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孔氏南宗文獻整理的集大成之作 ——評《孔氏南宗文獻叢書》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1-05-26 01:21:08
標簽:
舒大剛

作者簡介:舒大剛,男,西元一九五九年生,重慶秀山人,吉林大學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出版《宋集珍本叢(cong) 刊》、《諸子集成》係列、《三蘇全書(shu) 》、《宋人年譜叢(cong) 刊》等成果。承擔編纂的“儒藏”工程、“巴蜀全書(shu) ”工程。

孔氏南宗文獻整理的集大成之作

——評《孔氏南宗文獻叢(cong) 書(shu) 》

作者:舒大剛(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廿七日丙戌

          耶穌2021年4月8日

 

 

 

■《孔氏六帖》卷十一首作者/供圖

 

 

 

■《孔氏六帖》卷十一末作者/供圖

 

大道南來,自是孔門正脈;衢江東(dong) 去,同於(yu) 洙泗淵源。

 

漢代司馬遷說過:“天下君王至於(yu) 賢人眾(zhong)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chuan) 十餘(yu) 世,學者宗之。”截止到當下,孔子後人,已傳(chuan) 80餘(yu) 世,真可謂“天下第一宗族”!除人們(men) 熟知的山東(dong) 曲阜“三孔”勝跡外,還有號稱“孔氏嫡裔”的浙江衢州孔氏“南宗”,構成“南孔”“北孔”雙峰並峙的文化奇觀。

 

南宗的形成,要追溯到900年前的南宋初年。當時金人南下,天下板蕩,孔子第四十八世孫孔端友率部分族人南渡,先扈蹕於(yu) 揚州,又隨朝廷居於(yu) 杭州,於(yu) 建炎三年(1129)賜居衢州,紹興(xing) 六年1136)之後以府學為(wei) 家廟。寶祐元年1253)詔建孔氏家廟於(yu) 衢,次年建成,禮部尚書(shu) 趙汝騰作《南渡家廟記》。孔端友之後,其子孫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wan) 春、孔洙依次承襲,南宗共計六代衍聖公。

 

宋亡以後,元世祖意欲擇孔氏宗子授爵,以示尊孔之意。孔洙為(wei) 孔氏宗子,世祖欲召孔洙回曲阜承襲奉祀,孔洙以廟墓在衢,不忍舍去”,遂讓爵於(yu) 曲阜宗弟孔治。明弘治十八年(1505),衢州知府沈傑上奏朝廷,希望將“衢州孔端友子孫一人,添授以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員,以主家廟祭祀”。正德元年1506),明朝廷授五十九世孫孔彥繩為(wei) 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孔氏南宗由此恢複爵位,先後有十五代五經博士。至民國二年(1913),北洋政府改衢州世襲五經博士為(wei) 奉祀官。直至當代,七十五世孫孔祥楷仍主南宗家廟祀事。除衢州之外,孔氏南宗族人散居江南各地。在南宋時期孔氏南宗初渡之時,就有族人擇地而居,散於(yu) 江南。在後來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孔氏南宗後人又遷徙到南方各省。由此,孔氏南宗形成了以衢州為(wei) 中心、散居各地、支派眾(zhong) 多、聯係緊密、文化深厚的龐大家族。

 

孔子世家是全國罕見的“文獻故家”,其著述延續時間極長,涉及範圍極廣,內(nei) 涵極其豐(feng) 富。孔氏南宗作為(wei) 聖人之後,不僅(jin) 延續著孔氏血脈,而且繼孔子之德教,以詩書(shu) 傳(chuan) 家,自南宋以至明清、民國,代有著述,文獻豐(feng) 富。孔氏南宗著述作為(wei) 孔子世家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宋至今皆有著書(shu) ,經史子集各部類皆有成果,富有學術和文獻價(jia) 值。孔氏南宗族人的著述兼涉四部,根底深厚,又能推陳出新,切於(yu) 時用。據現有史料考證,孔氏南宗有著述者見於(yu) 記載的有50多人,著述類文獻見於(yu) 著錄者100餘(yu) 種,兼涉經、史、子、集諸部。更有龐大的宗族宗譜、族譜、家譜、家乘、祠譜、淵源錄等文獻,雖然限於(yu) 體(ti) 例未作收入,但亦可以窺見孔氏南宗家族之大、脈絡之廣、文獻之富。

 

