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傳承的福建之路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21-07-30 19:56:36
標簽:佾舞、福建

佾舞傳(chuan) 承的福建之路

來源:東(dong) 南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六月十四日壬申

          耶穌2021年月7月23日

 

 

 

福清龍華職業(ye) 中學佾舞隊展演。

 

 

 

福清佾舞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李宗霖在糾正學生的動作。

 

東(dong) 南網7月23日訊(福建日報 記者 林智嵐文/圖)7月19日,在福清市陽下北林小學,由36名學生組成的佾(yì)舞隊正在認真集訓,準備參加在福州舉(ju) 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期間的活動展演。記者看到學校門口的“佾舞文化”牆,一幅幅展板展現出佾舞數千年的傳(chuan) 承曆史。“作為(wei) 福清市佾舞傳(chuan) 承示範點,學校充分利用各種條件,把佾舞知識和傳(chuan) 承信息傳(chuan) 遞到學生身邊。”福清市陽下北林小學校長陳旭東(dong) 對記者說。

 

佾舞是中國五大古禮之首,具有悠久的傳(chuan) 承曆史,是古代詩、禮、樂(le) 三位一體(ti) 的重要國禮,是由國家專(zhuan) 屬傳(chuan) 承的官方行為(wei) 、古代呈獻給尊貴國賓的最高國禮,也是公祭天地、社稷、先聖先師的重要禮儀(yi) 。

 

近年來,福清市利用佾舞文化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啟動了對佾舞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今年6月10日,《佾舞》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傳(chuan) 統舞蹈類保護名錄。

 

重獲生機的千年禮樂(le) 文化

 

6月12日,2021福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係列活動中,佾舞《盛世禮樂(le) ·人民共享》展演引起大眾(zhong) 的關(guan) 注。福州鼓樓實驗小學三年級佾舞隊40名佾生,身著漢服,手持翟龠,在莊嚴(yan) 而古雅的北宋大晟音樂(le) 聲中緩緩入場,隊伍步伐雍容整齊,氣勢嚴(yan) 謹磅礴,讓人震撼。

 

在活動主會(hui) 場,52歲的福清市立達孔學會(hui) 會(hui) 長李宗霖作為(wei) 剛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福清佾舞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接受了福州市文旅局頒發的佾舞項目傳(chuan) 承發展的30萬(wan) 元扶持資金。

 

“福清是大陸唯一依據明代《頖宮禮樂(le) 疏》的佾舞圖譜和舞譜,恢複和延續傳(chuan) 承佾舞的城市,這豐(feng) 富了我省絲(si) 路文化對外交流的內(nei) 涵。我們(men) 將繼續努力,為(wei) 佾舞傳(chuan) 承弘揚肩負起曆史使命。”李宗霖說。

 

近年來隨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佾舞開始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遺憾的是,完整規製的佾舞在大陸已瀕臨(lin) 失傳(chuan) 。由於(yu) 缺乏深入的內(nei) 涵研究和傳(chuan) 承,各地表演的佾舞“各具特色”,禮儀(yi) 內(nei) 涵、佾禮規製、舞蹈動作、道具使用,完全與(yu) 古製不相符,甚至與(yu) 佾舞本身所表現的內(nei) 涵相抵觸。

 

“建立佾舞傳(chuan) 承體(ti) 係迫在眉睫,但不可標新立異地把佾舞胡編亂(luan) 造成現代版舞蹈,這樣做損害了文化尊嚴(yan) ,不利於(yu) 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xing) 。”李宗霖說。

 

佾舞發軔於(yu) 大陸,但在曆史演變和戰亂(luan) ,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蝕下,已近乎失傳(chuan)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地區的一批有識之士,根據19世紀末傳(chuan) 入台灣的《頖宮禮樂(le) 疏》之圖譜、舞譜,逐步恢複了明代漢式佾舞。但限於(yu) 地域空間限製,依然偏居一隅。拯救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佾舞刻不容緩。

 

在原台灣孔府管理處主任江逸子先生的指導和台灣佾舞傳(chuan) 承人莊汶湞總教練的鼎力支持下,2012年7月,李宗霖發起成立了福清市立達孔學會(hui) ,以傳(chuan) 承佾舞為(wei) 抓手,整理佾舞術科技能的圖譜、舞譜及學科理論的典籍,搶救古北宋大晟八音雅樂(le) 、古詩詞吟唱等。

 

