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樟法】百日鬧劇驚天下,賠了臉麵又喪心——儒門中人也需要反省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布時間:2011-04-22 08:00:00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孔子塑像落戶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泛天安門廣場)剛滿一百天又被移走了,來也悄悄,去也匆匆。光緒帝“百日維新”,現在演出的這一出 “百日立像”,立無誠意,移無交代,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可謂一出玩弄孔子戲耍儒家的鬧劇。


曾記得,孔子塑像落成當天,出席儀(yi) 式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蔣樹聲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盡管落成典禮很“輕浮”,出席的領導級別很“不高”,但孔子塑像原定立於(yu) “北門廣場”是千真萬(wan) 確的。呂章申館長在“重要講話”中如是說:


“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是重要的觀眾(zhong) 出入口,它麵向世界著名的長安大街,並與(yu) 故宮麵對,其地理位置足以說明它特殊的政治與(yu) 文化地位。”


現在之所以移走,據說是:


“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整體(ti) 設計,在館內(nei) 西側(ce) 南北庭院設立雕塑園,陸續為(wei) 中華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設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暫安放在國博北門外小廣場。目前,庭院建設已竣工,按設計方案,將孔子塑像移至國博西側(ce) 北庭院內(nei) 。”雲(yun) 雲(yun) 。(據鳳凰網報道)


這不是朝三暮四出爾反爾、欺騙世界忽悠天下嗎?這才是最大最嚴(yan) 重的一次亂(luan) 折騰,折騰的對象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地點是首都政治敏感地帶。天安門廣場無小事,沒有最高當局的指令或容許,誰敢在這裏這麽(me) 胡折騰? 





秦漢以後,儒家和孔子一直被利用,但即使是最惡劣的利用,表麵功夫也會(hui) 做足,會(hui) 擺出認真嚴(yan) 肅尊重的姿態。象當局這樣一邊利用儒家一邊打壓儒者玩弄孔子的做法,可謂有史以來絕無僅(jin) 有。孔子被折騰被玩弄,是“有國者之恥”。這一事件,暴露了“有國者”的心神不定、進退失據和輕率兒(er) 戲“不足與(yu) 有為(wei) ”。


不過,這種做法,頗為(wei) 符合特權利益集團的“作風”和特征。利益主義(yi) 者心目中沒有文化沒有理想沒有信仰沒有是非沒有原則,隻有利益和權力(特權也是一種利益而且特別巨大),遇到關(guan) 乎利益的問題,絕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寸土必爭(zheng) 寸步不讓,此外往往“無可無不可”,可以從(cong) 善如流,也可以從(cong) 不善如流。


對於(yu) 利益集團來說,一切都是工具。有人說孔子好,有用,不妨捧一下,一看反對者眾(zhong) ,馬上就變臉。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啊。這也說明黨(dang) 主專(zhuan) 製與(yu) 民粹主義(yi) 最容易勾搭成奸。江湖上“左右兩(liang) 派”文化、政治立場截然不同,但在反儒反孔反孔子像這一點上卻取得了驚人的一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意趨向,移走孔像對這種惡劣民意正是一種順應。


(西方民主,是“權為(wei) 民所授”的製度;儒家民本,是以民眾(zhong) 利益為(wei) 本,與(yu) 民粹主義(yi) 都有質的區別。在文化、道德層麵,政府負有啟蒙教化的責任,是不能迎合民意、由民做主的----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至於(yu) 以邪說對民眾(zhong) 進行“惡教育”,比民粹主義(yi) 又更等而下之了。)


沒有經過文化啟蒙、思想引導、道德教化、智慧開發的民眾(zhong) ,其“意”很容易偏離仁義(yi) 原則,而經過異端邪說洗腦的民眾(zhong) ,或愚,或刁,或惡,或暴,更容易違仁背義(yi) 、黨(dang) 邪醜(chou) 正。當今中國,特權階級與(yu) 弱勢群體(ti) 雙方都是唯物主義(yi) 哲學和黨(dang) 化教育、愚民政策的產(chan) 品(愚民政策同樣愚了官),民意與(yu) “官意”在物質利益、政治思想上尖銳矛盾,但在心靈、精神、“信仰”上仍然曲徑相通。


這一百日鬧劇,還說明了鳩占鵲巢的馬克思主義(yi) 才是利益集團的最合適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工具,馬克思與(yu) 孔子在原則上難以兼容。馬家的廣場終究容不下孔子---哪怕是邊緣地帶。孔子在天安門邊緣象征性的呆了一百天,還是要“回到博物館”去。特權集團有時首鼠兩(liang) 端,歸根結底終究是姓馬的。馬家不去,儒家難興(xing) 。


在天安門邊緣被當做馬家的裝飾、毛氏的陪襯,本是孔子的悲哀,本就不倫(lun) 不類。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孔子被移走,恰是政治無道的最好證明,是壞事,也是好事,讓國人進一步認清馬家(包括思想和政權)的真麵目及其“尊儒”的真相,有助於(yu) 還孔子的尊嚴(yan) ,儒家的清白。





東(dong) 海不能不指出,儒家文革受摧殘,孔子而今被玩弄,執政黨(dang) 無疑要負主要責任,但儒門中人也不都是“無辜”的。


五四以來,對馬列主義(yi) 的理論之誤和唯物主義(yi) 的哲學之邪,始終沒人依據儒家真理大義(yi) 予以批判。敬而遠之已不錯了,更多的是欲拒還迎和熱烈歡迎。“解放”以來更甚,幾乎所有知識分子包括儒家學者全都成了馬家的應聲蟲、毛家的馬屁精。可笑複可恥的是,馮(feng) 友蘭(lan) 這樣逢君之惡的巧偽(wei) 人至今仍被捧為(wei) 大師。


朱熹強調“正君心”,孟子曰:惟大人為(wei) 能格君心之非。此言值得深長思。格即格物的格,王守仁訓格為(wei) 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yu) 正之謂也。” 用現代的話說,正君心就是做好領導人的引導、教育工作;格君心之非,就是糾正領導人的錯誤。大人之所以能格君心之非,一是理足,二是德高,具雙重優(you) 勢,故容易得到“君”的尊重信任。


“解放”以來,除了熊十力、梁漱溟等一小撮(梁漱溟義(yi) 理欠透,見識不足,作為(wei) 儒者,終究欠大。)儒家學者紛紛馮(feng) 友蘭(lan) 化了,小人奴才們(men) 有什麽(me) 資格“格君心之非”?


儒家不受尊重,主要當然是“君”的問題,非暴即昏,不可理喻,聖人複出,也難以格正;另一方麵,儒門中人應該反思一下,我們(men) 為(wei) 人是否有德,所言是否有理,是否負起了應負的文化、社會(hui) 、政治、曆史等責任?尊不尊重是別人的問題,值不值得尊重卻是自己的問題。自己是小人,就別怪被輕蔑,自己甘作奴才,就別怪被當奴才看待。


三軍(jun) 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不論政治社會(hui) 文化道德各方麵環境如何,不管當局態度怎樣,不問貧富貴賤安危乃至生死,做一個(ge) 擇善固執的君子,居仁由義(yi) 的大人,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人才配稱為(wei) 儒者,才能為(wei) 孔子、為(wei) 儒家增光。


2011-4-21



首發儒學聯合論壇學術廳:

東(dong) 海儒者餘(yu) 樟法的新浪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