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聖】君子飲食有“道”
作者:戴和聖(安徽師範大學)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六月廿八日丙戌
耶穌2021年8月6日
民以食為(wei) 天,飲食乃頭等大事。“琴棋書(shu) 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道盡了君子生活的雅和俗;而吃飯、品茗、飲酒,關(guan) 乎人們(men) 的生活日常與(yu) 交際層次,更兼有物質與(yu) 精神雙重文化屬性,久而久之遂發展成為(wei) 中國禮樂(le) 文明的重要內(nei) 涵。古往今來,中國的飲食文化,既秉持中和之美、有禮有德,又於(yu) 飲食之外、人情往來間、生活細微處,盡顯君子之人格。
君子飲食有禮。吃是人的本能需求,但怎麽(me) “吃”卻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所在,食、禮一體(ti) 本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亮點:“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存在於(yu) 人們(men) 的飲食活動,如朱子所言,聖人之道在於(yu) 人倫(lun) 日用,而飲食之禮最切近日常,故人格修養(yang) 當由飲食發端。中國文化實用理性精神正是從(cong) “食”用開始的。
人們(men) 秉持食關(guan) 乎禮這一理念,融合飲食之“養(yang) ”與(yu) 禮樂(le) 之“治”,寓教於(yu) 食,衍生君子飲食的禮節大防。孔子對飲食之禮有嚴(yan) 格要求,諸如腐爛的魚和肉、變色變味的食物、烹飪不當的食物、不時新的食物、佐料搭配不當的食物等,皆被劃為(wei) “不食”範疇;同時設定禮節規矩,比如不嫌酒足但不喝醉,逢餐須有薑但不多吃,“席不正,不坐”“食不語,寢不言”等。誠然,飲食不止於(yu) 飽口腹,還影響人的言行意誌,正所謂味以行氣,氣以實誌,誌以定言,言以出令。由此,君子約束飲食行為(wei) ,慎言語、節飲食、謹作為(wei) ,貴微重始,有禮有序,“慎小物而無大敗”,以彰顯仁義(yi) 道德。
中國禮儀(yi) 文化重人情往來,賦酒以情、以禮化人,人們(men) 在社交中的用酒禮節,尤顯禮儀(yi) 風度。君子的理想人格,體(ti) 現在飲酒上的品質素養(yang) ,則是對禮的尊崇和規範。首先,待人彬彬有禮、熱情周到,使人如沐春風、賓至如歸,既盡地主之誼又顯親(qin) 和風範。其次,用酒有度有禮、輕鬆溫暖,使酒起到調節氛圍、和諧人際的作用,如《儀(yi) 禮·燕禮》載到,君子用酒先行“三爵”之禮(主人獻酒、客人酢酒、主人再酬酒),而後方可主賓互敬,其間尤重儀(yi) 禮,以免失禮敗德。再次,言行規範有禮、溫柔敦厚,“主人終其厚意,客人盡興(xing) 而歸”,實現人際交往與(yu) 自身修養(yang) 的最大化平衡。
君子飲食有節。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追求中和之道,彰顯“中”為(wei) 節、“和”為(wei) 美。中和是度的藝術,講究過猶不及,以求平衡之美,儒家尤重“節製”,強調“克己複禮為(wei) 仁”,君子對口腹之欲的節製意在於(yu) 此。
古人認為(wei) ,食物自有其稟性、品格和功能,如春溫夏涼、秋補冬藏,食物相生相克,因而應理智選擇,“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君子對待食物秉持中和克製的態度,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把握節律、參天取食,“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對待飲食本著嚴(yan) 謹篤行的風範,遵循規律、有節有度,“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髒之葆”。
這種中和之道反應於(yu) 飲酒,同樣體(ti) 現明顯。“醉而不出,是謂伐德。飲酒孔嘉,維其令儀(yi) ”,飲酒本樂(le) 事,如能堅守禮儀(yi) ,則可涵養(yang) 風度、溝通人際;但若長醉不醒,便又成失德、失禮於(yu) 人。如果說禮是外顯的社會(hui) 規範,那麽(me) 德就是內(nei) 在的觀念約束,而君子的人格魅力在於(yu) 最大化協調了二者的關(guan) 係,內(nei) 外兼顧,方為(wei) 至善至美,德禮兼修,才是處世利器。由之而論,君子重德,中正平和,宜不沉不溺不酗酒;君子重禮,守節克製,忌酒後失言失態失範。