孔氏南宗文獻具有寶貴的價(jia) 值。首先,南宗文獻中本身具有重要意義(yi) 者,如孔傳(chuan) 所著類書(shu) 《孔氏六帖》,早在南宋末就與(yu) 白居易《白氏六帖》合刻並行,稱《白孔六帖》,該書(shu) 內(nei) 容博洽,涵蓋天文、地理、律算、陰陽、考工等諸多方麵,書(shu) 中所錄文獻,有些早已亡佚,故而該書(shu) 對輯佚、校勘之學有重要價(jia) 值。集部文獻種類繁多,富有特色,從(cong) 南宋時期孔傳(chuan) 《杉溪集》、孔端問《沂州集》到清代孔昭蟾《月亭詩草》、孔昭美《昭美文稿》、孔憲榮《性安文集》等,達幾十種之多,詩、文、詞、曲無所不有。孔昭晙、孔昭冕、孔憲教等人參與(yu) 科舉(ju) 考試的硃卷仍有保存,也屬於(yu) 難得的南宗文獻。

 

睹喬(qiao) 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文獻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ti) ,保護文獻、整理文獻、傳(chuan) 播文獻是文化複興(xing) 和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對過往的繼承和對未來的展望相承輔的過程中展開的,而文獻的整理就是“故有”和“新命”的連接過程。孔氏族裔綿延兩(liang) 千餘(yu) 年,弦歌不絕,斯文所在,誠為(wei) 人類文明延續與(yu) 發展的奇跡與(yu) 範本。孔氏南宗自南渡以來,紹孔門之家風,行禮讓之亮節,東(dong) 南之境,以此而能廣被教化。千百年來,孔氏南宗著述者代有其人,文獻宏富,體(ti) 大思精,價(jia) 值珍貴。古籍文獻年代久遠,單行著述難免有亡佚之虞,南宋時期孔氏南宗中有著述者6人,著述15種,而今僅(jin) 存2種,所失大半,令人扼腕唏噓。一方麵,考察古代文獻的流傳(chuan) ,單行本因其體(ti) 量小、流布範圍窄、影響力弱等原因,大多不利於(yu) 保存與(yu) 傳(chuan) 播,而體(ti) 量巨大、精於(yu) 審校的大型叢(cong) 書(shu) ,往往能起到繼絕存亡的效果,無數的珍貴文獻也因此能保存至今。另一方麵,一部分孔氏南宗珍貴文獻目前尚處於(yu) 民間散落狀態,加之保存環境和手段的限製,一批珍貴文獻隨時麵臨(lin) 著損毀甚至是消亡的危險。因此,這些文獻也迫切需要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和整理。

 

習(xi) 近平同誌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期間,曾多次赴衢州視察孔氏南宗家廟,並作出了“讓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重要指示。為(wei) 切實落實習(xi) 近平同誌重要指示精神,衢州學院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對孔氏南宗文獻進行了全麵係統的搜集、整理,將孔氏南宗現存文獻以及研究孔氏南宗的著述,擇其精本,去偽(wei) 存真,上自南宋,下迄民國,萃為(wei) 一編,納入《孔氏南宗文獻叢(cong) 書(shu) 》。這對於(yu) 孔氏南宗文獻的匯集、保存與(yu) 傳(chuan) 播,有當代之利,更有後世之功。

 

《孔氏南宗文獻叢(cong) 書(shu) 》的匯編出版,除了具有搶救性保存古籍的作用之外,同時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yi) 和社會(hui) 功用。長期以來,孔氏南宗族人皆因孔氏子孫的身份而以儒家思想作為(wei) 立身用世的準則,孔氏南宗文獻之中大多也浸潤著儒家文化的熏陶,孔氏南宗族人的交遊亦多是學術世家、文化巨擘。因此孔氏南宗文獻的整理,對於(yu) 發掘儒家思想、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yi) 。同時,孔氏南宗以衢州地區為(wei) 中心,以廣闊的江南地帶為(wei) 腹地,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深深影響了該地區的文化,也受到當地文化的浸潤。因此對孔氏南宗文獻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厘清孔氏南宗內(nei) 在的發展脈絡和機製,對江南學術的梳理、浙學的研究、宗族史和社會(hui) 史的研究,也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並且為(wei) 之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深入而廣闊的視角。《孔氏南宗文獻叢(cong) 書(shu) 》作為(wei) 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必定能夠在保護孔氏南宗文獻、促進儒學研究、發揚傳(chuan) 統文化方麵起到重要而深遠的作用。

 

孔門之教,千年南宗;文獻淵藪,萃茲(zi) 一編。鬱鬱乎,其盛也哉!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