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坡】曲阜至聖林廟神道考析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21-06-06 15:56:50
標簽:曲阜至聖林廟

曲阜至聖林廟神道考析

作者:孟坡(孔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來源:《孔子學刊》第九輯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四月廿三日壬午

          耶穌2021年6月3日

 

神道作為(wei) 寺、廟、陵、祠等參拜場所前的道路,是建築的前導部分。孔廟神道位於(yu) 曲阜明故城正南門外,是指從(cong) 萬(wan) 仞宮牆往南到今靜軒中路檜柏夾峙而成的通道。此神道始建何時,文獻資料大多語焉不詳。孔林神道指從(cong) 曲阜明故城北門經萬(wan) 古長春坊到孔林林門(習(xi) 稱大林門,位於(yu) 至聖林坊後)之間的通道。而對於(yu) 林門到至聖林門(原宣聖林神門,習(xi) 稱二林門)、墓門到享殿之間的通道,曆史上曾稱之為(wei) 神道,而今多稱甬道、夾道、夾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考傳(chuan) 世文獻,借助碑刻史料,對上述問題進行梳理,通過對曲阜至聖林廟神道的考察,認識曲阜至聖林廟在不同時期的變化與(yu) 發展,和對曲阜明故城及城門修築帶來的影響。

 

一、曲阜至聖廟神道

 

 

 

曲阜至聖廟,又稱曲阜孔廟,位於(yu) 曲阜明故城內(nei) ,孔廟大門正對明故城正南門。正南門外有一條長280米,寬20米,檜柏夾道而峙的通道,人們(men) 習(xi) 慣稱之為(wei) 孔廟神道。孔廟神道在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陳鎬《闕裏誌》、孔胤植補本《闕裏誌》等諸多家譜誌書(shu) 和現存宋以降曆代孔廟圖中都未見提及或標注。在筆者所查閱的史料中,最早提及孔廟神道的是孔尚任《闕裏誌•祠廟誌》,文中記載:“明正德十年,移築新城於(yu) 闕裏,以護廟寢。隆慶三年,辟城正南門以通神道。”

 

關(guan) 於(yu) “移築新城於(yu) 闕裏,以護廟寢”的情況,明《城闕裏記》碑有明確記載:“正德辛未,盜入兗(yan) 。以二月二十七日破曲阜,焚宮寺民居數百,虐焰所及,不崇朝縣治為(wei) 墟。是夕,移營犯闕裏,秣馬於(yu) 庭,汙書(shu) 於(yu) 池。”起義(yi) 軍(jun) 給孔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使得朝廷與(yu) 孔氏族人震恐。僉(qian) 事潘珍遂奏請朝廷“縣廟必相須以守,蓋即廟為(wei) 城,而移縣附之”,而建曲阜新城,城池修築經始於(yu) 正德癸酉(1513)之秋七月,訖工於(yu) 嘉靖壬午(1522)之春三月,曆時近十年完成。此新城乃今日我們(men) 所稱的明故城。《城闕裏記》碑現存孔廟十三碑亭院東(dong) 南部,立於(yu) 明嘉靖四年(1525),碑文為(wei) 明嘉靖年間內(nei) 閣大臣費宏所作,詳細記述了正德六年曲阜縣城和孔廟遭農(nong) 民軍(jun) 焚毀至嘉靖元年移城衛廟的始末經過。陳鎬《闕裏誌》、孔繼汾《闕裏文獻考》以及乾隆《曲阜縣誌》等著錄該碑。孔尚任《闕裏誌•祠廟誌》言隆慶三年新辟城正南門,是廟前原有神道,因築新城被截斷而複通,還是為(wei) 通神道而新辟城正南門,書(shu) 中對此並沒有特別說明。

 