飲食有節,還體(ti) 現在君子於(yu) 日常生活中通過品飲體(ti) 驗,進而反觀自身、感悟生活。這種飲而有思、飲而有悟的品鑒,反應在茶上尤其生動深刻,“人生如茶”的生活感慨由是而發。人們(men) 在享受茶的味覺滋潤外,更在意性情的愉悅、心靈的淨化。置身塵囂鬧市,君子以茶視己,超出物外靜觀,超脫物事理解,常飲常悟中形成理念、智慧、品格、境界。麵對跌宕起伏,君子以茶喻己,養(yang) 身心、悅靈性,修習(xi) 恬靜雅致品格,獲得心靈洗禮和人格升華。蘇軾一生命運多舛,卻創作了大量詠茶詩詞,借茶詠懷,彰明開闊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浩然的正氣、積極的態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沉浮,即使坎坷,君子始終不改其誌,永葆超然物外、圓融瀟灑、高潔淡雅、愈挫愈勇的處世心態。
君子飲食有德。人們(men) 在各種宴飲活動中,言談舉(ju) 止間透過食物飲品的映襯,彰顯自己的身份、知識、閱曆,釋放君子的氣質和涵養(yang) 。君子勤於(yu) 修煉,有所作為(wei)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治人治事而治食。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裏,茶是不可或缺的飲品,其和敬風範造就成人之美,人人皆能品評玩味。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茶是“君子”的象征,素有“飲中君子”之譽。茶有茶性、人有人格,人們(men) 通過品茶以修身養(yang) 性、品味人生,經年累月的品鑒回味,逐漸形成觀照茶與(yu) 君子的茶性和人格。晏嬰以茶為(wei) 廉、諸葛亮“靜以養(yang) 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先賢以茶崇儉(jian) ,以茶立德。君子品茶,應當汲取茶的清和裏仁、睿智超然的美德,體(ti) 味茶的堅貞清廉、高雅脫俗的品格,以茶守操養(yang) 、廉勵節,倡崇儉(jian) 、行清廉。君子以茶觀心,常聽幽靜深語、常看斜風細雨、常持平常之心,修習(xi) 高潔情操,修煉清廉品德,以實現個(ge) 體(ti) 生命價(jia) 值,這既是以君子之品格悟茶之品性,也是以茶之品性養(yang) 君子之品格。
從(cong) 酒品看人品是生活中的普遍經驗,這是因為(wei) 人的德行與(yu) 修養(yang) 在飲酒時得到“放大”。君子之不同處在於(yu) ,能以酒為(wei) 媒、酬酢揖讓中踐行傳(chuan) 統美德,既引人關(guan) 注又約束自身,盡顯人格魅力。首先,保持風度、體(ti) 現誠意,始終做到神態自然、衣著得體(ti) 、言行規範。其次,溫文爾雅、謙恭揖讓,始終堅持溫潤如玉、不怒不爭(zheng) 、遵守禮儀(yi) ,既把握分寸又展示禮節。再次,唯務折中、平和克製,始終堅守內(nei) 心的平和、行為(wei) 的克製,適可而止,理智清醒,展示美好莊重的外在形象,彰顯內(nei) 在的儒雅之風。
一日三餐看似小事,卻又能衡量人的倫(lun) 理高下和品行高低,我們(men) 由一個(ge) 人的飲食行為(wei) 不難看出其愛好、品位和追求。“士誌於(yu) 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yu) 議也”,斤斤計較生活瑣事、隻在意口食之需的人,難有遠大誌向,而君子不止在食,不足與(yu) 之道也。有理想、有誌向的君子,不為(wei) 吃喝勞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le) ”,誠如孔子稱讚顏回,清苦而不改好學之趣,理應成為(wei) 當下君子的生活情懷。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無求飽”的君子,追求的不外是弘道明理、知行合一、化洽黎民;不在“生”之本身,而在“活”之要義(yi) ;換言之,亦即追求德禮兼修、有度有節;口腹之欲的背後實有大“欲”存焉——有禮、有節、有德是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楊陳】唐宋地權製度變遷影響迥異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