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海峰作者簡介:景海峰,男,西元1957年生,寧夏賀蘭(lan) 人。現任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哲學係教授。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chuan)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新儒學與(yu) 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熊十力哲學研究》《詮釋學與(yu) 儒家思想》《中國哲學的當代探索》等,執編《中國文化與(yu) 中國哲學》《文化與(yu) 傳(chuan) 播》等。 |
景海峰與(yu) 現場聽眾(zhong) “談心”
作者:景海峰
來源:“屈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導言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心”不僅(jin) 僅(jin) 是生理學、醫學上與(yu) 個(ge) 體(ti) 生命緊密相連的重要器官,更具有一種道德的、認知的、本體(ti) 的意義(yi) 與(yu) 內(nei) 涵。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源流中,不僅(jin) 儒家講“心”,而且佛、道也談“心”。在陽明心學盛行的今天,我們(men) 該如何正本清源,來理解“心”與(yu) “心學”,探尋從(cong) 孟子、管子、荀子到陸九淵、王陽明之間“心學”的詮釋路徑與(yu) 多重意涵,揭秘“心”在中國文化與(yu) 哲學思想中的重要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
2019年6月30日,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暨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景海峰教授蒞臨(lin) 屈子書(shu) 院講壇,以“談‘心’”為(wei) 主題發表演講,與(yu) 現場聽眾(zhong) 開展了精彩的互動。講座由鳳凰網湖南頻道全球同步直播,在線參與(yu) 人數多達46.8萬(wan) ;長沙理工大學教授、湖南汨羅屈子書(shu) 院執行院長王琦擔任嘉賓主持。
【現場互動】
聽眾(zhong) 提問:
景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帶來的精彩演講。請問王陽明的良知對我們(men) 的現實生活有什麽(me) 指導作用?您剛才說的立德、立言、立功,我們(men) 要怎麽(me) 去做呢?謝謝!
景海峰:
陽明學在這十年間,差不多成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或國學複興(xing) 大潮裏最引人矚目的、流行最廣的一個(ge) 思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各階層對陽明學都發生了極大的興(xing) 趣,產(chan) 生了自己的想象與(yu) 熱望。關(guan) 於(yu) 心和理的關(guan) 係(心即理)、良知的揭示與(yu) 達成(致良知)、知識與(yu) 行動的融會(hui) (知行合一),這些是他思想的核心,或者是最為(wei) 重要的內(nei) 容。除理論外,一般人對他感興(xing) 趣的可能是事功,從(cong) 他的人格來講,也有很多被後人所稱道的地方。從(cong) 清末到現代,海內(nei) 外很多學者,或者一些實業(ye) 界的人物,對陽明的經曆都非常有興(xing) 趣。他如何動心忍性,怎麽(me) 克服人生的千般磨難,最後在艱難困苦中衝(chong) 出重圍,成就一番功業(ye) ,這些對一般人來講可能更有吸引力。現在很多講人才學、成功學、勵誌學的,都拿陽明來做例子。就立功層麵而言,陽明和其他儒生,尤其是限於(yu) 在思想學說方麵有作為(wei) 的曆史人物確實不同。他很特別,獨樹一幟,事功令人欽服。如何立功?陽明不隻是思想的感召者,也是一個(ge) 活生生的榜樣。當然,我們(men) 今天學陽明,不是說人人都要成就陽明般的功業(ye) ,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還是要從(cong) 他的精神狀態和意誌力入手來學。陽明這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平凡的,充滿了艱辛。