陳鎬《闕裏誌•卷一》對新城的描述有一張“國朝新築闕裏城圖”,圖上標注有四門,東(dong) 南西北門各一,並築有甕城。從(cong) 城門標注的位置看,孔廟正南無城門。成書(shu) 於(yu) 明嘉靖癸巳(1533)的陸釴《山東(dong) 通誌》也有新城所辟四門的記載,無城正南門。明正德六年,農(nong) 民起義(yi) 軍(jun) “犯闕裏”時孔廟大門是聖時門,聖時門前有至聖廟坊和欞星門坊。明隆慶三年(1569)殷士儋《明重修闕裏林廟碑》記載:“欞星門之外,稍拓地紆回其道,以遠衢市”。說明孔廟欞星門外,人員聚集非常繁華,為(wei) 遠衢市,才拓地紆回其道。據此亦可知,當時孔廟門前應無神道,所以也就沒有因築新城而截斷孔廟神道,再複通神道之說。這就說明,隆慶三年新辟孔廟神道,並為(wei) 此辟建曲阜城正南門,直對孔廟廟門。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城正南門過去平時關(guan) 閉,隻有皇帝祭孔或派人祭孔時才開啟。孔廟神道和城正南門的新辟,進一步凸顯了孔廟的神聖和威嚴(yan) 。

 

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十二》對孔廟神道有記載:“至聖先師孔子廟在曲阜縣正南門內(nei) ,正南門曰仰聖門……門外夾道植柏,為(wei) 神路。”《孔府檔案》[4918]也有記載:“正南門外神路,為(wei) 聖駕經臨(lin) 輦道之所,原不許車馬馳驅,以昭慎重。”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原所長王世仁《明代神路消失記》一文中提出:

 

明嘉靖九年(1530),嘉靖皇帝對明初以來的禮製祭壇進行了一次大調整,廢棄了合祭天地的天地壇,新建了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崇雩壇。每壇都配建有神路和神路前牌坊。所謂神路,指的是高等級祭祀建築的前導部分,位於(yu) 祭祀建築之外。

 

神道,又稱神路,是寺、廟、陵、祠等參拜場所前的道路,是“高等級祭祀建築的前導部分”。曲阜孔廟作為(wei) 祭祀孔子的禮製廟宇,建築前辟建神道自是情理之中。

 

綜上所述,曲阜孔廟神道作為(wei) 祭祀孔子禮製建築孔廟的前導部分,是孔廟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曲阜明故城建成四十七年後,於(yu) 隆慶三年(1569)辟通並保留至今,為(wei) 此並在城牆上新辟城正南門,形成了曲阜明故城東(dong) 西北三麵各一城門和南麵兩(liang) 城門的格局。在孔廟門前開辟孔廟神道,栽植儀(yi) 樹聚攏視線,起到了強化神聖、突出威嚴(yan) 、營造氛圍的作用。

 

二、曲阜明故城北門至大林門神道

 

 

 

出曲阜明故城北門,有一條兩(liang) 旁古樹森嚴(yan) 、一直通向孔林的大道,這就是曲阜至聖林神道,人們(men) 習(xi) 慣稱之為(wei) 孔林神道。神道上,建於(yu) 明萬(wan) 曆二十二年(1594)的“萬(wan) 古長春”石坊巍然聳立,坊前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各有碑亭一座,東(dong) 亭內(nei) 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碑》,西亭內(nei) 立《闕裏重修孔子林廟碑》。孔林神道在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之金孔林圖、明嘉靖本《闕裏誌》之明孔林圖、明萬(wan) 曆《孔聖全書(shu) 》之孔林圖、清潘相《曲阜縣誌》之清孔林圖等均無明確記載。陳鎬《闕裏誌•林廟誌》有粗略記載:

 

“先聖林,前枕舊魯城,林門與(yu) 縣北門相直,夾路檜柏森然。”

 

