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新峰】五大視角看中華文明特質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1-06-29 14:06:48
標簽:中華文明特質

五大視角看中華文明特質

作者:孔新峰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五月十九日丁未

          耶穌2021年6月28日

 

2021年5月9日,在《文史哲》創刊70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ti) 編輯人員回信,對辦好哲學社會(hui) 科學期刊提出殷切期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的核心關(guan) 切是如何“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要求“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那麽(me) ,中華文明具有哪些特質和精華呢?我們(men) 不妨從(co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五大建設領域出發,略述中華文明的特質。

 

從(cong) 物質文明的視角看,中華文明向來將人本身置於(yu) 中心地位,“德惟善政,政在養(yang) 民”離不開“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中華文明也具有“執其兩(liang) 端,用其中於(yu) 民”的中庸精神,持經達變、與(yu) 時偕進的“時中”氣質,以及尊重差異、包容異己的“中和”法則,這些精神傳(chuan) 統在當下具有特別的優(you) 勢,可以避免僵化思維,進而發揮多元共通的交融優(you) 勢,確保經濟轉型漸進平穩而非激進動蕩,確保經濟發展多元共融。中國自古就把“經濟”視為(wei) “經世濟民”,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與(yu) 公共屬性,儒家倫(lun) 理與(yu) 殖產(chan) 興(xing) 業(ye) 並行不悖,“義(yi) 利之辨”為(wei) 經濟生活注入濃厚的倫(lun) 理品質;在道家的政治理想和後世的政治實踐中,治理者“以百姓之心為(wei) 心”,不但不與(yu) 民爭(zheng) 利,而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儒家和道家的經濟理念有殊途同歸之妙,在曆史上一脈相承,使治理者積極介入生產(chan) 分配各環節,有力統籌整合各地域和各階層經濟生活,在節流和開源之間、安全和財富之間、局部和全局之間、眼前和長遠之間努力維持平衡。

 

從(cong) 政治文明的視角看,中華文明擁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wei) 政之要莫先於(yu) 得人、治國先治吏,為(wei) 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國家治理思想資源。中國形成了以“大一統”為(wei) 根本的國家治理製度慣性,並高度重視“經國序民,正其製度”,積累了大量曆史上行之有效、足以維係一個(ge) 廣土眾(zhong) 民大國的治理經驗,有效處理了傳(chuan) 統中國國家治理的基本課題。

 

從(cong) 精神文明的視角看,中華文明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擁有立德樹人、人文化育、改易更化等人文主義(yi) 柔性治理的精神特質。即便是深受西方列強壓製的晚清士人,依然對實現富強與(yu) 追求王道有清醒認識,認為(wei) “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強,無不富強之王道”,在力求富強的過程中,依然對王道有堅守有追求。在孔子時代,果敢質樸的北方之強和寬柔忠恕的南方之強各有其強,二者本來是一種價(jia) 值判斷,也許孔子更推崇南方之強,也許他認為(wei) 的理想狀態是把二者結合起來;而在現實中,隻有在漢唐盛世的少數時期,儒家的理想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現實,北方之強和南方之強共同構成了天下之至強。曆史上,兼具二者之強的時代實為(wei) 罕見。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將是超越地理方位、超越東(dong) 西分歧、包容萬(wan) 方的文化強國。

 

從(cong) 社會(hui) 文明的視角看,中華文明向來具有家國共同體(ti) 、禮樂(le) 共同體(ti) 等共同體(ti) 本位的鮮明特質;而對於(yu) 共同體(ti) 中的個(ge) 人,則追求“明明德於(yu) 天下”,期待每一個(ge) 社會(hui) 成員都彰顯其美德,彰顯其在共同體(ti) 中的主體(ti) 性。這些思想傳(chuan) 統,足以為(wei) 建設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提供厚重的本土資源。

 

從(cong) 生態文明的視角看,中華文明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家都致力於(yu) 追求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統一。古人在價(jia) 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為(wei) 訴求,為(wei) 實現這一訴求,曆世曆代都進行了一係列的製度設計。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也都在探索實踐,追求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這些自古以來的理念訴求和實踐探索,對解決(jue) 當前生態危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中華文明孕育出中國道路,滋養(yang) 了中國精神,不僅(jin) 存諸青史,更澤潤當下。一言以蔽之,當代中國與(yu) 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已然初步呈現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麵貌。當代真實的中國,是仁愛民本、立己達人、互惠共贏、稽古開新的中國。

 

在新時代,我們(men) 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wei) 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ti) 係,更好闡揚中國文明、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一個(ge) 和平的、文明的、可親(qin) 的中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