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弟子
作者:白化文
來源:《文史知識》1999年第9期
白化文,出生於(yu) 1930年8月27日,2021年7月6日6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原名白迺楨,號承澤退士、頤和退士,北京人。其祖父白寶山為(wei) 民國將領,曾外祖父為(wei) 外館沈家家主沈仁山,外祖母沈李幼培則為(wei) 李連英之孫女(其嗣子之女)。白化文生於(yu) 天津,幼時在海州(連雲(yun) 港)生活。中學時期起定居於(yu) 母籍北京市,就讀於(yu) 北京私立育英中學。1950年肄業(ye) 於(yu) 天津南開大學中文係。1950年9月至1955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shu) ,畢業(ye) 後在北京市教育界擔任教師工作。他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教授,中國佛學院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和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俗文學學會(hui) 常務理事。他還兼任北京中華書(shu) 局《文史知識》雜誌編委、蘭(lan) 州大學《敦煌學輯刊》編委、《敦煌學大辭典》編委、中國楹聯學會(hui) 顧問、中國俗文學學會(hui) 常務理事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hui) 語言文學研究分會(hui) 副秘書(shu) 長。此外,他曾擔任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書(shu) 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委員會(hui) 委員,也曾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專(zhuan) 家組專(zhuan) 家、中國書(shu) 店出版社顧問、同心出版社顧問、北京燕山出版社顧問和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顧問。
孔子是中國儒家的祖師爺,從(cong) 古至今,影響越來越大,他的思想體(ti) 係在世界上廣泛傳(chuan) 播。
凡是開創了一個(ge) 大學派的人物,必然具備以下的條件:
一、一定要有自己的言之有故、持之成理的思想和理論體(ti) 係。
孔子的思想體(ti) 係,以經過他理解和改造的“仁”(相對於(yu) 春秋時代前的統治階級的人們(men) 的狹隘的非哲理性的理解而言)為(wei) 核心,以他十分熟悉並適當改編了的“禮”為(wei) 手段,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wei) 目的。他的學說,入世性很強,對當時的社會(hui) 進行改革的針對性也很強。他是想搞也參與(yu) 過政治活動的,他不是一個(ge) 單純的理論上的哲學家。從(cong) 春秋以至戰國,所謂“士”階層的人物大都沒有稱王圖霸的篡位自立為(wei) 王的政治野心,隻不過夢想成為(wei) “良相”而已。孔子就是最早的具有這樣的抱負的人物。統治階級對這樣的人物及其學說應該是放心的。他的理論,經過各個(ge) 時代的新舊儒家的演繹,肯定能達到“聖之時者也”的“闡舊邦以輔新命”的目的。混亂(luan) 的、劇烈變化的時代,國家民族危亡之際,特別是近代中國受列強欺壓又幻想向西方學習(xi) 富國強兵之策的時候,有人會(hui) 喊起“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可是時移世換,盛世的到來還得儒家明裏暗裏幫襯。孔子是永遠打不倒的。當然,誌士仁人反對一成不變的僵化了的為(wei) 封建社會(hui) 服務的儒家學說,意圖改革或進行社會(hui) 革命,那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別有用心的小醜(chou) 妄圖借“批孔”來達到篡位奪權的目的,隻能自取滅亡。
二、一定要有一代又一代的大批追隨者。
這一點,孔子是完全做到了。他的“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則說:“受業(ye) 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孔子家語》所記相同)。越到後來可就越不得了啦!到了封王立廟的時代,全中國的讀書(shu) 人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孫啦!考卷都得“代聖人立言”啦!
三、要想貫徹以上兩(liang) 點,必須使用有效手段,並建立推行這種手段的根據地。
孔子在這一點上更是做得十分到家。他以講學為(wei) 手段,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學校”。從(cong) 此,正規的中國式的學校確立,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孔子在幾十年的教學活動中,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教育理論體(ti) 係。這是孔子對中國和世界教育史的偉(wei) 大貢獻。他的許多教育和教學思想,至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性和指導意義(yi)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講學和培養(yang) 出來的弟子們(men) ,孔子能有現在這樣崇高的地位麽(me) ?
