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時報】孔子像為何隻在天安門廣場待了100天?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布時間:2011-04-25 08:00:00
孔子像為何隻在天安門廣場待了100天?(圖)
來源: 濟南時報2011-04-25
孔子像被搬到國博西北角一隅 孫華攝本報記者 孫華 發自北京
100多天前的2011年1月11日,悄無聲息地,他豎立在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北門廣場內。
這是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由17噸青銅鑄造成的雕像,是成為繼毛澤東、孫中山之後第三位進駐這一區域的曆史人物。他西鄰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他北望天安門城樓,與高懸的毛主席畫像相互可視。他在這一地理位置上的出現,引發社會廣泛熱議。喧嘩聲中,他一直默默地站在這裏。整整100天後,2011年4月20日,他離開了國博北廣場,依然悄無聲息。
各種觀點經百日碰撞後,本已漸趨平寂。他悄然一走,喧嘩再起。
4月22日,記者從他的老家山東來到這裏與之見麵。這位穿越曆史時空的老者,依然麵帶微笑,平靜而祥和。
100天,孔子像來去之間的背後,隱藏著何種故事?
【國博北門】 孔子像莫名搬家了
4月22日下午4點,北京細雨陣陣。天安門廣場及周邊街道,依然人流如織,遊客如潮。
閉館改造達3年半之久的國博,剛開館不久,改造一新後,愈顯雄渾大氣。其北門廣場,就在著名的長安街南側。
“我們專門來到國博北門廣場打算和孔子像合影,孔子像去哪裏了?為啥要搬走?”記者發現,不時有北京當地市民或外地遊客上前詢問館方人員。
“剛搬走,4月20日夜間離開的,搬到館內去了,我們也不知為何搬走了。”麵對接連不斷的詢問,這是館方外圍安保人員近乎於千篇一律的回答。
記者看到,偌大的北門廣場正中,有個直徑約幾十米的圓形空地,這原本就是孔子像所佇立之處。如今,塑像基座與地麵相接處,僅剩幾塊工程用的布料。偌大的北門廣場,顯得有些空曠。
國博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這裏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天安門廣場區域。但一些生活在天安門廣場周邊的“老北京”,將孔子像之前所在的位置,習慣性地視為天安門廣場範圍之內,因而國博北門廣場這一原本普通的地理位置,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
【館內一隅】 孔子像靜靜立在那裏
4月23日下午1點30分,記者來到國博院內。在西北角“U”形建築下方的露天空地上,孔子像靜靜地佇立在那裏,基座以及相關的附屬設施,尚未最終到位。因位置相對較偏且難被發現,塑像周邊冷冷清清。
接受采訪時,館內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相關負責人均表示,此次孔子像搬家,隻是根據國博改擴建工程整體設計進行的,在館內西側南北庭院設立雕塑園,陸續為中華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之前因庭院建設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暫安放在國博北門外小廣場。目前,庭院建設已竣工,按設計方案,將孔子塑像移至國博西側北庭院內。”
而根據媒體已有的公開報道,2010年3月,國博館長呂章申找到現為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副主任的雕塑家吳為山,請他創作一尊孔子像安放在國博北門廣場。他認為,國博作為傳承中國曆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為這一重要區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築相應的文化含量。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有一尊孔子像,與國家博物館的地位、文化象征是相配的。2010年底,孔子像完成。
在孔子像落成儀式上,呂章申這樣闡述豎立孔子像的價值:“我們麵對塑像會發出許多對文化的感慨,會產生與孔子思想相關的許多聯想,所謂的思接千古,正是通過這一特殊的媒介而獲得雕塑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來去”爭議】 解讀版本,各不相同
當國博北門廣場悄悄出現了這尊巨大的孔子像後,不少人認為這是國博在為重新開門納客預熱。但很快,這一事件就被社會各階層人士賦予了各種解讀。對於這一發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及公眾的反應,國博人員坦言超出了他們的預想。各方爭議熱烈,支持、反對者兼而有之。
