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學術傳(chuan) 承創新暑期學校成功舉(ju) 辦
來源: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七月初一日戊子
耶穌2021年8月8日
2021年7月21日-8月3日,由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古典學術傳(chuan) 承創新暑期學校”成功舉(ju) 行。本次暑期學校由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加華教授作為(wei) 召集人,共分中國史、民俗學與(yu) 民間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哲學四大版塊,分別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台灣以及美國、日本的20位人文社科領域一流學者擔任授課教師。200多所高校與(yu) 科研院所的近千名同學報名參加,經認真遴選,錄取正式學員237名,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倫(lun) 敦政治經濟學院、澳門科技大學等56所知名高校與(yu) 科研院所。本次暑期學校,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7月21日上午,暑期學校開班式啟動。儒學高等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平生教授、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李鵬程老師到會(hui) 並發表致辭。開班式由王加華教授主持。
李平生書(shu) 記在致辭中對河南受災的廣大群眾(zhong) 表示慰問,向河南鄭州抗擊洪澇的廣大黨(dang) 員、群眾(zhong) 致敬。李書(shu) 記指出,本次暑期學校的開辦恰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華誕,學院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周年大會(hui) 的講話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文史哲》編輯部重要回信精神為(wei) 指引,為(wei) 適應新文科建設發展提出的內(nei) 在要求,開辦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暑期學校,匯集哲學、民俗學、中國語言文學、曆史學等不同學科的專(zhuan) 家學者、青年學生,是貫徹新文科建設的創新性舉(ju) 措。
王學典院長向參加暑期學校的老師和同學表示感謝和歡迎,他強調中國古典學術的特點是非文非史非哲的,要推動中國古典學術的傳(chuan) 承創新,就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融合。本次暑期學校特別邀請了多位國內(nei) 外不同領域的頂尖專(zhuan) 家學者授課,為(wei) 同學們(men) 提供了親(qin) 聆名師教誨和互相學習(xi) 交流的機會(hui) ,希望同學們(men) 能開闊視野,在學術研究中勤於(yu) 思考,以問題為(wei) 中心,多閱讀本專(zhuan) 業(ye) 之外的經典書(shu) 籍,推動中國古典學術創新發展。
李鵬程副書(shu) 記就暑期學校的學習(xi) 紀律與(yu) 結業(ye) 要求進行了強調,希望學員在暑期學校的兩(liang) 周裏認真學習(xi) ,不虛此行,共同度過愉快、難忘的學習(xi) 時光。
7月22日上午,暑期學校史學板塊開課,山東(dong) 大學陳峰教授《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發展新論》對20世紀中國曆史學進行了概括與(yu) 總結。陳教授指出,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是曆史學科的基礎,史學科學化、理論與(yu) 材料的關(guan) 係是當前史學發展中的重要問題。22日下午,台灣大學古偉(wei) 瀛教授《從(cong) “後”學思考史學方法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介紹了國內(nei) 後現代史學的現狀,認為(wei) 國內(nei) 對後現代主義(yi) 存在著誤解,而後現代主義(yi) 給史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革新,應該增強對後現代主義(yi) 史學的研究和理解。23日下午,華東(dong) 師範大學李孝遷教授《“行動的指針”:中共的寫(xie) 史與(yu) 讀史》從(cong) “為(wei) 什麽(me) 要學習(xi) 曆史”“怎樣寫(xie) 曆史”“閱讀接受”“讀史的功要”四個(ge) 部分展開,既詳細介紹了中共寫(xie) 史讀史的過程和特點,還展示了許多新中國以前的珍貴曆史材料。