法,引用《陽貨》篇宰我談三年之喪(sang) 指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禮壞樂(le) 崩”,並對禮壞樂(le) 崩在客觀上帶來的積極意義(yi) 作出解讀。他說,春秋時代製度瓦解,“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私學的興(xing) 起造就了中國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中國思想史有四個(ge) 黃金時代: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兩(liang) 宋之際和清末民初。這些都是動蕩、混亂(luan) 的年代,禮壞樂(le) 崩,思想世界相對自由,有思想刺激,社會(hui) 需求。
在“人而不仁”章,宋老師認為(wei) ,這章主要談“仁”和“禮”的關(guan) 係問題。禮是仁的外在表現,仁是禮的內(nei) 在精神,禮之本是仁。孔子早期非常重視禮,禮代表孔子對傳(chuan) 統的繼承賡續;到了五十歲左右,孔子對仁的思想有了創造性轉化,仁是孔子思想的發明創造。禮表達孔子儒家對政治的關(guan) 注,導向了政治儒學;仁提撕人心,開創了心性儒學。仁對於(yu) 禮來講是根本性的,仁和禮之間,仁是體(ti) 的話,禮就是用,仁是本的話,禮就是末,他們(men) 之間的關(guan) 係是這樣的。所以沒有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用禮來彰顯仁。但是沒有仁,禮就成了一個(ge) 空殼,一個(ge) 具文的形式。
在“季氏旅於(yu) 泰山”章,宋老師談到,孔子通過對弟子冉有的批評,提出儒家對為(wei) 臣者的教導。臣子對君主不僅(jin) 要輔佐還要勸諫,臣子輔佐君主應按道義(yi) 的要求去做,而不是按君主的意思去做。對於(yu) 季孫僭禮的現象,冉有做不到諫止,孔子十分不滿,認為(wei) 這違背了儒家“君子儒”的理想。
線上分享
宋老師通過“君子無所爭(zheng) ”章解讀了“禮”與(yu) “讓”的關(guan) 係。他說,“禮”當中包含著“讓”的精神,“讓”與(yu) “爭(zheng) ”相對。競爭(zheng) 是現代社會(hui) 非常重要的特征,那麽(me) ,“讓”在當今社會(hui) 還會(hui) 不會(hui) 有價(jia) 值?接著,宋老師“說文解字”,展示了“射”字形字義(yi) 的演變,表現射禮在中國上古時代的重要性。古代人通過射禮考察德行,反求諸己。最後,宋老師不忘提醒聽眾(zhong) 思考:射本來是武術活動,後來儒家把射文化、禮儀(yi) 化了,這對於(yu) 後來國民性的柔弱有沒有關(guan) 係?
在“祭如在”章,宋老師認為(wei) ,本章主要是談祭祀的態度問題,要深入理解儒家的祭祀觀。“國之大事,在祀與(yu) 戎”,祭祀不能代替,祭祀也必須誠敬,要按照禮的要求去祭祀。“祭如在”、“敬鬼神而遠之”正體(ti) 現孔子中庸的鬼神觀,“君子以為(wei) 文,百姓以為(wei) 神”,祭祀背後體(ti) 現的是“神道設教”,是文化活動。
“君使臣”章主要是講“儒家的君臣關(guan) 係”,宋老師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體(ti) 現了孔子的君臣觀。君臣關(guan) 係是一個(ge) 雙向倫(lun) 理,君臣、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之間,都是一種雙向關(guan) 係。在早期儒家隻有父子兄弟血緣關(guan) 係是絕對的,君臣關(guan) 係是相對的,就像現在的契約一樣,是可以解除的。但是,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倫(lun) 理觀念也在不斷演變,以至於(yu) 出現片麵強調君權、父權、夫權的“三綱”。現在雖然沒有君臣,但是我們(men) 有上下級,所以儒家的君臣關(guan) 係是相對的,每個(ge) 人都有一個(ge) 相應的角色,都要承擔一定的義(yi) 務規範。
與(yu) 談人魏衍華老師
講讀結束後,魏衍華老師作出點評。他說,《八佾》篇貫穿的一個(ge) 核心是“禮”,“禮”分為(wei) 三個(ge) 層次:禮儀(yi) 、禮製、禮俗。《為(wei) 政》篇談為(wei) 政之道,《八佾》篇談的還是為(wei) 政的問題——“以禮從(cong) 政,以禮為(wei) 政”。為(wei) 政不僭越禮製,禮製的背後是禮義(yi) ,“義(yi) 者,宜也”,也就是說,禮製是適宜的、恰當的。《八佾》篇從(cong) 總體(ti) 上來看,無論是講禮儀(yi) 還是禮製,其背後主導的還是禮義(yi) ,禮之義(yi) 就是要敬。這篇充分展現了一個(ge) 溫文爾雅的孔子儒家形象,這一形象的背後是對禮儀(yi) 的尊重和對禮製的遵守,最終歸結到治國理政,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修己安天下。
主持人劉昭博士
隨後,在主持人劉昭博士的組織下,線上聽眾(zhong) 先後發言,提出問題,交流互動。對於(yu) 聽眾(zhong) 的疑惑,宋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活動現場與(yu) 線上參與(yu) 人員
活動最後,楊朝明老師做了總結。他說,本篇是從(cong) 總體(ti) 上來談禮,談為(wei) 國以禮、為(wei) 政以禮、為(wei) 家以禮等問題。既然我們(men) 形成了社會(hui) ,那麽(me) 人與(yu) 人之間相處就必須要有禮的原則、規則和準則,把握其精神實質,把握禮的精神,才能成為(wei) 真正有德的人。《八佾》篇講禮,講禮儀(yi) 、禮製的“禮”,就是講道理的“理”。希望我們(men) 大家能循禮而動,遵道而行!
“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是洙泗書(shu) 院新推出的公益經典閱讀活動,書(shu) 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xi) ”的讀書(shu) 理念,圍繞儒家經典為(wei) 中心“以文會(hui) 友”,力爭(zheng) 將學習(xi) 繼承儒家文化與(yu) 發展創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典的當代價(jia) 值。接下來,書(shu) 院也會(hui) 繼續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邀請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共讀《論語》。歡迎有誌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典。
今後,我們(men) 將陸續推出“悅·讀”經典書(shu) 會(hui) 、“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chuan) 承等方麵搭建平台,為(wei) 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you) 質文化資源和服務。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