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孔廟、孔林、孔府 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承載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1-08-07 12:21:32
標簽:孔廟、孔府、孔林、精神承載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孔廟、孔林、孔府 一個(ge) 偉(wei) 大民族的精神承載

作者:楊朝明(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來源:《中國民族》2021(06)

 

英國作家貢布裏希在《寫(xie) 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一書(shu) 中寫(xie) 道:“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也許正因為(wei) 如此,要更好地了解中國,應該從(cong) 孔子開始;要更好地了解孔子,可以走進位於(yu) 山東(dong) 曲阜市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

 

泰山之陽,以曲阜為(wei) 核心的這個(ge) 地區是一個(ge) 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就像孔廟祭祀的存續,乃是由於(yu) 孔子之道所蘊含的價(jia) 值理念與(yu) 行為(wei) 規範為(wei) 整個(ge) 中華民族所共同遵循。“三孔”以及相關(guan) 的祭祀紀念活動,在傳(chuan) 統中國發揮了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jia) 值示範的作用,凝聚了社會(hui) 共識,建構了中華文化認同,樹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孔廟、孔林、孔府的曆史文化承載

 

走進孔廟,著名的十三碑亭院給人留下深深的思索。十三碑亭位於(yu) 孔廟大成門前,全部由當時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所建,其中金代碑亭2座、元代碑亭2座、清代碑亭9座。碑亭上的碑文,多是對孔子追諡加封的昭告、拜廟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廟的記錄。碑文用漢文、滿文、蒙文等幾種文字書(shu) 寫(xie) ,真草隸篆,座座不同,無論曆史價(jia) 值還是文學及書(shu) 法價(jia) 值,均可稱得上文化寶藏。由此也可見,孔子早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尊奉。

 

 


孔廟十三碑亭

 

孔廟、孔林、孔府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廟堂文化、典籍文化、園林文化、陵墓文化的代表,此乃有形的文化。曲阜的地上地下、大街小巷,彌漫的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萬(wan) 千氣象,此乃無形的文化。1982年,曲阜躋身全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1994年,孔府、孔廟、孔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自上古時期,曲阜的文化底蘊便積澱深厚,相傳(chuan) 中華人文初祖黃帝誕生於(yu) 此,中華禮樂(le) 文明的奠基人周公分封在這裏。更為(wei) 重要的是,這裏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在孔子以後的數百年中,此地儒家學者人才輩出,除了元聖周公、至聖孔子,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ya) 聖孟子等先賢大儒也曾生活在這裏。經過長期積累,鄒魯舊地逐漸形成大批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擁有了“東(dong) 方聖城”的美譽。

 

作為(wei) 我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孔廟、孔林、孔府等古跡,展現了古老中國的廟堂文化和詩禮傳(chuan) 統,承載了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表達著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與(yu) 此同時,久經曆史風雨和時代更迭,“三孔”對於(yu) 傳(chuan) 承發展孔子學說和儒家思想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孔廟是紀念、祭祀孔子的地方,裏麵還供奉著150多位曆代聖賢大儒,他們(men) 是配享、從(cong) 祀的人。孔子的曆代直係子孫居住在孔府,具體(ti) 負責孔廟祭祀,在弘揚孔子學說方麵作用重大。在孔林裏,安葬著一代又一代的孔子後裔。這個(ge) 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與(yu) 規模宏大的孔府一樣,不僅(jin) 彰顯著家族的榮耀,也為(wei) 弘揚孔子儒家學說發揮著積極作用。

 

 


曲阜孔廟大成殿

 

孔廟始建於(yu) 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孔子生前,魯哀公常常向孔子問政。孔子逝世後,哀公十分悲痛,便作了誄詞予以祭悼。他還下令將孔子原來居住的三間房屋改為(wei) 祀廟,收藏其用過的衣冠、琴、車、書(shu) 等,孔子子孫後學每年按時令祭祀,這就是孔廟的雛形。漢高祖劉邦曾來此祭祀孔子。東(dong) 漢桓帝時,魯相韓敕以官錢修飾孔廟,使孔廟具有了官設的性質。唐太宗下令京城和全國皆為(wei) 孔子立廟,並專(zhuan) 令建闕裏孔廟(指曲阜孔廟),孔廟規格更高、規模更大,被賦予了“孔廟表率”和“祭祀孔子中心地”的意義(yi) 。

 