24日上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趙慶雲(yun) 教授《新中國近代史研究機構之創建》指出研究學術史中從(cong) 學術機構入手,將學者的學與(yu) 行相結合來梳理學界人物之間的關(guan) 聯、學術群體(ti) 的具體(ti) 活動,可以拓展史學史研究的視野,增強研究的曆史感,從(cong) 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十七年史學豐(feng) 富與(yu) 複雜的麵貌。24日下午,山東(dong) 大學郭震旦副教授主持專(zhuan) 題討論,學員們(men) 圍繞“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yi) ”“如何看待曆史與(yu) 政治間的關(guan) 係”等五個(ge) 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25日上午,清華大學仲偉(wei) 民教授講授了《成癮性消費品與(yu) 近代世界的形成》,講座圍繞“研究成癮性消費品的意義(yi) ”“大航海是成癮性消費品影響全球的契機”“成癮性消費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成癮性消費品對近代世界形成的影響”四個(ge) 部分展開,為(wei) 學員提供了一個(ge) 研究全球史和近現代史的嶄新視角。
7月23日上午,民俗學(民間文學)版塊開講,中山大學吳滔教授從(cong) “曆史田野中的點、線、麵”“區域要素與(yu) 尺度空間”“曆史田野中空間分析的主要架構”三個(ge) 方麵,結合自身的田野經驗對曆史學的田野調查進行了詳細闡釋。24日晚上,北京大學趙世瑜教授從(cong) 自己在山東(dong) 與(yu) 遼東(dong) 的田野經曆出發,結合在旅途中發現的田野資料,在瑣碎的線索中建立聯係,通過再次審視清兵入關(guan) 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詳細論述了山東(dong) 與(yu) 遼東(dong) 的關(guan) 係,並指出要在田野所見中大膽假設、發現問題。26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劉鐵梁教授以《文明視野下的民俗觀》為(wei) 題,從(cong) 民俗觀的差異、民俗觀與(yu) 民俗主體(ti) 性認知的關(guan) 係等角度展開闡釋。他強調,民俗學應當注重進入日常交流的過程,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發現文明風範與(yu) 精神價(jia) 值,以便於(yu) 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26日下午,日本東(dong) 京大學菅豐(feng) 教授從(cong) 文化資源化問題出發,指出圍繞文化方麵的遺產(chan) 研究呈現出活躍動向,與(yu) 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的體(ti) 係與(yu) 製度應成為(wei) 製造融合而非分歧之器,並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成立背景、組織章程進行了解讀,呼籲要回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本的宗旨,積極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多國聯合申報的製度。27日上午,日本神奈川大學周星教授圍繞“城鎮化與(yu) 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與(yu) 鄉(xiang) 愁”“鄉(xiang) 愁的能動性:愈合城鄉(xiang) 的裂痕”“學術的立場:民俗學如何看待鄉(xiang) 愁”四個(ge) 部分展開講座。他提出中國民俗學要超越鄉(xiang) 愁、將鄉(xiang) 愁作為(wei) 客體(ti) 化對象來研究,要關(guan) 注當下現代日常和生活革命。27日下午,在李海雲(yun) 、林海聰、任雅萱三位老師主持下,全體(ti) 學員圍繞五位教授的講座展開了討論。
7月28日上午,哲學板塊開講,山東(dong) 大學曾振宇教授《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學漫談》從(cong) 天論入手證明了“民心即天命”,統治者應循仁義(yi) 而行,因而涉及到如何製約最高權力的問題,董仲舒的政治哲學由此獲得形而上根基——仁義(yi) ,仁義(yi) 實為(wei) 其政治哲學之本體(ti) 。28日下午,山東(dong) 大學林安梧教授《中華學術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話語與(yu) 存在》指出與(yu) 西方文化存在與(yu) 話語一致不同,東(dong) 方文化存在與(yu) 價(jia) 值的和合性是第一義(yi) 的,並深入探討道、德、仁,由此指出必須回到傳(chuan) 統中去,建構自身文化主體(ti) 性,與(yu) 西方進行真正的對話。