人在不同的時代麵臨(lin) 的境遇是有差別的,功業(ye) 目標也是不一樣的。我們(men) 如何把自我的生命與(yu) 外部世界的價(jia) 值,即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結合起來,使之成為(wei) 一種追求來激發自身的力最?今天學陽明是要學他的意誌力,雖經千難百折,但信念不改,對社會(hui) 始終有道義(yi) 擔當的情懷。“我心光明,夫複何求?”心的體(ti) 悟是自己的一種定力、一種自信,這個(ge) 自信當然是跟對文明價(jia) 值的理解、對吾族曆史文化熱愛的深厚感情聯係在一起的。陽明的這種意誌力,對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有啟發,也是我們(men) 可學的。要學就學他的心性和定力,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可以從(cong) 生活實踐和日常工作中來體(ti) 會(hui) 的。
從(cong) 陽明的思想來講,他對道德的理解有一個(ge) 深化和精微的過程,他強調個(ge) 體(ti) 生命的自主性和獨有價(jia) 值。陽明行教天下,弟子眾(zhong) 多,複現了當年孔子講學的情景,聽眾(zhong) 中社會(hui) 各階層人士都有,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陽明後學的思想普及工作對社會(hui) 草根有很強的感染力,這也是陽明學的一個(ge) 重要特點。如果陽明的學術隻是一些抽象的哲理,不能把思想學說和每個(ge) 人的身心實踐通貫起來,就不可能有那麽(me) 大的感召力量,這方麵陽明學的表現很優(you) 異,對我們(men) 很有啟發性。我們(men) 今天的教育工作和社會(hui) 有隔層,不通貫,往往說一套做一套,所以問題很多。我們(men) 不能隻就書(shu) 本而書(shu) 本,就講壇而講壇,而要身體(ti) 力行,從(cong) 對生命實踐的追求中來體(ti) 味學問的真諦。這是陽明教會(hui) 我們(men) 的,對我們(men) 特別有啟發。
陽明的思想涉及言和行的很多層麵。在言教方麵,通過讀《傳(chuan) 習(xi) 錄》了解他的思想學說,學習(xi) 很多道理;在行教方麵,作為(wei) 一個(ge) 活生生的曆史人物,我們(men) 去看他的行跡,了解他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對我們(men) 當代人是有益的。
聽眾(zhong) 提問:
景教授,您好!請問在物欲橫流、功利主義(yi) 盛行的現代社會(hui) ,如何才能探尋好自己的本心,找到生命的快樂(le) ?謝謝!
景海峰:
這是一個(ge) 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ge) 很現實的問題。就每個(ge) 時代而言,每個(ge) 個(ge) 體(ti) 可能都麵臨(lin) 著這個(ge) 問題。當然,具體(ti) 的情況不一樣,有時代的特殊境遇。但就我們(men) 個(ge) 人來講,就我們(men) 的生命個(ge) 體(ti) 來講,不管在哪個(ge) 時代,有些東(dong) 西是相同的。像你剛才講的物欲橫流的間題,就是指麵對物質利益的誘惑時,我們(men) 怎麽(me) 去抗拒?我想這不隻是我們(men) 當代人的困惑,也是整個(ge) 人類的困惑。我剛才講心學的意義(yi) ,講人的精神性問題,可能都麵臨(lin) 著怎樣從(cong) 物的束縛或禁銅中衝(chong) 破出來、從(cong) 物的狀態裏得到一種解脫而不是被物欲所完全控製的問題。所以,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可能都在不斷地思考這個(ge) 問題。
近代西方功利主義(yi) 思想,從(cong) 心學角度來講,對心的境界的升華、對心的精神追求構成了一種障礙,二者之間具有不相容性。但我們(men) 從(cong) 心學的豐(feng) 富性和包容性裏也可以找到化解之道:一方麵怎麽(me) 樣在一個(ge) 製度或者一種條件下來處理這些問題,但另一方麵,也是最根本的,還是如何回到自我本身來麵對這些問題。欲望不但有一個(ge) 伸縮度,而且有自我把控和節製的可能性。一方麵,這個(ge) 外力很強大,不管是誘惑也好,或者是被逼迫也好,你隻能跟隨這個(ge) 趨勢和潮流去走;另一方麵,怎麽(me) 去做、如何麵對還是一個(ge) 自我信念的問題。所謂“自作主宰”,就是一種信念、一種堅定性,不為(wei) 物欲所動,如陽明講的“我心自足”的狀態,或“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er) ”的心緒。本有的東(dong) 西,如果你沒有理韶,沒有體(ti) 會(hui) 到,就容易把外在的表象的東(dong) 西作為(wei) 生命的追求或目的,最後就會(hui) 喪(sang) 失本心,喪(sang) 失自我。
