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德秀撰、陳靜點校《四書集編》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1-06-08 16:58:36
標簽:四書集編

〔宋〕真德秀撰、陳靜點校《四書(shu) 集編》出版

 




書(shu) 名:四書(shu) 集編(全二冊(ce) ,四書(shu) 注疏叢(cong) 刊)

作者:〔宋〕真德秀 撰  陳靜 點校

叢(cong) 刊主編:朱傑人、郭曉東(dong)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86078

版次印次:202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jia) :258.00(全二冊(ce) )

版式:繁體(ti) 豎排,全式標點。

裝幀:布麵精裝,單冊(ce) 函套

 

 

內(nei) 容簡介




《四書(shu) 集編》是“四書(shu) 注疏叢(cong) 刊”(朱傑人、郭曉東(dong) 主編)之一。


《四書(shu) 集編》二十六卷,南宋真德秀撰。是書(shu) 先錄朱子《四書(shu) 章句集注》,再博采朱子語錄附其下,又引二程子、程門高弟、南軒等說,間附己見,銓擇刊潤,折衷訛異,互相發明。是書(shu) 謹守朱子義(yi) 理,羽翼四書(shu) ,精純不旁雜,為(wei) 宋明儒學重要的注疏典籍、中國哲學的基本文獻。


《四書(shu) 集編》點校本,以通誌堂經解康熙初刻本為(wei) 底本,校以通誌堂經解乾隆補刊本、同治重刊本,摛藻堂四庫全書(shu) 薈要本,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並參校宋福州學官刻元修本《西山讀書(shu) 記》、明成化本《朱子語類》等相關(guan) 文獻。書(shu) 末附《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通誌堂經解提要》。

 


作者簡介


作者真德秀,字景元,後更希元,宋建寧府浦城縣(今福建省浦城縣)人。朱子再傳(chuan) 。慶元五年進士。後出知泉州、隆興(xing) 府(南昌)、潭州(長沙)。返朝,未三月即落職。晚年起知泉州、福州。再返朝,拜參知政事,尋卒,年五十八。學者稱西山先生。主要著述有《四書(shu) 集編》《大學衍義(yi) 》《西山讀書(shu) 記》等。


點校者陳靜,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叢(cong) 書(shu) 主編朱傑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曉東(dong) ,哲學博士,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目 錄


上 冊(ce)


◎整理前言(陳靜)

◎四書(shu) 集編序(劉才之)

◎學庸集編序(真誌道)

◎大學章句序

◎大學

◎中庸章句序

◎中庸

◎論語朱子集注序說

◎論語集編卷第一

學而第一

為(wei) 政第二

◎論語集編卷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論語集編卷第三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論語集編卷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論語集編卷第五

子罕第九

鄉(xiang) 黨(dang) 第十


下 冊(ce)

◎論語集編卷第六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論語集編卷第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論語集編卷第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論語集編卷第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論語集編卷第十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朱子集注孟子序說

◎孟子集編卷第一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二

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集編卷第三

公孫醜(chou) 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四

公孫醜(chou) 章句下

◎孟子集編卷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六

滕文公章句下

◎孟子集編卷第七

離婁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八

離婁章句下

◎孟子集編卷第九

萬(wan) 章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十

萬(wan) 章章句下

◎孟子集編卷第十一

告子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十二

告子章句下

◎孟子集編卷第十三

盡心章句上

◎孟子集編卷第十四

盡心章句下

◎集編後序(謝侯善)


◎附錄一︓四庫全書(shu) 總目四書(shu) 集編提要

◎附錄二︓通誌堂經解四書(shu) 集編提要


整理前言

 

