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著《從經學到理學》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1-08-11 19:31:00
標簽:《從經學到理學》、何俊
何俊

作者簡介:何俊,男,杭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複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教授,浙江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西學與(yu) 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yu) 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儒學之鏡》《從(cong) 經學到理學》等。

何俊 著《從(cong) 經學到理學》出版

 

 

 

書(shu) 名:《從(cong) 經學到理學》

作者:何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分序曲、正篇和尾聲。序曲主要聚焦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知識譜係中的知識觀念分析以及馬一浮的“六藝論”;正篇以列於(yu) 馬一浮“群經通類”中的經學著作,即啖助新《春秋》學、胡瑗《洪範口義(yi) 》、程頤《周易程氏傳(chuan) 》與(yu) 王宗傳(chuan) 《童溪易傳(chuan) 》、敖繼公《儀(yi) 禮集說》、李光地《詩所》、黃道周《孝經集傳(chuan) 》、朱熹《論孟精義(yi) 》為(wei) 核心,討論理學如何從(cong) 經學中轉出,形成自己的問題關(guan) 懷、理論訴求和治學方法;尾聲則從(cong) 顧炎武的《五經同異》討論理學的後續影響和清學與(yu) 理學的關(guan) 係。以往對理學的研究,多以人如二程、朱熹等或思想專(zhuan) 題如人性論、本體(ti) 論等為(wei) 核心,本稿則試圖以經典或者說經學著作為(wei) 中心,探討曆史中理學的思想演進,在方法上有所創新。而所選擇的這些經學著作,大多是以往不太為(wei) 人所注意的,而作者則從(cong) 馬一浮的選目出發,深入剖析了這些著作中所反映的理學的學術構建過程,眼光敏銳,富有啟發。同時,作者也希望能從(cong) 回看中國既有的經典及其解釋的曆史,從(cong) 而致力於(yu) 用今天乃至指向未來的新的知識形態來闡揚具有根源性的價(jia) 值,激活中國固有的知識係統與(yu) 文化精神的源頭活水,導入今天的現實生活,引領未來。

 

目錄

 

引言

一、 範式與(yu) 路徑

二、 結構與(yu) 聚焦

三、 豐(feng) 富性與(yu) 精神主流

 

序曲:前提與(yu) 路徑

第一章傳(chuan) 統知識譜序中的知識觀念

第一節知識的生產(chan) 方式、性質與(yu) 特征

第二節知識係統的建構

第三節知識的標準及其旨趣

第四節經與(yu) 史交織中的價(jia) 值性知識維度

 

第二章馬一浮“六藝論”與(yu) 《群經統類》

第一節馬一浮的精神

第二節六經該攝一切學術

第三節《群經統類》及其意義(yi)

 

正篇:從(cong) 經學到理學

 

第三章啖助新《春秋》學與(yu) 理學開啟

第一節經義(yi) 型塑與(yu) 經典擱置

一、 從(cong) “舍傳(chuan) 求經”到“斷爛朝報”

二、 從(cong) 疑傳(chuan) 棄注到求經釋義(yi)

第二節曆史表象的背後

一、 理必然矣

二、 以權輔正

三、 原情為(wei) 本

 

第四章明體(ti) 達用與(yu) 思想盛衰

第一節《洪範口義(yi) 》的政治哲學

第二節蘇湖教法及其理學精神

第三節權力世界中的思想盛衰

 

第五章易學轉出理學及其延異

第一節《周易程氏傳(chuan) 》的傳(chuan) 釋模式、理的性質以及

延異

一、 辭與(yu) 意

二、 傳(chuan) 釋的四維模式

三、 理的性質:聚合

四、 傳(chuan) 釋的延異方向

第二節《童溪易傳(chuan) 》與(yu) 理學向心學轉化

一、 《童溪易傳(chuan) 》之於(yu) 《周易程氏傳(chuan) 》的意義(yi)

二、 理的認識與(yu) 心的凸顯

三、 物理之固然與(yu) 其本在我

四、 理的人心化

附葉適易學的還理於(yu) 象

 

第六章禮與(yu) 理以及知識考古

第一節由禮轉理抑或以禮合理

一、 熙豐(feng) 新法的義(yi) 理依據與(yu) 禮理一貫

二、 理學一脈的禮學及其旨趣與(yu) 路徑

第二節《儀(yi) 禮集說》與(yu) 理學的知識考古

一、 無用、有用之說何足以蒂芥於(yu) 胸

二、 與(yu) 古人揖讓周旋於(yu) 其間

三、 刪、存、補及附以己見

 

第七章《詩所》與(yu) 理學的終結

第一節語境還原與(yu) 各得其所

第二節由辭求意與(yu) 觀其所興(xing)

第三節曲盡事理與(yu) 小大兼舉(ju)

 

第八章《孝經集傳(chuan) 》與(yu) 理學之為(wei) 教

第一節文本的尊崇

第二節宗經集傳(chuan) 以發微義(yi)

第三節儀(yi) 式的功能與(yu) 指義(yi)

 

第九章《論孟精義(yi) 》與(yu) 程朱理學的話語型塑

第一節文本

第二節語言

第三節身體(ti)

第四節仁義(yi)

第五節存養(yang)

第六節辯學

 

尾聲:清學與(yu) 理學第十章顧炎武《五經同異》對理學的取舍

第一節《五經同異》及其性質與(yu) 價(jia) 值

第二節論學旨趣上的取舍

第三節論學內(nei) 容上的取舍

第四節論學方法上的取舍

 

結語

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何俊  現任複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教授;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學社、清華國學研究院、台灣大學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中心等訪問學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領域海外學術評議人,全國朱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常務理事。主要從(cong) 事中國哲學與(yu) 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西學與(yu) 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yu) 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新華文摘》《哲學研究》《曆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