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安梧作者簡介:林安梧,男,西曆一九五七年生於(yu) 台灣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院長,《鵝湖》社主編、社長,現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灣元亨書(shu) 院創院山長,山東(dong) 尼山聖源書(shu) 院副院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儒學革命: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等。 |
敬悼 餘(yu) 英時先生嵌名輓聯
英奇有餘(yu) ,史識史才,天下景從(cong) ,故國招魂,雖賓四夷,求道乎諾;
時正不測,知幾知勢,萬(wan) 方爭(zheng) 睹,新邦顯魄,未宗三教,論學也思。
辛醜(chou) 仲夏驚聞歷史學家餘(yu) 英時先生於(yu) 八月一日仙逝,哲人其萎,老成凋謝,思昔憶往,新亞(ya) 諸儒,賓四、宗三、君毅、復觀諸先生俱已作古。英時先生者,賓四先生之弟子也,新亞(ya) 出身之大學問家也。彼嘗言為(wei) 學其所重者客觀之學問,而非求道也。每聞及此,感慨谘嗟,公今遠行,鑲嵌名字,外語揉之,作為(wei) 輓聯,虔誠祝禱。
後學 林安梧敬輓 八月五日
(臺灣師大教授、慈濟大學人社院前院長)
附錄:
餘(yu) 英時,1930年1月22日生於(yu) 中國天津,2021年8月1日卒於(yu) 美國,原籍安徽潛山,當代著名曆史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hui) 院士。
1950-1955年,就讀於(yu) 香港新亞(ya) 書(shu) 院及新亞(ya) 研究所,師從(cong) 一代儒宗錢穆先生,為(wei) 新亞(ya) 書(shu) 院文史係首屆畢業(ye) 生。1956-1961年,就讀於(yu) 哈佛大學,師從(cong) 楊聯陞先生,獲曆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ya) 書(shu) 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
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榮獲有“東(dong) 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首屆漢學獎。
代表著作有:《士與(yu) 中國文化》《中國近世宗教倫(lun) 理與(yu) 商人精神》《朱熹的曆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yu) 章學誠》等。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