《四書(shu) 集編》二十六卷,南宋真德秀撰。真德秀,字景元,後更希元,建寧府浦城縣人。慶元五年進士,開禧元年中博學宏詞科。累官至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時史彌遠掌朝政,方以爵祿縻天下士,真德秀力請去。嘉定七年,出為(wei) 江東(dong) 轉運副使。後曆知泉州、隆興(xing) 府、潭州。理宗即位,召為(wei) 中書(shu) 舍人,擢禮部侍郎。寶慶元年,立朝未三月,坐言事屏廢,落職。二年,歸裏。紹定五年,起知泉州。六年,知福州。端平元年,除權戶部尚書(shu) ,時已去國十年。二年,拜參知政事,尋卒,年五十八,諡文忠,學者稱西山先生。著述有《四書(shu) 集編》《大學衍義(yi) 》《西山讀書(shu) 記》《西山文集》《文章正宗》等。

 

《四書(shu) 集編》惟《大學》《中庸》為(wei) 真德秀手定,由建寧府學教授謝侯善於(yu) 鹹淳八年“刻之於(yu) 郡庠”,《論語》《孟子》乃建寧府學正劉承本西山遺書(shu) 補輯,鹹淳九年終成完帙。真德秀子真誌道《學庸集編序》說:“《大學、中庸集編》,先公手所定也。如《論語、孟子集注》,雖已點校,而集編則未成。”劉才之《四書(shu) 集編序》則交代了成書(shu) 過程:“惟《論》《孟》二書(shu) 闕焉,扣之庭聞,則雲(yun) 已經點校,但未編集。是《論》《孟》固未嚐無成書(shu) 也。一旦論諸堂上,學正劉樸谿承謂,《讀書(shu) 記》中所載《論》《孟》處,與(yu) 今所刊《中庸》《大學》凡例同,其他如《文集》《衍義(yi) 》等書(shu) ,亦有可采摭者。因勉其匯集成書(shu) 。凡五閱月而帙就,又五閱月而刊畢。至是西山所編之四書(shu) 為(wei) 大全。”

 

真德秀未序《四書(shu) 集編》,僅(jin) 於(yu) 朱子《大學章句序》後題記一行“寶慶三年八月丁卯後學真德秀編於(yu) 學易齋”,蓋《大學集編》成書(shu) 年月,時已歸裏閑居,修《讀書(shu) 記》等。真德秀早年從(cong) 朱子門人詹體(ti) 仁遊,為(wei) 朱子再傳(chuan) 。自權臣韓侂胄立偽(wei) 學之名,興(xing) 慶元黨(dang) 禁“以錮善類”,朱子之書(shu) 皆禁絶。真德秀後出,慨然以斯文自任,講習(xi) 而服行。任職地方,即以周濂溪、胡文定父子、朱子、張南軒之學勸勉士人。晚年重返朝廷,進讀朱子《大學章句》,諷勸理宗。又進《大學衍義(yi) 》,曰:“近世大儒朱熹所為(wei) 《章句》《或問》備矣,思所以羽翼是書(shu) 。”真德秀以尊崇朱學為(wei) 己任,故《宋史》本傳(chuan) 稱:“正學遂明於(yu) 天下後世,多其力也。”

 

《宋元學案》黃百家按語稱“從(cong) 來西山、鶴山並稱”,又引梨洲之言:“兩(liang) 家學術雖同出於(yu) 考亭,而鶴山識力橫絶,真所謂卓犖觀群書(shu) 者;西山則依門傍戶,不敢自出一頭地,蓋墨守之而已。”關(guan) 文瑛《通誌堂經解提要》稱:“惟能墨守,故是編無少旁雜,但不知旁引眾(zhong) 說以益之,故其得在此,其失亦在此也。”真德秀之學,黃百家和關(guan) 文瑛皆以“墨守”視之。思想的創發固然可貴,準確理解而使思想自洽,亦有重要意義(yi) 。

 