在孔廟受祭的,除了大成殿裏的孔子和配享的“四配”“十二哲”,還有供奉在兩(liang) 廡裏的先賢、先儒。大成殿前庭院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有兩(liang) 排共80間房屋,綠瓦長廊,紅柱隔扇,俗稱兩(liang) 廡。其中配享的大儒,曆代都有增添更換,除孔子弟子外都是儒學大師,如董仲舒、韓愈、程顥、王陽明、顧炎武等,屬於(yu) 正統儒學傳(chuan) 承的中堅。他們(men) 尊孔子為(wei) 宗師、師表,以六經為(wei) 經典,以繼承道統自居。他們(men) 還發展孔子思想,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滲透到社會(hui) 的各個(ge) 層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兩(liang) 廡中的配享人物,在唐朝僅(jin) 有20餘(yu) 人,到民國時則多達156人。其早期為(wei) 畫像,金代改為(wei) 塑像,明成化年間改為(wei) 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神龕中。作為(wei) 尊孔崇儒的標誌,孔廟早已成為(wei) 學人向往的地方。

 

 


孔廟兩(liang) 廡

 

孔廟是中國的“文廟”。自唐代以來,誰來配享和從(cong) 祀,都由官方確定。這些人有資格從(cong) 祀文廟,是他們(men) 與(yu) 孔子存在“學緣”關(guan) 係而不是“血緣”關(guan) 係,孔子祭祀也就不僅(jin) 是孔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家事”,更是中國人在文化上慎終追遠的“國事”。孔廟祭祀的禮儀(yi) 為(wei) 釋奠禮,在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這是“國之要典”,被稱為(wei) “乾坤第一大事”。孔子弟子後學及孔子後裔對孔子的祭祀,開啟了祭祀史上的一大變革。對老師的祭祀,具有“血緣性”與(yu) “非血緣性”並行的特征,可以稱之為(wei) “擬血緣性”。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傳(chuan) 承與(yu) 親(qin) 情延續的意味同時存在,並行不悖。將師納入祭祀對象,成為(wei) 中國文化尊師重教的重要標誌。

 

不難理解,孔廟的從(cong) 祀曆史,就是政統與(yu) 道統相互結合、有機統一的曆史,也是官方意識形態的發展史,還是正統思想文化學說的演變史。孔廟祀典的曆史,體(ti) 現了儒學與(yu) 社會(hui) 的結合與(yu) 發展方向。從(cong) 儒家道統的角度,隻要是對於(yu) 孔子思想和儒家經典有所發明、有所維護,“扶綱常,淑人心”,就可納入孔廟祀典,配享孔子。可見,“孔廟從(cong) 祀,非尋常事”。孔廟祀典中諸儒的選擇和晉升,均要受最高統治者認可與(yu) 管製。

 

如果說孔廟顯示了孔子思想的深遠影響,那麽(me) 孔府則體(ti) 現了孔子後裔的身份顯赫。孔府本名“衍聖公府”,緊鄰孔廟東(dong) 側(ce) ,是孔子嫡氏子孫居住的府第。“衍聖公”是宋仁宗賜給孔子第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經曆宋、元、明、清各朝,整整承襲了32代。

 

孔子以後,孔氏家族綿延不絕,持續2000多年,且譜係井然,輩分分明,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數。孔子的子孫看管孔子遺物,祭祀孔子,讀書(shu) 講學,傳(chuan) 播孔子思想。孔子後裔的這處住宅,世代相襲,被稱作“襲封宅”。明、清時期,朝廷更是授予孔府前所未有的特權和財富,其規模也相應擴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提升“衍聖公”為(wei) 一品官,賞賜大量土地和佃農(nong) 。孔府不但要管理家族經濟,管轄府內(nei) 事務、宗族事務,而且還要參與(yu) 曲阜地方政務。

 

曆代王朝不斷追封孔子,也對其嫡裔加官進爵、授予特權,使其世代享受榮華富貴。宋代以前,除了唐玄宗曾一度封孔子嫡裔為(wei) “文宣公”之外,孔子嫡裔的爵位一般是侯爵。宋仁宗所封“衍聖公”,寓意孔子嫡裔能世世代代繁衍連續,子孫昌盛,並且繼承聖人孔子的思想,以使聖道永承不衰。從(cong) 此,“衍聖公”封號一直沿用到第77代孫孔德成,曆時880年而無變動。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陵墓上植樹成林,故得其稱謂。孔子逝世後,弟子們(men) “各持其方樹來種之”。於(yu) 是,各個(ge) 地方的特異樹種被移植過來,在孔子墓旁紮根、生長、繁殖。這個(ge) 環植異樹、封而不壟的孔子墓,便是孔林之始。孔子以後,隨葬的子孫越來越多,林地越來越大,樹木也越來越茂密。從(cong) 弟子們(men) 一人一抔土築成第一座墳墓,到如今占地180多公頃,孔林內(nei) 墳塋已有10萬(wan) 餘(yu) 座。這樣的規製,充分體(ti) 現了曆代王朝對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尊崇。

