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儒家待人接物的一個原則 ——東海客廳論批評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1-06-02 23:44:28
標簽:待人接物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儒家待人接物的一個(ge) 原則

——東(dong) 海客廳論批評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四月廿二日辛巳

          耶穌2021年6月2日

 

東(dong) 海客廳有廳友認為(wei) 蔣慶先生對民主事業(ye) 不僅(jin) 不支持,而且貶西方為(wei) 夷狄,大加喝斥。東(dong) 海特隆重提醒:蔣先生儒門前輩,弘儒辟馬,厥功至偉(wei) 。後生小子若不同意蔣先生觀點,不妨異議商榷,不得無禮輕薄!事君事父事師事長輩以及對朋友,禮有不同,精神相通,都離不開尊敬二字。

 

儒門中對西學西製西方文明,有的看高些,有的看低些,見仁見智,是很正常的,不能也不可能強苛求一律。對自由民主,民國諸儒特別高看,完全認同,同之於(yu) 外王;東(dong) 海不完全認同,主張有所吸納而超越之;蔣慶先生認同度較低,但也並非完全否定。

 

三十多年前,蔣先生針對馬幫發出了當代儒家最強音:鳩占鵲巢。意謂中國是儒家的,儒家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奈何被馬幫竊據了,馬占儒巢。當年目空朝野、罵遍天下、不可一世的老梟,有幸聞此雄言,不由得俯首稱快,始知當代儒門有豪傑,對我的歸儒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蔣先生《公羊學引論》一書(shu) 對我也頗有啟發。雖然對其觀點不能完全認同,但對其品德高度敬佩。故當年有尊儒先尊蔣之說。注意,“尊儒先尊蔣”是針對當局而言,意謂誰要尊儒,先把蔣先生尊起來。當然,將蔣慶換成吳光、陳明諸位先生,說成尊儒先尊吳、尊儒先尊陳,都可以成立。東(dong) 海隻能追隨諸位前輩之後也。

 

思想批判和道德批判都是儒者本分,對於(yu) 邪惡人物和勢力,可以雙管齊下。但對於(yu) 同道之人和正善之士,則要將思想批評與(yu) 道德批判區別開來,不能動輒將思想批評上升為(wei) 道德批判,更不能惡言相向。對於(yu) 故舊、長輩和大德,都應該“無大故則不棄”,無大故則不責。

 

遺憾地是,寬以待己、嚴(yan) 以律人、厚責於(yu) 人早已成為(wei) 時代流行病。東(dong) 海生平“混”過不少圈子,新詩圈舊詩圈商業(ye) 圈氣功圈太極圈自由圈,目睹過無數圈子的矛盾、衝(chong) 突和分裂,旁觀過無數同人,從(cong) 互愛互助的友人變成漠不相關(guan) 的陌生人,甚至水火不容的仇人敵人。

 

具體(ti) 原因無數無量,一個(ge) 共同的要因就是相互苛責,相互進行道德批判,無事生非,小題大做,上綱上線。而且,在很多圈子,道德苛責具有傳(chuan) 染性,隻要有人苛責他人,就會(hui) 受到苛責,逐漸讓越來越多人的苛刻起來。

 

希望儒群例外,儒群也應該例外。

 

蓋儒家最重道德,最擅於(yu) 發現道德問題,又最慎於(yu) 道德批評。孔子教導:“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這裏的怨有二解。或認為(wei) 是招怨、怨己。朱注:“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cong) 。所以人不得而怨之。”或以為(wei) 是怨人。錢穆解:“責己厚,責人薄,可以無怨尤。誠能嚴(yan) 於(yu) 自治,亦複無暇責人。”都可通,我以為(wei) 還是朱注更準確,更符合聖言原義(yi) 。

 

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既是君子必具的功夫修養(yang) ,也是避免怨恨、和諧環境的必要前提。反過來,躬自薄而厚責於(yu) 人,就很容易招怨,無論在家庭在單位在任何集體(ti) 中,都很容易招致怨憎製造矛盾,成為(wei) 人人嫌棄的老厭物。儒者不可不慎也。

 

注意,道德並非不可以要求他人,唯道德要求有差等。對子弟宜嚴(yan) 些,對學生次之,對故舊宜寬,對陌生人和民眾(zhong) ,若無一定權位,聽之任之可也。至於(yu) 師長,非原則性問題,亦不妨聽任之。要求的態度和方式也因人而異,對子弟和學生宜直接,耳提麵命,不聽可有所處罰;對故舊師長宜委婉,師友不聽則罷,長輩可以泣諫。

 

對自己,思想和道德要求皆可從(cong) 嚴(yan) ,一言之失、一行之誤皆當引以為(wei) 恥。對友人同人,思想批評可嚴(yan) ,道德要求宜寬。思想上見人一非可以及時糾正,德行上見人一善不妨忘其百非。謹以此與(yu) 諸君共勉。

 

注意兩(liang) 點。其一、不得無禮並非不能思想異議,尊敬並不意味著觀點苟同。相反,如果發現君父師長朋友有誤,尤其是涉及思想政治問題的重大過誤,就應該指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尊敬。責難於(yu) 君謂之恭,真言直發謂之敬,此之謂也。

 

例如,我對蔣先生一些觀點就不認同,多次公開批評。論禮不敢不敬,論理不敢不盡,盡心盡言。為(wei) 楊君議諡時,我就公開異議蔣先生,並私函希望他主動改正。蔣先生固執己見,我亦固執己見。後來還寫(xie) 了諡論係列,很多觀點與(yu) 蔣先生大異。

 

其二、君子薄責於(yu) 人,但麵對別人的厚責,無論有理無理,也無論有禮無禮,善意惡意,都應大肚能容。喜同惡異、喜褒惡貶、喜諂惡毀是世俗之常情,卻是沒有修養(yang) 的表現。讚罵不動,聞過則喜,針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才是君子風範。

 

我說過,君子受得起最高的讚美和榮耀,也經得起任何批判和誣蔑!無論正常和反常的批判,都有助於(yu) 真理之光的弘揚;無論怎樣的侮辱和詆毀,亦無傷(shang) 於(yu) 良知之光的坦蕩。受到傷(shang) 害的恰恰是侮辱和詆毀者,就像射向金剛不壞身的子彈會(hui) 反彈回去,就像送禮,主人不收,就會(hui) 退還。東(dong) 海曾預留遺言如下:

 

“對於(yu) 各種異議批判,包括思想批判和道德批判,無論動機如何,是否有理,文化人都應持歡迎的態度。批判得對則接受,批判錯誤則加勉,可以反批,不可敵視。至於(yu) 惡意誣蔑和謊謠攻擊,置之不理為(wei) 上。如果造成了現實而較大的麻煩,不妨說明事實有所澄清,不宜作意氣之爭(zheng) 。將來我死後,無論受到怎樣的誣蔑攻擊,希望我的子孫親(qin) 友都能平常心以待,聽之任之可也,萬(wan) 不可訴諸於(yu) 有司。這個(ge) 希望,屆時當作為(wei) 一條遺言,請子孫親(qin) 友共遵。”

 

嶽麓書(shu) 院有一幅楹聯曰:“是非審之於(yu) 己,毀譽聽之於(yu) 人,得失安之於(yu) 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hui) ;君親(qin) 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chuan) ,登徽曦台上,衡雲(yun) 湘水,斯文定有攸歸。”此聯值得深長而思,可作修身之用也。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