文中指出,先聖林林門與(yu) 縣北門相直,夾路檜柏森然。夾路,指列在道路兩(liang) 旁。唐岑參《稠桑驛喜逢嚴(yan) 河南中丞便別》詩:“駟馬映花枝,人人夾路窺。”宋蘇軾《同王勝之遊蔣山》詩:“夾路蒼冉古,迎人翠麓偏。”顯然,陳鎬稱夾路重在強調道路兩(liang) 旁的檜柏,沒有明指此道路是否為(wei) 神道。孔尚任《闕裏誌•陵墓誌》記載:

 

林在今曲阜縣城北二裏,前枕古魯城,林門與(yu) 縣北門相直。……北為(wei) 文津橋,又北為(wei) 萬(wan) 古長春坊,左右有神道碑。又北為(wei) 林前村,即古孔裏也。

 

萬(wan) 曆二十二年,……特立石坊五間,題曰‘萬(wan) 古長春’。繚垣十裏,壖垣千步。前辟神路,栽檜柏數百株。左右立神道碑,文定公於(yu) 慎行為(wei) 記。

 

由此記載知,林門與(yu) 縣北門相直,林前辟有神路,栽檜柏數百株,“萬(wan) 古長春”坊左右立有神道碑。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十一》記載:

 

至聖林門,門外有坊,坊左右守林人戶聚族而居,即《史記》所稱孔裏者也。又南為(wei) 萬(wan) 古長春石坊,左右有碑亭,又南有橋,曰文津橋,又南即曲阜縣城北門。自縣城北門至林夾神道,皆古柏深茂蔥鬱,其直如矢。

 

文中指出,自縣城北門至林夾神道,皆古柏深茂蔥鬱,並重點突出了曲阜城北門和孔林的道路很直,略無盤曲。

 

今人所編的《孔子文化大典•故裏卷》記載:

 

嘉靖元年(1522)曲阜新城落成後,辟出直對縣城北門的神道。……萬(wan) 曆二十二年(1594),巡按連標等跨神道添建‘萬(wan) 古長春’石坊和兩(liang) 側(ce) 碑亭,栽植神道檜柏數百株。

 

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yu) 縣城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liang) 側(ce) 檜柏龍幹虯枝,夾道侍立,創造出一種古老而又莊嚴(yan) 的氣氛,使人清新滌慮,凝神直進。

 

 

 

此兩(liang) 段記載較詳,可知林門與(yu) 縣城城門之間的神道在嘉靖元年(1522)辟出,長達1266米,直對縣城北門,萬(wan) 曆二十二年(1594)跨神道添建‘萬(wan) 古長春’石坊和兩(liang) 側(ce) 碑亭,栽植檜柏數百株。

 

綜上所述,嘉靖元年(1522)建築新城時,充分考慮了當時孔林林門、孔林神道的方位和走向,在城門的規劃布局中開辟城北門直對孔林林門,城外道路與(yu) 孔林神道相連通。今依始建年代而言,此神道或稱之為(wei) 明代孔林神道。萬(wan) 曆二十二年(1594)跨神道建萬(wan) 古長春坊和兩(liang) 側(ce) 神道碑亭。明代孔林神道長1266米,兩(liang) 側(ce) 古柏深茂蔥鬱,平直如失,作為(wei) 孔林的前導部分,辟於(yu) 林門之外,營造出古老而又莊嚴(yan) 的氛圍。

 

三、孔林大林門至二林門神道

 

 

 

穿至聖林坊,入孔林大門,躍入眼簾的是由紅牆、古樹夾峙而成的通道,直達至聖林門(原宣聖林神門,習(xi) 稱二林門或舊林門)。此段通道與(yu) 林門外明代孔林神道,給人的感覺並無兩(liang) 樣,隻是兩(liang) 側(ce) 高高的紅牆、參天的古柏更加凸顯了通道的深邃和悠長。孔尚任《闕裏誌•陵墓誌》記載:

 

又北為(wei) 至聖林坊並林門三間,內(nei) 為(wei) 神道,兩(liang) 旁築高墉。又北有洞門,石鐫‘宣聖林’,乃舊林門也。上建觀樓,弘敞壯麗(li) ,額曰‘功參造化’。自城門至林門,檜柏夾道,其直如矢。

