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曆一九七五年生,廣東(dong) 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xie) 給女兒(er) 的大宋曆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yu) 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朝的財政收入有多大規模?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我們(men) 都愛宋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五月十三日辛醜(chou)
耶穌2021年6月22日
宋王朝的財政歲入究竟幾何,是一個(ge) 時有爭(zheng) 訟的問題。
有人說宋朝財政規模高達一億(yi) 貫銅錢,比如有一篇網文說:“(北宋時)整個(ge) 國家的財政收入最高曾經達到了16000萬(wan) 貫文,即便到了北宋中後期,也可以達到八九千萬(wan) 貫文。到了國土麵積更為(wei) 狹小的南宋,財政收入最高也達到了一億(yi) 貫文。”還有的網文直接將一億(yi) 貫錢換成一億(yi) 兩(liang) 白銀。
這些網文並不完全是編出來的,其依據是曾鞏《議經費紮子》與(yu) 《宋史•食貨誌》中提到的數據:“皇祐、治平皆一億(yi) 萬(wan) 以上,歲費亦一億(yi) 萬(wan) 以上”;“治平二年,內(nei) 外入一億(yi) 一千六百十三萬(wan) 八千四百五”,所以他們(men) 認為(wei) 宋代的財政歲入超過一億(yi) 貫錢。
又有網文出來糾正:“之所以會(hui) 有人認為(wei) 宋代財政收入上億(yi) 兩(liang) 白銀,是因為(wei) 他們(men) 以為(wei) 宋朝財政收入是以貫做單位,然後他們(men) 想當然的認為(wei) 一貫銅錢等於(yu) 一兩(liang) 白銀。於(yu) 是他們(men) 得出一個(ge) 著名神論,宋朝每年財政收入過億(yi) 兩(liang) 白銀,遠超於(yu) 明清,是中國曆史上最富裕,財政收入最多的朝代。這裏麵有一個(ge) 問題,問題就出在宋朝財政收入的統計單位不是多少兩(liang) 白銀,也不是單指多少貫銅錢”,而是以“貫石匹兩(liang) 束”為(wei) 統計單位。
這個(ge) 批評是對的,因為(wei) 史料中的“一億(yi) 一千六百十三萬(wan) 八千四百五”是指銅錢、白銀、絹帛、穀米、草料等物資的總和,並不是單指緡錢。而且,由於(yu) 不知銀絹穀草的具體(ti) 比例,根本無法折算成錢貫。
那麽(me) 宋代的財政歲入究竟有多少呢?我在新書(shu) 《宋潮》中作了統計分析,認為(wei) 南北宋的財政歲入都達到一億(yi) 貫錢的規模。大家看看我的分析有沒有道理,或者說,有沒有問題。
我們(men) 需要一份以錢貫計算的宋代財政收入清單。
恰好南宋李心傳(chuan)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就有這樣一份清單。先來看北宋部分:“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餘(yu) 萬(wan) ,太宗皇帝以為(wei) 極盛,兩(liang) 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餘(yu) 萬(wan) 緡。嘉佑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yu) 萬(wan) 緡。其後,月增歲廣,至熙豐(feng) 間,合苗役易稅等錢,所入乃至六千餘(yu) 萬(wan) 。元祐之初,除其苛急,歲入尚四千八百餘(yu) 萬(wan) 。”按李心傳(chuan) 這個(ge) 記載,戶部歲入的峰值是熙寧—元豐(feng) 年的6000餘(yu) 萬(wan) 貫,元祐初政府減稅,歲入緡錢降至4800餘(yu) 萬(wan) 貫。
但生活在南宋的李心傳(chuan) 對北宋財政歲入的記述是不是很準確呢?他記錄的4800餘(yu) 萬(wan) 貫是元祐初年的全部歲入嗎?有沒有漏計了地方留用的收入?
