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華 著《馬克思主義與孔夫子》出版暨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1-08-05 19:46:25
標簽:《馬克思主義與孔夫子》、何中華

何中華 著《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孔夫子》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馬克思與(yu) 孔夫子:一個(ge) 曆史的相遇》

作者:何中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後記

 

《馬克思與(yu) 孔夫子》的創作緣起與(yu) 經過

 

(本書(shu) 後記文丨何中華)

 

在這裏,照例應該向尊敬的讀者交代一下寫(xie) 作這本小冊(ce) 子的緣起和大致經過。

 

若幹年前,蒙《文史哲》主編王學典先生熱情向我約稿,囑我寫(xie) 一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會(hui) 通方麵的論文。我深知,王先生也是出於(yu) 對許嘉璐先生主持的國家重大課題的關(guan) 注和支持。我之所以研究這方麵的問題,乃是緣自許先生的項目。盛情難卻。2013年6月即開始動筆,直到2017年10月初才告完成,其間斷斷續續、寫(xie) 寫(xie) 停停,前後曆時四年之久。這首先是因為(wei) 我的懈怠,當然也是因為(wei) 問題本身的複雜和棘手。

 

這篇文章後來以《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會(hui) 通何以可能?》為(wei) 題,刊登在《文史哲》2018年第2期上。文章發表後,引起了不少關(guan) 注和一定反響。譬如《新華文摘》紙刊和網刊、中國人民大學書(shu) 報資料中心《哲學原理》和《哲學文摘》、上海《社會(hui) 科學文摘》等刊物予以轉載,《中國哲學年鑒2019》《中國儒學年鑒(2019年卷)》等權威工具書(shu) 也摘登介紹;一些學界的同行以這樣那樣的方式給予不少鼓勵和肯定。這一切,都是對我的莫大安慰。借此機會(hui) ,向所有支持鄙人的刊物和朋友們(men) 表示誠摯的感謝。

 

就在文章發表後不久,有朋友建議我圍繞這個(ge) 主題,以這篇論文為(wei) 基礎擴寫(xie) 成一本小書(shu) 出版,一方麵把問題說得更透徹些,一方麵也讓更多的讀者了解相關(guan) 內(nei) 容。就我本人而言,盡管原發文章篇幅已有四萬(wan) 餘(yu) 字,但仍覺得還有不少話要說,所以也願意把有關(guan) 內(nei) 容處理得更為(wei) 完備。為(wei) 此,近幾年來又在這方麵積累了一些文字。本書(shu) 就是在此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的,題目也調整為(wei) 現在這個(ge) 樣子。我所做的工作大致包括兩(liang) 方麵:一是增加了幾個(ge) 新的方麵,盡可能地使相關(guan) 論述周全些;二是在有關(guan) 論證方麵,又補充了某些新的材料,力求把問題處理得更細膩一點。因此,篇幅也相應地擴充到了十幾萬(wan) 字的樣子。

 

最初的那篇論文雖然在發表時遲遲才出手,但我對文章仍感覺不甚滿意。因為(wei) 對我來說,如何在馬儒關(guan) 係的研究中避免知性地比較兩(liang) 者的異同,依舊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坦率地講,迄至本書(shu) 寫(xie) 畢,該問題也不能說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解決(jue) 。這是令我感到最為(wei) 惶恐的地方。但願今後有機會(hui) 在這個(ge) 方麵能夠有所突破,以不負朋友們(men) 的雅意。因此,也衷心希望讀者諸君不吝賜教,以使我對相關(guan) 問題思考得更為(wei) 周密和通透。

 

時間最偉(wei) 大也最無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想法也都悄悄地有了改變。現在的我可謂身心俱老、身心俱疲。年輕氣盛的時節已是一去不複返,剩下的僅(jin) 僅(jin) 是一點有限的精力和學力。我利用這點餘(yu) 力做些自己力所能及且情願做的事,延續以往的思考和寫(xie) 作,或許還會(hui) 有新的收獲。但總是有些身不由己而又不期然而至的事情,把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切割得七零八落。所以,我很多時候感覺力不從(cong) 心,做想做的事已變得相當奢侈。什麽(me) 時候有那麽(me) 一天能夠真正自在起來,這是我此刻最大的想望。

 

最後,衷心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梁保菊、霍殿林、王海龍三位編輯對於(yu) 本書(shu) 的寫(xie) 作和出版給予的無私支持和大力幫助。離開了這種支持和幫助,離開了他們(men) 的精心編校和辛苦勞作,拙著的出版且以目前的麵貌呈現出來,就是不可想象的。另外,也要感謝我指導的博士生楊鵬等同學在個(ge) 別資料的搜集方麵所提供的幫助。

