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闡揚中華文明,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
作者:鍾超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三月三十日己未
耶穌2021年5月11日
5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ti) 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cong) 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中華文明的綿延傳(chuan) 承從(cong) 遠古時期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ge) 原因,是我們(men) 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文明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謀大同的深厚傳(chuan) 統,從(cong) 根本上塑造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wei) 方式。在幾千年的曆史流變中,中華民族於(yu) 艱難中挺立,在困厄中奮發,錘煉出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wei) 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古往今來,任何一個(ge) 大國走向興(xing) 盛的進程,既是經濟總量、科技力量、軍(jun) 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jia) 值觀念、思想文化、道德規範等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國文化曆來就有講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傳(chuan) 統,反對以武力壓迫而使人屈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國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對“霸道”,根源於(yu) 中華文明講信修睦、和衷共濟、協和萬(wan) 邦的文化特質。
今日之中國,是曆史之中國的延續;中國之今日,是中國之曆史的沿承。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和文化積澱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出了一條不同於(yu) 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傳(chuan) 統所決(jue) 定的。中華文明的沃土滋養(yang) 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許多寶貴資源,如仁愛民本、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都為(wei) 我們(men) 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所以說,中國擁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文明需要交流互鑒,文化的多樣化是與(yu) 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hui) 信息化同時呈現的時代特征。費孝通先生在他80歲生日時,曾提出文化自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這是一種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廣為(wei) 流傳(chuan) ,可能恰恰來源於(yu) 它體(ti) 現了一種廣博的文化胸懷,這正反映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美美與(yu) 共、和合共生的遼闊文化胸襟。所謂“文明衝(chong) 突”,某種程度上看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文化預言,不應該成為(wei) 一些國家結盟與(yu) 對抗的理論依據。從(cong) 曆史來看,佛法東(dong) 來、西學東(dong) 漸,都在與(yu) 中華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綻放出異彩紛呈的文化景觀。闡揚中華文明的曆史脈絡和精神特質,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曆史與(yu) 現實,增強捍衛多邊主義(yi) 、支持團結合作的國際力量,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義(yi) 不容辭的時代重任。
文運興(xing) 則國運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文明中蘊藏著理解當代中國的鑰匙。弘揚中華文明,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和互鑒,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仍需再接再厲、不斷創新,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wei) 我們(men) 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融互鑒提供更紮實的文化滋養(yang) 和學理支撐。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