記者看到,人民網推出的“天安門廣場附近豎立孔子像您怎麽看”的調查中,22萬多名網友參加了調查,77%的網友認為“國博門前立雕像不嚴肅,儒學並非所有人推崇”;而支持“應該弘揚傳統文化”的占到了22%。
一些網友認為,把孔子像豎在這個敏感地帶,“不合群、不配套、不適時、不恰當。”一位網友甚至從建築學角度分析,“作為一尊與國家博物館建築配合的雕塑,孔子像的位置很尷尬,首先它不可能放到建築的西側對著天安門廣場,即便它三層樓高的規模還不足與將近38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抗衡,卻會像個墨點似的,打破廣場的對稱。”
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鍾鑒、山東曲阜師範學院教授劉世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葛榮晉、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顏炳罡、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傑等13位學者曾聯名撰文,支持天安門前立孔子像。他們認為,這是複興中華文化,徹底解放思想、重建中華民族精神的必經之路,象征著中國正在徹底地走向“國家、民族”的認同。
針對很多人對國博門口孔子像進行政治解讀,呂章申曾提醒不要泛政治化,要從文化的角度去詮釋。“不要像很多人一樣,把孔子像和政治連在一塊。和政治沒有關係。國家博物館曆史、藝術並重,得有厚重感,你沒有一個文化巨人,那你就顯得沒有文化,也沒有曆史。今天我們應該多從文化的角度去詮釋孔子像。”
盡管如此,各方麵的解讀仍紛至遝來。但經過100天的沉澱後,喧鬧聲慢慢歸於平靜。直到幾天前,這尊孔子像突然悄然地離去,爭議聲再起。
不少認為“不該在此處立孔子像”的人們,對國博的做法表示認同,並稱“這順應了大多數人的心聲”。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示不解。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師王瑞昌發出了“致國博的一封公開信”:既然孔子像已豎立,就不能輕易移走。希望恢複孔子像,或者將其豎立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不能不吸收孔子的思想,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能不繼承孔子的智慧。
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瑞昌說:“立塑像僅僅是一個象征,立出來說明國家比較重視孔子,重新認識孔子,符合中華幾千年來的精神傳承,現在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均與孔子有淵源。我想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代表普通人發出聲音,讓別人知道,立孔子像這個事,還是有人支持的,對立像質疑的聲音並不能代表全民的聲音,一些年輕人占據著網絡資源,他們發出的聲音量很大,但質並不高。”
王瑞昌稱,聽說孔子像搬遷的消息之後,他立刻給博物館電子信箱發信,但到現在未收到回複。
【懸疑未解】 “悄然之舉”考驗民眾想象力
接受采訪時,對“天安門前立孔子像”不管持何態度的人,對此次“孔子像悄然搬家”均感突然,並對國博方麵給出的解釋存在質疑。
對於國博的做法,有網友直言:“安放很輕率,搬家也輕率。未公開征集公眾意見,招致高聲反對;這樣悄悄地搬走,又閃了默默支持者的腰。”然而,對於類似的質疑,截至目前國博方麵未再公開回應。對於公眾想象力的考驗,依然在持續。
在“孔子來去天安門”的喧嘩聲中,有學者稱:考慮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國人文化心態,這樣的喧嘩也很正常。二十世紀初,我們被動地麵對現代化的任務,而西方首先實現了現代化。於是,現代化、西方化與傳統與中國之間被置於一種緊張、衝突狀態。此後,中國人對孔子、對儒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也陷入焦慮、彷徨之中。
對於一些懸疑,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被逐漸淡忘,或會露出真相。
4月23日下午,記者又一次來到國博,跟這尊孔子像道別。一住在前門大街上的“老北京”恰好也在這裏,他是了解到近日有關這尊孔子像的爭議後,專程來看看的。這位72歲的老人說:“觀點也好,爭論也好,隻要社會安寧,政治清明,老百姓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就行。”
(實習生潘慶照對本文也有貢獻)
本文來源:舜網-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