除學術宗向,真德秀編撰《集編》也出於(yu) 係統整理朱子思想的客觀需要。朱子畢生精力萃於(yu) 四書(shu) ,《章句》多出新意,《集注》雖參取舊文,與(yu) 先儒思想亦不盡同,其所以去取之意,散見《或問》《語類》《文集》中,其間又一時未定之說與(yu) 門人記錄失真,故有先後異同和重複顛舛之處。馬端臨(lin) 《文獻通考》載朱子之言曰:“集注後來改定處多,遂與(yu) 或問不相應。”陳振孫《直齋書(shu) 録解題》稱,黃勉齋撰《論語通釋》十卷,其書(shu) 兼載《或問》,發明晦翁未盡之意。是當時抵牾之處,不但朱子知之,朱子之徒亦不為(wei) 之諱,而讀者生疑焉。真德秀是編博采朱子語錄附於(yu) 章句集注之下,又采程子、南軒之說,或間引他說,複附己見,以折衷訛異。真德秀自謂:“《大學》《中庸》之書(shu) ,至於(yu) 朱子而理盡明,至予所編而說始備,雖從(cong) 《或問》《輯略》《語類》中出,然銓擇刊潤之功亦多。”真德秀之後,依附朱子解讀四書(shu) 的著作汗牛,“然其學皆不及德秀,故其書(shu) 亦終不及焉”。

 

《四書(shu) 集編》於(yu) 南宋末年刊行。趙順孫《四書(shu) 纂疏》博采諸家,列西山所著諸書(shu) 而不載《四書(shu) 集編》,蓋其出最晩,順孫未之見。明《文淵閣書(shu) 目》載“《四書(shu) 集編》一部十八冊(ce) 完全”,存黃字號第一櫥。清初《千頃堂書(shu) 目》卷三載“真德秀四書(shu) 集編二十六卷”。隨後書(shu) 錄,多載二十六卷。

 

四書(shu) 集編現存最早版本是通誌堂經解本。通誌堂經解由納蘭(lan) 成德、徐乾學合力編刊,一般認為(wei) 初刻於(yu) 康熙十九年,後有乾隆五十年補刊本、同治十二年粵東(dong) 書(shu) 局重刊本。通誌堂經解本《四書(shu) 集編》的底本,翁方綱《通誌堂經解目錄》引何焯之說,稱“李中麓鈔本,惜未盡善”。李中麓,明李開先,《明史·文苑傳(chuan) 》稱其“性好蓄書(shu) ,藏書(shu) 之名聞天下”。王士禛《池北偶談》稱:“李中麓氏藏書(shu) 百六十年未散,近始歸昆山徐宮讚健庵乾學。”是徐乾學得李中麓藏書(shu) ,充通誌堂經解之底本。

 

《四書(shu) 集編》通誌堂經解康熙本二十六卷,《大學》一卷、《中庸》一卷、《論語集編》十卷、《孟子集編》十四卷,其正文版式為(wei) :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三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魚尾下刻書(shu) 名、卷次、葉次,底部刻“通誌堂”及刻工名,頂部刻當葉字數,每卷末題“後學成德校訂”。乾隆本、同治本卷數、行款、版心、各葉起止同康熙本。同治本每卷末“後學成德校訂”後增一行“巴陵鍾謙鈞重刊”題記。

 

《四書(shu) 集編》薈要本據內(nei) 府藏通誌堂經解本繕錄,又據宋本校訂,四庫本係兩(liang) 江總督采進本。薈要本、四庫本並析大學為(wei) 上下兩(liang) 卷、中庸上中下三卷,提要雖著錄為(wei) 二十六卷,實為(wei) 二十九卷。兩(liang) 本每葉起止文字大多相同,偶有錯落一二字。故四書(shu) 集編版本有通誌堂經解係統的二十六卷本和四庫係統的二十九卷本。

 

此次點校《四書(shu) 集編》,以通誌堂經解康熙十九年初刻本為(wei) 底本,以通誌堂經解乾隆本、同治本,摛藻堂四庫全書(shu) 薈要本,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為(wei) 校本,並參校其他相關(guan) 文獻。底本文字凡有改動,均出校說明。《四書(shu) 集編》原無目錄,為(wei) 便翻檢,據正文編製。《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通誌堂經解提要》附於(yu) 書(shu) 末,供讀者參考。

 

陳靜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日

 


內(nei) 頁圖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