 

 


中國古代的陵墓文化,強調的是高、大、深、莊。或依山為(wei) 陵,或累土為(wei) 陵,密植鬆柏,以成山勢,就是為(wei) 了體(ti) 現其“高”;占地廣闊,追求規模,是為(wei) 突出其“大”;在凡人世界和陵墓之間,往往有較長的神道,有的還分主神道、副神道,使人於(yu) 時間流動中感覺在通向另一個(ge) 世界,這是為(wei) 了突出一個(ge) “深”字;而那些古樹、石人、石獸(shou) 、華表、供桌、石碑等,都在突出一個(ge) “莊”字。這樣的建築設計,無疑對觀者內(nei) 心有著莊嚴(yan) 肅穆的心理強化。凡是參觀、瞻仰過孔林的人,都會(hui) 對此有深刻體(ti) 會(hui) 。

 

孔子儒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數千年來,基於(yu) 共同的價(jia) 值觀念和文化心理,中華民族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觀念和精神追求的有機統一體(ti) 和命運共同體(ti) 。與(yu) 西方民族的地域共同體(ti) 或者血統共同體(ti) 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寶貴之處在於(yu) 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孔子作《春秋》,是以“禮”作為(wei) 區分“中國”與(yu) “夷狄”的標準。符合禮的,夷狄可視為(wei) 中國;不符合禮的,中國亦可視為(wei) 夷狄,這就是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yu) 中國則中國之”。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產(chan) 生並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因此曆代皆以對中華文明的認同來建構文化共同體(ti) 。

 

在中國曆史上,文廟祭祀是入主中原的各民族政權確立文化正統性的必然選擇。一些少數民族政權雖然在軍(jun) 事上戰勝了中原王朝,最終卻在文化上主動遵奉中華文明。其中最為(wei) 重要的原因,是少數民族政權可以借此增強、深化整個(ge) 國家的文化共同體(ti) 意識,從(cong) 文化上強化政權合法性。為(wei) 此,他們(men) 都將孔子奉為(wei) 文化正統的象征,建立文廟進行祭祀。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在京師修建文廟。親(qin) 政後,他又率領百官行幸魯城,親(qin) 祀孔廟。遼代自太祖耶律阿保機時便已識惟孔子乃大聖並為(wei) 萬(wan) 世所尊,始建文廟以釋奠。清代帝王更把“廣修廟”作為(wei) 一項基本國策,文廟數量及文廟祭祀規模都達到極盛。

 

沿著孔廟神道往裏走,曆代建築的莊嚴(yan) 肅穆,多姿多彩的營造法式,由明而宋的曆史回溯令人們(men) 不禁發問:孔廟何以集中如此眾(zhong) 多的曆史建築?何以這樣越建越大?此時,前後左右的匾額、對聯以及眾(zhong) 多的石碑,都能告訴你答案。

 

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與(yu) 教育密不可分。他心係天下,關(guan) 懷蒼生,繼承上古三代的文化,深刻反思現實,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學說。為(wei) 了更好地推行自己的主張,他創立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他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可謂桃李芬芳,人才濟濟。

 

孔子之教屬於(yu) “大人之學”“成德之教”,追求培養(yang) 有情懷、有擔當的大人,培養(yang) 能“窮理”“正心”的君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隻要達到一定的年齡,就可以收為(wei) 學生。孔子主張啟發式教學,不僅(jin) 因材施教,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果不是內(nei) 心渴望學習(xi) ,如果不是強烈期望衝(chong) 破迷霧,不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教育時機不好,效果就會(hui) 受影響。孔子的教學,重在“授人以漁”和“授人以欲”,希望學生們(men) 有求知的主動性,自己找到學習(xi) 方法,開啟智慧之門。

 