“原汁原味的佾舞在台北孔廟的祭孔禮樂(le) 中得到保留,但佾舞不是台灣地區特有的,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an) 。”莊汶湞說,“佾舞要求舞者用內(nei) 觀、自省的儀(yi) 態呈現給大眾(zhong) ,這才是真正我們(men) 中國真善美的舞蹈。”

 

大國風采、雅人深致,即國家威儀(yi) 和君子風度,突出表現在佾舞與(yu) 釋奠之禮中。參與(yu) 者‘誠於(yu) 心,形於(yu) 外’,表達肅穆、祇敬的感情,這成為(wei) 華夏禮儀(yi) 之邦的重要佐證。這是以樂(le) 舞的形式表達高尚情操和尊貴身份,具有特殊的教化功用和審美價(jia) 值。”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鬆說。

 

兩(liang) 岸佾舞一脈相承薪火相傳(chuan)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華傳(chuan) 統純正完整典雅的佾舞規製和禮儀(yi) 規範竟然會(hui) 在福清得以保存,周禮佾舞在福清竟然源遠流長。

 

“佾舞承周公作樂(le) 製禮,大成於(yu) 後世祭孔樂(le) 舞。漢明帝年間,開放地方祭孔,佾舞向全國州縣推廣普及。佾舞發展於(yu) 北宋徽宗時期,北宋福清籍樂(le) 師劉詵主持製訂的《大晟樂(le) 》被宋徽宗欽定為(wei) 國家正統音樂(le) ,頒行天下。”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戴顯群說,《大晟樂(le) 》對包括佾舞的程式、動作在內(nei) 的唐宋以來國家的樂(le) 理和樂(le) 製進行係統梳理總結,成為(wei) 後世各代禮樂(le) 製度的典範。

 

清代後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王元穉受命赴台傳(chuan) 禮,並敦聘福建禮樂(le) 師各一名赴台北孔廟教習(xi) ,佾舞傳(chuan) 入台灣。

 

2012年,通過福清市立達孔學會(hui) 不懈努力,在台北佾舞傳(chuan) 人莊汶湞的幫助和傳(chuan) 授下,明代漢式佾舞的傳(chuan) 承實踐從(cong) 台北反哺福清,並得以重振。從(cong) 曆史來看,自1893年以來,福清佾舞見諸史籍的傳(chuan) 承脈絡清晰,並在閩台兩(liang) 地的實踐交流中得以存續,至今已有128年的曆史。

 

2013年,福清市政府啟動了恢複傳(chuan) 承佾舞的保護計劃。福清市立達孔學會(hui) 作為(wei) 傳(chuan) 承保護單位,積極組織開展佾舞進校園的傳(chuan) 承工作,逐漸形成輻射小學校、周邊職專(zhuan) 、高等院校的文化推動力。2014年成立了福清市佾舞團。2015年、2016年,福清市佾舞團先後由福建省政府組織分別赴泰國、柬埔寨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受到海內(nei) 外各團體(ti) 、各界人士廣泛讚譽。

 

展示閩都深厚文化底蘊

 

習(xi) 儀(yi) 佾舞者統稱“佾生”,通常都是由官方遴選眉清目秀、才思敏捷、品學兼優(you) 、擇優(you) 錄取的官學生,也就是儒生擔任。

 

記者從(cong) 位於(yu) 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的林則徐紀念館陳列的資料中看到,民族英雄林則徐12歲就被選為(wei) 佾生。可見古時佾舞教程已納入教育體(ti) 係,希望當時社會(hui) 的精英階層自幼養(yang) 成知禮守規的習(xi) 慣,成為(wei) 各階層的表率。

 

“舞,是呈獻佾禮之意,分為(wei) 初獻禮、亞(ya) 獻禮、終獻禮等三個(ge) 獻禮。佾舞的每個(ge) 獻禮有32個(ge) 動作,舉(ju) 手投足以圓弧為(wei) 動線基準,鼓勵學子處事圓融,立誌高遠;其左右對稱的方陣隊形,象征為(wei) 人中正平和、胸襟廣闊。”李宗霖解釋說。

 

目前,佾舞的代際傳(chuan) 承和實踐以福清市為(wei) 中心,影響遍及福州市、漳州市、龍岩市、南平市、寧德市等地市,傳(chuan) 承實踐人群還擴展到廣東(dong) 等省。

 

