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為仁之本,行孝之道 ——東海客廳論孝道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1-06-03 20:06:12
標簽:為仁之本、行孝之道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為(wei) 仁之本,行孝之道

——東(dong) 海客廳論孝道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四月廿三日壬午

          耶穌2021年6月3日

 

孝德具有共通性,不少學派宗派都講孝,但大多講不到位,不知其道。例如耶教,其十誡中有一條就是要孝敬父母。但耶教的孝敬與(yu) 儒家的孝道存在本質區別。耶教強調,對父母的孝敬和對家人的愛,不能超過對耶穌的愛。馬太福音說:“愛父母過於(yu) 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er) 女過於(yu) 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如果孝敬與(yu) 信仰產(chan) 生矛盾,耶教徒必須唯耶穌是從(cong) ,即使疏遠乃至仇視親(qin) 人也在所不惜。馬太福音說:“你們(men) 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wei) 我來是叫人與(yu) 父親(qin) 生疏,女兒(er) 與(yu) 母親(qin) 生疏,媳婦與(yu) 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

 

或說:“儒教的天命天意同樣是大於(yu) 對父母之愛的,這與(yu) 耶教並沒有什麽(me) 不同。”東(dong) 海曰:大不同。儒家把孝悌當做“為(wei) 仁之本”,意味著對天命天意的敬畏必須落實於(yu) 孝悌,以孝悌是敬天的表現和成仁的基礎。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忤逆,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說出“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之類邪言惡語。

 

唯儒家孝而有道,對孝的闡述和規定最為(wei) 中肯正確,最合人道之常,可稱為(wei) 中道之孝。關(guan) 於(yu) 孝道,四書(shu) 五經各有直接或間接的論述,《孝敬》最為(wei) 集中。

 

中華文化隻有孝敬父母的孝經,沒有愛護子女的愛經。因為(wei) 孝敬是一種文明,需要相應的文化滋養(yang) ;而愛護子女是一種生命本能,不需要強調。(注意,愛子女雖是本能,怎樣愛子女也需要文化教導。愛子女不當,也會(hui) 害了子女。慣子如殺子,此之謂也。)

 

故我說過,弑父罪最大,殺子更可怕。殺害無辜子女,意味著動物本能都喪(sang) 失了,那是徹底物化的表現,真正禽獸(shou) 不如。奈何這個(ge) 時代惡父惡母特別多,殺子殺女事例時有所聞。麵對那樣反常的父母或父母反常的憤怒,為(wei) 人子者暫時逃離是必須的,逃離才是孝道。對此孔子早有訓示:小棒則受,大棒則逃。

 

父父子子,父有父道,子有子道,父子天倫(lun) ,各盡天責。於(yu) 兒(er) 女而言,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即使父惡如薩達姆或者瞽叟,為(wei) 人子者不可不盡孝道。當然,盡孝的方式因父母不同而異。對於(yu) 薩達姆型,宜諍,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對於(yu) 瞽叟型,宜順,殺之不可得,求之常在側(ce) 。

 

反掉儒家就反掉了孝道。罵父打母,弑父殺母,父子相殘,人間大惡,曆代雖有,並不常見,五四之後層出不窮,而今更是習(xi) 以為(wei) 常。有其果必有其因,根本原因就在於(yu) 反儒。反儒反掉了五倫(lun) 五常和孝道,父不父、子不子、父殺子、子殺父就是邏輯的必然和因果的必然。

 

有些人即使還講孝道,卻不明孝道,孝而無道。貪官惡吏和犯罪分子中不乏以孝子自詡者。但它們(men) 不知道,為(wei) 政而腐惡,為(wei) 人而犯罪,就是最大的不孝。不仁者不能愛人不能愛親(qin) 人,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孝子的一大特征是“父母唯其疾之憂”。為(wei) 人子者,成德成仁,人格、道德和精神一切健康,除了生病讓父母親(qin) 擔心,其它方麵都不需要父母操心。這是孝子的本分,孝道的基礎。腐惡犯罪,貽害父母,人都做不好、做不成,非人化禽獸(shou) 化了,還講什麽(me) 孝道!

 

傳(chuan) 教育部大院東(dong) 牆刻著二十四孝圖,雖然動機可嘉,未免太沒文化。佛教中人創作的二十四孝,多數事例非正常甚至非正義(yi) ,反科學而又反文明,不宜宣傳(chuan) 和學習(xi) 。關(guan) 於(yu) 二十四孝,拙著《春秋精神》中有過批判。不讀東(dong) 海之書(shu) ,不通中道之理,不懂為(wei) 人為(wei) 政之道也。

 

不孝有三,無後為(wei) 大。而今國人生兒(er) 育女的願欲空前淡化,不明孝道亦是原因之一,不知道主動斷子絕孫,就是一種大不孝。

 

當然,不願生養(yang) 的原因和理由因人而異,有家庭的、社會(hui) 的、觀念的、經濟的種種原因。其中一個(ge) 頗為(wei) 普遍的理由是:生活太苦,自己沒出息,何必再讓孩子來受苦。這個(ge) 理由完全不成立。兒(er) 孫自有兒(er) 孫福,古往今來,出身於(yu) 貧苦之家或父母沒出息的君子豪傑多得是。舜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傳(chuan) 譚嗣同就義(yi) 前與(yu) 妻子訣別。其妻歎息沒有孩子。譚嗣同說:“這樣的中國,多一個(ge) 孩子不是多一個(ge) 奴隸嗎?”這個(ge) 回答,貌似高大上,其實不成立。這是絕望之言,把中國看死了,把未來看死了,也把孩子看死了。為(wei) 什麽(me) 多一個(ge) 孩子不是多一個(ge) 仁人義(yi) 士呢?

 

在馬邦講孝道,稱孝子,太奢侈。很多人不是父不父子不子,而是人不人鬼不鬼。首先恢複人樣,再說盡孝不遲。邪教徒黑社會(hui) 先回歸正道,貪官惡吏暴徒先改惡從(cong) 善,後繼無人的先生養(yang) 孩子,把香火延續下去,然後再說來孝吧。

 

儒家最重視孝道,以之為(wei) 治國要道,故有以孝治天下之說。自由派批判儒家,理由之一是認為(wei) ,儒家強調孝道,是將政府的養(yang) 老責任推卸給子女。殊不知,孝道體(ti) 現在政治上,就要“善養(yang) 老”,不僅(jin) 要養(yang) 老,而且要善養(yang) ,禮敬。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曰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ye) ,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ang) 老,盍往歸之。”

 

曆代儒家王朝,無不高度重視養(yang) 老,都建立了相應的養(yang) 老製度。《禮記·王製》記載:“凡養(yang) 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中國的養(yang) 老製度可以追溯到有虞氏,即舜帝的時候。傳(chuan) 統王道和西方民主政治,都可以建立健全養(yang) 老製度及社會(hui) 保障製度,唯馬家不行。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