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第一循吏文翁
作者:尹傳(chuan) 政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四月十七日丙子
耶穌2021年5月28日
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決(jue) 定了自古以來就極為(wei) 重視官吏的品行,因此在古代形成了政德文化。事實上,政德文化為(wei) 曆代史學家們(men) 所推崇,成為(wei) 史作的重要部分。而這部分為(wei) 史書(shu) 所記載的官品較佳的官員通常稱為(wei) 循吏。所謂“循吏”,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解釋,是“奉職循理,亦可以為(wei) 治,何必威嚴(yan) 哉?”大概是指善於(yu) 治理政事的清官。對此,《史記》專(zhuan) 設有“循吏列傳(chuan) ”,將孫叔敖、子產(chan) 、公儀(yi) 休、石奢、李離等列入其中。從(cong) 此以後,凡修史誌的,列傳(chuan) 中都有循吏一章。因而,東(dong) 漢班固在《漢書(shu) ·循吏傳(chuan) 》將王成、黃霸、朱邑、龔遂等西漢著名循吏列入其中。
而其中文翁被列為(wei) 《漢書(shu) ·循吏傳(chuan) 》的首位。文翁,名黨(dang) ,字仲翁,安徽舒城人,由於(yu) 通曉《春秋》,以廬江郡縣吏的身份被提拔,漢景帝末年,擔任蜀郡郡守。之所以文翁被列為(wei) 首位,這與(yu) 其在漢景帝末年為(wei) 蜀郡郡守時期的政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他興(xing) 辦官學教育、延攬賢能、大興(xing) 水利。
文翁的政績要首推興(xing) 辦官學,培養(yang) 人才。他興(xing) 辦教育,實行民風教化,則首先從(cong) 官員的教育培養(yang) 開始。據《漢書(shu) ·文翁傳(chuan) 》記載,他“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於(yu) 是“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yu) 人親(qin) 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ye) 博士,或學律令”。這個(ge) 記載是說,文翁選拔那些有才能的郡縣小吏張叔等10多人,親(qin) 自對他們(men) 進行教育勉勵,然後又將他們(men) 派送到京城,讓他們(men) 跟隨京城掌管書(shu) 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博士進行學習(xi) ,或者讓他們(men) 學習(xi) 律令。為(wei) 了讓這些蜀生能夠受到好的教育,“減省少府用度,買(mai) 刀布蜀物,齎計吏以遺博士”。文翁還減少郡府的各種開支,購買(mai) 了蜀地的刀、布等物品,由計吏帶著去送給博士,以表示感謝。經過幾年學習(xi) 之後,這些被送到京城的蜀生們(men) ,“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wei) 右職,用次察舉(ju) ,官有至郡守刺史者”。顯然,文翁都對他們(men) 進行了重用。
文翁對教育的重視不僅(jin) 表現在對這些官吏的培育和選拔上,更多則表現在修建學校招收本地青年弟子進行教育、教化。事實上,文翁為(wei) 了做好地方教育工作,還采取了很多措施進行辦學。一是“為(wei) 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wei) 孝弟力田”。這是說,文翁為(wei) 了鼓勵年輕人接受教育,為(wei) 受教育者免除徭役,對於(yu) 那些成績優(you) 異的就提拔為(wei) 郡縣官吏,次等那些接受教育的青年則賦予擔任教民務農(nong) 鄉(xiang) 官的職責。二是公開宣傳(chuan) 和推崇教育,培育崇尚學習(xi) 的社會(hui) 風氣。“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cong) 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yu) 俱,使傳(chuan) 教令,出入閨閣。”意思是,文翁經常選拔那些官學學僮,讓他們(men) 在非正式場合任職。每次出巡各地方時,就從(cong) 學校中選拔那些通曉經術而且行為(wei) 端正的人,使他們(men) 宣傳(chuan) 教令,出入內(nei) 府。顯然,文翁這些重視教育的舉(ju) 措,大大激勵當地人們(men) 的求學願望,“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zheng) 欲為(wei) 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大意是,由於(yu) 文翁重視教育,而且使受教育者有著無限的光榮,川蜀地區的民眾(zhong) 都爭(zheng) 著入學。