對於(yu) 這個(ge) 問題,在陽明的思想裏或者在心學的文化裏,實際上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借鑒的資源。關(guan) 於(yu) 怎樣來培養(yang) 自我,增強本心的力量,堅固我們(men) 抵抗外部世界誘惑的能力,裏麵談了很多,現代的許多哲人也有這方麵的探討。我們(men) 一方麵去看看這些智者、這些先賢、這些思想家,他們(men) 怎麽(me) 來做分析和論辯;另一方麵主要是通過不斷的學習(xi) 和自我體(ti) 悟,培養(yang) 我們(men) 的心力或意誌力,在我們(men) 麵對各種誘惑的時候能夠不為(wei) 所動。
聽眾(zhong) 提問:
剛才景教授從(cong) 時間概念、曆史線索與(yu) 空間維度等角度,跟我們(men) 講了關(guan) 於(yu) 心學的相關(guan) 知識,我覺得很受啟發。聽了以後我覺得心學應該更多地關(guan) 注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人,跟個(ge) 體(ti) 有更直接的關(guan) 係,讓我有了思維和視野上的改變。我感覺儒、釋、道都講“心”的概念,都在探討個(ge) 體(ti) 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但是他們(men) 談“心”的時候,更多區別在什麽(me) 地方呢?
景海峰:
這個(ge) 問題比較複雜。我們(men) 是以儒家的思想線索為(wei) 主幹,包括先秦、宋明到當代的陽明熱,主要是從(cong) 侶(lv) 家的視野這個(ge) 學術線索來講的。關(guan) 於(yu) 佛教、道家到後來的道教,各有自己的發展脈絡。比如它們(men) 對概念的使用、對心學曆史的挖掘,都非常豐(feng) 富,也非常複雜。
比如說佛家,佛家講心是從(cong) “識”來講的,是一套心意識學說。“識”包括了八心王和五十一心所,心的功能除了感知性的前六識——眼、耳、鼻、舌、身外,還有意,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就相當於(yu) 荀子所講的天君,具有認知功能上的統合作用。這些都好理解,特別的是第七、八兩(liang) 種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的思維活動裏麵找不到,也很難理解。這是印度宗教思維很特殊的內(nei) 容,佛教闡發了這些內(nei) 容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對於(yu) 世界的理解和解釋,這是非常複雜與(yu) 精微的精神現象描述。佛家講的心可以說是一種很細微的精神分析,它所描繪的圖像和情景,更多的是一種體(ti) 驗狀態而不是客觀知識。這套心意識學說在各宗派中,內(nei) 容有所不同,特別是簡繁不一樣。比如唯識宗最複雜,而禪宗相對簡易,後來禪宗把這一套名相的東(dong) 西來了個(ge) “大掃除”,改為(wei) 主要通過生命實踐活動來體(ti) 現,但一些根本的精神還是受到“心”的分析的影響。所以在整個(ge) 中國化的佛教裏麵,我們(men) 仍能看到印度佛教思想的痕跡。
道教也一樣有自己的脈絡,如從(cong) 道家老子、莊子開始,到後來的道教。莊子講的“心”,主要是講“心齋”,或者如老子所講的“合光同塵”。道教就是要把紛繁複雜的世界簡易化,由有到無,在這個(ge) 活動過程中,“心”把這些複雜的東(dong) 西掃落,使之凝聚到一個(ge) 根源的意識上。所以道家對很多複雜的文化形式有一個(ge) 批判,這跟儒家為(wei) 學日益講擴充的路向很不一樣。道家認為(wei) 心受到後天的汙染,表現得非常紛雜,甚至是一種附贅的狀態,於(yu) 是道家談怎麽(me) 樣掃除它而返回到清靜之本。
盂子講的善端、陽明講的良知,強調的是怎樣把“心”通過後天的道德實踐不斷地擴充,把善性發揚光大。後天努力的過程,實際上是修養(yang) 工夫增強和道德品質磨慚的過程。不是退避三舍,而是知難而進;不是回到本原就完了,而是要不斷處理新的問題,知其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在艱難困苦當中,發揮人的積極性、能動性,把道德的力量發揚光大。如果能夠發揮到一定程度,就成為(wei) 君子;發揮到極致,就是聖人。如果人人都成為(wei) 君子,希聖希賢,那麽(me) 這個(ge) 世界就是一個(ge) 大同世界了。這就是儒家的路向。