“三孔”石刻眾(zhong) 多,在孔廟藏書(shu) 樓奎文閣四周就簇擁著眾(zhong) 多的碑碣。其前方兩(liang) 側(ce) 是明代洪武、永樂(le) 、成化、弘治年間所立的高大石碑,西側(ce) 的碑院牆壁嵌滿了曆代石刻,後麵兩(liang) 側(ce) 的碑林則如樹叢(cong) 一般。奎文閣後麵,是名聞遐邇的十三碑亭,南北兩(liang) 行,前八後五,分外壯觀。此外,廊廡下、牆壁上、碑亭旁,也分布著大小不同、各式各樣的石碑。孔廟及附近有各式碑碣1000多座,時間涵蓋多個(ge) 朝代,前後長達千年。孔廟的諸多碑刻形態差異很大,“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最大的有五六米高、重達五六十噸,最小的則僅(jin) 有十幾厘米高。從(cong) 書(shu) 寫(xie) 看,篆隸行楷,諸體(ti) 兼備;從(cong) 文體(ti) 看,散體(ti) 駢文,詩賦頌讚,豐(feng) 富多彩。這些碑碣掩映於(yu) 古跡蒼柏之間,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多的是稱頌孔子及其學說的內(nei) 容。

 

 


孔廟石碑

 

孔廟祭祀的核心,乃申說與(yu) 宣揚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價(jia) 值觀。由漢至清,儒學的價(jia) 值與(yu) 功用一再受到肯定,成為(wei) 曆代治國理政的思想資源。元代《曹元用代祀闕裏孔子廟碑》記載:“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遠;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教不能及遠,無損於(yu) 道;政不能善俗,必危其國。”既言儒學對國家政權的依賴,更道出社會(hui) 治理對儒學的需求。明初,朱元璋整頓天下祭祀,“洪武碑”刻記當時的詔書(shu) ,認為(wei) 孔子之道“非有功於(yu) 一方一時者可比”,因而保留原有封爵,祀典“宜仍其舊”。《洪武碑》提出,要“永為(wei) 治之道,必本於(yu) 禮”,而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wei) 天下師,以濟後世”。永樂(le) 年間維修孔廟,太宗朱棣禦製碑文稱,士子於(yu) 孔廟觀禮必會(hui) 受到教化,從(cong) 而可以致力於(yu) 聖賢之學,敦本去末,成為(wei) 可用之材,“佐大明於(yu) 萬(wan) 年”。也正是因為(wei) 如此,曆代帝王都對孔子儒學尊崇有加,隆禮備至。禮敬孔子,就是禮敬中國文化精神和價(jia) 值觀念。

 

 


祭孔大典

 

“三孔”是曆代崇德、報本、宣示教化的必至之地;孔子後裔承擔著宣傳(chuan) 儒學、祭祀孔廟的重任,也受到曆代的尊崇。許多的優(you) 渥措施都載之石碑,不僅(jin) 昭示政權對孔子儒學的態度,也督促聖賢後裔祖述家業(ye) 、尊禮修德。孔子後裔也有“後嗣弗能守,其孰能守之”的自覺,有作為(wei) 聖裔的文化擔當。石碑記載較多的是孔廟祭祀活動。從(cong) 碑刻看,曆史上不乏帝王親(qin) 祀或者帝王遣使致祭等高規格的祭祀,更有對祭祀場所闕裏孔廟的增修擴建,從(cong) 而使孔子祭祀延續2000多年而不絕。明洪武年間刑部侍郎徐程說:“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曆代祭祀孔子,傳(chuan) 達的正是對儒學的肯定與(yu) 宣揚。

 

在孔廟碑刻之中,很大一部分是曆代官員拜謁孔子的題詩題名留記。儒臣士子對孔子的尊奉崇仰,有利於(yu) 光闡儒風,上學下達。官吏是執行與(yu) 傳(chuan) 播儒家價(jia) 值觀念與(yu) 行為(wei) 準則的中堅力量,從(cong) 碑刻可見,漢代就有官吏拜謁孔子之舉(ju) ,宋元以來更蔚然成風。官員們(men) “平昔所讀者聖人之書(shu) ,所行者聖人之道,每思闕裏,形諸夢寐”,非常向往能去祭拜孔子。當人們(men) 身處孔子廟、孔子墓前,“薰香達誠悃,滴酒瀝胸臆”,莊嚴(yan) 肅穆的氣氛就更能升華誌向,堅定對孔子之教“代移文不移,宜在弟子職”的擔當。堅固的石碑銘刻下了他們(men) 的信仰,他們(men) 身體(ti) 力行地將信仰執行於(yu) 治國理政中,上傳(chuan) 下達,垂範社會(hui) ,光闡儒風,移風易俗,成為(wei) 孔子儒學風化在社會(hui) 中的踐行者。

 