 

文中指出,林門內(nei) 有神道,兩(liang) 旁築高墉。宣聖林門(舊林門)上建有觀樓。自城門至林門(此處指舊林門),檜柏夾道,其直如矢。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十一》記載:

 

墓門外為(wei) 洙水橋,橋南建石坊,坊左右有下馬碑,折而東(dong) 為(wei) 輦路,輦路南為(wei) 觀樓,觀樓即林牆門樓也。林牆周十餘(yu) 裏,高丈許,厚半之。觀樓外東(dong) 西列垣夾甬道,其南為(wei) 至聖林門,門外有坊,……自縣城北門至林夾神道,皆古柏深茂蔥鬱,其直如矢。

 

文中指出,觀樓外東(dong) 西列垣夾甬道,也就是二林門到至聖林門有列垣而成的甬道。自縣城北門至林夾神道,皆古柏深茂蔥鬱,其直如矢。此處縣城北門至林夾神道,應是指縣城北門到至聖林門(大林門)夾神道,而非指舊林門(宣聖林神門)。

 

對比上麵兩(liang) 段的記載,大林門至二林門之間的夾道,分別稱之為(wei) 神道和甬道。甬道,也稱為(wei) 通道、夾道、甬路,是指兩(liang) 旁有牆或其它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漢語大詞典》第770頁)。目前,城北門至孔林大林門和大林門至二林門之間,皆檜柏夾道,古樹參天,是不爭(zheng) 的事實,唯一不同的是大林門至二林門之間除檜柏夾峙外還有高高的圍牆。為(wei) 什麽(me) 《闕立誌》《闕裏文獻考》兩(liang) 種文獻對大林門至二林門之間的通道有不同的叫法?考諸文獻所記,發現這與(yu) 神道的功能和神門的變化有關(guan) 。

 

據《宣聖林神門記》碑記載:“至順二年春,五十四代孫曲阜縣尹孔君思凱,慮竊有樵牧者,乃垣而周之,前臨(lin) 通衢,崇建一門,甚為(wei) 雄麗(li) ,榜曰‘宣聖林’。”此碑現位於(yu) 孔林大林門內(nei) 西次間,立於(yu) 元至順三年(1332)。碑文主要介紹宣聖林神門建造的緣由、時間、目的意義(yi) ,並歌頌建造者的功績等。孔思凱所建宣聖林神門,是孔林內(nei) 第二個(ge) 神門(較東(dong) 漢永嘉元年所建神門而言),後之所以稱之為(wei) 林門,是因為(wei) 此神門在功能上起到了林門“為(wei) 禁樵牧”的作用,為(wei) 強調和突出此門的功能性,而逐漸淡化了其神門的特有屬性,所以也就成為(wei) 目前有記載孔林曆史上的第一個(ge) 林門。按照神道的功能和建於(yu) 建築之外的規製,宣聖林神門建造後,神門前辟有孔林神道,今依建造年代或稱之為(wei) “元代孔林神道”。現宣聖林神門上橫嵌石匾“至聖林”三字,係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宣聖林神門時將“宣聖林”所改,門額上並刻有“大清雍正十年七月吉日奉敕重修”。

 

據文獻記載,明永樂(le) 二十一年(1423)曲阜縣尹孔克中添建林門木坊,“創門宇以嚴(yan) 鎖錀,建鋪舍以便巡衛”,在宣聖林神門外建造至聖林坊,至聖林坊采用門的形製,柱間設柵欄,柱外柵欄與(yu) 兩(liang) 側(ce) 八字牆相接。《聖祖林廟落成紀功碑》記載:“先是版築孔林圍牆千百餘(yu) 堵,手植神道檜柏數百株。今又重修帝王駐蹕之亭,創造聖祖享祀之殿,以神門隘陋也,架以觀樓而重其門於(yu) 內(nei) 外。”碑文詳細記載了孔子六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弘泰於(yu) 成化癸卯(1483)呈請憲宗皇帝恩允,重修林廟的情況。此碑現存位置不詳,立於(yu) 明弘治七年(1494)秋月既望,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司教授河汾王拱撰文。孔尚任《闕裏誌》輯錄該碑。《闕裏文獻考》有相似記載:“孝宗弘治七年,六十一代代襲衍聖公宏泰重修駐蹕亭及享殿林牆門樓,建洙水左右二橋,植檜柏數百株”