 

2021年5月18日於(yu) 山東(dong) 大學寓所

 

內(nei) 容介紹

 

本書(shu) 以馬克思與(yu) 孔夫子自晚清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中國的相遇為(wei) 主線,通過特定曆史語境的還原和追溯,試圖從(cong) 哲學觀念、文化原型、精神氣質等層麵,多維度地揭示這種相遇的內(nei) 在可能性及其學理依據,以期更深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實質。

 

本書(shu) 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雖然在自覺的層麵更多地表現為(wei) 衝(chong) 突,但在無意識層麵卻更多地表現為(wei) 融會(hui) 貫通。本書(shu) 主要從(cong) 運思方式、曆史觀、自由觀、實踐觀、真理觀等多個(ge) 方麵,從(cong) 對曆史本真性的敞顯、對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洞見、對人性超越性的指認、對未來理想社會(hui) 的追求等不同維度,探尋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相會(hui) 通的內(nei) 在理由。

 

本書(shu) 考察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會(hui) 通的曆史文化條件和契機:前現代的儒學與(yu) 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yi) ,有其否定之否定意義(yi) 上相遇的機緣;中國文化與(yu) 歐洲大陸文化之間的親(qin) 和性,也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的會(hui) 通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與(yu) 西方近代文化遭遇後的嚴(yan) 重受挫,“一戰”所暴露出來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國人對東(dong) 西方文化產(chan) 生了雙重失望,這是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第三種可能性被中國人選擇的重要曆史原因。

 

作者介紹

 

 

 

何中華,山東(dong) 莒南人,現為(wei) 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和社會(hui) 發展理論。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哲學:走向本體(ti) 澄明之境》《重讀馬克思:一種哲學觀的當代詮釋》《曆史地思:馬克思哲學新詮》《社會(hui) 發展與(yu) 現代性批判》等著作。有些論文被《中國社會(hui) 科學》(英文版)、《新華文摘》、《中國社會(hui) 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刊物轉(譯)載,在學界有較大反響。

 

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2006年)、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9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ge) 一批’人才”(2015年)、中組部“第二批國家‘萬(wan) 人計劃’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2016年)。

 

本書(shu) 目錄

 

一、引言

 

二、中西體(ti) 用之辯:回到曆史語境

中體(ti) 中用

中體(ti) 西用

西體(ti) 西用

西體(ti) 中用

超越中西體(ti) 用之爭(zheng) :新的可能性

 

三、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會(hui) 通的曆史—文化條件和機緣

馬克思與(yu) 孔夫子的“相遇”

中國何以選擇馬克思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的“互化”

現代性語境的吊詭:敞顯與(yu) 遮蔽

土地、農(nong) 民、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

從(cong) “西學中源”說到“馬克思主義(yi) 中源”說

 

四、運思方式上的一致:“聖之時者”與(yu) 曆史地思

“聖之時者”:儒家對曆史感的捕捉

曆史地思:馬克思的獨特運思方式

 

五、“誠”與(yu) 曆史本真性的開顯

“誠”:儒家的“回到事情本身”

真理之開顯:人的存在的祛蔽

 

六、“天人合一”與(yu) 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天人合一”:實體(ti) 與(yu) 境界兩(liang) 層意涵

人與(yu) 自然的雙重解放:兩(liang) 者互化

 

七、人性論預設:對人的超越性的正視和確認

人性之凸顯:人對肉體(ti) 存在的超越

預成與(yu) 生成:人性論的內(nei) 在張力

 

八、“生生之謂易”與(yu) 實踐辯證法

“易”之觀念:變化的永恒性

辯證法:從(cong) 暫時性角度看問題

 

九、推崇“踐履”與(yu) 實踐唯物主義(yi)

“踐履”:儒家的“親(qin) 在”狀態

我實踐故我在:馬克思哲學的真諦

 

十、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在曆史觀上的親(qin) 和性

成事與(yu) 謀事:儒家的命運觀

規律與(yu) 目的:馬克思尋求其“合取”

 

十一、真正的自由:“為(wei) 仁由己”與(yu) “自由王國”

“為(wei) 仁由己”:儒家自由觀的要樞

“自由王國”:馬克思自由理想之真諦

 

十二、“大同”理想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大同”:儒家孜孜以求的社會(hui) 願景

群己和諧:科學共產(chan) 主義(yi) 之鵠的

 

後記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