孔子儒學對我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同樣重要。曆代少數民族政權都非常重視孔子之道,孔廟十三碑亭區域內(nei) 的禦碑記載了其帝王對孔子追諡加封、謁廟親(qin) 祭、派官致祭及修葺孔廟等事件。例如,1307年碑文記載,元武宗封孔子為(wei) “大成至聖文宣王”。從(cong) 碑文看,這些少數民族當權者看到了孔子儒學超越時空、超越民族的思想價(jia) 值,他們(men) 對孔子的尊崇並不亞(ya) 於(yu) 中原王朝。儒學作為(wei) 他們(men) 的堅定選擇,充分說明孔子思想有利於(yu)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孔”是我國曆代文人的精神家園,是認知文化中國的教科書(shu) 。漫步孔廟,或者走進孔府、孔林,行走在一幢幢石碑前,就好像回到了千百年前的時光裏。那些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在這裏,讓人遐思,令人回味。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我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麵,對形成和鞏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格局,對形成和豐(feng) 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er) 女維護國家統一、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社會(hui) 發展進步,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儒學是新時代重要的文化滋養(yang)

 

古語雲(yun) “半部《論語》治天下”,從(cong) 一個(ge) 方麵說明了孔子儒學的重要作用。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以“仁”為(wei) 核心的哲學價(jia) 值觀、崇尚“德治”的政治倫(lun) 理學說、“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觀等,都在《論語》等著作中得到充分體(ti) 現。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ge) 社會(hui) 大動蕩、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匯的時代。這樣的社會(hui) 文化氛圍,使他有更多的機會(hui) 吸取曆史的營養(yang) ,有更大的空間發展自己的思想。孔子一生勤奮好學,認真學習(xi) 和總結曆史文化遺產(chan) ,結合自己的觀察和認識,對當時的社會(hui) 現實進行深入思考,從(cong) 而提出了個(ge) 人的思想見解和社會(hui) 理想。他出仕為(wei) 政,周遊列國,培養(yang) 人才,傳(chuan) 播文化;他創立儒家學派,影響中國數千年,也影響了世界很多地區。

 

孔子告訴人們(men) ,在現實生活中要本著互惠互讓、人皆兄弟的精神,做一個(ge) 有道德的人,要溫和適度,行中庸之道。實際上,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孔子是富有智慧的人,也是富有仁愛之心的人,希望自己所創立的修養(yang) 自身、安定社會(hui) 的儒家學說能夠被社會(hui) 認可,希望建立一個(ge) 理想的大同社會(hui) 。他的一生都在為(wei) 此而不停地努力,這本身就是崇尚文明、奮發進取精神的充分體(ti) 現。

 

孔子思想是入世的,他講和諧、講和順,關(guan) 注世道人心。其實,孔廟的建立與(yu) 祭祀也與(yu) 社會(hui) 息息相關(guan) 。曆史上曾經各府州縣都設孔廟,如今隨著孔子儒學影響的擴大,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ya) 、馬來西亞(ya) 、新加坡、美國等也都有數量不等的孔廟。目前,世界上分布著大約2000多座孔廟,我國約有1600多座,其中保存較好的有300餘(yu) 座。

 

讀懂孔廟,就能讀懂中國曆史。古代中國重視祭祀,有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的說法,把祭祀看成“國之大事”“國之大節”,主張“以祀禮教敬”。孔廟祭祀彰顯的是對於(yu) 孔子儒學世界觀、價(jia) 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的認同。

 

孔子及其配享者皆是曆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孔子闡述了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念,確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立足點。曆代從(cong) 祀孔子的人則“宗師仲尼”,傳(chuan) 達和弘揚孔子的學說,給中國帶來了幾千年的和諧與(yu) 發展。孔廟是傳(chuan) 統中國的“名人堂”“先賢祠”,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是士人最重要的“道場”。孔廟集中展示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之精粹,是弘揚傳(chuan) 統道德與(yu) 價(jia) 值的重要載體(ti) 。其黃瓦重簷、雕梁畫棟寓意深遠,賦有特定內(nei) 涵。禮敬孔廟,就是尊重中國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道德觀念。

 

孔子的“為(wei) 政以德”“政者正也”“為(wei) 國以禮”“修己安人”和“孝悌”“慎獨”“中和”等思想,於(yu) 當下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孔子思想就是要把人培養(yang) 成為(wei) 有愛心、有情懷、有擔當、愛學習(xi) 、求上進的君子,特別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自我修養(yang) 和道德實踐。其對個(ge) 人道德修養(yang) ,尤其對是非觀、價(jia) 值觀培育具有重要價(jia) 值。