 

明萬(wan) 曆二年(1574)謝登之《孔聖全書(shu) •卷二》首二卷一孔林圖,明萬(wan) 曆二十四年(1596)於(yu) 慎行《兗(yan) 州府誌•府境州縣圖考》孔林圖中,均可見大門碑樓(宣聖林坊)和至聖林觀樓或稱古魯城(觀樓)及其位置的標注。據此可知,明代時期的“元代孔林神道”長度應不短於(yu) 宣聖林神門到至聖林坊,也就是現二林門至大林門之間的距離。

 

綜上所述,元至順二年(1331),孔子五十四代孫曲阜縣尹孔思凱為(wei) 禁樵牧而築孔林圍牆,在魯城北門遺址建宣聖林神門,此神門為(wei) 孔林內(nei) 第二個(ge) 神門,也是孔林大門之始建,宣聖林神門外辟有元代孔林神道。宣聖林神門和元代孔林神道為(wei) 明代孔林神道的創建定下了基本方位和走向。明永樂(le) 二十一年(1423)建造宣聖林坊,弘治七年(1494)曾植神道檜柏數百株,均應是在元代孔林神道上建造或植樹。嘉靖元年(1522)曲阜新城建成,北門外道路與(yu) 元代孔林神道相連通,形成了明代孔林神道。

 

四、孔林享殿至墓門神道

 

 

 

入孔林二林門左行,跨洙水橋往北,登墓門,便步入石儀(yi) 成群,古木參天,直對享殿的通道。通道兩(liang) 旁共有4對8件石儀(yi) ,從(cong) 南往北依次為(wei) 望柱、文豹、甪端、翁仲。諸多文獻中,對此通道多稱之為(wei) 夾路、甬道,而不稱神道。陳鎬《闕裏誌•卷四》記載:

 

孔子墓在今孔子廟東(dong) 北三裏許,……前夾路,石柱二,石獸(shou) 四,翁仲二。孔子墓高丈餘(yu) 。墓前有壇,石厚三尺許,方亦如之,其數四十有九。後漢永嘉元年,魯相韓叔節造神門一間,齋廳三間。

 

文中指出,孔子墓前有夾路、石儀(yi) ,永嘉元年(145)魯相韓叔節造神門一間,齋廳三間。韓叔節,稱韓明府,名欶,字叔節,漢桓帝時期魯國之相。顯然,陳鎬《闕裏誌•卷四》所稱夾路,是指石儀(yi) 列於(yu) 通道的兩(liang) 旁,所關(guan) 注的重點在石儀(yi) 而非通道。

 

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十一》記載:

 

循享殿而北四圍繚以周垣方一裏,以衛聖墓。直享殿而南為(wei) 甬道,中峙石鼑一;旁列石翁仲二,左執笏,右按劍;元豹二;甪端二;華表二。製極精巧,雍正十年奉敕造。甬道南,墓門三間,其東(dong) 偏為(wei) 思堂三間。

 

清乾隆甲午新修《曲阜縣誌•卷五》記載:“享殿五間,殿南為(wei) 甬道,中立石鼎,旁列兩(liang) 翁仲,左執笏,右按劍。元豹二,甪端二,華表二,製極精巧,南為(wei) 墓門三間。東(dong) 偏為(wei) 思堂,思堂三間,左右廂各三間,門一間。”文中指出,享殿南有甬道,中立石鼎,旁列翁仲、元豹、甪端、華表,甬道南有墓門。