雖然是暑假,福州鼓樓實驗小學楊悅老師所帶的佾舞隊同學們(men) 還堅持在家訓練,並且在微信群裏打卡。“今年5月開展佾舞進校園活動,有近80位同學參加。其實,剛開始我們(men) 都很忐忑,如今的孩子喜歡動漫、運動類的活動,傳(chuan) 統佾舞同學們(men) 能接受嗎?卻沒想到大受歡迎。”楊悅對記者說,“佾舞很有內(nei) 涵,我們(men) 不能僅(jin) 從(cong) 表麵上去理解,而是要走進它的世界,要讓孩子用心去感受中國最傳(chuan) 統的文化。”

 

“下一步,將繼續傳(chuan) 承佾舞配樂(le) 大晟樂(le) (八音雅樂(le) )的古琴、塤、簫、笛,積極開展經典讀誦及古詩詞吟唱等社團活動,以盡善盡美的佾舞雅樂(le) 展示閩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共同打造閩都特色文化亮點。”福州鼓樓實驗小學教務主任林淼老師說。

 

“傳(chuan) 承佾舞禮樂(le) 文化,具有廣闊的運用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李宗霖說,“可以開展包括佾舞在內(nei) 的禮樂(le) 文化講座,舉(ju) 辦弱冠佾生行成人禮、迎接月令節氣活動,以及佾舞的線上傳(chuan) 承教學與(yu) 線下實踐體(ti) 驗相結合的文旅活動。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非遺項目的融合發展,讓傳(chuan) 承人群也有廣泛的就業(ye) 空間。”

 

為(wei) 中華禮樂(le) 增光添彩

 

佾舞能夠成功申請國五批非遺,得益於(yu) 佾舞是中華禮樂(le) 皇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突顯了福清佾舞傳(chuan) 承建設在中華禮樂(le) 文明的重大命題中的獨特作用,也為(wei) 開展國際傳(chuan) 播工作提供了曆史底蘊和學理支撐,為(wei) 把握世界禮樂(le) 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貢獻“福建色彩”。

 

佾舞承載著禮樂(le) 製度、儒學思想、傳(chuan) 統哲學、文學藝術、天文曆法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成就,折射著以仁義(yi) 禮智信為(wei) 核心的中華傳(chuan) 統人文精神價(jia) 值。

 

福建在兩(liang) 岸攜手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優(you) 勢。在佾舞活態傳(chuan) 承的引領下,兩(liang) 岸開啟互動,這是福建深耕佾舞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的重大成果,也將對兩(liang) 岸共同傳(chuan) 承弘揚中華禮樂(le) 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時至今日,宮廷樂(le) 舞已不複存在,而釋奠佾舞仍活躍在世界各地舞台上,早已在海外開枝散葉,成為(wei) 東(dong) 亞(ya) 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yu) 共的曆史回響。不僅(jin) 有助於(yu) 夯實人文交流基礎,增進民心相通,也有利於(yu) 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不同文化間對話。

 

延伸閱讀

 

●佾(yì)舞,亦稱“佾禮”,是古代國家最高等級的樂(le) 舞,其規格等級不可僭越。佾,專(zhuan) 指禮的行列。“佾生”分東(dong) 西兩(liang) 班,八佾64人,六佾48人或36人,四佾16人或32人,二佾4人或16人,手持舞器為(wei) 翟籥;另有兩(liang) 名引隊的“櫛生”。舞,是呈獻佾禮之意。主要特征:佾舞的詩、禮、樂(le) 同時並起,每一獻禮由三十二個(ge) 儀(yi) 姿構成一個(ge) 樂(le) 章;三獻禮詠唱三章四言八句歌詞,配合九十六個(ge) 儀(yi) 姿,表達對前賢和師長的崇敬,對天地好生之德的讚歎,彰顯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環境和諧共生的禮樂(le) 精神。

 

●佾舞多國共享,涉及朝鮮、韓國、日本、越南,以及僑(qiao) 居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社區。

 

朝鮮:“大晟雅樂(le) ”;韓國:“釋奠大祭”,韓國第85號重要文化遺產(chan) ,在成均館大學設有佾舞博士專(zhuan) 業(ye) ,稱佾舞為(wei) “釋奠樂(le) 舞”;日本:“釋萊佾舞”,如日本佐賀縣多久聖廟的佾舞,東(dong) 京都湯島聖堂(孔廟)的佾舞;越南:“造雅樂(le) ”,從(cong) 中國明朝引入雅樂(le) 製度、樂(le) 器、雅樂(le) 的術語和佾舞形式。

 

此外,加拿大多倫(lun) 多,美國華盛頓、紐約、休斯敦等地因華人遷徙與(yu) 文化傳(chuan) 播均有佾舞。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