四、為(wei) 了貫徹以上三點,孔子在講學和團聚門徒並不斷地進行政治實踐中,采取了兩(liang) 項主要手段。
一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整編教材的必要,因而在晚年致力並基本上完成了這一工作。他改編的整套教材越來越風行,成為(wei) 經典,在中國使用兩(liang) 千餘(yu) 年,至今還在部分地有限地使用中。二是“周遊列國”。這本是為(wei) 了在政治上推行自己的主張而進行的迫不得已的長期遠途旅行,並未達到預期目的。可是客觀上大大地開闊了孔子和弟子們(men) 的眼界,達到了“學問與(yu) 遊曆以相資”的目的。後來的中國讀書(shu) 人每每羨慕“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的閱曆,孔子為(wei) 後來人作出了在這方麵堪稱成功的示範。
五、孔子是“述而不作”的。
他本人的言行錄,即中國第一部語錄體(ti) 的書(shu) 《論語》,是由他的弟子們(men) 記錄下來的。可以設想,如果沒有《論語》,光仗著“六藝”,孔子的影響要小得多。可見,老師還是得依靠學生們(men) ,才能創立學派擴大影響的呀!應該說明,先秦諸子的流傳(chuan) 也都是靠本學派的後來人筆記傳(chuan) 授,沒有弟子不行。
以上所述孔子創立學派的“條件”或者說是情況,在當時的中國具有獨創性。可是,在孔子前後的世界各地,這樣作的“聖人”並在後來也取得全球性巨大影響者有好幾位。例如釋迦牟尼與(yu) 耶穌。從(cong) 哲學角度看,釋迦牟尼創立的哲學體(ti) 係很有深度與(yu) 廣度,係統性也比孔子強。但是,釋迦牟尼是“出世”的,所傳(chuan) 非經世致用之學佛子雖多,也就隻能在佛寺中討生活了一“托缽朱門,掛單蕭寺,何曾了卻今生事!”入世的後代儒家從(cong) 根本上是不讚成的,孔子連遁世的道家思想係統的躬耕的隱士的行徑也不讚成:“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
孔子對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中評議說,那七十多位大弟子“皆異能之士也”。並列舉(ju) 四科的十位代表人物:“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論語·先進》中的四科順序則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中“言語”大體(ti) 上相當於(yu) 現代的辦外交,“文學”的內(nei) 涵大致為(wei) :能寫(xie) 作與(yu) “經國之大業(ye) ”有關(guan) 的文章,而且博學。看來是以修身為(wei) 先,從(cong) 事政治活動的能力為(wei) 次,文辭與(yu) 學業(ye) 在後。
司馬遷是極其崇拜孔子的。他將孔子的傳(chuan) 記列入“世家”,給予一路諸侯的待遇。他采用《史記》中常用的“互見法”,主要在“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chuan) ”中,生動地勾勒出孔子和他的三十多位“顯有年名及受業(ye) 聞見於(yu) 書(shu) 傳(chuan) ”的大弟子的麵貌,並附記“其四十有二人,無年及不見書(shu) 傳(chuan) 者”。其中一半以上的篇幅記載的是“去魯”後十四年左右的中原地區大串聯。兩(liang) 千年後,歐洲的以一係列旅遊貫串全書(shu) 的小說興(xing) 起。其中的名著,如《吉訶德先生傳(chuan) 》的為(wei) 理想而戰鬥,《匹克威克外傳(chuan) 》的為(wei) 增廣見識而旅遊,都以吃虧(kui) 倒黴出洋像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可是旅遊團的組成人員往往不多。司馬遷對周遊列國的描繪雖然是粗線條的,但是較之以上的小說更為(wei) 波瀾壯闊,各類型人物充斥其間,其中以孔子為(wei) 主導的他的弟子們(men) 起著前後貫串的作用,也顯出孔門人材濟濟,各有生平。從(cong) 某種角度看,司馬遷實在是寫(xie) 作“旅遊小說”的大手筆和鼻祖呢!