 

此段記載與(yu) 上述《闕裏文獻考•卷十一》幾近一致,都雲(yun) 享殿到墓門之間有甬道,甬道中峙一石鼎,旁列翁仲、元豹、甪端、華表。

 

以上三種文獻對孔子墓前道路分別稱之為(wei) 夾路和甬道。據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陳鎬《闕裏誌•卷一》“孔林圖”中都明確標記孔子墓前有神門(墓門),石儀(yi) 等,但沒有標記通道的名稱。

 

神道原意為(wei) 墓道,指神行之道(《漢語大詞典》第10481頁第7卷879)。《漢書(shu) •霍光傳(chuan) 》:“太夫人顯改光時所自造塋製而侈大之。起三出闕,築神道。”《後漢書(shu) •中山簡王焉傳(chuan) 》:“大為(wei) 修塚(zhong) 塋,開神道。李賢注:‘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wei) 標。謂之神道’。”石望柱源自華表,墓前樹立石望柱作為(wei) 神道的標誌,在東(dong) 漢時開始盛行。石望柱上常刻有某某神道字樣,實即早期的神道碑。唐代自幹陵始,神道碑和望柱分離,石望柱漸成一種裝飾石雕,並定製石像生前立石望柱以為(wei) 開始,曆代沿襲不改。

 

依據中國的墓葬製度,神道兩(liang) 旁的石像生(又稱石儀(yi) )代表了墓主的等級地位。最早立石像生的墓是霍去病墓。《史記•衛將軍(jun) 驃騎列傳(chuan) 》載:“軍(jun) 陳自長安至茂陵為(wei) 塚(zhong) 像祁連山。崔浩雲(yun) ‘去病塚(zhong) 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也。’”北宋末年形成了以軸線為(wei) 對稱分布的石像生。孔尚任《闕裏誌•陵墓誌》記載:“徽宗宣和元年,有司請於(yu) 朝,命工鐫造石儀(yi) ,五年峙於(yu) 墓所。”《孔子文化大典•故裏卷》記載:“宋宣和元年(1119)‘有司請於(yu) 朝,命工鐫造石儀(yi) ,五年峙於(yu) 墓所’。經朝廷批準,為(wei) 孔子墓刻立了石表一對、石獸(shou) 二對、石人一對,形成墓道軸線。”此中所指華表、甪端等石儀(yi) ,皆是宋宣和元年(1119)造。現享殿前兩(liang) 翁仲係清雍正十年(1732)敕造,原宋造兩(liang) 翁仲移至子思墓前。

 

顯然,孔子墓前石像生(石儀(yi) )所夾之通道,稱之為(wei) 神道更為(wei) 恰當。但為(wei) 什麽(me) 不稱之為(wei) 神道呢?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圖本中,可明確看出金時孔林墓門在今享殿處,墓門前標識有石人一對,石獸(shou) 二對,石柱一對。

 

據孔繼汾《闕裏文獻考•卷十一》記載:

 

成祖永樂(le) 二年,五十九代衍聖公患思堂基製狹小,當金元間權主祀事五十代孫,雖經補萁而未改其舊,因更加恢擴,又作墓門三間。

 

文中記述永樂(le) 二年衍聖公孔彥縉“作墓門三間”,當刊刻錯誤所致。是年,孔彥縉尚年幼,永樂(le) 八年(1410)襲封衍聖公。據《重建齋廳記碣》等史料,永樂(le) 二十年(1422),衍聖公孔彥縉修建齋廳並新建墓門,將永壽三年(157)韓叔節所造神門從(cong) 現享殿處遷到思堂西今位置。門屋三間均設門,每扇門上均飾門釘九排,每排九個(ge) ,是最高等級的裝飾。神門遷建後,孔子墓前石像生(石儀(yi) )沒有隨著神門而前移,也就處於(yu) 了新建神門(墓門)之內(nei) ,按照神道當辟於(yu) 神門之外的規製,原神道改稱為(wei) 甬道或夾路。據《聖祖林廟落成紀功碑》記載,弘治七年(1494)孔弘泰在原神門(墓門)處“創造聖祖享祀之殿”,也就是現在的享殿。