 

 


金聲玉振坊

 

以孔子為(wei) 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ang) 。孔子深刻思索人性和人的價(jia) 值,希望人們(men) 明理修身,循道而行,推延親(qin) 情,放大善性,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一脈相承。

 

文化認同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具有長遠而根本的作用。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在《了解中國崛起》的講演中認為(wei) ,縱觀世界史會(hui) 發現,西方曾經也產(chan) 生了很多強大的帝國,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如羅馬帝國、亞(ya) 曆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等。但是,這些帝國在衰弱後基本上都灰飛煙滅。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中國衰弱後會(hui) 不斷重新崛起和複興(xing) ,這在世界範圍內(nei) 是獨一無二的。

 

在馬丁·雅克看來,之所以西方帝國衰敗後就再難崛起而中國總是能不斷複興(xing) ,是因為(wei) 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明。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中國的確是一個(ge) 文明的存在。就像“中國”二字最初出現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ge) 文化概念一樣。

 

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深深影響了中國,鋪染了華夏子孫的生命底色,沉澱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men) “最突出的文化優(you) 勢”“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孔子是世界公認的與(yu) 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齊名的偉(wei) 大思想家。美國學者亨廷頓把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文明,作為(wei) 與(yu) 基督教文明、伊斯蘭(lan) 文明等相對應的基本人類文明。世界著名哲學家、神學家孔漢思則在起草《走向全球倫(lun) 理宣言》時說:“全球倫(lun) 理最基本的兩(liang) 個(ge) 倫(lun) 理框架,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基本的兩(liang) 點:一個(ge) 是人道,即孔子說的“仁”;第二個(ge) 是孔子在人文規則曆史中設立的第一個(ge) 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

 

 


太和元氣坊

 

孔子思想的“自強不息”、家國同構、“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情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當今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孔子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豐(feng) 厚的文化土壤。孔子提出的“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理想與(yu) 精神追求。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這句話並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yang) 分,擁有十三億(yi) 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men)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儒家講求“角色倫(lun) 理”,也就是人各正其名,各盡其分。孔子的思想影響深刻深遠。唐代有人說“心苟至公,人將大同”。明末思想家認為(wei) “天下非一家之私”,“天下”為(wei) 人民所共有,提出了“公天下”主張。人們(men) 還把這一道德理想凝聚成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個(ge) 人道德要求。孫中山先生希望實現的“真正的三民主義(yi) ”,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中國先民認知世界,以天地為(wei) 師,著眼古往今來,關(guan) 注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在中華文化早期典籍中,“天下”“萬(wan) 方”“四海”的概念源於(yu) 中華文明的天下觀、世界觀、整體(ti) 觀、係統論。在與(yu) 世界的互動中,人們(men) 深刻理解“天道成而必變”“道彌益而身彌損”的道理,從(cong) 而強調人際之間、邦國之間的相互依存、休戚與(yu) 共、合作共贏。

 

中國人的世界觀由中華文明的內(nei) 在精神與(yu) 特質所決(jue) 定。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代表泰勒博士說:“如果思索孔子對當今世界的意義(yi) ,人們(men) 很快就會(hui) 發現,一個(ge) 昌盛、成功的社會(hui)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於(yu) 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jia) 值觀念……這些都是超越國界和時代的,它屬於(yu) 中國也屬於(yu) 世界,屬於(yu) 過去並照耀著今天和未來。”

 

儒家思想包含了“天地之美”“萬(wan) 物之理”,所以莊子稱“內(nei) 聖外王之道”是“道術”而不是“方術”。中華文化追求“王道行天下”,王道政治是中國儒家的理想政治。孔子談“王天下之言”,孟子言“王”“霸”之別。霸道,依靠兵甲之力,使人被動屈從(cong) ;王道,以德行仁,使人心悅誠服,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格局與(yu) 氣象。

 

西方思想家說“知識就是力量”,中國則注重追求力量先確定方向。《中庸》說:“道前定則不窮。”思維標識價(jia) 值取向,決(jue) 定行動走向,中華文化將榮譽與(yu) 責任看得更高,兼顧多方利益,認為(wei) 道並行而不相害,信奉“創造、分享、助給”,創造在自己,分享給他人,助給予弱者,由“天地位”而“萬(wan) 物育”,由和諧穩定而發展。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在共有精神家園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彰顯著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中國也正在把這樣的偉(wei) 大智慧分享給全人類。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