29日上午,美國亞(ya) 利桑那州立大學陳懷宇教授《簡論中古時期儒釋道三教對動物的態度及其啟示》以虎蛇為(wei) 切入點,認為(wei) 儒釋道三家皆提出應對人與(yu) 動物衝(chong) 突的辦法:儒家借助政府的德政或個(ge) 人孝行抵禦蛇虎的傷(shang) 害;佛家主張馴化;道家則不僅(jin) 有馴服主張,更有殺生的傳(chuan) 統。29日下午,山東(dong) 大學黃玉順教授《儒家哲學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指出儒學本然蘊涵著現代性,儒學現代化有兩(liang) 大依據:生活方式的現實依據:現代性的市民生活方式、儒學的學理依據:仁→義(yi) →禮。在現代性的生活方式下,儒學原理要求正當而適宜的製度規範隻能是基於(yu) 現代權利觀念的設計。30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石雲(yun) 裏教授《從(cong) 曆理到物理:明末清初歐洲天文學引進吸收中的儒學追求》,首先以《崇禎曆書(shu) 》等為(wei) 例介紹明末清初歐洲天文學的引進,其次探尋“用西法”的儒學動機,最後以方以智對西學的批評、揭暄的理論創造說明儒學亦會(hui) 產(chan) 生極有創造性的結果。30日下午,在山東(dong) 大學鄒曉東(dong) 老師的主持下,學員們(men) 采取組長先行選題與(yu) 隨機分組的方式,圍繞五場哲學講座所討論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7月31日上午,文學板塊開課,首都師範大學左東(dong) 嶺教授《<文心雕龍>研究的基本途徑與(yu) 方法》以文本細讀方法為(wei) 切入點,圍繞體(ti) 要與(yu) 由點及麵等門徑與(yu) 方法對《文心雕龍》進行了頗有新意的解讀。31日下午,山東(dong) 大學王承略教授在《目錄學與(yu) 中國學術史》中指出了目錄學作為(wei) 中國學術史重要載體(ti) 之一具有反映學術發展源流的功用。其中,《漢書(shu) ·藝文誌》《隋書(shu) ·經籍誌》《文獻通考·經籍考》《四庫全書(shu) 總目》因目錄體(ti) 例的完善、學術內(nei) 容的豐(feng) 富和成書(shu) 的特定時代以及書(shu) 目的集成性質顯得尤為(wei) 重要。8月1日上午,台灣成功大學張高評教授《自成一家與(yu) 詩分唐宋》以宋代印刷術的進步為(wei) 切入點,指出印刷傳(chuan) 媒在宋詩變革中的推手作用。在傳(chuan) 媒效應之下,宋詩創意造語、遺妍開發、跨際匯通,達於(yu) 學唐、變唐、新唐、拓唐,最終自成一家。8月1日下午,台灣大學徐富昌教授在《出土文獻與(yu) 典籍異文——以簡帛材料為(wei) 中心》中廓清“異文”的概念,以出土典籍與(yu) 傳(chuan) 世文獻為(wei) 對象具體(ti) 分析了異文構成的六種原因與(yu) 兩(liang) 種存在模式,材料翔實、學理深厚。8月2日上午,中央財經大學左漢林教授《文學地理學與(yu) 杜甫生平研究》,以“文學地理學”為(wei) 支撐,回顧重走杜甫路中的所見,將杜甫遺跡現狀的照片與(yu) 杜詩對比考察,形成了圖文並茂的“杜甫行蹤遺跡考察記”。2日下午,學員們(men) 在任增強老師的主持下圍繞事先設定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8月3日上午,暑期學校結業(ye) 典禮舉(ju) 行。儒學高等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平生教授向暑期學校的順利舉(ju) 辦表示祝賀,對學員們(men) 的積極參與(yu) 表示肯定,並指出當下是全國新文科建設的關(guan) 鍵時期,希望學員們(men) 能立大誌,推動古典學術傳(chuan) 承創新。學員代表發言環節,華中師範大學2019級碩士姬厚祥、鄭州大學2018級本科生田靖、南京師範大學2019級碩士李祥翔、西北師範大學2018級本科生段潔文,分別代表史學組、民俗學組、哲學組、中國語言文學組,發表了參加本次暑期學校的感悟和心得。他們(men) 一致認為(wei) ,本次暑期學校課程設置合理,內(nei) 容豐(feng) 富,使學員們(men) 在此次暑期學校的學習(xi) 中受益匪淺。結業(ye) 式最後,王加華副院長對老師們(men) 的精彩講授和同學們(men) 的積極參與(yu) 表示感謝,並宣布本次暑期學校順利結束。
本次暑期學校,以推動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為(wei) 宗旨,采取史學、社會(hui) 學、哲學、文學多學科交叉的課程設置體(ti) 係,力求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融合,培養(yang) 問題意識,使學員們(men) 拓展了學術視野,提升了理論素養(yang) ,受到廣大學員的一致好評。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chuan) ,中國古典學術傳(chuan) 承創新離不開一代代學人的辛勤付出。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將不斷開拓奮進,為(wei) 學術傳(chuan) 承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提供紐帶、搭建橋梁。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