宋依唐製,將天下正賦收入分為(wei) “上供”、“留州”、“送使”三部分,其中“上供”需解運京師入庫;“留州”與(yu) “送使”則充地方經費,宋人稱為(wei) “係省錢物”,即隸屬於(yu) 尚書(shu) 省、留置在地方的財稅收入,例都由戶部(元豐(feng) 改製前為(wei) 三司)統一會(hui) 計:“祖宗之製,天下錢穀,自非常平倉(cang) 隸司農(nong) 寺外,其餘(yu) 皆總於(yu) 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帳籍,非條例有定數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數。”因此,李心傳(chuan) 這裏的記錄顯然包含了“留州”與(yu) “送使”的數目。
但是,不要忘記了,李心傳(chuan) 已明言這是“天下歲入緡錢”,除了緡錢,宋朝還有一部分實物稅,大頭是田賦。有沒有緡錢之外的統計數據呢?有。元祐初,戶部尚書(shu) 李常、侍郎蘇轍主持修訂了《元祐會(hui) 計錄》,蘇轍還因此寫(xie) 了一篇《元祐會(hui) 計錄敘》,一篇《收支敘》,一篇《民賦敘》。在《收支敘》中,蘇轍列出了元祐初年的戶部收入數目:
“今者一歲之入,金以兩(liang) 計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盡者二千七百;銀以兩(liang) 計者五萬(wan) 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萬(wan) ;錢以千計者四千八百四十八萬(wan) (除米鹽錢後得此數),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萬(wan) (並言未破應在及泛支給賜得此數);綢絹以匹計者一百五十一萬(wan) ,而其出之多者十七萬(wan) ;穀以石計者二千四百四十五萬(wan) ,而其出之不盡者七十四萬(wan) ;草以束計者七百九十九萬(wan) ,而其出之多者八百一十一萬(wan) 。”
——可知元祐初的歲入絕不止李心傳(chuan) 記錄的“四千八百餘(yu) 萬(wan) ”貫。
我們(men) 將金、銀、綢絹、米穀都折算成緡錢(草的價(jia) 值較低,略過不計)。當時金一兩(liang) 約值10貫錢,4300兩(liang) 即值4.3萬(wan) 貫錢;銀一兩(liang) 約值一貫錢,57000兩(liang) 即值5.7萬(wan) 貫錢;綢絹每匹約值1.5貫錢,151萬(wan) 匹即值226.5萬(wan) 貫錢;米穀一石約值一貫錢,2445萬(wan) 石即值2445萬(wan) 貫錢(折算標準參見程民生《宋代物價(jia) 研究》),合計約2680萬(wan) 貫。加上按緡錢征收的貨幣稅收入4848萬(wan) 貫(李心傳(chuan) 載歲入緡錢“四千八百餘(yu) 萬(wan) ”;蘇轍載“錢以千計者四千八百四十八萬(wan) ”,數目相近,正可以互證),總數約為(wei) 7500萬(wan) 貫。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商稅務
但這7500萬(wan) 貫錢就是元祐初年的全部財政收入嗎?不是。須知北宋的財政管理是分成兩(liang) 個(ge) 係統的,一個(ge) 是戶部左曹(元豐(feng) 改製前為(wei) 三司)統率的、由轉運司—州縣長官—市鎮稅官構成的財政收納係統,掌田賦、商稅、酒稅、常貢、征榷之利;另一個(ge) 是戶部右曹(元豐(feng) 改製前為(wei) 司農(nong) 寺)統率的、由提舉(ju) 常平司—州通判—縣丞構成的財政收納係統,掌常平、免役、坊場、坑冶、河渡、山澤、地利、榷貨、戶絕沒納之財,“左曹隸(戶部)尚書(shu) ,右曹不隸(戶部)尚書(shu) ,天下之財分而為(wei) 二”。蘇轍也在《元祐會(hui) 計錄敘》中申明:“若夫內(nei) 藏右曹之積,與(yu) 天下封樁之實,非昔三司所領,則不入會(hui) 計,將著之他書(shu) ,以備觀覽焉。”可知前麵折算出來的7500萬(wan) 貫錢,隻是戶部可以會(hui) 計的正賦歲入,戶部右曹掌管的那部分收入,是未計在內(nei) 的。
由於(yu) 目前未能找到元祐年間的戶部右曹收入賬目,隻能以其他年份的作為(wei) 參考。戶部右曹的職掌同熙寧變法後、元豐(feng) 改製前的司農(nong) 寺,司農(nong) 寺執掌的財政收入主要有常平青苗錢、免役助役錢、坊場錢等。熙寧年間,青苗錢“歲收息至三百萬(wan) 貫”,每年新增的常平本錢未計;元豐(feng) 七年(1084),免役助役錢多達1870萬(wan) 貫;坊場錢即撲買(mai) 坊場、河渡、鹽井所得的收入,元豐(feng) 七年為(wei) 500萬(wan) 貫,另有穀、帛90多萬(wan) 石、匹,折錢約100萬(wan) 貫;元豐(feng) 七年,朝廷還將市易錢從(cong) 戶部左曹劃到右曹,按熙寧十年市易司所收息錢(不含市利錢)計算,為(wei) 140多萬(wan) 貫。此外,鑄錢監每年新鑄之錢,例入內(nei) 藏庫,也非戶部所預,元祐年間,“歲鑄二百八十一萬(wan) 貫”。
這當然不是戶部右曹的全部賬目,不過主要的錢物窠名應該羅列在內(nei) 了。合計起來,約有3100萬(wan) 貫,與(yu) 前麵統計出來的7500萬(wan) 貫相合並,歲入過億(yi) 貫。不過,元祐年間朝廷罷征免役錢,助役錢減半輸納,因此,元祐歲入應該不及一億(yi) 貫,但哲宗親(qin) 政之後,免役錢又恢複了。可以說,北宋自熙寧以降,除了元祐幾年,其他年份應該都能夠維持一億(yi) 貫左右的歲入規模。李心傳(chuan) 稱“熙豐(feng) 間,合苗役易稅等錢,所入乃至六千餘(yu) 萬(wan) ”,這個(ge) 歲入數字其實是低估的。
宋代十二兩(liang) 半銀鋌
在北宋一億(yi) 貫的財政收入中,田賦折錢頂多是3000萬(wan) 貫左右(其中實物征收的米穀2445萬(wan) 石,折錢征收部分未知,但數目不會(hui) 很大),比重大約隻占30%;非農(nong) 業(ye) 稅的比重高達70%。這是其他任何王朝(晚清除外)都未曾出現的財稅結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