孔子的大遊行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一般都認為(wei) 他太執著於(yu) 自己的理想的原則了,而且他的主張不一定能在那樣的社會(hui) 實行得了。實際上,孔子在原則允許的範圍內(nei) ,幹起政治來是很有一套的。例如夾穀之會(hui) ,隳三都,行攝相事,孔子都表現出很強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來。可是,他究竟還是個(ge) 講原則的人,與(yu) 當時各國的腐敗政治格格不入。他畢竟是有十足“書(shu) 生氣”的人。在這一點上,亞(ya) 聖孟子比他更迂,再加上“戰國風趨下”,也就隻能做到“斯文日再中”了。
孔子帶領大隊人馬遊行,這是他的主要資本。但是,這樣作的結果適得其反。楚昭王想以七百裏之地封孔子,讓他成立個(ge) 實驗區,試驗一下孔子個(ge) 人的理想。可是令尹子西提醒楚王,說孔子的學生中有奇才異能的人可不少,而且他們(men) 全都聽孔子的,不聽當世王侯的,要是“得據土壤,賢弟子為(wei) 佐”,可就要成文王、武王啦。這樣的話有一定道理。因而,孔子的學生雖然能人很多,可是仕進都不太順利。再加上孔子逝世後,他們(men) 也書(shu) 生氣十足地搞“廬墓”“三年心喪(sang) ”那一套,並且主要把老師晚年講學習(xi) 禮的一整套繼承下來。這種聽老師的話、按老師晚年的製度辦事的傳(chuan) 統一直在中國的讀書(shu) 人中傳(chuan) 下來,至今還有點陰魂不散呐。
司馬遷在他那段筆端飽含情感的“孔子世家讚”中寫(xie) 道: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餘(yu) 讀孔氏書(shu) ,想見其為(wei) 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xi) 禮其家,餘(yu) 低回留之,不能去雲(yun) 。天下君王至於(yu) 賢人眾(zhong)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chuan) 十餘(yu) 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yu) 夫子,可謂至聖矣!
司馬遷這一段話,主要是從(cong) 教育、教育製度及其影響等方麵來讚美孔子的。他看出,孔子的抱負雖在於(yu) 政治,他的成就卻在教育。孔子留下了整套教材,成係列的教育製度和教學方法,有組織的教學實踐方式。他的弟子們(men) 嚴(yan) 守祖師爺的規矩,一代又一代的傳(chuan) 流下來。莊子雖然揭示出“傳(chuan) 薪”的重要,可是真正做到了薪盡火傳(chuan) 的是儒家。可見,辦教育,抓培養(yang) 學生,是一個(ge) 學派發揚光大的根本之根本。
孔子的一大缺點,或者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就是他沒有給學派有意識地培養(yang) 接班的領導人。孔子逝世後,弟子們(men) 認為(wei) 有若有點孔子的風範,擁戴有若為(wei) 師。可是慢慢地發現有若不行,也就罷了啦。實際上,要造就像孔子這樣偉(wei) 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要有時代和個(ge) 人的種種內(nei) 外條件。中國古代從(cong) 來就有聖人不世出的說法,並提出以五百年為(wei) 期,雖然定期到了日子未必能夠兌(dui) 現,可這種說法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當然,聖人不世出,傳(chuan) 人不能少,徒子徒孫卻是多多益善。
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是竊比孔子的,他們(men) 認為(wei) ,五百年的周期又到了,自己正當其時。可是,他們(men) 雖然大體(ti) 上建立起“論六家要旨”那樣的批判性哲學體(ti) 係,又掌握著漢室的圖籍,卻由於(yu) 各種原因隻能父子單傳(chuan) 。司馬遷倒了大黴之後,也就隻能獨身去創作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