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學凝練時代精神 用理論挺立中國立場 ——“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與中國風格”高峰論壇述要

欄目:會議講座、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21-08-05 19:29:57
標簽: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與中國風格

以哲學凝練時代精神 用理論挺立中國立場

——“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與(yu) 中國風格”高峰論壇述要

作者:陳豔波(貴州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六月初十日戊辰

          耶穌2021年7月19日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其價(jia) 值在於(yu) 反映時代問題,回應現實關(guan) 切。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實踐創新和偉(wei) 大成就,要求我們(men) 在哲學思考中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挺立中國立場,體(ti) 現中國風格。2021年7月10日,“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與(yu) 中國風格”高峰論壇在貴州大學舉(ju) 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東(dong) 北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貴州省社會(hui) 科學院、貴州大學等國內(nei) 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位知名學者作為(wei) 特邀嘉賓在論壇上作了主題發言。學者們(men) 圍繞“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與(yu)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構建”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討論。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與(yu)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緊跟時代步伐,用理論洞見穿透現實迷霧,將實踐的經驗總結為(wei) 思想的上層建築,是哲學的本職工作,也是哲學作為(wei) 時代精神之精華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要論述,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為(wei) 世界文明進程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是本次高峰論壇的一個(ge) 重要話題。

 

郝立新教授認為(wei) ,我們(men) 應該從(cong) 本民族自身的特點和世界現代化的曆程兩(liang) 方麵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一方麵,由於(yu) 中華民族具有開放包容的文化特點,使得我們(men) 能夠在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下走上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麵,因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是在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下開辟的,使得這一進程區別於(yu) 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總體(ti) 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還是和平崛起的現代化。

 

汪信硯教授著重討論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問題,認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取決(jue)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同兩(liang) 個(ge) 方麵的中國實際實現了結合。一個(ge) 是中國的曆史實際,特別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通過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結合得以現代化,同時馬克思主義(yi) 通過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得以本土化。另一個(ge) 則是中國的現實實際,不同時期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方麵的發展態勢始終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出發點。

 

賀來教授從(cong) 普遍性與(yu) 特殊性的張力出發,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現代化經驗,認為(wei) 一方麵我們(men) 形成了反抗西方先驗主義(yi) 、同質化和一元化的現代化模式,另一方麵在40多年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men) 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識,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漆思教授則進一步闡發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特殊性與(yu) 普遍性相統一的個(ge) 性化發展道路。要回答道路選擇的問題,必須要考慮兩(liang) 方麵的因素,一是人類發展的普遍性因素,二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特殊性因素。前者是指人類社會(hui) 普遍遵循的共同價(jia) 值,後者是指我們(men) 中華民族自己的精神和文化。

 

李建軍(jun) 教授詳細闡述了個(ge) 性化、特色化對中國風格和中國立場的重要意義(yi) ,認為(wei) 要走出經濟窪地,首先要占領精神的高地。我國擁有豐(feng) 富的特色語言文化、生活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等寶貴資源,亟待進一步發掘和利用。

 

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

 

現代學術體(ti) 係最早是由西方人建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國哲學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向西方學習(xi) ,用他們(men) 的理論來觀照中國的現實。這一學習(xi) 過程無疑為(wei) 推進我國哲學學術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然而,亦步亦趨的學習(xi) 不但造成諸多西方理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更使得我國哲學研究長期在國際學界缺乏原創性貢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成為(wei) 本次高峰論壇探討的另一話題。

 

吳曉明教授指出,中國學術從(cong) 學徒狀態走向成熟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是能夠提出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從(cong) 總體(ti) 上看,中國學術的發展已經到了提出自我主張的時代。要全麵迎接這一時代,完成從(cong) 學徒到自我主張的轉變,必須讓學術研究深入到當今中國的社會(hui) 現實當中,提出我們(men) 自己的學術主張。

 

孫周興(xing) 教授提出,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是不同於(yu) 西方先驗哲學的另一種哲學樣式,哲學研究的中國主張應該積極發掘和利用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思想資源。先驗哲學以形式觀念為(wei) 理想和標準,以這種哲學範式建立的西方現代社會(hui) 危機重重。不同於(yu) 這種強邏輯論證的哲學,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強調人的生命經驗,使它不但能夠化解西方哲學造成的社會(hui) 危機,同時能夠極大助益我國哲學研究提出自我主張。

 

劉成紀教授則認為(wei) ,哲學的共通性遠大於(yu) 差異性,中國傳(chuan) 統哲學也是一種追求普遍性的哲學。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自始就有一種天下觀,從(cong) 來不是關(guan) 起門來自說自話。因此,所謂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和中國風格,一定是從(cong) 中國出發,進而對共同世界、共同人性的思考。

 

張連順教授指出,當今世界,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都已經不再是單一勢力全方位主導的局麵,多極化在各個(ge) 領域都已經是主流常態。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的構建

 

話語體(ti) 係是一個(ge) 時代、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表達自身思想的概念載體(ti) ,是表達與(yu) 接受、解釋與(yu) 理解、評價(jia) 與(yu) 認同等人類交往行為(wei) 必須依靠的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實際上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自身所處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階段,以及整體(ti) 思想風貌的自覺,是思想、學術、理論的主體(ti) 性得以確立的直觀體(ti) 現。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不僅(jin) 是建立學術自信的需要,更是概括新理論、提煉新概念的要求。

 

蓋建民教授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必須既要有中國立場,同時也要善於(yu) 吸收外來的思想文化,用中國立場審視外來文化,用中國話語消化外來思想。

 

張柯教授談到,哲學研究的中國話語不是既有的、現成的,而是不斷地曆史地生成的,我們(men) 對外來思想的學習(xi) 、思考和翻譯正是在助力這種自我生成。學習(xi) 和翻譯外來的經典理論,將它們(men) 轉化為(wei) 漢語表達的一部分,是形成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習(xi) 外來思想的過程,既是豐(feng) 富我們(men) 自身哲學話語體(ti) 係的過程,也是在與(yu) 外來文化交流中建立自身主體(ti) 性的過程。

 

張學立教授認為(wei) ,在通過中外交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的過程中,我們(men) 應該客觀地描述差異,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內(nei) 部找到關(guan) 聯性,形成不同文化之間的匯通。

 

陳凡教授提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建構首先要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其次要推進基礎理論的應用研究和社會(hui) 普及。在夯實學術基礎的前提下,還要將基礎理論推廣到實踐應用之中,推廣到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實踐之中,如此,才算完成了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的建構。

 

仰海峰教授進一步認為(wei) ,隻有加強原創性基礎研究,才能切實推進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ti) 係的建構。原創性研究的突破則要經過三個(ge) 層次的努力,首先是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運用社會(hui) 曆史和思想曆史交叉定位的方式評估前人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後是充分發揮研究者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創造屬於(yu) 自身的思想理論。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