 

綜上所述,東(dong) 漢永壽三年(157),魯相韓叔節在孔子墓前今享殿位置建神門(墓門),神門至孔子墓之間通道形成孔林神道之雛形,在一定意義(yi) 上可稱之為(wei) 孔子墓墓道。宋宣和元年(1119)神門前增設石儀(yi) ,石儀(yi) 夾峙而成的通道成為(wei) 孔林神道之始,今依建造年代或可稱之為(wei) 宋代孔林神道,即自享殿(原東(dong) 漢神門處)到思堂西墓門之間石儀(yi) 夾峙而成的通道。

 

五、結語

 

孔廟神道的辟通與(yu) 明代曲阜新城的建設密切相關(guan) 。明嘉靖元年(1522)曲阜新城建成。明隆慶三年(1569),正對孔廟廟門新通孔廟神道,因通孔廟神道而新辟城正南門。城正南門進一步凸顯了孔廟的神聖和威嚴(yan) ,形成曲阜明故城東(dong) 西北三麵各一城門和南麵兩(liang) 城門的新格局,並延續至今。

 

孔林神道在曆史上幾經變遷。最初應為(wei) 孔子墓道的專(zhuan) 稱,東(dong) 漢永嘉元年(145),魯相韓叔節在孔子墓前今享殿位置建神門(墓門),孔林神道初現雛形。宋宣和元年(1119)神門前增設石儀(yi) ,孔子墓前有了真正意義(yi) 上的神道,是孔林神道之始,或稱之為(wei) 宋代孔林神道。元至順二年(1331),曲阜縣尹孔思凱修築孔林圍牆,在魯城北門遺址建宣聖林神門,為(wei) 孔林內(nei) 第二個(ge) 神門,也是孔林林門之始建,宣聖林神門外辟孔林神道,或稱之為(wei) 元代孔林神道,為(wei) 明代孔林神道的創建定下了基本方位和走向,並直接影響了明代“移城衛廟”所營建曲阜城的規劃布局。明嘉靖元年(1522)曲阜新城建成後,城北門外城道與(yu) 元代孔林神道相連通,形成明代孔林神道。後隨著孔林大林門修建,宣聖林神門至大林門之間的神道成為(wei) 林內(nei) 甬道(史料對孔林大林門始建年代說法不一,筆者傾(qing) 向於(yu) 明崇禎七年維修孔林時創建),不再稱之為(wei) 神道。現孔林神道指明故城北門經萬(wan) 古長春坊至孔林大林門之間的明代孔林神道,長1266米,延續至今已近500年。明萬(wan) 曆二十二年(1594)跨神道添建‘萬(wan) 古長春’石坊和兩(liang) 側(ce) 碑亭,成為(wei) 孔林神道上的標誌性建築物。孔林神道隨著孔林林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孔子墓前神門、宣聖林神門、曲阜明故城、大林門的漸次修築而不斷外遷或變化,原有神道因相繼處於(yu) 林內(nei) ,或稱甬道,或稱夾道,最初的孔林神道甚至已成為(wei) 孔子墓的組成部分。由於(yu)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埋葬之地,孔林神道也就不再專(zhuan) 指孔子墓神道或當時壖垣之內(nei) 孔林之神道,而成為(wei) 整個(ge) 家族墓地的神道。

 

曲阜至聖林廟神道,作為(wei) 孔林、孔廟建築群的前導部分,起到了強化神聖、突出威嚴(yan) 、營造氛圍的作用,是至聖林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至聖林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曲阜明故城建設而逐步形成的,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曲阜明故城的規劃建設布局,是曆史上對孔子及其思想不斷推崇的具體(ti) 體(ti) 現。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