所以說三家各有所長,我們(men) 要站在各家的邏輯上來理解它們(men) 。在現代的境遇下,如何來融合這些資源,如何吸收資源裏有意義(yi) 的成分,是我們(men) 今後努力的方向。
(王琦整理並經主講嘉賓最終審定)
主編:朱漢民 王琦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版次:2021年6月第1版
開本:16
定價(jia) :68.00元
ISBN:978-7-5667-2172-3
【書(shu) 籍簡介】
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根”與(yu) “魂”。文化興(xing) 則國運興(xing) ,文化強則國家強。在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今天,如何繼承與(yu) 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使之與(yu) 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文明發展相適應,是一個(ge) 重要的時代課題。本書(shu) 匯集了湖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高校與(yu) 研究機構的知名學者在屈子書(shu) 院講壇演講的內(nei) 容,體(ti) 現了朱漢民、景海峰、劉海峰、顏炳罡、彭林、程方平、李相海、董平、王中江、吳光、李宗桂、李存山、杜保瑞等教授關(guan) 於(yu) 鄉(xiang) 賢典範、禮樂(le) 文明、家風家訓、科舉(ju) 製度、知行合一、成己成人、中國文化精神等問題的獨特見解,呈現了當代學者的家國情懷與(yu) 文明傳(chuan) 承的使命和擔當,體(ti) 現了他們(men) 立足傳(chuan) 統、麵向現代的理性思索與(yu) 人生智慧。
即日起,“屈子書(shu) 院”公眾(zhong) 號將每周推出《家國情懷與(yu) 文明傳(chuan) 承》一講內(nei) 容,以饗讀者。
【書(shu) 本目錄】
第1講 朱漢民 鄉(xiang) 賢典範與(yu) 湖湘人格
第2講 景海峰 談“心”
第3講 劉海峰 從(cong) 古代科舉(ju) 到現代高考
第4講 顏炳罡 傳(chuan) 統家訓的現代價(jia) 值:由家族製度的破壞到家庭文明的重建
第5講 彭林 儒家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
第6講 朱漢民 李相海 程方平“東(dong) 亞(ya) 傳(chuan) 統書(shu) 院與(yu) 現代傳(chuan) 承”會(hui) 講
第7講 董平 陽明心學及其知行合一說
第8講 王中江 儒家的一貫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義(yi)
第9講 吳光 儒學與(yu) 中華家文化
第10講 李宗桂 善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第11講 李存山 範仲淹與(yu) 《嶽陽樓記》
第12講 杜保瑞 《周易》的人生智慧
後記
【嘉賓簡介】
景海峰
1957年生,寧夏賀蘭(lan) 人。早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哲學係;曾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台灣大學等校做訪問研究。現任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哲學係教授,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常務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暨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等。主要從(cong) 事儒學和中國哲學史研究,專(zhuan) 著有《熊十力》、《梁漱溟評傳(chuan) 》、《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新儒學與(yu) 二十世紀中國思想》、《詮釋學與(yu) 儒家思想》、《經典詮釋與(yu) 當代中國哲學》等,另有編著十餘(yu) 種及學術論文一百多篇。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