文翁還重視辦學質量。首先文翁建立了專(zhuan) 門學校,“始文翁立文學精舍講堂作石室。一作玉室,在城南。”文翁的學校叫“文學精舍講堂”,是用材質比較好的石頭建造的,因而又被稱為(wei) “文翁石室”。另一方麵,在教育方式上,文翁也自有一套方法。學生不僅(jin) 要“攻讀經典”,而且也要進行“社會(hui) 實踐”。文翁處理政務,常是學生坐在旁邊聽政,巡查各縣時,也會(hui) 帶上一些學生,“從(cong) 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yu) 俱,使傳(chuan) 教令”,以教化百姓。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yang) 模式,使得學生能夠習(xi) 得學以致用的知識,為(wei) 以後當好官員打下基礎。
同時文翁重視教育的舉(ju) 措,大大改變了川蜀地區的社會(hui) 民風,使其得以教化。《漢書(shu) ·文翁傳(chuan) 》就提到,“蜀地學於(yu) 京師者比齊魯焉”。同樣常璩的《華陽國誌·蜀誌》也評論道:“蜀學比於(yu) 齊魯。”意思是說,蜀地前往京師求學深造的學子數量,與(yu) 孔孟家鄉(xiang) 的學子數量相當,說明蜀地的教育水平已經到了一個(ge) 較高的程度。而正是這種對教育的推動,造就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川蜀之地的人才,宋代知府田況曾在《進士題名記》中指出,“蜀有西漢教化流而文雅盛,相如追肩屈宋,揚雄參駕孟荀,其辭其道,皆為(wei) 天下之所宗式。故學者相繼謂之與(yu) 齊魯同俗,……至慶曆六年,一榜得十八人,皇祐元年得二十四人……”宋代之後,蜀地進士一榜也能中18人、24人,這都是源於(yu) 文翁教化的結果。正如班固在《漢書(shu) 》中所講的那樣:“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因此,文翁興(xing) 辦教育的方式被紛紛仿效。漢武帝就要求中央政府推廣文翁的“官學”的經驗,在全國郡都設立官學。《華陽國誌·蜀誌》就記載“巴、漢亦立文學”,也效仿文翁石室辦起官學。隋唐顏師古在《文翁傳(chuan) 》中也表達了同樣看法:“文翁學堂,於(yu) 今猶在益州城內(nei) 。”
文翁為(wei) 官四川地區的另一重大舉(ju) 措,就是大興(xing) 水利,發展蜀地農(nong) 業(ye) 經濟,奠定了四川地區的經濟基礎。文翁在剛剛上任之時,看到有很多災民在成都街頭流落,這是因為(wei) 四川地區的繁縣遭受了旱災,大片耕地陷入嚴(yan) 重的幹旱而土地龜裂,而與(yu) 之相反的是湔氐縣則遭受了嚴(yan) 重洪澇災害,被淹沒,導致兩(liang) 個(ge) 縣的農(nong) 業(ye) 絕產(chan) ,大量百姓為(wei) 了生活而逃荒要飯。於(yu) 是,文翁召集州官議事,提出了一個(ge) 治理水旱的方案就是打通皂角岩,以此讓上遊的水下泄,既解決(jue) 上遊洪澇災害,又使下遊旱情得以解決(jue) 。因此,為(wei) 了治水,文翁一方麵上書(shu) 朝廷,要求下撥資金進行水患治理,另一方麵還爭(zheng) 取地方富紳資金支持。事實上,在修理水利過程中,文翁還下令嚴(yan) 防偷工減料,保證工程質量,“治水錢款有限,若官吏有貪賄之舉(ju) ,就地立斬不赦”。經過一段時間治理,文翁治水初見成效。《華陽國誌》曾這樣記載:“孝文帝(按:應為(wei) 景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為(wei) 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是時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由此可知,文翁在繼承都江堰水利體(ti) 係的基礎上,以渠首工程的湔江口為(wei) 關(guan) 鍵部位,在今彭州市關(guan) 口地方,采用無壩引水的樹譜狀水利渠係,疏浚了山內(nei) 的9條河流,使之順暢匯入湔江;在關(guan) 口下遊,開通9條河,把湔江之水分流到下遊各州縣;並在平壩建立了自流灌溉水係,澇災旱情因此得以控製。經過治理,郫、繁二縣等湔江流域地方大片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特別要指出的是,文翁的這種無壩引水的渠係既沒有改變江河及其水流的自然形態、狀態和水質,沒有造成生態破壞,又在最大區域範圍內(nei) 實現了農(nong) 田的改良,並加以優(you) 化了農(nong) 業(ye) 生態,奠定了天府之國的農(nong) 業(ye) 物質基礎。文翁治水,是繼李冰之後四川地區又一次大規模的水利治理,從(cong) 實際治理的效果上看進一步拓寬了蜀中水利工程體(ti) 係以至拓展到沱江流域,使其有著更加廣泛的水利灌溉麵積和對洪水的控製能力。這在農(nong) 耕時代的華夏而言可謂功績顯赫。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